何绍基
晚清诗人、书法家
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书法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嘉庆四年(1799年)十二月初五日寅时,何绍基与弟弟何绍业一同出生于道州东门外东洲农舍(东门乡东门村)。
嘉庆六年(1801年),父亲拔萃入京都取贡生。约十一月,何绍基与弟弟随母住寄住西乡小坪村舅父廖辑候家。
嘉庆九年(1804年),何绍基在舅父家入私塾就读。
嘉庆十年(1805年),父亲何凌汉中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请假归来,将何绍基母子迎回东门村。
嘉庆十一年(1806年),何绍基随父母入京都,开始接受父亲的教育。
嘉庆十六年(1811年),何绍基居京读书,以钱塘孙鹏庆为师。同年,诗存稿有《雪》,其句有“无声三尺雪,破屋一灯红”。同年冬,作有《送孙镜塘师就馆滦州》诗。
嘉庆十七年(1812年),何绍基始露才华,得阮元程恩泽赏识。
嘉庆十九年(1814年),何绍基作有《落叶柬周午桥表叔》《立春柬午桥文》诗。
嘉庆二十年(1815年),何绍基作有《步渔洋山人秋柳原韵四首》《秦帝》及《闻浙东大荒,本省亦受其波累,感事一首》等诗。
屡次应试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应京兆试,取誊录。作有《觉生寺大钟歌》等诗。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何绍基在京求学,拜善化张星焕为馆师。同年秋,张星焕返回湖南。同年,何绍基作有《生日书怀》《送黄惺溪太史南旋》《送张掖垣师下第南旋》等诗。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秋,何绍基在京师参加乡试未中,作有《感秋》诗反应其落第后心情。同年,开始读《说文》,写篆字,并就学于顾元熙。作有《骡车谣同杨达夫作》《鲁仲连》《有怀掖垣先生》《奉怀黄惺溪太史》等诗。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秋,何绍基在京师参加乡试未中。顾元熙邀请他往广东学政幕府,因即将前往山西成亲而未往。九月初一日,启程前往山西,途经柏乡、磁州、太行等地。同年冬,在凤台县署娶宁乡候选知县陶章泗之女为妻。同年,作有《题黄香铁江天永慕图》《恭送顾耕石师督学粤东》《酒德歌赠赵恕庵》等诗。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何绍基携妻陶氏自山西凤台县入京都。同年,作有《送黄铁下第南旋》《为朱叔明题画虾》《题盛尹斋清溪遇鹤图》等诗。
道光元年(1821年)秋,何绍基回湖南应乡试,乡试未中。秋末,与弟何绍祺回故乡道州,一月后复北上。同年,作有《身中无事出手镌印观之》《濂溪八景诗》《遇洞庭》《黄河》等诗。
道光二年(1822年)秋,何绍基与包世臣龚自珍、黄洵、弟何绍业经常相聚于陈秋舫处,作有《陈秋舫属题秋斋饯别图》。 秋末,因父亲何凌汉任山东学政,何绍基与兄弟奉母出都至山东。在山东期间,多访金石,勤习北碑,并与书画、篆刻家交往。同年,作有《柬魏默深》《题陶云汀丈漕河祷冰图》诗。
道光三年(1823年),何绍基作有《同子毅弟早起至岱顶》《由济南至武定道中作》《禹城桥宿寄内》诗。
道光四年(1824年),何绍基作有《敬和大人咏梅元韵》诗。
道光五年(1825年)秋初,何绍基回湖南参加乡试未中。同年,作有《书韩苏石鼓歌后》诗。
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父亲何凌汉任顺天府尹,举家移京。何绍基在湖南补诸生后才返回京都。同年,作有《题子毅画为杨惕吾文》诗。
道光七年(1827年)初夏,因弟弟何绍业患病未好,遂与其同往开封等地。在开封期间,作有《长夏杂诗》六首。约秋季,返回京师。同年冬,第二次回故乡道州。同年,书《郏县欧阳公祠碑》,作有《寿陶云汀中丞丈五十初度》等诗。
道光八年(1828年),何绍基与弟弟何绍京第三次回道州,应乡试,但未考中。秋间,补廪膳生。同年,作有《大人命题顾南雅丈画唐梅》《行人行》《武侯八阵图》等诗。
道光九年(1829年),何绍基居北京,与林则徐魏源顾莼徐松陈潮等交往。同年,作有《钱武肃王投龙银简歌》等诗。
道光十年(1830年),何绍基作有《题吴璋画瘦马》《题仲弟画,送杨鉴泉丈出宰沪溪》《铜鼓歌》等诗。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为回湘应乡试,何绍基于春间与弟弟何绍祺回湖南,曾驻吴门。同年秋,被取为优贡生。同年冬,父亲何凌汉任浙江学政,何绍基随侍左右。同年,作有《明窗小楷》《杨紫卿祝融峰观日出图》等诗。
道光十二年(1832年)春仲,何绍基随父按试宁波,登范氏天一阁欣赏《圉令赵君碑》及《刘熊碑》等。同年秋,回京应试。考试结束后南行,至焦山,冒雪手拓《瘗鹤铭》。同年,跋《小字麻姑仙坛记旧拓本》,诗有《题张渊甫静观斋四图》,作楷书《泉山墓表》。
道光十三年(1833年)春仲,何绍基游杭州定香亭,结识释达受;旋过吴门,访徐问遽、陈硕甫、江铁君、李也卿等。
道光十四年(1834年)五月十六日,何绍基与弟弟何绍祺、何绍京起程回湖南应乡试。七月四日到长沙,因疟疾卧病至八月底。冬至吴门,拜谒林则徐,两人一起论书。同年,跋《宋刻十七帖》。作有《题熊雨胪同年读书延年图》诗,并书楷书横额。
初入官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夏,何绍基回湖南应乡试,中举人。拜谒吴荣光,观赏其所藏金石书画,并为其中的数十件题跋。同年,作有《湘皋丈命题贤祖松堂读书图》诗,跋《小字麻姑仙坛旧拓本》,作《江南河道总督张公墓志铭》。
