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
怀药是
焦作地方特产,主要指古
怀庆府(它的地理范围相当于
河南省焦作辖区博爱、
温县、
沁阳、
武陟、
孟州)所产的山药、牛膝、
地黄、
菊花等四大中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
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
怀川)所产的山药(
薯蓣)、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之后历代医药名家由表入里、
去粗存精中进一步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原始本性。因而此说流传,并成为品牌。
历史沿革
四大怀药是指古怀庆府(今
河南省
焦作辖区温县、沁阳、武陟、孟州)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四味中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怀川)所产的山药(薯蓣)、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之后历代医药名家由表入里、
去粗存精进一步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原始本性。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生一方草药。地域特产“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
怀菊花、怀牛膝,即以药材道地、疗效神奇成为博大精深的
中医药文化的瑰宝,独领风骚数千年。
古怀庆府的四大怀药的历史演绎了将近3000年。相传
上古时代,
炎帝神农氏身患重病,为医治,他带领
文武百官,妻室家眷,跋山涉水,广走民间。在一个秋高气爽、晨气沁脾的季节,神农氏一行来至怀川时,当看到绿叶如盖、花团锦簇的美好景色和秀丽奇绝的灵山(今之神农山)风光时,大发感叹:“真乃神仙福地,药山矣!”遂在此辨
五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终得四样草根
花蕊和水服之,不日痊愈。又令山、地、牛、菊四官护值,因人而得名“山药、地黄、牛膝、菊花”。这也就是后人所传“四大怀药”的最早起源。传说是美丽的,而焦作境内
沁阳神农坛风景区的老君洼一带,如今还保留有“山药沟”、“地黄坡”、“牛膝川”、“菊花坡”等古地名。
有史料表明,公元前734年,卫桓公举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向周王室朝贡,周王室用后大悦,赞其为“神物”。从此“四大怀药”成为历朝贡品,一直到清代还岁岁征收。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府河内县令范照黎曾写诗赞誉:“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蓠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最为真实地描绘了古怀庆府人民种植四大怀药的丰收画面。
公元前608年,
鲁宣公又以怀地黄向周王室进贡;后又将怀牛膝、怀菊花列入贡品。一直到清代“怀药”都被列为皇封贡品,岁岁征收。历代统治者征收怀药贡品时,大都指地道名,即非要留驾庄和大道寺地黄、大郎寨山药、皇甫村菊花和
小庙后牛膝不可。
明清以后,四大怀药进入鼎盛时期,逐步形成了焦作市辖区广泛种植的局面。到清朝末年,怀山药的
种植面积已达900公顷,
总产量近百万千克。清
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仅武陟县就产地黄20万千克、菊花2.3万千克、牛膝5万千克。
日寇侵华期间,曾把怀药产区的土壤运回国内研究,化验后重新配制土壤试种怀药,结果以失败告终。上世纪20年代,温县许召兰等人先后从
山西太谷引进高产山药回本地种植,不想在怀川土壤的滋养下,时间一久,
太谷山药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品性,增加了药性,从而成为怀山药的当家品种。上世纪70年代,国家为缓解怀药产销矛盾,曾经向18个省区引种怀地黄、怀山药,结果引种后
品种退化,药性大减,不得不反复来焦作引种。由此得知,怀药一旦离开了怀川这片沃土,药性便大打折扣。
四大怀药不仅在国内颇有名气,而且也深受海外人士的盛赞。《沁阳市志》(1993年5月,
红旗出版社出版)中记载:“历代商人先后通过
丝绸之路,将怀药传入
西亚和
西欧诸国。到了明代,
郑和七下西洋,又将其带入
东南亚、
中东、
东非、
南非诸国”。外国医药学家和药商出于钦敬四大怀药的药效,就以其产于中华大地而称之为华药。公元1914年在美国
旧金山和南洋
马尼拉举办的万国商品
赛会上,四大怀药作为国药展出,再次受到各国医药学家和药商的赞誉和称道。
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
中草药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药之宝”,四大怀药俱列其中。2004年沁阳市在努力推广“四大怀药”品牌,已获得了国家
原产地标识。
由于中医治病养生,历来非常重视药材的出产地和加工炮制。”所谓物“离其本土,则千周同而效异”,这也正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缘由。怀药一旦离开了怀川这片沃土,药性便大打折扣。而即便是在焦作本土,所有的药农也都知道,怀地黄种植一茬后,土地至少需要八年才能复种,而怀山药也需最少五年不能重茬。
