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可缩写为CTC),
化学式为CCl4,是甲烷的四个
氢原子都被
氯原子取代而成的全
卤代烃(
有机化合物),故又名
四氯甲烷,为无色透明、有臭味/芳香气味、易挥发的液体,微溶于水,易溶于
醇、
醚、
石油醚、
氯仿等
有机溶剂,被广泛用作有机溶剂、
制冷剂、有机合成原料、
干洗剂等。由于其也属于碳卤化合物,即简单的二元碳氯化物,当然也可以被视为一种
无机化合物。
研究简史
四氯化碳属于
甲烷氯化物的一种,而甲烷氯化物在世界化学工业上已然占据了重要地位,是大宗
有机氯产品之一,但由于
卤代烃对地球
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受1971年签订的国际环境公约《
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的限制,
发达国家除CH3Cl外
甲烷氯化物(尤其是CCl4)的产量和消费急剧下跌。
中国出台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除用于非消耗臭氧层物质原料用途和特殊用途外,任何企业必须对生产过程中副产的四氯化碳进行销毁或采取其他环境无害化处置措施,以确保四氯化碳产量为零。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四氯化碳为无色透明、有臭味/芳香气味、易挥发的液体,折射率高。根据
相似相溶原理,不含
亲水基团的CCl4微溶于
水,易溶于
醇、
醚、
石油醚、
氯仿等
有机溶剂,可溶解
碘单质,CCl4某些物理性质如下表所示。
注:06~24的数据源于
Aspen Plus V14物性数据库。
此外,四氯化碳气体的
范德华常数a、b分别为2.001、128.1,单位分别为10-3·Pa·m6·mol-2、10-6·Pa·m3·mol-1,
范德华方程如下。
[ p + ( a / Vm2 )] · (Vm - b) = R·T
式中:
R——
理想气体常数,8.314 kJ·kmol-1·K-1;
结构
四氯化碳的分子结构为通过sp3杂化形成的
正四面体,即同一个原子内由1个ns轨道和3个np轨道杂化,每个sp3
杂化轨道含有1/4的
s轨道和3/4的
p轨道,碳氯键(C-Cl)
键长为176nm,
键角为109°28’。
因此,四氯化碳为
非极性分子,
化学性质较为不活泼,亦是其易溶于非极性
有机溶剂,难溶于水的原因。
化学性质
(1)CCl4在常温下较为稳定,但在高温下可水解放出
光气,亦可在
单质铁或
铝的催化下与水反应生成
二氧化碳和
氯化氢。
CCl4 + H2O → COCl2 + 2HCl
CCl4 + 2H2O → CO2 + 4HCl
类似地,
四溴甲烷在真空下受热至200 ℃可与水反应生成
二氧化碳和
溴化氢。
CBr4 + 2H2O → CO2 + 4HBr
(2)CCl4能在
三氯化锑(SbCl3)或
五氯化锑(SbCl5)的催化下与
氢氟酸反应生成
氟氯甲烷和
氯化氢。
CCl4 + HF → CCl3F + HCl
CCl4 + 2HF → CCl2F2 + 2HCl
注:
二氟二氯甲烷俗称为“
氟利昂-12”,可作
制冷剂、
灭火剂等。
(3)CCl4亦能在
氯化氢氛围中与
高氯酸银(AgClO4)反应生成
氯化银和具有爆炸性的化合物。
CCl4 + AgClO4 → Cl3CClO4 + AgCl
(4)CCl4可在高于200 ℃的温度下与单质
硫反应生成
二硫化碳和
二氯化二硫。
CCl4 + 6S → CS2 + 2S2Cl2
(5)CCl4以能在
铁或铁盐的催化下,在330 ℃下分解为
氯气和
光气。
2CCl4 + O2 → 2COCl2 + 2Cl2
(6)CCl4还能与
卤盐在加热条件下生成其他四卤化碳,以
氟化银、
溴化铝和
碘化铝为例。
4AgF + CCl4 → CF4 + 4AgCl
4AlBr3 + 3CCl4 → 3CBr4 + 4AlCl3
4AlI3 + 3CCl4 → 3CI4 + 4AlCl3
(7)值得一提的是,地球臭氧层之所以被破坏,主要原因是消耗臭氧层物质(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简称
ODS)的大量使用与无节制排放,四氯化碳可破坏中
氧原子、氧气、臭氧之间的平衡。
O3 + Cl or Br → ClO or BrO + O2
ClO or BrO + O(游离) → Cl or Br + O2
(8)CCl4常温下不活泼,不与酸碱起反应,但对若干金属如铁、
铝有明显的腐蚀作用。
制备方法
甲烷氯代物(Methane Chlorides,CMS)有多种生产方法,如甲烷法、甲醇法、氯油法、废氯烃热解法等,国内外主要使用甲醇法和
甲烷法,这些方法则因发达国家停止使用四氯化碳而被淘汰。
与甲烷热氯化法相比,甲醇氢氯化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原料甲醇易得、甲醇和氯的利用率高、副产HCl量少、产品比例调节范围大、产品质量高等。
甲烷法
甲烷法又称甲烷热氯化法,是最早实现的工业化方法,根据反应
相态的不同又可分为气相氯化法和液相氯化法,前者为美国
陶氏化学(Dow Chemical)公司所使用,后者仅为日本德山公司所使用。
甲烷法的原理是甲烷和氯气的光代(hv.)反应,甲烷的四个
氢原子可依次被氯原子取代依次形成
一氯甲烷、
二氯甲烷、
三氯甲烷(俗称“
氯仿”)和四氯甲烷。
CH4 + Cl2 → CH3Cl + HCl
CH3Cl + Cl2 → CH2Cl2 + HCl
CH2Cl2 + Cl2 → CHCl3 + HCl
CHCl3 + Cl2 → CCl4 + HCl
注:产品的组成或比例可通过控制低氯化物的循环量来调整。
甲醇法
甲醇法又称甲醇氢氯化法,其原理和甲烷法基本类似,分为两步,首先是甲醇和氯化氢生成
一氯甲烷,其次再是与
氯气发生光
取代反应生成多氯甲烷。
CH3OH + HCl → CH3Cl + H2O
