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650年-721年9月28日),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
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
嶲州都督
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姚崇祖籍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
湖州市德清县),为江南世家大族
吴兴姚氏之后。先世因官北迁,遂定居于陕州硖石(今河南省
三门峡市陕州区)。
姚崇年轻时生性洒脱,注重气节,勤习武艺,以
打猎自娱,二十岁后发奋读书,以孝敬皇帝(
李弘)
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笔成章举,授为濮州
司仓参军,累迁至
夏官郎中。
武周宰相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
李尽忠、
孙万荣发动
营州之乱,攻陷河北数州。当时,军机事务繁忙,姚崇处理得当,有条有理,深受
武则天赏识,被擢升为
夏官侍郎。
圣历元年(698年),姚崇升任同
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后改任
凤阁侍郎,又兼任相王府
长史。
长安四年(704年),姚崇因母亲年迈,请求辞去官职。武则天遂免去他的宰相之职,但保留其相王府长史一职,让他奉养老母。不久,武则天又让姚崇兼任
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崇推辞道:“
夏官执掌兵权,臣是相王府属官,兼任夏官不利于相王。”武则天深以为然,便改任他为
春官尚书。
武则天晚年,男宠
张易之欲把长安大德寺中的十名僧人调到
定州,充实私置寺院,致使僧人上诉。姚崇不顾张易之的屡次说情,断停此事,因此得罪张易之,被贬为司仆寺卿,但仍保留宰相头衔。九月,姚崇出镇
灵武,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安抚大使,并举荐秋官侍郎
张柬之为宰相。
朝野互任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与
桓彦范等人发动
神龙政变,拥立
唐中宗为皇帝,复辟唐朝。姚崇恰于此时回到京城,得以参与政变密谋,因功赐爵梁
县侯,实封二百户。不久,姚崇被外放为
亳州刺史,后历任宋州、常州、
越州、许州。
景云元年(710年),
唐睿宗继位。姚崇被征召回朝,担任
兵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升任
中书令。姚崇与
宋璟协力合作,革除中宗时期弊政,任用忠良,贬黜奸邪,赏罚分明,杜绝请托,使得各项法度重新得到整饬,朝野都认为国家复有
贞观、
永徽之风。
唐睿宗复位之后,
太平公主干扰朝政,诸王手握兵权,对皇太子
李隆基构成威胁。
景云二年(711年),姚崇与宋璟密奏睿宗,建议将宋王
李成器、豳王
李守礼外放为
刺史,将岐王
李隆范、薛王
李业由羽林将军改为东宫属官,并让太平公主迁居东都。太平公主大怒,指责
李隆基。李隆基无奈,只得上奏皇帝,称姚崇离间宗室。姚崇因此被贬为
申州刺史,后历任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
同州刺史。他政法简肃,吏治清明,得到百姓立碑颂扬。
辅政开元
开元元年(713年),
唐玄宗李隆基发动
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后到新丰(在今陕西
临潼东北)检阅军队。当时,姚崇正在同州担任刺史,距离新丰不到三百里,按规定应到
行在见驾,而唐玄宗也密召姚崇前来。姚崇到后,与唐玄宗议论天下大事,侃侃畅谈,不知疲倦,唐玄宗有意任命他为宰相。姚崇遂提出十条政治主张。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姚崇被任命为
兵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后升任
紫微令。
姚崇拜相后,佐理朝政,
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他从整饬制度入手,罢去
冗职,选用官吏,并抑制
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势,注意发展生产,为
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灭蝗救灾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地区发生
蝗灾。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姚崇上奏道:“《
诗经》道:‘秉彼蟊贼,付畀炎火。’
汉光武帝也曾下诏道:‘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
蟊贼。’这些都足以证明灭除蝗虫是应该的。蝗虫怕人,容易驱除。田地都有主人,让他们救护自己的庄稼,一定会很卖力。夜间焚火,在旁挖坑,边烧边埋,蝗虫才能灭尽。古代有除蝗而没能灭尽的,只是因为没有尽力。”于是派出御史为捕蝗使,督促各地灭蝗。
当时,朝议鼎沸,都认为蝗虫不宜捕杀,唐玄宗犹豫不定。姚崇进言道:“庸儒拘泥不化,不知变通。事物的发展常有违反经典而切合潮流的,也有违反潮流而合乎权宜的。古时曾有蝗灾,只因不肯捕杀,以致发生饥荒,百姓相食。如今飞蝗遍地,反复繁殖,河南河北家无宿粮,若无收获则百姓流离,关乎国家安危。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为好!”唐玄宗深以为然。
唐玄宗虽被说服,但百官仍疑惧不安。
黄门监卢怀慎道:“蝗虫乃是
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姚崇道:“
楚惠王吞蛭治好
痼疾,
孙叔敖斩蛇得到福报。如今蝗虫可以驱除,若任其成灾,粮食将被食尽,到时百姓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果天降灾殃,有我姚崇承担,绝不会推诿给您。”
卢怀慎无言以对。
地方官员对灭蝗之举仍有反对意见。
汴州刺史
倪若水进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灾,
前赵刘聪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他拒绝御史的指挥,不肯灭蝗。姚崇写信责备道:“
刘聪篡逆之君,德不胜妖,陛下圣明之主,妖不胜德。古时州有
良守,蝗虫不敢入境,如果说修德可以免除蝗灾,发生蝗灾就是无德造成的么?”