地理环境
焦作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被山河怀抱,夏时称“覃怀”,后称“怀州”,元称“怀孟路”,明清为“怀庆府”。
今原怀庆府属地建为
沁阳市(《中华文明
怀川寻根》)。北依巍巍
太行山,南临滔滔黄河形似牛犄角的一片
平川,世称“牛角川”,而“怀”贯地名之始终,或许取的就是太行与黄河的怀抱之意。“牛角川”的平原也因之被称为“三百里怀川”,采撷了黄河上游各个地区不同地质条件的丰富营养,又吸纳了太行山
岩溶地貌渗透下来的大量
微量元素,加上太行山的蔽护,集山之阳与水之阳于一体,土地疏松肥沃,排水快捷,雨量充沛,水质奇特,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的
气候环境,最适宜山药、地黄、牛膝等蓄
根类药材的生长;菊花虽以花瓣入药,但其生长环境也与怀川的气候与
地理环境相吻合。
这里的气候环境“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此处土壤的形成以黄河冲积为主,并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经雨水冲刷渗透而来的成分,形成了疏松肥沃、与众不同的黄土地,特别适合山药、地黄、牛膝等
根茎类中药材的生长,菊花虽以花瓣入药,但其喜温暖,耐寒冷,喜阳光充足,忌荫蔽,怕风寒,喜湿润,生长环境也与怀川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相吻合。独一无二的天时、地利,是四大怀药能够冠绝天下的
基本条件。
所谓“橘生
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物离其本土,则千周同而效异”,遍搜浩如烟海的医药典籍史册就足以印证四大怀药作为
道地药材的点点滴滴。中医治病养生,历来非常重视药材的出产地和加工炮制。孙思邈《千金药方》云:“用药必依本土。”因而中医药界有“非
地道药材,就没有中医”之说,
怀庆府所产的怀药以其独具的确切疗效为历代医家所看重。《
神农本草经》载有:“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宋《图经本草》载:“牛膝生河内山谷……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宋代医学家苏颂曰:“菊花处处有之,以覃地为佳。”《
本草纲目》记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 《
本草从新》曰:“地黄以怀庆肥大而短、糯体细皮、
菊花心者佳。”
史料记载
先秦及秦汉魏晋,各代地方均向朝廷进贡四大
怀药。公元前734年,
卫桓公向周王室进贡
怀山药。公元前718年,魏宣公向
周天子进贡怀
地黄,已近3000年。追根溯源,怀是
武陟的特称。“大禹治水,
覃怀底绩”。“覃怀属
冀州”。怀指被黄河、
沁河怀抱的武陟。周设
怀邑,是
苏忿生的封地。春秋战国,怀邑随王霸之争先后属卫、鲁、郑、魏、秦,他们进贡的都是怀、怀邑、覃怀的山药、地黄。公元前221年起,秦汉魏晋隋唐设
怀县、
河内郡、
怀州。汉光武帝(
刘秀)起兵铲
王莽,在怀县城建行宫,称为“怀都”,在这里祭汉高祖、
太宗、
世宗,出兵攻克洛阳。定都洛阳后,刘秀仍以怀城为行宫,常来巡视、听政。传说刘秀被王莽大军追杀东奔西逃时,贫病交加,多次靠怀药救命。怀药名扬天下,当与刘秀有关。
首次称“
怀菊花”,将“怀”字与“菊花”联系的最早文献,是唐朝政府颁行的《
唐本草.图经》,书中说:“河内皆称地薇蒿。武陟菊花称怀菊花”。唐佚名的《天宝单方图》也说:“原生
南阳山谷及田野中。……河内名地薇蒿”。这里所说的“南阳”,指的是
太行山之南、黄河之北
焦作市所辖的武陟等县,后文又特别指出河内,可见对当地所产菊花的重视。
北宋苏颂撰辑的《
图经本草》也说:“菊花处处有之,以南阳覃地者为佳。”这里所说的“覃地”,即覃怀地。
将山药称怀山药的最早文献,是明朝医学家龚延贤所著的《
寿世保元》,此书第一次提出“怀山药”之名。《
神农本草经》载:“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
在牛膝前冠以“怀”字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宋朝苏颂的《图经本草》(1061年),苏颂在书中指出“牛膝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
怀牛膝之名由宋朝
唐慎微在《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1083)中首先提出的,特称“怀州牛膝”。到了清朝,张秉成的《
本草便读》便简称“怀牛膝”。
第一次把
地黄和“怀”字联系起来的是明朝名医
刘文泰,他说生地黄“今怀庆者为胜”。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明确地说:“今人唯以
怀庆地黄为上”,称怀地黄可以填骨髓,生
精血,补五脏,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那么,将四种药材概括为“四大怀药”的又是什么时候呢?一九七八年出版的新《
辞海》,对
武陟县的释文中说:盛产山药、地黄、牛膝、
菊花,号称“四大怀药”。不仅讲了“四大怀药”一词,而且又讲了简称“怀药”。 “七五”期间出版的《四大怀药栽培》系列丛书中说:“国内著名中药材专家、教授根据生物学特性判定:《本草纲目》中所描绘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图样均为
怀府所产。”