国外各公司工艺技术上的区别主要是氢氯化和氯化反应方法的选择不同,精制及后处理工艺差别不大。
类似地,甲醇法可分为液相催化法、气相催化法和液相非催化法,分别由法国阿托、日本德山和日本信越公司所采用。
二硫化碳法
氯气和
二硫化碳以铁作催化剂90~100℃下反应,反应产物经分馏、中和、精馏,得成品。本法投资少,产品易提纯,但成本高,设备腐蚀严重。
CS2 + 3Cl2 → CCl4 + S2Cl2
副产物S2Cl2又可使CS2进一步氯化,因此这是工业上制备的重要方法。
应用领域
在生产
甲烷氯化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副产四氯化碳,为响应国家环保战略,研究四氯化碳的出路与转化显得尤为重要,而副产的四氯化碳可用于制备
二苯甲酮、
四氟乙烯、
肉桂酸、
一氯甲烷、
氯仿、
三氯乙酰氯、拟除虫
菊酯类化合物的中间体、4-4’-二氟二苯甲酮、
三苯基氯甲烷、3,3,3-
三氟丙烯等物质。
四氯化碳主要用作优良的溶剂、干洗剂、灭火剂、制冷剂、香料的浸出剂以及农药等。可用来合成氟里昂、尼龙7、尼龙9的单体;还可制三氯甲烷和药物;金属切削中用作润滑剂。用作分析试剂,如用作测定氯的标准及溶剂。还用作清洗剂、萃取溶剂、杀虫剂。用于有机合成,用作溶剂、制冷剂、有机物的氯化剂、香料的浸出剂、纤维的脱脂剂。
制备二苯甲酮
二苯甲酮(benzophenone、C13H10O)为淡黄色或无色的结晶,熔点为47~48 ℃,沸点为305 ℃是一种多用途的化工产品,可用作
紫外线吸收剂、
光引发剂、
光敏剂,还是
有机颜料、医药、香料、杀虫剂的中间体。
以苯和四氯化碳为原料,在
路易斯酸氯化铝的催化下首先合成二
苯基二氯甲烷,随后经
水蒸气蒸馏回收未反应的四氯化碳和
苯,最后,二苯基二氯甲烷水解即可制得
二苯甲酮。
制备四氯乙烯
四氟乙烯(tetrachloroethylene、TCE、C2Cl4),又名过氯乙烯,熔点为-22 ℃,沸点为119 ℃,可用作
有机溶剂、
干洗剂、金属脱脂溶剂和
驱虫药等。
四氯化碳气体和
氢气进入反应器后在高温下可催化分解为
四氯乙烯,副产物包括
氯化氢、
氯仿以及
六氯丁二烯等,经脱轻塔精馏可脱除低
沸点杂质,即H2、HCl、CHCl3和CCl4,母液进入下一个
精馏塔即可制得
四氯乙烯。
2CCl4 + 2H2 → C2Cl4 + 4HCl
CCl4 + H2 → CHCl3 + 4HCl
2CCl4 + H2 → C2Cl6 + 2HCl
4CCl4 + 5H2 → C4Cl6 + 10HCl
制备肉桂酸
肉桂酸(Cinnamic acid、C9H8O2),又名3-
苯基丙烯酸、
桂皮酸,沸点为265 ℃,熔点为133 ℃,是有机合成工业中的一种重要
中间体,广泛用于香料、医药、农药、塑料和感光
树脂等
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
首先,
苯乙烯和四氯化碳在
催化剂和
二乙胺的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生产1,1,1,3-四氯苯丙烷;然后,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为
肉桂酸;最后,经补水沉降可分为两层,上层为肉桂酸水溶液,经离心、干燥即可得肉桂酸。
制备一氯甲烷
一氯甲烷(chloromethane),熔点为-97 ℃,沸点为-24.5 ℃,可用作有机
硅化物制备原料、
冷冻剂、
局部麻醉剂、溶剂
萃取剂、
甲烷化试剂等,亦可用作
合成农药、医药、
香料的
催化剂载体[11]。
制备一氯甲烷的原理和过程与甲醇法类似,主反应为
甲醇和
氯化氢反应,副反应为甲醇的脱水成
醚反应。
2CH3OH → CH3OCH3 + H2O
注:相较其他多氯甲烷,
一氯甲烷生产受《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影响较小。
计算化学数据
氢键供体数量:0
氢键受体数量:0
表面电荷:0
复杂度:19.1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分子结构数据
极化率(10-24 cm3):10.32
生态学数据
LC50:27~125 mg/L(96 h)(
蓝鳃太阳鱼);20.8~41.4 mg/L(96 h)(
黑头呆鱼);45 mg/L(96 h)(
绿藻)
空气中
光氧化半衰期:1.60×104~1.60×105 h
四氯化碳属高蓄积性物,在
哺乳动物的
肝部可产生蓄积,对
鲑鱼可致
肝癌。该物质
臭氧消耗潜能(
ODP)为1.1,对大气
臭氧层破坏力强。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
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
呼吸道通畅。如
呼吸困难,给输氧。如
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该品不会燃烧,但遇明火或高温易产生剧毒的
光气和
氯化氢烟雾。在潮湿的空气中逐渐分解成光气和氯化氢。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
过滤式防毒面具(
全面罩)或隔离式
呼吸器、穿全身防火
防毒服,在
上风向灭火。
泄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
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
防毒服。不要
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
保护现场人员,但不要对
泄漏点直接喷水。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
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
