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节
唐玄宗生日
唐开元十七年,百官以八月初五为唐玄宗诞辰日,定此日为「千秋节」,天宝七年改为「天长节」。
节日介绍
始自唐玄宗开元十七年,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后改“天长节”)。
每年千秋节,唐玄宗、杨贵妃都在京师长安兴庆宫花萼楼,或在东都洛阳广达楼前举行盛大宴会和乐舞表演,与文武百官、百姓同乐。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唐代曾经盛行的“千秋节”是唐玄宗采纳大臣张说的建议,将自己的生日每年农历八月初五立为“千秋节”。“千秋节”这一天在所有的庆祝活动结束后,大臣们纷纷向皇帝敬献各种精美的铜镜,唐玄宗也向四品以上的大臣颁发铜镜,根据“千秋节”这个节日,玄宗决定用“千秋”两个字来作为铜镜的名称,这个时期制作的铜镜也叫“千秋镜”,这种“千秋镜”产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铸造历史长达14年。
另一说法:
镜缘葵盘形图案中的“千”“秋”二字,亦与千秋节有关。
据《唐会典·卷二十九》载:“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奏,请以是日(按:是日即李隆基之生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镜铭“千秋”即“千秋节”之意。《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楼,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以上金镜”。又《张说之文集·卷九》有《千秋节赐群臣镜》诗篇。此镜为唐玄宗在千秋节宴庆活动中赏赐大臣之物,大概没有问题。果真是这样,其制作年代当在开元十七年以后。
节日演替
将生日设为千秋节
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初五,曾有一位大臣上奏,请求将其生日设为“千秋节”。据唐朝宰相张说《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在古代每个月的5日皆可称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由此可知:上表设此节的时间为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八月初五。
将皇帝生日设为全国性节日,在唐以前还无先例,但唐玄宗喜欢表中“千秋万代”的寓意,还戏称这是“自我作古”。但仅仅因一人上表便设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欠妥。于是,第二年过生日时,文武百官便联合上表,“一致要求”将玄宗生日设为“千秋节”。
关于此事《旧唐书》里有明确记载:“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寮于花萼楼下,百寮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
《唐会典》也记载:“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张说等上奏,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并规定每逢此日,朝野同欢,“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
乐舞百技共贺千秋节
开元十七年八月初五,唐玄宗在花萼楼前举行盛大的宴会和乐舞表演,庆祝第一个“千秋节”。
教坊为此专门创作了一部大曲《千秋乐》(又名《千秋节》、《千秋万岁》),曲作者白明达,龟兹人,故此曲有龟兹乐风格。当时在“千秋节”上表演的教坊大曲还有《蝶恋花》、《清平乐》等,其中最有名的乐舞当数唐玄宗编写的《霓裳羽衣曲》。此曲最初由杨贵妃亲自表演,但宴请宾客老让“娘娘”作舞,欠妥,后来便改由舞艺出色的杨贵妃侍女张云容表演,再后来改为双人表演,再后来改为由15岁以下少女组成的300人的大型舞队表演。
为了庆祝“千秋节”,唐玄宗还传命在“勤政务本楼”下广场表演舞马等百技。据《明皇杂录》载,唐玄宗手下的梨园弟子,曾为“千秋节”专门训练了百余匹舞马。表演时,要选数个“少年而姿貌美秀者”伴奏乐曲,曲目有《倾杯乐》、《千秋万岁曲》等。舞马随乐曲或“奋首鼓尾,纵横应节”,或在安设的3层木板上“旋转如飞”,或在大力士举起的床榻上纵身跳跃。最后,以舞马微蹲后腿,衔着酒杯给唐玄宗敬酒祝寿,将表演推向高潮。宰相张说的《舞马词》云:“彩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
唐会要》记载过庆祝“千秋节”的盛况:“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后赐宴设酺,亦会勤政楼。其日未明,金吾引驾骑,北衙四军陈仗,列旗帜,被金甲……”又云:“其时,金吾及四军兵士陈仗而立;太常设乐;教坊大陈山车、旱船、走索、丸剑、杂技、角抵百戏,又引上百匹大象、犀牛、舞马隆饰入场为戏”,场面十分壮观。