倪若水不敢抗拒,只得配合捕杀蝗虫。在姚崇的坚持下,蝗灾的危害被减小到最低限度,虽然连年蝗灾,也没造成大面积的
饥荒。
晚年荣宠
姚崇在京城没有住宅,寓居在
罔极寺中,因
疟疾卧床不起。唐玄宗每日派遣使者数十人,前去探病,每遇军国重事,都命黄门监
源乾曜去征求他的意见。后来,唐玄宗采纳源乾曜的建议,命姚崇搬入
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侍疾。姚崇认为四方馆存有官署文书,不是病人居住之地,极力推辞。唐玄宗道:“设置四方馆本就是为官员服务,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如果可能,朕恨不得让您住进宫里,您不要推辞!”
姚崇虽是一代贤相,但却教子无方。其子
姚彝、姚异广交宾客,
招权纳贿,遭到舆论的非议。中书主书
赵诲接受胡人贿赂,因事情败露,被唐玄宗定为死罪,姚崇也极力营救。唐玄宗对此非常不悦,在赦免京城罪囚时,特意在
敕文中注明,将赵诲流放岭南。姚崇为此忧惧不安,数次请辞相位,并推荐广州都督
宋璟继任宰相。
开元四年(716年)十月,姚崇被罢去宰相之职,改任
开府仪同三司。
唐玄宗虽将姚崇罢相,但对他仍极为尊崇,让他五日上朝一次,遇到重大政事也专门征询他的意见。
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封姚崇为
太子少保,但他却因病没有接受。
开元九年九月初三日(721年9月28日),姚崇病逝,终年七十二岁,追赠扬州
大都督,
谥号文贞(又作文献)。
开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又
追赠姚崇为
太子太保。
主要成就
政治
唐玄宗即位之初,准备任用姚崇为宰相。姚崇针对时弊,提出十条意见,问玄宗是否同意,同意即可上任,否则只有违抗君命了。这十条意见是:
(1)
武后执政以来,以严刑峻法治天下,能否施行
仁政;
(2)青海边界已没有反复被扰的灾祸,你能否不再贪图
边功;
(3)能否对宠爱的亲信的不法行为严加制裁;
(4)能否不让宦官参政;
(5)能否在租赋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礼物;
(6)能否不任命亲属出任公职;
(7)能否以严肃的态度和应有的礼节对待大臣;
(8)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
(9)能否禁止营造佛寺道观;
(10)能否接受汉朝
王莽等乱天下的经验教训而禁止
外戚内宠专权。
姚崇的十条意见,区区二百余言,却都是针对他所经历的武则天、中宗和睿宗当政以来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数采纳,并委以大权,由此奠定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基础。
唐玄宗继位后,对辅助他发动政变的功臣多有贬斥,这和姚崇也有很大的关系。
姚崇担任同州刺史时,
张说曾因旧怨,唆使
赵彦昭弹劾他。姚崇拜相后,张说非常惶恐,到岐王府中
暗通款曲。一日,姚崇在退朝后故意落在后面,并在唐玄宗询问时称有足疾。玄宗问道:“是不是很痛。”姚崇答道:“我心里担忧,痛楚不在脚上!