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
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
防毒面具(
半面罩),戴安全护目镜,穿防毒物渗透
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防止蒸气泄漏到
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活性
金属粉末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
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
相对湿度不超过8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
氧化剂、活性金属粉末、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安全信息
安全术语
S23:Do not breathe vapour.
切勿吸入蒸汽。
S36/37: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and gloves.
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手套。
S45: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el whenever possible).
若发生事故或感不适,立即就医(可能的话,出示其标签)。
S59:Refer to manufacturer / supplier for information on recovery / recycling.
S61:Avoid release to the environment. Refer to special instructions / safety data sheets.
避免释放至环境中。参考特别说明/安全数据说明书。
风险术语
R23/24/25:Toxic by inhalation, in contact with skin and if swallowed.
吸入、皮肤接触及吞食有毒。
R40:Limited evidence of a carcinogenic effect.
少数报道有致癌后果。
R48:Danger of serious damage to health by prolonged exposure.
长期接触有严重损害健康的危险。
R52/53:Harmful to aquatic organisms, may cause long-term adverse effect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R59:Dangerous to the ozone layer.
毒理学数据
LD50:2350 mg/kg(
大鼠经口);5070 mg/kg(大鼠经皮)
LC50:50400 mg/m3(大鼠吸入,4 h)
2、刺激性
家兔经眼:500 mg(24 h),轻度刺激。
大鼠孕后6~15 d吸入最低
中毒剂量(TCLo)300 ppm(7h)致肌肉骨骼
系统发育畸形。
大鼠孕后18 d胃肠外给予最低中毒剂量(TCLo)2384 mg/kg,致肝
胆管系统发育畸形。
7、其他
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o):2 g/kg(孕7~8 d),引起植入后
死亡率增加。
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o)3691 mg/kg(雄性10 d),引起
睾丸、
附睾和
输精管异常。
标准法规
(01)工业用四氯化碳 GB/T 4119-2008(代替GB/T 4119-1993);
(02)化学试剂 四氯化碳 GB/T 688-2011(代替GB/T 688-1992);
(03)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GBZ 42-2002;
(04)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1509-1989;
(05)车间空气中四氯化碳的直接进样
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GB/T 16082-1995;
(06)
煤质颗粒
活性炭试验方法 四氯化碳脱附率的测定 GB/T 7702.19-2008(代替GB/T 7702.19-1997);
(07)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四氯化碳吸附率(活性)的测定 GB/T 12496.5-1999;
(08)木质颗粒活性炭对四氯化碳蒸气吸附试验方法 GB/T 17665-1999;
(0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粮谷中
二氧化硫、四氯化碳、
二溴乙烷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GB 23200.44-2016(代替SN 0353-1995);
(10)居民区大气中
三氯甲烷、四氯甲烷卫生检测标准方法
气相色谱法 GB/T 16132-1995;
(11)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的测定 第73部分:
氯甲烷、
二氯甲烷、
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 GBZ/T 300.73-2017(代替GBZ/T 160.4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