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
中医术语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辨证首当分清虚实。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病因
喘病的病因很复杂,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致喘病。
病机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基本病机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或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肺、肾,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喘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甚至出现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
“呼吸急促者谓之喘,喉中有响声者谓之哮,虚者气乏身凉,冷痰如冰,实者气壮胸满,身热便鞍。”(《医学入门·辨喘》)
“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则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景岳全书·喘促》)
检查
喘证发作时当结合听诊,注意肺部有无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胸部X线片CT检查心电图检查,可协助鉴别喘证出现的原因是肺源性的诸如支气管肺炎、肺炎、肺气肿、肺结核矽肺等,或为心源性的如心衰。同时可配合血常规总数、中性粒细胞数、痰培养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等检查。
诊断
诊断要点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病症鉴别
1.喘证与哮证
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哮指声响而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一般说来,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2.喘证与气短
喘病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但喘病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不象喘病呼吸困难之甚。但气短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表现。
辨证要点
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虚喘应辨肺虚肾虚,心气、心阳衰弱。肺虚者劳作后气短不足以息,喘息较轻,常伴有面色白自汗感冒;肾虚者静息时亦有气喘,动则更甚,伴有面色苍白、颧红,怕冷,腰酸膝软;心气、心阳衰弱时,喘息持续不已,伴有紫绀,心悸,浮肿脉结代
治疗
治疗原则
应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按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实喘
1.风寒壅肺证
症状: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华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紫苏、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
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薄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芩、桑白皮、石膏、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知母、大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
症状: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
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沉香、木香、川朴花、枳壳、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
虚喘
1.肺气虚耗证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补肺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冬虫夏草、五味子、炙甘草
2.肾虚不纳证
症状: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山萸肉、冬虫夏草、胡桃肉、紫河车、熟地、当归、蛤蚧。
3.正虚喘脱证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山萸肉、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龙骨、牡蛎
其他治法
针灸治疗
治则:宣肺平喘
处方:膻中、肺俞、天突热毒尺泽, 痰浊加丰隆,肝郁加期门。
治法:均用泻法肺俞穴,针后加拔罐天突穴先直刺至触及气管外壁后,循外壁向下刺1寸左右,以基本手法先激发出咽部发紧阻塞不适样针感,再施泻法。均留针至喘平或明显好转。留针期间反复给予间断运针
(临床上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性哮喘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转归预后
喘病的转归,视其喘病的性质、治疗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情况是实喘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喘再次感邪而虚实兼夹,上实下虚;痰浊致喘者,因治疗因素而有寒热的转化。喘病日久,因肺气不能调节心脉,肺气不能布散津液,常因喘而致痰瘀痹阻,进而又进一步加重喘病。喘病日久可转成肺胀
喘病属危重病,但其预后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实喘因邪气壅阻,只要祛邪利气,一般易治愈;但若邪气极甚,高热,喘促不得卧,脉急数者,病情重,预后差。虚喘因根本不固,气衰失其摄纳,补之不能速效,故治疗难;若虚喘再感新邪,且邪气较甚,则预后差;若发展至喘脱,下虚上实,阴阳离决,孤阳浮越之时,病情极险,应积极抢救,或可救危亡于万一。
预防
慎风寒,戒烟酒,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甜黏肥腻之品。平素宜调畅情志,因情志致喘者,尤须怡情悦志,避免不良刺激。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等有助于预防喘病的发生。
喘病发生时,应卧床休息,或取半卧位休息,充分给氧。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理化因素刺激,做好防寒保暖,饮食应清淡而富营养,消除紧张情绪。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0 10:05
目录
概述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