岐王是陛下爱弟,张说是朝中辅臣,他秘密出入岐王家中,恐怕岐王要为张说所误,所以我很担忧。”唐玄宗因此将张说贬到
相州。
魏知古早年曾得到姚崇的引荐,后与姚崇并列相位,对他略有轻慢。姚崇便排挤魏知古,让他担任
吏部尚书,到洛阳主持
选官。魏知古非常不满。姚崇之子趁机请托于魏知古,被魏知古告知玄宗。玄宗假意问姚崇道:“你儿子才能如何?现在何处?”姚崇揣知玄宗的心意,便答道:“臣有两个儿子在洛阳任职,欲望很多但不谨慎。臣早年曾有恩于魏知古,他们一定是借此请托于魏知古。”唐玄宗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魏知古却有负于姚崇,欲罢免他的官职。姚崇道:“臣的儿子行为失检,扰乱法纪,陛下却罢免魏知古,天下人一定会以为陛下偏私于臣。”唐玄宗虽然作罢,最终还是将魏知古罢为
工部尚书。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发生大面积蝗灾。姚崇主张杀灭蝗虫并焚烧虫尸。地方官员和百姓不敢捕杀蝗虫,反而祭天祈福消灾,连唐玄宗都担心灭蝗会违背天命。
姚崇列举魏时发生蝗灾不敢灭而导致草木皆尽、饥荒遍野甚至发生人吃人现象的事例劝诫唐玄宗,指出修德免灾并非对灾祸听之任之,而是要主动救灾,如果为了保护蝗虫而牺牲人命并招致国家危殆,才是真正违抗天命。
黄门监卢怀慎认为天灾非人力所能制服,姚崇大声驳斥道:“扑杀蝗虫解救百姓是善举,如果上天降灾祸,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担,决不推诿给别人。”姚崇为民请命的坚强决心终于打动了唐玄宗,玄宗遂下令灭蝗。最终百姓免于灾难,天下太平。
文学
姚崇“以文华著名”、“弱冠补孝敬挽郎,又制举高第”,张说称姚崇“献藻弥焕”,“枷藻”即华美的辞藻,泛指文才。
《
旧唐书·经籍志下》、《
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姚崇集》十卷,已佚。
《
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陈尚君先生《全唐诗续拾》存诗二首,数量虽不多,但不乏名作,如《秋夜望月》云:“明月有余鉴,羁人殊未安。桂含秋树晚,影人夜池寒。灼灼云枝净,光光草露团。所思迷所在,长望独长叹。”此诗当作于姚崇事业受挫,远离长安之时。诗中借秋夜望月,表达恋胭之情,文字雅洁,寄托高远。姚崇《夜渡江》云:“夜诸带浮烟,苍茫晦远天。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听草遥寻岸,闻香暗识莲。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悬。”中间二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出一个从不觉到暗识的过程,静中有动,耐人寻味,不知
王维“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是否有得于此。
历史评价
轶事典故
俭朴持家
姚崇先后在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任过宰相,无论是政绩还是资历,时人几乎无人能比。然而,这位资历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即便在唐朝国力达到鼎盛、个人官位达到至极的开元时期,他依然“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由于清廉,只拿“死工资”,没有灰色收入,所以他买不起京城市区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离朝廷较偏远的郊区。
佛在心中
姚崇先后两次参与造像活动,并留下了《姚元之造像记》和《极南洞造窟碑》两通造像记,在《姚元之造像记》中,他除了感激母亲的养育之恩外,还祈愿母亲早登佛地,并希望天下人都能领会到佛之真谛。在《极南洞造窟碑》中,他祝愿所有姚氏亲属都能健康长大、加官晋爵、享受荣华富贵,子子孙孙常保安乐。他认为,佛在心中,不须外求。人之生死,乃平常之事。只要发自内心,以平等慈悲为怀,行善弃恶,即获福报。
力保百官
武则天曾与侍臣谈论起
周兴、
来俊臣主持刑狱,朝臣反逆案件颇多一事,怀疑其中是否有
冤狱。姚崇进言道:“
垂拱以来因谋反罪被处死的人,大多都是由于周兴等罗织罪名,以便自己求取功劳造成的。陛下派亲近大臣去查问,这些大臣也不能保全自己,哪里还敢动摇他们的结论!被问之人如果
翻供,又惧怕惨遭毒刑,与其那样不如早死。如今
酷吏诛除,我以一家百口人的性命向陛下担保,今后朝廷内外大臣不会再有谋反的人。若是稍有谋反之实,我愿承受知而不告的罪责。”武则天大悦道:“以前的宰相都顺从周兴等人,使酷吏得逞,让朕成为滥用刑罚的君主。听到你说的话,很合朕心意。”于是赏赐姚崇白银千两。
泣辞武皇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移居
上阳宫,百官都为唐朝复辟而相互称庆,只有姚崇哭泣不止。张柬之对他道:“今天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恐怕您从此要大祸临头了。”姚崇道:“我长期事奉
则天皇帝,现在突然辞别,感到悲痛难忍。我随你们诛除凶逆,是尽臣子本分,今日泣辞旧主,也是人臣应有的节操,就算因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
疏汏僧尼
唐中宗时期,贵戚竞相营建
佛寺,滥度
僧尼。很多富户强丁也乘机削发为僧,以逃避
徭役。姚崇执政后,进言道:“
佛图澄、
鸠摩罗什号称高僧,也不能挽救
后赵、
后秦的灭亡。
齐世宗、
梁武帝崇信佛教,却未能免除灾殃。陛下只要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就是佛身,无需剃度奸诈之徒,让他们败坏佛法!”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官员筛选淘汰全国僧尼,因弄虚作假被勒令还俗的多达一万二千余人。
救时宰相
姚崇曾问
紫微舍人齐浣:“我为宰相,可以和什么人相比?能比得上
管仲、
晏婴吗?”齐浣道:“管仲晏婴所行政策虽不能传诸后世,但在他们执政时期却能一直保持。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从这一点来看,您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那我是个怎么样的宰相?”