道光十六年(1836年)三月,参加会试。四月二十一日,参加殿试,何绍基获中二甲第八名进士。五月七日,被任命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阮元穆彰阿为教习。同年,作有《邓湘皋丈六十寿诗》,作楷书七言联“祝欧阳坦齐寿”,跋《魏氏重刻争座位帖》,撰《江南河道总督张公仪九墓志铭》。
道光十七年(1837年),何绍基撰有《兵部左侍郎史公墓志铭》《赠光禄大夫刘公神道碑铭》。作有《奉题定邸赐马图》《陶云汀宫保丈六十寿诗》。
道光十八年(1838年)初夏,何绍基散馆一等,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协修。同年,作《送仪征阮宫保太保相国师予告归里序》《汤海秋诗集序》。作有《题李石梧学使琼海浮槎图》诗。书赠《问鸥十二言联》。撰《兵部左侍郎史公荔园墓志铭》。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上半年,何绍基任武英殿总纂。五月十四日,被任命为福建乡试正考官。孪弟卒于十一月二十日,孪生弟弟何绍业去世,何绍基作《仲弟子毅哀辞》。同年,跋《黄忠端公榕坛问业手稿册》。作有《闽中纪事留别十首》《扬州魏默深留饮絜园》诗。
父忧去官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五日,父亲何凌汉病逝。八月,何绍基等扶何凌汉灵柩,由潞河舟行南归。十二月二十一日抵长沙,二十四日,将灵柩放置在南门外洪恩寺。同年,撰《先考文安公家奠文》《先考文安公祔庙祭文》。楷书宣宗遣太常寺卿元禄《谕祭两江总督陶澍碑文》。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四月,何绍基等葬父于长沙河西谷山九子岭(今望城)。同年,行书《苏东坡诗四屏》。撰书《赠资政大夫王公槐康墓表》。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何绍基服阕,于二月初一日到南京。八月,自南京侍奉母亲入京都供职于国史馆。同年,为曾国藩祖父母作寿文屏。跋《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考》《皇甫君碑宋拓本》。作有《题虞文靖书训忠碑记后》诗。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夏,何绍基与人共同创建顾炎武先生祠于城西慈仁寺的空隙地带。同年,作有《倪云林诗草册为罗六湖题》《题宋人九老图》《次韵和潘芝轩相国师重游泮宫》等诗。
任职史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顾亭林祠二月二十五日举行初祭礼。与祭者有何绍基、苗夔等十四人,俱为当时名士。五月初一日,奉命充贵州乡试副考官。同年,作有《出都四首》《别顾先生词》《武陵晓发》《夜雨念应试士子》等诗。七月十五日,至沅州府,在芷江县公馆住。十六日,见雨忽想种竹,因后院有地,乘雨种竹,何绍基题扁为《玉筍堂》,兼有记。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何绍基任国史馆纂修。同年,创作的《使黔草》刻印成书。此外,还作有《题瘗鹤铭寄还杨龙石》等诗。作有《赵兰友观察丈七十寿序》。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元旦,作小楷《封禅书》册。同年春,何绍基任国史馆提调。同年,作有《题五洲图》《题龙树寺兼葭簃图》《送钟官城比部归养》等诗。作《跋旧拓肥本黄庭经》。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何绍基在大考中列二等四十名。约在此年冬,因为史馆按照惯例进献的书籍,都是一品、二品大臣的传记,没有三品以下官员的传记,虽然乾隆帝曾多次严旨申明这一要求,但史馆仍然因循旧例。于是何绍基拟定条例,打算广泛搜集官方书籍和前人文集,补办国初以来三品以下名臣的传记,与总裁穆彰阿商量此事,他坚决不同意,何绍基就辞去了提调的职务。同年,何绍基与吴式芬审定的《簠斋印集》出钤印本。还作了《家母廖夫人八十生辰征诗文事略》。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何绍基作有《集禊帖字题伍燕堂文流觞图》《西溪销夏图诗》《戴醇士前辈为画瓦寿轩图》等诗。还作有《元配陶安人传》《吴晴舫少宗伯师五十寿序》。
母忧去官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五月,何绍基被任命为广东乡试副考官。十二月初五,母亲廖夫人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同年,作有《怀都中友人》《策骑遇雨》《南安舟夜与诒堂沙头看月》等诗。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月二十八日,何绍基扶母柩南下归湖南。同年,撰《先母廖夫人祔庙祭文》,书《张穆墓志铭》《题李仲云藏瘗鹤铭旧拓全幅》,跋《文衡山拙政园图册》《王觉斯兰竹草石图卷》。
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十五日,何绍基葬母于长沙县北元丰坝之回龙坡,随后返回道州。同年,篆书《显妣何母廖夫人墓表》《显妣何母廖夫人墓志》。
学政任上
咸丰二年(1852年)三月,何绍基母丧服阕。七月入都,以侍郎张芾保举,咸丰帝召对于圆明园。八月初六日,简放何绍基为四川学政。八月初九日,咸丰帝复于乾清官召见。十一月十日,何绍基抵成都上任视事,发布《四川学政任通行告示》。同年,作有《游黄山紫云岩濯于温泉》《题顾子怡画兰卷》诗,跋《麓山寺碑并碑阴旧拓本》《张宛邻临书谱》,行书《陈恪勤公生日诗》。
