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良(1900年12月30日——1986年11月28日),字良公,广东
广州府
番禺县人,
中国画大师。1917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太平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在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26年参加北伐,任
北伐军总政治部艺术股股长。40年代初赴重庆,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历任
浙江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等职。
个人履历
1909年 入广东南强公学。
1912年 在圣公会,金陵中学读书。
1917年 随兄东渡日本,先后入川端研究所师从画家
藤岛武二,转入“
太平洋画会”师从
中村不折先生学习素描和油画,尤喜爱西方的凡·高和高更的绘画风格。
1923年 毕业于东京太平洋美术学院。归国后,任教于上海神州
女学。
1924年 在上海
宁波同乡会举办画展,声名鹊起,被郭沫若、
郁达夫等激进作家组成的著名文学团体“
创造社”聘为
美术编辑,同时为郭沫若主编的《创造》杂志画插图和
封面设计。相继担任上海师范学校、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1925年,“
东方艺术研究会”改组为
上海艺术大学,任教于该校。
1926年赴广州任教于广州美术学校、中山大学附中。
1926年 参加北伐战争,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艺术股股长。在
上海美专任教之余常欣赏
京剧艺术,偏爱画戏剧人物,并拜师学戏,增加戏剧人物画创作的生活积累。
1937年到昆明任教于国立艺专。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辞去公职,长途跋涉去西北诸地考察
石窟艺术,沿途卖画为生。
1942年在四川成都举办个人画展,引起
美术界很大反响,郭沫若观赏关良的戏曲人物画后,认为是古今奇作,并撰文《关良艺术论》向社会介绍和赞扬他的
绘画艺术。茅盾等为之题词称赞。后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回到杭州。曾任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浙江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
1956年
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关良个人画展”,数天之中观者如潮。
1957年与
李可染一起赴德意
民主共和国友好访问,在
东柏林举办个人画展。
莱比锡“伊姆茵采尔”出版公司为他出版画册。“文化大革命”以后,大地回春,在上海举办《关良回顾展》。出版有《关良艺事随谈》《关良回忆录》,画集有《关良京剧人物水墨画》《关良戏剧人物水墨画册》《关良油画集》等。
代表作品
著《关良艺事随谈》《关良回忆录》
出版《关良京戏人物水墨画》《关良油画集》等;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人物评价
他一生致力于艺术
教育事业,并为最早将西方绘画艺术介绍到我国的先行者之一。最初专学
西洋画,后转向水墨戏曲人物画。建国后关良的彩墨戏剧人物画独树一帜,最见风格,影响最大。他的作品用笔极简,质朴平易,极富笔趣,不拘泥对象的解剖、透视和比例,而是以夸张、变形的手法
传神写照,人物情态天真而幽默,尤其是眼神刻画最见功力,眼睛瞳孔用浓墨点醒极传神。
(关良)挹取
画材,虽在艰难困苦生活中,不忘他是一个中国时代画人所应有的使命,从他的作品中,可以见他的人格高,画格更高。(郭沫若 评)
他的人物、风景,不论国画、油画,
气韵生动,全是中国派头,传导的是中国人的感情趣味,举重若轻;篇幅虽小,内容宏大,从容不迫。(
刘海粟 评)
关良的戏剧人物画从不拘泥于具体的情节及舞台的服饰细节等,而是抓住特定情景中的精神,以少胜多,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剧中人物的
声容气魄。形式上以拙求朴,充溢着一种率真的稚趣。用笔‘钝、滞、涩、重’,无丝毫矫揉的浮华,进入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
程十发 评)
关良始终拥有一颗孩子般稚拙的心,其作品无不充满灵性与个性,并开启了“水墨戏画”的先河。(
王进玉 评)
