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
人教版教材
《外国小说欣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科目。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
教材概况
本教材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都很有创意
每个单元又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阅读
阅读部分选取两篇小说,一篇精读,一篇略读。精读部分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略读部分的文章由学生自行阅读,老师也可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
阅读部分所选小说以短篇为主,适当节选一些长篇中的精彩章节。它们是在征求了许多作家、学者的意见之后精选出来的。每一篇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其深浅度与难度,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承受能力与鉴赏能力。所选作品都是外国小说中的经典,充分考虑到了小说发展史、创作方法、小说流派以及国家和地区,适当注意作品的时空分布。每篇都在写作方法上有可说之处,可供学生写作借鉴。
◇话题
每个单元一个话题,全书共有“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话题。这些话题大体上囊括了小说的一些基本面,是各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每个单元所选择的小说文本都是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个话题的作品。每个话题下面又分解出一些小话题,深入阐述该话题不同的方面。
话题分基本话题和延展话题,前者必讲必学,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讲解,但也应该让学生大致了解。对话题的阐释,以介绍文学常识为尺度,顺便勾画外国小说在某一方面的变化脉络。这一环节的实施,将使本单元对小说的分析推至纵深。
◇思考与实践
在每一单元的后面,设置一些思路新颖、别具一格的思考题。这些题目是有关这篇小说的题旨、关键、奥秘与若干精到之处的,甚至还有一些是由这篇小说所引申出来的美学、哲学、风俗等方面的思考。它们可以帮助学生仔细阅读作品并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理想的阅读姿态。另外,还安排有与本单元所讲的小说元素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国小说的体会、对小说这一文体的感悟,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链接
这个部分列举了一些与该单元的作家作品相关的一些著作,这些著作一般版本较为优良,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延伸阅读提供便利。有些单元的链接部分还附有简短的评论资料,用于对正文进行补充或从侧面印证。
教材特色
1.在分类和编排上与以往不同。历来讲授作品无非是在内容、形式两方面机械地做些文章,作品尽管千差万别,但分析起来都是差不多的路数。这套教科书则致力于打破这样的框架,依据小说的一些基本特质来区分为8个单元。以这些特质作为组织教材的“纲”,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样的编排使本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当于一本微缩型、简略型的外国小说史和小说创作论。既有利于照顾到“面”,又有利于在“点”上纵深挖掘,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小说的系统性认识。
2.选文的可读性。本来应该生意盎然的语文教育曾经在某一段时间里被扭曲得枯燥乏味。恢复语文教育的审美活力是我们的用力之所在。故所选文章都有较强的可读性,面孔新鲜,覆盖面和地区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激情,有利于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苦差。
3.引入较新的学术成果,清洗关于文学、小说的一些陈旧认识。有人曾经说过,教科书里的见解一般要落后于学术研究10年。本教材致力于使新的、较有共识的研究成果进入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样的进入作品的方式。比如,在谈“主题”时,明确提出“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于小说很难说是一个优点”。在谈“人物”时,引入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在谈“虚构”时,区分“事实”与“真实”,明确指出“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深入浅出。本书的难度按照高中生的中等水平设置。其中许多话题其实牵涉的理论问题已经比较深入,但尽量采取较为浅显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多举例,多提示,少纠缠名词术语,使学生既易于进入,又知堂奥尚深,可以激发进一步的探究兴趣。
5.实践性。语文是活生生的东西,是我们日常应用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灵活性。在“思考与实践”部分提供的“续写”、“情景作文”、“作文评比”、“课堂讨论”等方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文意识。将语文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话题从写作的角度来设定,所设定的思考题与实践活动,也有不少具有这方面的功能。
6.倡导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笔中完成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比如,在《教师用书》部分的教学建议里,“虚构”单元的一个教学建议是:“组织一次类似于电视综艺节目的竞猜活动,让同学讲述一件事,让听众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的。”类似的活动会非常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7.注重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一点也许是本教材最大的也是最有价值的特色。必须承认,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照理说,高中阶段应当基本上完成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而实际上这个任务并未完成,由于如此,写作教学便延伸到了大学。有些大学认为写作教学应当在高中阶段完成,于是取消了写作课程,而结果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在写作上存在严重的问题,甚至连基本的写作方式都未掌握,一些大学(包括一些十分著名的大学)正在研究与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我们能从高中教学中就加强写作意识,就不至于造成如此糟糕的局面。本教材突出了写作的位置,无论是从选文还是到设问、实践活动,各个环节都与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门写作课,它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1
阅读
桥边的老人………………………………(美国海明威1
墙上的斑点……………………(英国)弗吉尼亚·伍尔芙3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9
叙述人称……………………………………………9
☆叙述腔调………………………………………………10
☆速度控制………………………………………………11
思考与实践………………………………………………11
第二单元…………………………………………………13
阅读
炮兽………………………………(法国雨果13
安东诺夫卡苹果………………………………(俄国蒲宁21
话题:场景
在场景中生活……………………………………………34
场景的功能………………………………………………35
☆ 风景的意义……………………………………………… 37
☆ 现代小说的场景观…………………………………………38
思考与实践………………………………………………39
第三单元……………………………………………………40
阅读
丹柯…………………………………………(苏联高尔基40
炼金术士……………………(巴西保罗·戈埃罗43
话题:主题
小说的灵魂——主题………………………………………53
主题的形成…………………………………………………54
主题的实现…………………………………………………55
☆主题的选择与开掘………………………………………55
☆主题的演变………………………………………………56
思考与实践…………………………………………………57
第四单元……………………………………………………58
阅读
娜塔莎…………………………………(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素芭…………………………………………(印度泰戈尔
话题:人物
“贴着人物写”…………………………………………… 71
揣摩人物的心理……………………………………………71
揣摩人物的语言与行动…………………………………72
☆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73
☆ 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73
思考与实践………………………………………………74
第五单元…………………………………………75
阅读
清兵卫与葫芦…………………………(日本志贺直哉75
在桥边……………………………………(德国伯尔78
话题:情节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80
情节运行的方式………………………………………81
☆情节运行的动力……………………………………82
思考与实践……………………………………………82
第六单元…………………………………………84
阅读
牲畜林………………………………(意大利卡尔维诺84
半张纸…………………………………(瑞典斯特林堡89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90
结构的“常”与“变”…………………………… 91
思考与实践…………………………………………92
第七单元……………………………………………93
阅读
山羊兹拉特…………………(美国)艾萨克·什维斯·辛格
礼拜二午睡时刻……………(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话题:情感
情感的魅力………………………………………………102
情感的处理……………………………………………103
☆情感是小说的动力……………………………………103
☆现代小说:激情过后…………………………………104
思考与实践………………………………………………104
第八单元………………………………………………106
阅读
沙之书………………………………(阿根廷博尔赫斯106
骑桶者…………………………(奥地利卡夫卡110
话题:虚构
对虚构的确认……………………………………………112
☆虚构使我们富有…………………………………112
☆事实与真实的区别………………………………113
思考与实践…………………………………………114
注:“阅读”部分篇目前没有标号的是精读文章,标有☆的是略读文章;“话题”部分篇目前没有标号的是基本话题,标有☆的是延展话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5 16:13
目录
概述
教材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