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南君
汉武帝分封的周子南君国
周子南君(公元前113年-大约310年),也叫做卫公。汉武帝时代,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封,是中国史上“尊二王备三恪”政策的一部分。《史记·孝武本纪》载:“礼毕,天子遂至荥阳而还。过雒阳,下诏曰:‘三代邈绝,远矣难存。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后为周子南君,以奉先王祀焉。’”周子南君国(卫公国)和殷绍嘉侯国(宋公国)一直到永嘉之乱才灭亡。其中周子南君国(卫公国)持续了四百多年。
缘起
上古封建社会时代,通常是灭其国而不绝其封,故往往在军事胜利后并不断绝该国的继嗣,而是另立新君或者迁望它地,而使其祖宗得以血食祭祀
秦始皇统一后,停止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虽然对古代朝代设置祭祀,但并没有封地建立宗庙。到了汉武帝时代,因为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兴灭国继绝世”得以有限推行,于是在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封周朝之后姬嘉为周子南君,以祭祀周朝先君。《史记·孝武本纪》载:“礼毕,天子遂至荥阳而还。过雒阳,下诏曰:‘三代邈绝,远矣难存。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后为周子南君,以奉先王祀焉。’”
这种制度在后来通称封“二王三恪”之后。
姓氏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子南君为卫国国君之后,为子南氏。祖先是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后来赖魏国之力篡夺国君之位。虽然另有学者不同意姬嘉为卫国之后,但从他的封号以及东汉时的册封看来,姬嘉为卫国之后是很明显的。当时册封姬武为卫公,而册封孔子之后孔安为宋公,孔子是出自宋国的子姓。
卫国卫君角时,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被灭为家人,世系遂断绝,子孙后代已不清楚先秦时代姓与氏的区别,而以为女性取名的“姓”当作男性使用的“氏”,姓姬氏。故如果依照先秦制度,周子南君的国姓当为姬姓子南氏,而依照秦汉以后姓氏合流之后的习惯,姓氏则为姬姓,姬氏后来的姓与氏是同义词,可以互通,而先秦则很严格。
沿革
周子南君:元鼎四年(前113年)十一月丁卯,姬嘉以周后被封为周子南君,三千户,地在颍川郡周承休县,三十里,地位相当于列侯。《史记·周本纪》:“汉兴九十有馀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其孙姬当于地节三年(前67年),因指使家奴杀家丞,被弃市,封国被撤消。
周承休侯:元康元年(前65年)三月丙戌,姬当的弟弟姬延年封为周子南君,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正月,改封号为周承休侯,位在诸侯王之下,并受赐谥号。
周承休公:姬延年的曾孙姬党为周承休侯时,绥和元年爵位升格为周承休公,封地满百里,
郑公:元始四年,改为郑公
章牟公:王莽篡位后,改为章牟公(《外戚恩泽侯表》作章牟公,《王莽传》作章平公)
周承休公:建武二年(26年),东汉王朝建立后,又被改为周承休公。
卫公:建武十三年(37年),改为卫公,位在宋公下。
卫侯:西晋泰始三年,降爵为侯
之后一直延续到魏晋,大约在永嘉之乱后被灭国,晋成帝曾经诏求卫公之后续封,但是详情已经不得而知。
封地
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说,周子南君的封地在长社,当时属于颍川郡(今临汝县东北)
汉光武帝时改封为卫公,封地改在卫国故地的东郡观县(今河南省濮阳清丰县附近)
先世
为王者
周王季
为封君者
卫康叔,姬封
卫康伯,又称卫牟伯
卫疌伯,《世本》作卫挚伯
卫贞伯,《系本》作卫箕伯
卫武公,姬和
卫庄公,姬扬
卫宣公,姬晋
卫昭伯,姬顽
卫文公,姬毁
卫成公,姬郑
卫穆公,姬遫
卫定公,姬臧
卫献公,姬衎
卫襄公,姬恶
为卿士者
公子郢,字子南
为国君者
子南劲,卫平侯,前343年魏惠王强行废除卫成侯改立子南劲为卫国君主
卫元君,卫怀君之弟
姬嘉为卫君角孙辈或曾孙辈
世系
其后世系不详。司马氏篡夺曹氏建立晋朝后,尚有卫公姬署,薨于泰始七年。东晋曾经诏求卫公、宋公之后。
贡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5 19:54
目录
概述
缘起
姓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