咸丰三年(1853年),何绍基在学政任上力求整顿,正月在成都主持考试,四月十八日奏《恭报岁试成都省垣情形折》,七月二十四日上《捐输军饷奉旨从优议叙谢折》。十一月初七,根据按试各州了解弊端,奏《请旨饬查川省捐输广额各数暨办理土匪事涉及两歧并参将擅造关防需索骚扰折》。同年,作有《自题骑牛图》《眉州试毕敬谒三苏祠》《酉阳岁科两试频得佳士喜成一律》《忠州道中阅石涛画》《万县流杯寺题涪翁记后》等诗。
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起,何绍基按试江油、灌县、龙安各地,历时四月。五月二十四日,上《请旨交议整顿考试力除弊窦折》《请旨更正灌县二郎神庙祀典折》,二十六日上《请旨饬裁陋规折》,二十五日上《恭报通省岁试及岁科并试等处完竣情形折》《请旨饬行速办土司争袭案折》。七月,举行邛州、雅州府、宁远府岁科并试。十一月二十二日上《敬陈地方情形折》。同年,作《猿臂翁》诗,从此自号“猿叟”(蝯叟)。 还作有《江油试院四松歌》《过次山谈画》《题香光闽游书卷后》等诗。楷书《孔昭杰墓碑》。
咸丰五年(1855年)初春,何绍基外出按试,经眉州、嘉州。五月二十四日回至成都,得知由于四月缕陈时务十二事,咸丰帝责以肆意妄言,由部议以私罪免除了他的学政职务,六月八日交印于四川总督黄宗汉。七月初一日, 出游峨眉瓦屋,纪游之作编为《峨眉瓦屋游草》。同年,作有《峨嵋县斋赠秦丈》《晋唐古墨》《题董书左宗毅公传》《夹江访两杨君阙》《去蜀入秦纪事书怀》等诗。作行草书《重谒三苏祠》册。
主讲济南
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初九,何绍基前往西安,出游华山,旋游泰山。五月至江苏兴化,遍观吴云所藏金石书画。六月,山东巡抚崇恩聘请主持山东济南泺源书院。同年,作有《登华顶》《涉岱顶登封台》《题郑板桥诗墨卷》《题画兰扇赠汪枚》《访得李北海书灵岩寺碑残石》等诗。作《善化黄氏藏先文安公墨迹书后》。楷书《前后赤壁赋》。
咸丰七年(1857年)三月,何绍基由济南至北京,九月下旬回济南,移住泺源书院。同年冬,经苏州至杭州,看望三弟何绍祺,并在杭州度岁。同年,作有《为子俊画兰扇》诗,撰书《灵石杨君兄弟墓志铭》,题《王文成疏稿册》,跋《张黑女墓志拓本》《跋朱筱沤藏文衡山墨兰册》。
咸丰八年(1858年)暮春,何绍基返回济南,仍主讲济南泺源书院。同年,开始专习隶书,汉唐诸碑,次第临写,如《礼器碑》《石门颂》《史晨前后碑》《曹全碑》《张迁碑》《李元靖碑》《道因碑》《麓山寺碑》等。同年,作有《题湖舫延秋图》《题渐江和尚画卷》《题智师千文》《题宋拓争坐位帖》《题圣教序第二本》等诗。跋黄小松旧藏《衡方碑》拓本。
咸丰九年(1859年),陈弼夫重修历下亭,六月十六日落成招饮,何绍基遵嘱撰写“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楹联和《重修历下亭记碑》《历下亭诗碑》。同年,作有《苦旱祷雨诗示诸生》《题华山碑》等诗。跋《法华寺碑》。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何绍基思归心切,离开济南返回湖南。同年,作有《题字课本》《登岱玉五大夫松·遇大雪返》《泺社杂书绝句》《别济南》《卧龙冈诸葛寺》等诗。作《宗迪甫躬耻斋诗集序》。书《易林》隶册、行书《雪堂度岁·独游》诗轴等。
主讲长沙
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何绍基回到长沙,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僦居于长沙化龙池寓斋。同年秋,修葺九子山墓庐,准备移居。同年,作有《雪堂拓苏词残石》《题圉令赵君碑》《忆顾祠》等诗。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初九日,何绍基起程游桂林途经祁阳游浯溪,旋至永州、宁远游朝阳岩和九嶷山,第六次回故乡道州,三月中旬返回长沙。同年,作有《中兴颂题识》《九嶷》《阳朔看山》《题蓬樵癸丑画册》等诗。作隶书《小影珠吟馆》横额、行书《游九嶷诗》轴、《游朝阳岩诗》轴等。
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初,何绍基自长沙起程,游岭南,三月乘火轮船游澳门、香港,旋又至南海神庙观韩碑,七月从广州返回长沙。同年,作有《海山仙馆夜起》《题罗两峰鬼趣图戏呈德畲》《题山谷鹭鸶帖》《南海神庙观韩碑》《为伍紫垣题化度寺碑宋拓本》等诗。作行书《次韵答裴澍田五古诗》册、小楷《李义山为金松园画扇头小景诗稿》、行楷《秦兴县襟江书院记》等。
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何绍基在收课后买舟东下,作金陵之游,旋游扬州、镇江。同年冬,作《金陵杂述四十绝句》行草长卷等。同年,作有《和李季眉六十自寿诗》《十月三十日登舟》《岳阳楼》《舟中杂诗》《题戴文进长江万里图》《金陵杂述四十绝句》等诗。
同治四年(1865年)初春,至苏州,继而至上海、杭州,五月回长沙。同年,作有《焦山留别》《过沧浪亭可园》《平斋嘱题抱罍室缀二十八字》《题丰考功草书千字文卷》《题仇十洲画桃花源图》等诗。仲秋楷书《邓石如墓志铭》、行草书《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诗》。跋《秦泰山二十九字拓本》、《麓山寺碑宋拓本》、《李北海端州石室记》。楷书《原任湖北巡抚胡林翼碑文》。
同治五年(1866年),作有《为大孙新辟书斋》《无园种菜》《哭稚女端云》《为邓守之作石交图诗》等诗。楷书《赠光禄大夫刘公象谦神道碑铭》。
