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2018年北京市教委提出的方案
2018年7月25日,北京市教委提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方案,2019年5月9日,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正式公布。
建设目标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是北京市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精神,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京发〔2018〕12号)要求,推动高校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增强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北京高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而提出的。
面向北京高校遴选一批“高精尖”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力争经过两至三个周期建设,推动北京高校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结构,促进学科间进一步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国际或国内一流的优势特色学科以及新兴前沿交叉学科,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世界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对于入选学科,采取项目管理方式,在建设周期内按照每个学科最高 5000 万元的总额予以支持。
工作原则
(一)坚持一流目标。充分结合北京高等教育实际,整合优质资源,汇聚各方力量,鼓励和支持高校按照首善标准、一流目标,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二)坚持优化结构。对接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及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异化发展;鼓励高校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
(三)坚持绩效导向。完善激励机制,强化过程管理,突出建设实效,探索符合教育规律、体现中国特色的大学和学科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四)坚持改革创新。立足高校实际,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改革增强动力,努力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建设内容
对申报的高精尖学科,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建设,提高学科整体实力:
(一)合理定位,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高等学校要根据学校整体学科布局和自身学科特色,以服务国家、区域、行业需求及学生全面成长需要作为办学根本出发点,构建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办学优势。
(二)创新机制,造就高水平学科队伍。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汇聚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创新型人才。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推动科教融合、产学结合、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
(四)前沿引领,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健全科研机制,开展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增强应用研究能力,争做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技术创新排头兵。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创新环境,保护创新、宽容失败,大力激发创新活力。
(五)需求导向,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服务国家和北京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将高精尖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六)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参加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提升北京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申报条件
(一)国家“双一流”整体建设高校,要在构建学科平台基础上,瞄准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不断开辟新方向,创造新理论,重点打造前沿学科、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领域。
其它央属高校要结合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及服务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
市属高校要结合学校的整体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以体现学校特色、建设成效良好,并且已纳入学校学科建设规划的优势学科为主进行重点建设,适当探索新兴交叉学科。
(二)申报学科能紧密对接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融入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建设方案思路清晰,建设目标明确,建设措施科学可行,预期建设成效显著。
申报学科拥有较为雄厚的学科队伍、较为完备的办学条件和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有调动学科队伍积极参与的政策和措施。在同类学科领域中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建设名单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
(按学校代码排序)
北京大学:智慧医疗工程与技术、人工智能、分子光谱学
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中国经济学、科技金融
清华大学:环境学科、先进材料及其加工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共建)、控制科学与工程(共建)、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共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先进无人飞行器
北京理工大学:数字表演与创意学、光机电微纳制造科学与技术、空天智能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
北方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共建)
北京工商大学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共建)、工商管理(共建)
北京服装学院:设计学(共建)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治理与网络智能计算、信息功能材料与光电信息系统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学、新闻传播学(共建)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建筑学(共建)、测绘科学与技术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共建)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网络空间安全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绿色发展、作物智能育种生物学
北京农学院:园艺学(共建)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修复工程学、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学
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共建)、临床医学(共建)、基础医学(共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生命科学、系统中药学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学、陆地表层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共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类学科群、中国语言文学(共建)、历史学(共建)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学(共建)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育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外国语言文学(共建)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区域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安全工程、战略经济与军民融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 、应用经济学(共建)、工商管理(共建)
外交学院:中国特色国际关系与外交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
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医学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共建)
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管理
中国戏曲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共建)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艺术学理论(共建)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与舞蹈学(共建)
中央民族大学:城市民族学、民族艺术学、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共建)、机械工程
华北电力大学:清洁能源学
中国矿业大学:城市工程地球物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城市能源供给安全与保障、清洁低碳能源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工商管理(共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1 18:00
目录
概述
建设目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