千秋镜与千秋县
另外,据《玉海》等书记载,在首届“千秋节”庆祝活动结束后,大臣们曾纷纷向唐玄宗敬献各种精美的铜镜。以后每年,唐玄宗便在铸镜业最发达的扬州定制铜镜,颁发给四品以上的官员,并命名为“千秋镜”。当时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官员约有400人。唐玄宗曾就此事写过《“千秋节”赐群臣镜》:“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
关于“千秋镜”,宰相张九龄认为,皇上已由早年的励精图治转为贪图奢华,在一次“千秋节”上,他上了一篇《千秋金鉴录》作贺仪。文中他陈述了历代兴衰缘由,企盼玄宗以之为鉴。玄宗阅后口虽嘉奖,但心中不悦,后来依然如故。【注,《千秋金鉴录》非张九龄作,见《中国伪书综考》第400页。】
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后来民间也开始流行八月初五铸镜相赠的习俗,并延伸出了“祝福长寿”的意
公元742年,唐玄宗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为与“千秋节”相应,又于天宝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即今安徽天长市),设了“千秋节”、作了“千秋乐”、铸了“千秋镜”、划了“千秋县”,让大唐江山“千秋万代”的文章已经做得差不多了。谁知六年后,即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发生了一件奇特之事:那年的三月乙酉日,皇都“大同殿”的柱子上忽然生出了灵芝,并有珠玉般的“神光照殿”,宫里的“兴庆池”上也有祥云缭绕。文武百官便在五月壬午日联合上奏,尊唐玄宗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认为过去将皇上的生日设为“千秋节”欠佳,因为“千秋万代”毕竟有限,希望皇帝顺应天道,将“千秋节”改为“天长节”,让大唐的江山“天长地久”。
玄宗龙颜大悦,于是在天宝七年八月己亥日颁诏将“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千秋县”亦随之易为“天长县”。另外,还特地设了一个“天长节使”的职位,由鄂州刺史韦公担任。另外,每逢“天长节”,都有一些国家派人来朝贺,日本来得最多、最勤,还把“天长节”一字没改地移植了过去,只是在日期上,以天皇的生日为“天长节”。然而好景不长,“天长节”庆祝了14年后,发生了“安史之乱”,756年,唐玄宗退位。唐肃宗李亨登基后,效法玄宗,将自己的生日农历九月三日定为“天平地成节”。那时玄宗还在世,做太上皇,所以,他的“天长节”与肃宗的“天平地成节”在一段时间便并存着过。由于这两个节靠得比较近,朝廷便有意进行改革。八月十五正好处于这两个节的中间,便将两节折中为“天长节”,而把庆贺的日期改到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为“中秋”,这个词早在《周礼》中就有了,但当时并不是节日,只表示时序,每当此日,帝王们对“月神”行祭拜之礼,百姓们并没有什么活动。《唐书·太宗记》才有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但当时这个节日也不普及,只有一些文人学士喜欢在这天聚在一起,对着月亮吟之、赏之、拜之,并不热闹。
唐代宗唐德宗都延续了八月十五过“天长节”的传统,只是庆祝场面越来越小。到了中唐后期,随着王朝的衰颓,“天长节”不再举办什么活动,这个节日便逐渐淡出了百姓的视野,而“中秋节”又慢慢在民间尤其是文人间复活。到了北宋,“中秋节”便与“春节”齐名了。到了南宋时,月饼开始出现,当时其形状不是圆的,而是像菱花,只用来祭奉月神。再后来,人们才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
相关诗词
中唐诗人戎昱曾写过一首《八月十五日》,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日子确实跟“千秋节”、“天长节”有关:“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今来六亲远,此日一悲风……梨园几人在?应是涕无穷。”
杜甫的《“千秋节”有感》写道:“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宝镜群臣得,金吾万国回。衢樽不重饮,白首独余哀。”
中晚唐词人柴望追思当年“千秋节”上的舞马表演,写了一阙《念奴娇》:“登高回首,叹山河国破,于今何有?……闻道凝碧池边,宫槐叶落,舞马衔杯酒……伤情万感,暗沾啼血襟袖。”
他们何止是追述一个节日,他们是在追怀那个逐渐远去的盛唐!
10月6日,又逢中秋。这个节日,是由唐代的“千秋节”、“天长节”演化而来的。而且,这个日子曾令我们古代的诗人异常伤感它是大唐盛世“壮观已尘埃”的见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8 14:09
目录
概述
节日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