同治六年(1867年)十一月,《东洲草堂诗钞》28卷刻成,何绍基亲撰序言。同年,作有《题钱南园为罗慎斋画劣马》《为杨海琴作诗境篇》《题吴称三藏大兴徐氏尺牍册》《题胡恕堂花阴舞彩图》等诗。撰书《原云南巡抚牧庵刘公神道碑铭》等。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三弟何绍祺病逝,何绍基因过度忧伤,胃痛剧烈。同年,作有《小桥山庄见山桃》《题陆劭闻金石续编后》等诗。
同治八年(1869年),因年老病多,何绍基辞去长沙城南书院讲席。同年,作有《题唐陶山书山谷诗幅》《题郭子美思亲释甲图》等诗。作《修竹堂记》,撰《资政大夫吴公文焕墓志铭》。
主持书局
同治九年(1870年)早春,何绍基应丁日昌中丞约,赴吴门,寓居苏州金狮桥巷。刚好赶上女儿韶云随女婿吴观礼侍奉母亲在苏州,相见甚欢。复经曾国藩、丁日昌延请,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大字《十三经注疏》。浙江杨石泉亦聘请他任孝廉堂讲席,何绍基由此往来于吴、越间。同年,作有《题竟宁雁足灯款识拓本》《得观黄小松旧藏熹平石经残字拓本》《为寿蘅题端州石室记古拓本》《题文衡山大幅字》等诗。
同治十年(1871年)夏,曾国藩以阅武至扬州,见何绍基校刊大字《十三经注疏》已有端绪,为之高兴。同年,大字《十三经注疏》校定完成。作有《眉生诗再至复和》《题费廉卿太史画卷》《题金兰坡遗照》《曾涤生侯相见余校大字注疏甚喜》《种竹》等诗。作隶书《五言联》。跋《王篷心仿宋元人山水粉本卷》。
同治十一年(1872年),何绍基仍主持苏州书局、扬州书局并兼孝廉堂讲席,但身体状况不佳。五月十一日,吃了十八颗荔枝荔枝,结果一夜不适。同年,作有《题应敏斋方伯申江舆诵册子》《答恩竹樵中丞》《题鲽砚庵图卷》等诗。
病逝苏州
同治十二年(1873年),何绍基寓居苏州养闲,撰有《养闲草堂记》。同年七月二十日,在苏州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十九日,何绍基之子何庆涵扶柩葬其于善化县南乡八都石人冲内苦竹坡之原。
主要影响
书法
何绍基作为清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 重视对前人的书法作品进行观摩, 同时结合自身对前人书法作品的感悟, 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点。
行书
在何绍基的不同书法中,其行书所获得的成就最高,同时行书也最被后人所称赞。在早期,何绍基主要从颜真卿书法入手,通过大量临摹领悟颜真卿书法的精髓。这一点从其临摹的《争座位帖》中能够看出,但是相较于原作还稍显拘谨。在何绍基中年时,其书法作品中不仅具有颜真卿行书的笔意,同时也有自己的新意。从整体来看,何绍基的行书不仅有大小参差的变化,同时不同字之间极少出现牵丝连带,但是笔意连续不断,且相互呼应。何绍基的行书风格在楹联中有更加清晰的展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楹联成就了何绍基的行书,不仅充分展示出了何绍基的文学才能,还促使何绍基书法传播范围得到了扩大。何绍基使用行书进行了大量的楹联创作,楹联这种书写形式对何绍基的行书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隶书
何绍基的隶书作品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对各种汉碑的临摹,第二种是何绍基使用隶书创作的楹联、条幅等作品。从汉碑临摹来看,何绍基对《张迁碑》至少临摹了一百遍,由此能够看出何绍基在隶书方面的用功之深。从何绍基的临摹作品《张迁碑》第三十二遍来看,何绍基隶书作品中笔画细硬,收笔尖细,同时收笔微微上挑,和《礼器碑》中的书法意味相像,但是在字形结构方面还是主要遵守原碑结构,差异较小;在第五十五遍中,何绍基的用笔蚕头燕尾形态开始不明显,字形整体较扁,字势更加平稳和端庄;在第六十遍中,起笔兼用了方笔圆笔形态,同时收笔更显飘逸,相较于原碑,雄浑朴茂气息有所减少;在第九十九遍中,起笔圆厚粗重,在笔画中有较为明显的粗细变化,在收笔处出现了尖细尖笔或是在顿笔基础上挑出笔锋,并且在转折处进行了夸张。相较于以往的临摹,其中有更重的金石气。从其他条幅和楹联等书法作品来看,何绍基隶书用笔多为圆笔,并且在收尾处外挑比较明显。
篆书
何绍基在对汉碑隶书进行临摹的过程中,也对三代鼎彝进行了临摹。尽管何绍基的篆书所获得的成就不如行书和隶书,但是何绍基的篆书也有着重要地位。何绍基的篆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以秦刻石为基础的篆书。这一类篆书整体中规中矩,比如在《何绍基篆书七言联》中,书法整体线条均匀,起笔圆头藏锋,收笔主要以垂露法收笔锋。但是因为对起笔处的藏锋过于重视,导致起笔粗重,在笔画衔接的地方形成墨块。第二类为何绍基以钟鼎接替为基础的篆书,这一类篆书是何绍基篆书的最高成就。比如在《何绍基篆书四条屏》中,何绍基将金文笔融于其中,线条粗细均匀,每一笔都保持了“中正”之感,同时给人遒劲圆润的感觉。从整体上来看,何绍基在篆书上获得的成就不如其在行书和隶书上获得的成就,但是何绍基通过将金文融于小篆中,开辟了篆书新的境界,这样的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楷书
何绍基在年少时,希望自己能够通过科考,当时科考十分重视考生书法是否精美,这促使何绍基十分重视学习楷书。何绍基的大楷书作品以颜书为主,但是其中蕴含更多的欧体书法意蕴。何绍基的小楷作品相较于其大楷作品更加精彩,主要风格有三种。在早期,何绍基小楷书法以颜体楷书为主,此时很多书法作品都有浓郁的颜书气息,无论是点画还是结体都表现出颜体楷书的特点,比如字体整体重心靠上,显现出较强的挺拔感。
