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垍(765-811年),字弘中。
绛州闻喜(今山西
闻喜县)人。
唐朝中后期名相,高陵令裴昱第二子。
人物生平
早著声名
裴垍二十岁时中进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朝廷制举贤良极谏科,裴垍对策第一,补为美原县尉。任期满后,各藩镇和州府,交相征辟,但均不赴就,不久,朝廷拜他为
监察御史,此后,还相继任
殿中侍御史、尚书礼部考功员外郎等职。这期间,吏部侍郎
郑珣瑜曾委托裴垍主持考试词判。裴垍秉公办事,严肃认真,不受请托贿赂,皆以实才取人。
入仕翰林
唐宪宗元和初年,召裴垍入为
翰林学士。此后,历任
考功郎中,
知制诰、
中书舍人等职。当时
李吉甫方拜相,不知该如何用人,便向裴垍请教。裴垍随即列出三十人的名字,李吉甫按照他给的列表录用人才,受人称赞。
元和三年(808年),朝廷诏举贤良。裴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当时应试的
皇甫湜、
牛僧孺、
李宗闵等人,在对策中指陈时弊、言词激切。考官
杨于陵、
韦贯之将三人招为上第录取。裴垍复查考试结果也无异议。然而,宰相
李吉甫泣奏
唐宪宗,认为裴垍所录非人。
唐宪宗于是贬黜杨于陵、韦贯之外任,罢免裴垍翰林学士职务,降为
户部侍郎。不过,
唐宪宗事非情愿,也知裴垍正直,从此反而更加信重。
出任宰相
元和三年(808年)秋天,
李吉甫出任
淮南节度使,
唐宪宗遂拜裴垍为
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朝政,裴垍拜相时才44岁,但须发尽白。元和四年(809),加任
集贤院大学士、监修国史。
当时,百姓输赋税于州府要分成三份:一曰
上供;二曰
送使;三曰
留州。在
唐德宗建中初年制定
两税法时,物重钱轻,后来渐至物轻钱重,百姓赋税交钱,这样税额到
唐宪宗时就增加了一倍。此外,唐时所说的“
贯”或“
缗”,按规定为千钱,但在习惯流行中并不足千钱,称省估,州里长吏为了中饱私囊,让百姓以足额交钱,称为实估,这样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裴垍为相以后,奏请
唐宪宗同意,将天下留州送使钱,改由省估征收。同时规定
观察使或
节度使,只征收所在州的赋税作为公费开支,如不足,才可征收所辖支郡,这样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协赞中兴
裴垍当宰相时,还很年轻,但是严肃为政,依法办事,颇有一番作为。一心为国家朝廷办事,触犯了勋贵旧臣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但因裴垍事事在理,又得到
唐宪宗的支持,他们奈何不得。此外,裴垍注意听从不同意见,以补自己的不足。
裴垍为翰林学士时,曾举荐
李绛、
崔群同掌机要政务;为宰相以后,又用
韦贯之、
裴度为
知制诰,擢拔
李夷简为
御史中丞,这些人后来都相继机任宰相,为一代名臣。他选用的其他人也都很精明。不负人望。裴垍才能兼备,风范凛然,知人善任,在他前后担任宰相的人中,是无人可比的,时论认为:他执政时期朝无奸侫,百业渐兴,出现唐朝后期少有的清明时期。
风疾病逝
元和五年(810年),裴垍患中风病,
唐宪宗得知后非常叹惜,特遣中使前往存慰,并对其饮食用药都让及时奏上,亲加过问。但裴垍的病并不好转,且日加重。唐宪宗只好免去了他的宰相职务,而改任
兵部尚书,不久又迁任
太子宾客。裴垍于元和六年(811年)去世,朝廷特赠他为
太子少傅。
元稹在《感梦》诗中曰:“自从裴公无,吾道甘已矣。”
主要成就
裴垍任职
翰林期间,
唐宪宗新平吴蜀之乱,励精图治,一切机要事务都要和裴垍商量后才施行,而裴垍也小心谨慎,认真按照唐宪宗的旨意办事。
裴垍任宰相以后,严明法治,考课吏绩,分清良恶,种种作法,正大光明,使唐宪宗也折服。当时,
吐突承璀很受唐宪宗的恩宠,常寻机向唐宪宗有私人请求。但
唐宪宗碍于裴垍,不敢如吐突承璀所愿,并诫其收敛一些。唐宪宗由于对裴垍信重,在朝廷常称其官号,而不直呼其名。
一生为国尽心尽力,“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他尽力完善法律制度,为相期间,裴垍提拔了许多能人贤士,包括
裴度、
李绛、
崔群、
韦贯之等。这些人后来都相继入相。
人物评价
白居易:①故太子宾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为理,事君尽礼,徇国忘身。(《赠裴垍官制》)
②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君看裴相国,金紫光照地。心苦头尽白,才年四十四。乃知高盖车,乘者多忧畏。(《闲居》)
刘昫:①裴垍精鉴默识,举贤任能,启沃帝心,弼谐王道。如崔群、裴度、韦贯之辈,咸登将相,皆垍之荐达。立言立事,知无不为。吉甫该洽典经,详练故实,仗裴垍之抽擢,致朝伦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髦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此四子者,所谓经纬之臣,又何惭于王佐矣!(《
旧唐书》)②裴公鉴裁,朝无屈人。(《旧唐书》)
宋祁:杜黄裳善谋,裴垍能持法,李藩鲠挺,韦贯之忠实,皆足穆天縡,经国体,拨衰奋王,菑攘四方。宪宗中兴,宁不谓得人而致然邪?(《
新唐书》)
亲属成员
裴垍出身
河东裴氏(东眷裴氏),有二子:裴鍠、裴处休。
《旧唐书·裴垍传》记载裴垍为武周宰相
裴居道七世孙,当误。根据《宰相世系表》结合裴皓墓志,裴垍为隋朝太子斋帅、内直监裴师道七代孙。
祖父:裴璘,隰州隰川县令,赠屯田员外郎;祖母京兆韦氏,河东县君。
父亲:裴昱,唐高陵县令。母亲乐安孙氏,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孙逖女,追封吴国太夫人。
儿子:裴鍠。
儿子:裴处休。
女儿:嫁给博陵崔槚,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
孙女:裴处休有一女裴氏(842年-873年),嫁知盐铁陈许院事、侍御史、内供奉孙虬。
曾孙:裴岩,乡贡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