齐浣道:“您是个救时之相。”意思是说姚崇只是拯救时弊的宰相。姚崇大喜,拍腿而言道:“救时之相,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太庙自坏
唐玄宗将要巡幸洛阳时,太庙突然崩坏。宋璟进谏道:“陛下三年
服丧未满,不可离京
巡幸。发生灾变,是上天用以警诫的,陛下应停止东行。”唐玄宗又询问已经罢相的姚崇,姚崇道:“太庙原是
前秦时期修建的宫殿,后被
隋文帝改为太庙,又被大唐所袭用,已存在近三百年。高山若有朽坏也会崩塌,何况木料。这次太庙崩坏只是凑巧与陛下东行碰到一起,不是因为你要东行才崩塌的。陛下因关中歉收,粮运劳民,才东幸洛阳,这是为了百姓。东都
百司都已做好迎驾准备,陛下停止东行,岂不失信于天下。依臣之见,陛下继续东行,至于太庙,让人修理就是。”唐玄宗大悦。
算计张说
张说曾与姚崇一同担任宰相,但常发生矛盾,对他怨恨很深。姚崇临死时,嘱咐儿子道:“我死之后,张说出于礼节,一定会来吊唁。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们就会有危险了;如果他看了,你们就将他喜欢的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
神道碑。你们得到碑文后,马上誊写,呈报皇帝后立即雕刻。张说一定会后悔,必会索回碑文,你们就告诉他已经呈报皇帝。”姚崇死后,张说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样,为他写了碑文,给他很高的评价,但随即后悔,派人索回,说是需要修改。姚崇之子告诉来人,碑文已通过皇帝审阅。张说知道后,懊悔的道:“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人际关系
五代孙女:姚氏,嫁汾阳郡王、尚父
郭子仪第三子
郭晞的曾孙、左金吾卫将军
郭弘业。
主要作品
著作
姚崇著有文集十卷,曾参与修定《开元前格》。
诗文
《
全唐文》收录有其文24篇:《扑满赋》、《请褒赏刘子元吴兢奏》、《请东都别立义宗庙奏》、《请宣示豫州鼎铭符瑞奏》、《对太庙屋坏奏》、《谏造寺度僧奏》、《答捕蝗奏》、《对问冤狱疏》、《请遣捕蝗疏》、《东幸疏》、《答张九龄书》、《报倪若水捕蝗牒》、《造像记》、《遗令诫子孙文》、《先师
冉伯牛赞》、《口箴》、《执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
冰壶诫》、《十事要说》、《答卢怀慎捕蝗说》、《兖州都督于知微碑》。
后世纪念
墓葬
姚崇墓位于河南省
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故里
姚崇故里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河南省
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古镇。张茅古镇现有姚崇故居遗址(在张茅中学校园内),姚公祠遗址、姚崇父姚懿墓遗址、旌贤寺(唐姚懿墓守坟寺)遗址、姚崇手书“藩篱”石刻(现存三门峡博物馆)等。
文物
姚懿神道碑原竖于张茅古镇姚懿墓前,唐开元三年(715年)十月立。神道碑碑高2.9米,宽1米,厚0.35米。额篆为“大唐嶲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之碑”。1983年,神道碑移于陕州区高阳山刘秀峰。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姚崇在家乡陕州硖石故里亲书“藩篱”题词,刻于石匾。石匾长85厘米,宽53厘米,厚12厘米。右上题款“大唐开元三年”,左下题款“姚崇题”,中间楷书“藩篱”,为目前全国唯一发现的姚崇手迹,现收藏于三门峡博物馆。
地位
唐朝开元年间,百姓便把姚崇的画像当作真神来供奉。许多地方都为他修盖庙宇,希望他能保佑人民,降临福祉。台湾省
云林县虎尾镇还保存有姚王爷庙,以祭祀姚崇。
北宋
元祐年间,陕州知州
游师雄因仰慕姚崇,在姚崇故乡
陕州(今河南陕县)设立姚公祠。在姚崇后裔散居各地的情况下,姚公祠被人们祭祀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史料索引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