在中期,何绍基小楷作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黄庭经》 中的笔意。在这一时期,何绍基小楷作品用笔更加空灵,同时字形更为肥扁。这一时期何绍基的小楷书法已经趋向于成熟。比如在《封禅书》中,书法整体精紧遒丽,尽管其中仍然有颜体楷书的气息,但是更多散发出灵动的气韵。在晚期,何绍基开始偏向于篆隶,但是这样的偏向也促使其本身的楷书产生变化。整体上这一时期的小楷书法更多呈现出沉重和肃穆,用笔沉着,笔画线条圆润有力,并且有颤笔现象,这是因为其晚年体力渐弱,出现了手不受控制的现象。
影响
何绍基是晚清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也是碑学发展过程中阶段性小结的人物。
首先,在碑学理论方面,何绍基是阮元碑学理论的延续和发展。回顾这段时期碑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始则阮元提出南北书派论,继而包世臣出。阮元的贡献主要是辨明源流,并以一代通儒而提出复北派之“隶古遗意”,有筚路蓝缕之功。包世臣的贡献则在北碑笔法的研究,使阮元的碑学主张变得有法可行,因而是对碑学理论的推进。然而阮、包两人之碑学又自成畛域,阮元之碑学为复古,包氏之碑学则为开创,若论此后碑学史的发展脉络,则康有为之碑论上承包氏一脉,而阮氏复古一脉则由何绍基得以传承和延续。何绍基书学重骨舍姿,以篆分遗意这一标准衡量评判传统碑帖。当然,何绍基在复古这一前提下也对阮元的碑学思想作了发展:他提出了“横平竖直”的观念,从而为篆分古法找到了一条具体的标准,这一概念与包世臣所谓古帖“善用曲”的提法是泾渭分明的,何绍基之“横平竖直”指向的主要是两汉周秦篆隶及唐代欧、颜,包氏之“曲”指向的是六朝碑版;何氏对唐碑中的篆分意度重新开掘,树立了欧阳询欧阳通李邕颜真卿等人在北派书法的经典地位,从而开创了碑学书法不必取径北碑的理论依据,这一向唐碑学习的方式,以传统帖学眼光来看是走老路,但以碑学视角来看,是新创;何绍基对二王一系帖学经典重新解读,虽然这种解读是以对帖学的异化为代价的,但是必竟为碑学家取法帖派笔法、意趣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这与包世臣相比,是另一种方式对碑派的丰富,也使得日后的碑帖融合成为可能。
其次,在碑学实践方面,何绍基是对邓石如师碑实践的继承和超越。
何绍基承续了碑学前辈邓石如师法篆分碑刻的传统,将长锋羊毫、生宣的物性,在悬臂回腕法的运用下发挥得淋漓尽致,笔墨效果更显生拙迟涩,形成了较邓石如更为丰富的金石气,同时刻意纠正邓派末流在篆隶书中的姿媚之风。此外,与邓石如或者邓派传人相比,何绍基又将取法范围由篆分延伸到唐碑,讲求“从平实中生出险妙”,使得他的碑学实践始终把握在平正大气的格调下,从而避免了师法北碑可能带来的狂怪粗俚之气。而且这种从唐碑参悟北法的实践,也避免了在碑学实践尚不成熟的前提下,直接取径北碑所可能面临的北碑与帖学传统的直接对峙,也为后人进一步开拓北碑提供了实践上的借鉴。同时何绍基的中锋运笔、横平竖直等观念,使其书法避免了包派诸人一意尚“曲”带来的靡弱。此外,与邓石如相比,何绍基对二王帖学的涵养,又使他的行草书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碑派书家在行草创作中的拘谨尴尬。另外,作为一个经历仕宦、出身书香门第的士大夫,在他身上又留下了馆阁书的影响,故他的楷书成就迥出邓、包诸人之上。
综上所述,何绍基的书法是清中期以来各种现象诸如乾嘉之学、理学审美观、碑学、帖学、馆阁书等诸多书法现象甚至是多种文化元素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何绍基书法恰恰体现了传统的一面。
诗歌
何绍基受苏轼影响最大,从题材、艺术手法到风神情韵都极力追慕苏诗。其题材描摹山水、题咏书画金石、描写文人雅事之作很多,题材文人化趋向浓厚,可见出他对苏诗题材的步武。对苏诗随物赋形的艺术技巧、汪洋恣肆的诗风更是心领神会,很平常的事物到了何绍基笔下触处生春、妙趣横生。其诗歌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厚而能达,随物赋形
首先,何绍基诗厚而能达,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自然流走。如《大人命题顾南雅丈画唐梅》,顾莼画梅得解衣槃礴之妙,振笔直遂,兔起鹘落,尽摄神理。诗也如为文惠君解牛的庖丁一般,技进于道,神游八表,写得笔墨酣饱、大气磅礴。其诗集中有很多长篇古体写得这样元气淋漓。不仅古体如此,他不少近体也写得气势流走,自然奔放,七律如《寄子敬》,不假雕饰,明快清新,一气呵成。七绝如《晓发看月》,表达了赴京赶考的急切心情和踌躇满志的少年意气。想象飞动,诗情超逸。
其次,何诗体物细微,或状难写之形,如在目前;或探賾入微,肖物之神。一个形状奇怪的竹笋,到了他笔下,化作绝妙的诗句,其《虎爪笋》,此诗前四句描写虎爪状笋,有活虎飞腾之势,爪牙蓄千钧之力,如虎搏人状,栩栩如生,映现眼前;中间写食客狼吞虎咽状,幽默生动;最后借题发挥,聊借卧虎喻己怀抱利器,壮志难酬。又如其《灯花》,紧扣灯花特征,灯火闪烁,在黑暗中如灼灼花影,“花”芯处红得耀眼,似鲜血之灿。句句写灯,切合灯花情状;又句句是写心,不管春风秋雨,心花永不凋谢,心头的那种信念依然如故。
二、想象丰富,庄骚苗裔
何绍基诗歌想象丰富,主体情感浓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有时他不屑于对客观事物作细致的描写,而纯任想象之驰骋,如《柁》,此诗由船柁声联想到自己求仕多年,却难以一售,和船柁一样只能自鸣不已,不能一展宏图,为国家鸣。诗隐括了庄子、李白、韩愈等人的典故,想象丰富,意象跳跃性大。有时则借助想象再现客观世界的迷人风采,如《雪甚大书于壁》,大雪下得快,出人意表,诗人惊喜不已,用“老”、“万年不化”来修饰,真是奇想破空。老天爷仿佛有灵性,有意精心结撰冰天雪地景观来饜饫诗人雅兴。结尾用俞文豹清夜录》“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的典故,照应开头,一个“笑”字是从“战罢”生发出来的,同时也见出诗人豪迈胸襟。