武陟县境夏谓“覃怀”,周置“怀邑”,秦设“怀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怀县入武陟,后于武陟置怀州,明以后属
怀庆府。所以明朝以前的四大怀药有专指武陟药材之说。明清怀府八县渐有出产,统称怀药是以后的事。隋唐以前,四大怀药种植以今武陟县西部的小董、西陶、大封及
温县的
武德镇为
源点,逐步往水土条件相同的周边地区辐射发展。
张仲景的《
伤寒论》、陶弘景的《
名医别录》、
孙思邈的《备急
千金要方》、
苏颂的《图经本草》、龚延贤的《
寿世保元》、
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张锡纯的《
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及《本经》、《药性类明》、《
汤液本草》、《伤寒蕴要》、《
得配本草》、《本经逢原》、《
儒门事亲》、《
食疗本草》、《百一选方》、《圣惠方》、《
普济方》、《
医经溯洄集》、《
本草正》,以及叶天士、董建华、
王永炎、
姜良铎等近现代、当代中医名家,都对四大怀药作出了极为精到的评价,每每言及四大怀药的神奇效用与效力,言必褒誉有加。其中,山药,地黄、菊花,牛膝以河南怀庆者良。
基本介绍
怀山药
《
神农本草经》称
薯蓣,一名山芋,药用其根,因其药效可与人参相比,又称“
怀参”。
怀山药系重要滋补药品,它能滋补益肾、健胃
化痰、
补中益气、祛冷风、镇心神、安魂魄、
长肌髓。
近代
科学分析,怀山药含有大量
蛋白质、淀粉、
赖氨酸、
胆碱、
皂甙、脂肪等。临床常用于治疗泻痢、
遗精、肾虚健忘、
虚劳瘦弱、
神经衰弱等症。
生怀山药也常用于手足
冻疮、
痰喘、尿频等症。是
中药方剂中常用
补药之一。
加工后的怀山药称光山药。光山药入药前要进行泡制,即用清水泡3-4成,捞出润透,晒至四成干,闷润至内外均匀,切片、晒干可入药。
怀山药可分为3类:沙土山药、垆土山药,最好的为野生
铁棍山药。
怀牛膝
《神农本草经》称牛膝,又名百倍,宋朝称
怀牛膝为怀州牛膝,明朝后称怀庄牛膝,通称怀牛膝。
李时珍曰:“
本经又名百倍,隐语之,言其药之功,如牛之多力也。” 牛膝,药用取其根茎。
近代科学分析,怀牛膝含有大量
生物碱,其功能可以
补肝益肾、强壮筋骨、通经络、散恶血。
临床常用于治疗寒湿,腰膝骨疼、
腰膝酸软,四肢拘挛、经血不调、产后瘀血
腹疼、
血淋、跌打损伤及屈膝碍等症,是中药方剂常用通络活血药物之一。
牛膝入药,要切成四毫米左右的段。根据病情亦可用酒怀牛膝,即取切成的牛膝,
黄酒拌匀,微润,置于锅内,用微火稍炒,晾干,即可入药。
怀地黄
地黄,原系野生,最早生长于
咸阳一带,后传至各地。中国数省均有生产,但其最佳者为'
怀地黄'。李时珍《
本草纲目》:'
江浙壤地黄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机时力微;怀庆府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们都以'怀货'为贵,产地因历史上的怀庆府而得名,位于今河南沁阳一带。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本草纲目》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尤其是熟地,药用'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怀菊花
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怀菊就属于药用菊。祖国医学认为,菊性寒,历经寒暑,得天地之清气,有清热、解毒、祛风、平肝、明目等功效。根据中医的传统经验,
白菊花长于平肝明目,
黄菊花多用于散风清热。
因此,明目多用怀菊,清热多用
杭菊。
神农本草经:'菊服之轻身耐老'。说明菊花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从汉代起,重阳节有
饮菊花酒的习俗;而今,菊花不但有清香之气,使人神怡,而且有明目、祛暑的作用,可缓解两眼昏糊、
头晕、
头痛等。将菊花晒干,装入布袋中作
枕芯,名'
菊花枕' ,枕之使人闻到芳香,有清脑明目,降低血压之功。《本草纲目》就有'菊花作枕明目'的记载。
主要特点
怀庆府特有的土壤与
气候条件,造就了“四大怀药”独特的药性 和极高的保健价值,历史上不仅有贡品之荣,而且被历代中药典籍所称道四大怀药,是指
地黄、山药 、 牛膝、菊花。山药古称“薯芋”,具有甘寒入脾、润血归肺、养胃健脾、止泻固精、滋阴壮阳 、除寒热邪气、补
心血不足等功能,是一种较好的滋补药。地黄又名“地髓”,块大、油性大,是治病 营养的好药。牛膝,因其基部有节似牛膝而名,具有利尿、强精、通精之功效。菊花,干、叶、茎、根 、花都可入药,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杀菌消毒、清热、解渴、
平肝明目等功效,且含有丰富的菊花色 素、
维生素A、B和
氨基酸以及大量的
挥发油,有味浓、煎煮不败的特点。 “四大怀药”不仅在国内颇有 名气,而且也深受海外人士的盛赞。
怀药文化
“四大怀药”泛指焦作市的
沁阳、武陟、
孟州、博爱、温县、
修武等地所产的牛膝、山药、地黄、菊花四种中药药材。被誉为“国药”、“华药”受到国家原产地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四大怀药(怀药)名称的由来,是伴随着中草药“地道药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而逐步演变来的。怀药一名,自然因怀地地名而来。自
武王伐纣,废“邢丘”为怀(治所在今武陟县
大虹桥乡土城村南)开始,以后历代将这片土地称为怀、怀邑、怀川、覃怀、怀州、怀孟、怀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