艺术价值
对关良作品的
艺术价值和市场走向,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曾阐述:“人物绘画向以传神为极致,关良的独具风貌彩墨戏剧人物画是划时代的,随着人们鉴赏水平的提高,关良的作品有望成为热门收藏品,并成为市场的大黑马。”近两年,随着
中国字画行情的启动,
张大千、傅抱石、
齐白石、
徐悲鸿等大师作品先后飙升,尤令人可喜的是,关良的油画
涨幅较大,2003年他的油画《舞蹈》在北京华辰获价11万元。2005年《静物》被北京
保利拍至10.8万元,同时,5万元成交的油画作品也大幅增加。从关良作品的市场走势看,他的作品价格上扬,属于价值回归,
后市鉴于关良属于中国第一代著名油画家,对
中国油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在中国油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所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市场走向
关良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太有
市场份额,进入90年代中期,一些
拍卖行陆续推出关良的作品,若与国画相比,他的油画当时没有什么行情,价格低得离谱。直到2000年后才有所表现,2001年他的油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
嘉德获价22万元;2002年油画《灵派山》在嘉德获价28.6万元。导致关良作品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关良作品缺乏理解。记得在关良一次画展上,画家
李苦禅曾带着一批学生去参观,许多学生提出关良老师为什么不把人物画得标准些,苦禅先生说:“良公的画法叫得意忘形。”李苦禅所谓的“得意忘形”指的是“绘画之形象”,而不是“形象之绘画”。对此,关良以最理解相许。
艺术品格
留德期间,关良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包括《史塔尔桑教堂》《易北河畔》《湖边》《柏林博物馆》及多幅《德国风景》等。相比于早期的
风景画创作,其在
构图、色彩、明暗等方面的处理,开始呈现出独特的个人特色。如《湖边》,表现出鲜明的印象主义观察方式和表现技巧,注重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环境的
整体性及
典型性。以大笔平涂,以简单的线条来
突出体面的转折,光线在树叶、湖水与路面的反光显得耀目,而阴影中的城堡则更显庄重与神秘。《史塔尔桑教堂》以
黄金比例构图,教堂主楼安置在画宽0.618的位置,稳定而灵活,色彩采用甜美的橘红、
石榴红,而非真实的枣红、砖红色,或许是天空留白过宽,而将签名题在画面左上角,既遵从中国
古代书画的习惯,又平衡了画面的轻重。
《柏林博物馆》似乎是选取了博物馆对面的一个视点,着重突出
中景,建筑群错落相交于画面中央,红色塔尖伫立天地,以深浅相辅的灰
冷色调表现寒意,以浅黄的微
暖色描绘楼墙和沿岸街道,冷暖、明暗皆各有致,近处颜色平涂,建筑、树木、
船帆等展现出一种微妙的
朦胧感,与中国
文人画的淡远宁静略感一致。
关良的德国写生,重归写生的本质,并不刻意强调传统的写意笔法,或是对中西融合的艺术阐释,而是率真地再现所见,也不吝展现自我心情和情绪的起伏,因地制宜,选取
写实主义、
印象派或其他流派的
艺术语言,或追随先贤的足迹,另绘一幅“古意画”,是别样的凭吊,推陈出新。
归国后,关良继续风景画创作,从《新安水电站》《牧牛》到20世纪60年代以上海为主题的作品,如《
上海港》《苏州河》等,皆与德国写生一脉相承。1980年,耄耋之年的关良,根据抗战时期的写生稿,重绘了《石门》,成为其晚年最具
代表性的风景画。山峰以彩色勾线,以霁青、
赭石、
柠檬黄、橘红等色平涂,橙红的天空,斑斓的水波,构图则兼具中国与
西画特色,既寓“山红涧碧纷烂漫”之情调,又有“飞湍瀑流争喧豗”的声势。2011年,以2300万落槌,创关良风景画拍卖的纪录。
德国之行,通过亲身体味
中欧风土人情,观赏大师原作,对从伦勃朗到印象派的“
明暗法”“外光法”重加审视,将光线的“意像生动感”“强烈跃动力”及色彩的多元配置融入实地写生,并在异国他乡,将传统
中国水墨画展现给西方观众,又将其精髓,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化为个人的艺术语言,以高度的
艺术技巧,在粗放与细腻、拙朴与精微、率性与节制等美学概念中获得了一种富于张力的平衡,并成就了关良风景画以“西画作躯壳,国画作灵魂”,得“意”忘“形”的
艺术品格。
作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