写景作品如此,其题画诗更加体现了诗人“神驰六合,挥斥八极”的想象力。如《题南陂清晓图为汤薇堂广文作》,光与影迷离辉映,晨光岚气浮动,微漪中新荷娇艳媚人,这哪里是描述画面,比实景还要逼真,艺术美源于生活美,诗意美更高于艺术美,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是不能把画面再现如此毛发毕现、栩栩如生的。
三、化俗为雅,平中见奇
何绍基学习苏轼化俗为雅、以雅化俗的技巧,举凡琐细闲事、街谈巷说、鄙语俗言、新鲜事物皆入于诗。何绍基对洗脚、午睡、苦热等琐细闲事津津乐道。洗脚在别人看来粗俗不堪、不宜入诗,他却不厌其烦地写了两次,而且化鄙俗为文雅,写得细腻、风趣。如《濯足》,第一首主要细腻描写濯足过程,用春风拂人形象譬喻洗脚时五体舒畅、飘飘欲仙的感觉,最后根据自己体会水到渠成地阐明哲理,精警透辟。第二首写法上一波三折,有散文开阖变化、起承转合之妙。先用议论开头,手足头目是大自然所赐,不应有轻重主次之分,不爱惜足圣人都不会高兴,是引起;接着四句简练写濯足,是承接;接下来忽而又宕开一笔,不顺着上文意写濯足之乐,反而为洗掉脚上京华带来的香尘感到惋惜,忆及京华紫陌红尘、放旷不羁生活,是转折;最后是合,折回眼前,尽情享受濯足之乐,又神思驰逸,在缈缈幻想游仙中收束全诗,显得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为使此题材雅化,诗人选用一些书面化甚至生僻的词汇,如“奇蛘”“擵挱”“嫛婗”“双骭”“韈屦”等,从而把这种常人看来鄙俗题材却写得如此出神入化,其化俗为雅的技巧比东坡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妙。
由于何诗上述特点,其诗初看若缓散不收,熟读却有滋有味,平淡之中蕴含奇趣,一股朴茂浑厚之气扑面而来,具有“平中见奇”的特点,深得苏轼诗歌精髓。这也与他主张写诗要得“奇趣”、“闲情”的诗学观点是一致的。
四、以文为诗,各体皆工
首先,何绍基诗吸收古文章法特点,诗写得纵横开阖、抑扬跌宕。古体长诗由于篇幅恢宏,本来便于才华横溢的诗人驰骋文思,何绍基又有意以分合、收纵、跌宕、顿挫的散文章法为之,因而就使其歌行层次严密,而又能汪洋恣肆、波澜起伏。如《题王蓬心先生永州画册》共123句,861字,分为五层。第一层写看画,描写画面及由画面联想到自己髫龄随父离开家乡未能充分领略家乡山水之美;第二层写赠画,友人慷慨赠送,自己得以神游家乡山山水水,以解思乡之苦;第三层评画,以董其昌、王蓬心为例阐明画家亲历山水对创作的重要性;第四层写想画,自己酷嗜王蓬心画,还因为自己父亲是王的州学弟子,并想到另一位对父亲有知遇之恩的老师——谏臣兼书画家的钱沣,睹物思人,又想起父亲幼年失怙、困苦淬砺求学情景;第五层写家乡友人相招,自己王命在身不能应邀游玩,只能凭画摩挲。此诗笔势奇纵,一气奔赴中又有顿挫之妙,类似古文的章法。
其次,其诗还较多地引进散文的句式字法,而能做到驾驭自如,自然妥帖。其诗古体多单行散句,如卷六《题伍燕堂丈流觞图》三十六句全都为单行的散句,卷十《牟珠洞》24句也全都是单行散句,卷八《题陈忠愍公化成遗像练栗人属作》四十句除了“息肩暂见时事解,蹙额何时祸源塞”为偶句外,其余均为单行散句。不少五七言古体,通篇不见对偶,这都是古文的用语习惯。卷二《王先生诗》全用散文句式笔法写,如同有韵之文。总之,散文和诗歌之间并不是格格不入的,两种文体在保持原有特质的前提下,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汲取和渗透。何诗适当引进散文字法句法可以打破诗歌由于格律而造成的圆熟平滑轻软之弊,医治性灵末流造成的轻浮滑易之弊。
从体裁上看,何诗各体兼擅。其诗集中各种体裁都有,除了五七言诗,其诗集中还有三四六九言诗等杂言诗体。何绍基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人,古体诗既有苏轼诗畅达之美,又兼黄庭坚、韩愈盘转跌宕之姿。五古有似陶平淡质朴,风味醇厚。近体诗以七绝为擅长之体,其七绝诗艺术成就仅次于七古,或清新俊逸,或情韵悠长,或雄浑壮阔,多得唐人风神,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或洗净铅华、老辣生新似宋人笔致。其七律以清新流畅见长,尚未摆脱乾嘉诗人习气,也有少数写得雄浑壮阔的。
五、奇趣闲情,雄浑清逸
何绍基的诗雄浑峭拔,又意态超逸,奇正相生。
雄浑壮阔。此种风格的诗在何氏诗集占大多数,如其写闽黔川陕桂山水多数呈现雄浑壮阔之美,富有阳刚之气。此类诗多用古体写。其实何绍基有几首七律也写得这样元气淋漓,雄浑壮丽,意境深远,视野开阔,富有力感。如《元象》,诗人运用高远、深远相结合的视点,总揽大局,从大处落笔,仰观则高峰插天,虚空一气,天云重迭,俯视则鸟飞猿渡,水石搏击,千嶂昏暗,意境雄浑壮阔,仿佛回到了太始远古,诗末以景喻事,揭露人世社会的混浊纷争,表达出对现实愤懑和不平的意旨。
清逸明丽。何绍基长篇古体诗和少数短篇近体刻画山水之作,深得山水高远、深远之意境。“高”与“深”的形相,都带有刚性的、积极而进取性的意味;“平”的形相,则带有柔性的、消极而放任的意味。因此,平远较之高远与深远,更能表现山水画得以成立的精神性格。何绍基山水诗除了这些雄健的“高远”“深远”之作,其诗集中写得更多的是富于阴柔之美的篇什,那些雄浑刚健之作,犹如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大气磅礴,而那些富于阴柔之美的作品则如平远山水,一抹荒村,一道残阳,一泓清泉,格调清新,余味深远,有韵外之致。
