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唐朝实行”群相制“,宰相是给中国唐朝一段时期授予一批高官的一项半正式官名(此列表也包括
武则天年间的宰相,尽管武则天称唐王朝为“周”)。
据《
新唐书》编者
欧阳修所述,唐朝沿袭前朝
隋朝体系。隋朝开国皇帝
隋文帝将政府分为五个部门:
尚书省;
门下省;内史省;
秘书省;
内侍省,后被
隋炀帝改名殿内省。隋文帝年间,尚书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让最受尊敬的官员如
高颎、
杨素、
苏威在不同的时期任尚书省长官,尚书省总有两个长官即
尚书仆射,通常被视为宰相。欧阳修还称,门下省和内史省的长官也被认为是宰相。
唐朝
开国皇帝唐高祖最初很大程度沿袭包括
五省在内的隋制,但他为
尚书省设立的长官
尚书令,由皇子赵公
李世民(即后来的秦王、
唐太宗)担任。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成为皇帝,部属无人敢担任尚书令,尚书令一职空缺。此后,尚书省由两位副长官
尚书仆射领导。广德二年(764年)十二月
郭子仪因有大功被任为尚书令,但多次辞让,六天后被解职。大约当时,可能在唐太宗命令下,多宰相的制度被
正式化,以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改名自内史省)长官被认为宰相。因门下、中书
两省经常有不止一个长官,宰相并不必是四个。唐太宗末期,他开始授特定的并非一省长官的高官参豫朝政等官名,指为宰相。贞观十七年(643年),他修订官名,将其正式化为
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中书省长官
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侍中都是三品。这些宰相被
柏杨称为“实质宰相”。终唐一朝,门下省、中书省被数次改名,同中书门下三品也相应被数次改名(如
唐玄宗年间,中书省、门下省分别短期改称
紫微省、
黄门省,实质宰相就被称作同紫微黄门三品)。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又设立了一个次等但权力与前者相同的官名,最初称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柏杨称为“第二级宰相”。
安史之乱后,实质宰相衔虽未被官方废止,却也不再使用,最后一个得此衔的是
至德二年(757年)—
乾元元年(758年)间的
李麟;而二级宰相衔却变得很普遍,在唐朝的余年里都得到使用。神龙元年(705年),
尚书仆射不再被视为宰相,除非被授实质宰相衔。从初唐直到
唐睿宗景龙四年(710年),参豫朝政一职的变体继续出现,如参知机务、参掌机密、
参知政事、参谋政事,柏杨称之为“第三级宰相”。
宰相们定期在
政事堂相聚,政事堂最初在
门下省。永淳二年(683年)侍中
裴炎改任
中书令后,政事堂移到
中书省。
玄宗开元年间,
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为
中书门下,为
双关语。又列吏房、
枢机房、
兵房、
户房、刑礼房于中书门下后。
唐肃宗年间,宰相们开始轮流休假,确保至少一个宰相总能当值;当
表文被上奏给皇帝时,署所有宰相之名,无论是否当值。中书门下也被改回政事堂。
此列表包括
武则天的
周朝,尽管这是否被认为唐朝的一部分是有争议的。此列表不包括被授予荣衔的地方管理者即使相。僭位者李煴和李 手下的宰相也列入,但僭位者李承宏手下的宰相不列入,因李承宏虽被记载有多名宰相,却只有于可封、霍环见于史料,且其确切职务也无载。
担任
尚书省长官(包括唐高祖年间仅是尚书省副长官的尚书仆射)的有:
豆卢钦望(697年-698年、699年-700年、705年-706年)
侯君集(630年-632年、632年-643年)(参豫朝政)
武承嗣(684年、685年、690年-692年、697年)
李峤(704年、706年-707年、709年-710年)
韦巨源(705年、706年-707年、709年-710年)
裴度(815年-819年、822年、826年-830年)
崔胤(893年-895年、895年-896年、896年-899年、900年-901年、903年-904年)
此官职作为正式化前官职的变体重现,甚至在第一级和第二级实质宰相官职正式化后,但直到
开元元年(713年)后才正式重现。官职为
知军国重事的
刘幽求为最后一个以宰相衔变体为正式头衔的,尽管大和四年(830年)
裴度曾短暂为
平章军国重事。唐末,
乾宁二年(895年)
李知柔被短暂临时受任掌管
中书省事务,授权知中书事,因而也被认为宰相并列入《新唐书·宰相表》;类似地,
卢光启也被授两个类似的
官衔权句当中书事、参知机务。
刘幽求(710年-711年(参豫机务)、713年(知军国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