何绍基山水诗清新俊逸,展现“美人香草”般清逸明丽之柔美风格,是他生活中“闲情”的展示。江南清丽山水到了何绍基笔下,优柔澹泊,从容闲雅,娟秀明媚,清逸明丽。
收藏
何绍基是一位极富收藏的大收藏家,举凡金石、字画、古玺、古籍等等,无所不包,涉及面极广。曾收集过不少青铜镜、秦砖汉瓦、古砚等等。但他更注重的是青铜器铭文拓本的收藏,这些拓本基本是友朋赠送的。除进行文字考订外,还以之入字,进行临写,用以提高其书艺。在日本出版的《书迹名品从列》中就收有何氏所临的毛公鼎、楚公鼎、蔡簋、宗周钟、叔邦文簋等青铜器铭文二十余种,方圆尖扁兼施并用,以垂露法收锋,神融笔畅,遒劲古拙而有奇趣。何氏除自己亲自拓藏碑本外,还通过大力收购、友朋赠送等多种途径来丰富自己的藏品。至于南人简札、书帖等,何氏亦曾留心收藏。何绍基还是一位鲜为人知的藏印家和篆刻高手。何氏藏印尤富。何氏藏印现已入藏湖南省博物馆,自秦汉至明清,无所不包,精彩纷呈,洋洋大观矣。何氏藏印中有不少国家一级、二级等珍贵文物,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何氏除收藏古印,亦好藏各家印谱,如其曾得《垢道人印谱》,精古特绝,故喜成一诗。同时,何与当时的篆刻名家邓石如等交往甚密,亦常请诸名家为其篆刻。如商承祚《长沙古物闻见记》中记有一方常任侠收藏的翁大年篆刻的“何绍基印”,就是最好的例证。
何绍基还是一位家富万册、名流四域的藏书家。其父何凌汉曾收藏有北京朱筠的旧藏不少,建有藏书楼为“云腴山房”,收藏图籍万余卷,何氏藏书由此起源。至何绍基时,南北藏书旧家,广为搜罗,一度藏书达到10万余卷,建有“云龙万宝书楼”“惜道味斋”“东洲草堂”。其与乾嘉以来湖南的几位藏书家或其后交往频繁,常常借读他人藏书,以弥补自己藏书不足。如安化的陶澍、常德的赵慎畛、宁乡的刘康、湘潭的袁芳瑛、巴陵的方功惠等等。何氏藏书极丰,至民国时,其子孙凋零四散,或迫于生计,将其藏书变卖,售与叶德辉、叶启勋、叶启发叔侄等人,藏书逐散。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湖南省文管会的多方努力,征集到了不少何氏藏书,尚存数百本之多。何氏藏书印先后有“何凌汉印”“道州何氏云腴山房”“东洲草堂藏书画记”“何绍基鉴藏”“猿叟”“眠琴阁珍藏”等。
历史评价
清代文学家朱琦:子贞平日肆力于经史百子许郑诸家之学,所为诗不名一体,随境触发,非积之厚而能达,其意所欲出不能尔也。(《东洲草堂诗集序》)
清代诗评家林昌彝:长篇歌行,鞭笞雷电,震荡乾坤,蹴昆仑使东走,排沧海使西流,腾骧变化,得诗家举重若轻之妙,是能合太白、昌黎为一手,盖两百年独见斯作也,临桂朱伯韩侍御谓其诗随境触发,郁勃横恣,适如其意之所欲出,得吾师之旨矣。
清代地理学家张穆:①子贞之文诗书亦无它高妙,只是本色而已。……本色者何?真而已矣。真者何?不事矫揉造作,自写其性情而已矣。(《〈使黔草〉序》)②扫除牙慧得清新。(《次韵答黄岐农水部》)
晚清政治家曾国藩: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曾文正家书》)
清代鉴藏家吴云:道州何子贞太史书名满天下,自岐阳石鼓以逮秦汉魏晋以来,碑版巨迹,无不临仿,尝取《兰亭》《争座位》二帖集为楹联,艺林传抄,几于纸贵。(《楹联集帖·序》)
清代学者杨翰称其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人神仙境,晚年尤自课甚勤,摹《衡兴祖》《张公方》多本,神与迹化,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息柯杂著》)
清末民初政治家赵尔巽等:绍基通经史,精律算。尝据大戴记考证礼经,贯通制度,颇精切。又为水经注刊误。於说文考订尤深。诗类黄庭坚。嗜金石,精书法。初学颜真卿,遍临汉、魏各碑至百十过。运肘敛指,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世皆重之。(《清史稿》)
清末民国诗人陈衍:湖外诗墨守骚、选、盛唐,勿过雷池一步。猿叟及程春海侍郎之门,出入苏黄,才思皆有余。(《石遗室诗话》)
清末民国书画家向燊:蝯叟博洽多闻,精于小学,书由平原兰台以追六朝秦汉三代古篆籀,回腕高悬,每碑临摹至百通或数十通。虽舟车旅舍,未尝偶间,至老尤勤。其分隶行楷,皆以篆法行之,如屈铁枯藤,惊雷坠石,真足以凌轹百代矣。世称邓石如集碑学之大成,而缚于三代篆籀或未之逮。蝯叟通篆籀于各体,遂开光宣以来书派。
清末民国文学家金松岑:晚清诗人,学苏最工者,推何媛叟、范伯子。(《艺林九友歌序》)
中国近现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何子贞《东洲草堂诗》为晚清学苏第一人,篇什富有,不免有平庸之作。(《梦苕庵诗话》)
现代书法家李志敏:何绍基自成一家,从魏碑得力不少。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兰石洪:道咸宗宋诗风代表人物何绍基(1799—1873)着力追摹苏诗,……何氏作诗最喜步苏诗之韵,有意识追踪苏轼行迹,从清远脱俗的人格魅力到轶尘绝迹的性情胸襟再到关心民瘼的政治态度以及翻澜不穷、百态横生的诗文艺术,都让他对坡公钦佩不已。
轶事典故
痛失状元
在殿试中,何绍基的卷子得到了考官们的一致赞赏。他的书法精湛,外貌也颇为出众,几乎具备了成为状元的所有条件。然而,一个人的干预改变了一切。这个人叫卓秉恬,他官居一品,是当时的一个考官。
卓秉恬揪住了何绍基卷子里的两个字——“大行”,这是对皇帝去世的称谓,而皇帝是极其讲究忌讳的。然而,这两个字并没有连在一起写,只是排在一行。尽管别的考官一开始都觉得卓秉恬的发现太牵强,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无理取闹,不值一提的错误。但是,卓秉恬坚持己见,他担心这个错误传到皇上耳朵里,对自己造成不利影响。于是,其他考官只好妥协,将原本已是状元的何绍基排在了十名之后,使他连皇上的面都见不到。
原来,这一切的误会都要追溯到几十年前。当年,卓秉恬作为一个晚辈去拜访何绍基的父亲何凌汉,没想到家里正好有客人。于是,何凌汉告诉他明天再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个姓卓的是四川人,莫非是卓文君的后代?”这句玩笑话没有什么恶意,只是一时的调侃。然而,这句玩笑话却让卓秉恬在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直到此次的殿试,他才找到报复的机会。
年少轻狂
传说何绍基跟随父母上京的路上途经山东孔府,父亲何凌汉当时属拔贡,考授吏部七品小京官,受同僚相邀参加一位孔府大户的71岁寿宴,何绍基年少活泼淘气,不巧爬上了主家上席,众人甚是吃惊。因在古代的中国传统中酒席是很讲究以地位和身份划分座次,上席一般是长者或者高身份者落座的位置,当时的何绍基顶多是个毛孩子。父亲何凌汉见状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忙勒令其下来。
孔府当地一文人听闻其父亲何凌汉以“夜不能具灯,恒燃松枝”读书而中殿试科甲,心想其长子肯定也深受其影响。立马劝住,并心生一计。答:“何大人,既然贵公子已上座,那咱们就以孔府之礼,以文测他能否受得起我孔府圣地上席之位?如何?”语毕,众人纷纷起哄表示赞同。尽管如此,何父还是把儿子从上席拉了下来,恭敬地站在了大厅旁。
那文人随即脱口而出:“南方麻雀敢来圣地展翅!”小绍基知其在考他,也毫不客气地接道:“楚地猛虎特到山东作威!”
不错!大家忙拍手直夸他接得妙!何绍基听后心里美滋滋的。经历这件事后,他多次提醒过何绍基凡事要给人留三分薄面,不可太过轻狂,日后如要为官还需谨言慎行,否则,终究会引火上身。
磨穿砚台
何绍基晚年潜心教育,在长沙城南书院,有青年拜他为师,学了一年就认为学得很好了,便向老师告别打算进军书法界了。何绍基倒也没有各种说教,只是取出一只匣子说:“这只匣子里有我多年心血的结晶,送给你作个纪念吧!”青年急着走,接过匣子顾不上打开看看,就拜别了老师。
匣子真重,青年走了两三里地,不觉汗流浃背累不可支。青年异常惊异,便打开了匣子,啊,原来匣子里装的都是磨穿了的砚台。这使他恍然大悟,于是又回到了老师的身边。
人际关系
何氏先世自宋南渡时由青州益都至道州,世居东门外五如石之左,明经茂才,儒业相继。十二世至奉政公讳泰来,由明万历拔贡生仕至贵州普安州知州,为同居阖门始祖,实为何绍基之八世祖。自八世祖以下世系如下:
(以上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何绍基著有《东洲草堂诗抄》30卷、《东洲草堂文抄》20卷、《说文段注驳正》4卷,以及《惜道味斋经说》《水经注勘误》《东洲草堂诗文集》等。此外,校有《曝书亭记》。其传世书迹甚多,有《临道因碑册》《临张迁碑》《临华山碑册》《临石门颂册》《邓石如墓志铭》《隶书七言联》等。
后世纪念
故里
何绍基故里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道县城东郊的东门乡东门村,离道州古城一公里。何绍基在此出生并度过童年、少年时代。故里古建筑群由进士楼、探花第、东洲草堂等古建筑组成,还有明、清古民居。里面还保存有何绍基亲书的祭父祭母石碑及何绍基、何维朴书写的扁额楹联。2011年1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址
何绍基墓位于长沙市雨花区新开铺石人村石竹坳东山坡。坐东朝西,花岗石砌墓围,直径5.6米,土冢高0.8米,底径4米。冢首竖祁阳石墓碑三通,主碑高2米,宽0.6米,阴刻楷书”何公子贞大人墓”。两侧耳碑高1.7米,宽0.5米,阴刻碑文内容为其生平简介。1958年,兴修农田水利时墓围被毁。1994年按原貌修复。
展览
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4月3日,湖南省博物馆联合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佛山市博物馆、长沙博物馆、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展举行。
2021年12月1日,浙江美术馆跨年展“涵抱万有——何绍基特展”开展,展览持续到12月20日。这次展览以湖南省博物馆何绍基藏品为基础,辅以浙江美术馆专业策展团队组织的资源,联合举办。展览集中展示了何绍基的书法作品、古籍文献150余件,通过“意极平原”“锋藏篆分”和“筑学金石”三个单元进行叙事,向观众全面介绍了何绍基的书法艺术成就。
研讨会
2016年1月9日,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主办召开了“何绍基书法艺术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数十位专家学者就何绍基书法欣赏与研究、何绍基的书学思想、何绍基的收藏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史料索引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
清国史馆《清史列传·卷七三》
熊少牧《诰授中宪大夫翰林院编修弛封资政大夫道州何君墓志铭》
何庆涵《先府君墓表》
参考资料
文艺论点摘编之书论.中国建设新闻网.2020-05-09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16:5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