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记云:昔有
桓因(
帝释),庶子
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
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
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于太白山顶(今
妙香山)神檀树下,谓之神市,是谓
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
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
三国遗事》〈纪异
古朝鲜〉)
一始无始。一析三。极无尽本。天一一,地一二,人一三。一积十矩。无匮化三。天二三,地二三,人二三,大三合六,生七八九。运三四,成环五,七一妙衍。万往万来,用变不动。本本心,本太阳,昂明人中。天地一一,终无终一。
一始者,
道之生也。无始者,生於无也。一始无始者,道生於无也。故:一始无始。
无中生有,由一而积。
上下四方,居中者一,合而为九,积而为十。先天后天,流转不已。故曰:“一积十矩”。
匮,柜也。柜之所匮,
中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无所无,道化三才。故曰:“无匮化三”。
道化
三才,
两仪阴阳。天之
三才,日月星也;地之三才,水火风也;人之三才,神气精也。“大三合六”,
运化之道也。道化
三才而有
五运六气,运
五脏化
六腑,神与气精中和。“大三合六”,
卦之数理也。天之二爻谓天,地之二爻谓地,人之二爻谓人,
六爻中和而成卦也。“生七八九”,
三才数理也。
天道四方七宿,
地道七政八方,
人道七损八益,
三才中和,而成
八卦九宫。故曰:“天二三,地二三,人二三。大三合六,生七八九”。
承泣、
膻中、
气海谓之
任三;
尾闾、
命门、
夹脊、
玉枕谓之督四;三四所运,
子午之用,练精化气,
任督逆行。冲带化中,
卯酉自行,练气化神,环五所成,运三四和而为七,成环五化而为一。七一妙衍而
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而练神还虚。故曰:“运三四,成环五,七一妙衍”。
形而中者谓之人,形而中主体之谓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黄中通理,美在其中,练虚合道,昂明
人中。故曰:“万往万来,用变不动。本本心,本太阳,昂明人中”。
《天符经》在
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由两个方面所决定。 一是因《天符经》
檀君为“弘益人间,在世理化”而传世的文化经典。这方面的史料虽难以尽考,然而,这并不因此就降低了《天符经》的理论地位。这与群经之首《
周易》一样,并不因为“包牺氏”不可考证,就可能否定由“包牺氏画卦”所形成的《
周易》。
《周易·系辞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
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
万物之情”、“
神农氏没,
黄帝、
尧、
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上论表明了《易》学的形成过程,然而,无论“包牺氏”还是“
神农氏”、“
黄帝”、“
尧”、“
舜”,由于时代久远,属于上古史,
传奇色彩十分浓重,但并不因此而否定《周易》在
中国文化“群经之首”的理论地位。
古记云,晋有
桓因庶子
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
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于
太白山顶神檀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将
风伯雨师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时有一
熊一
虎同穴而居,常祈神雄,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炷,
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于
檀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檀君王俭,以唐高即位五十年
庚寅,都平壤城,始称
朝鲜,又移都于
白岳山阿斯达,又名弓忽山又今祢达,御国一千五百年,
周武王即位已卯,封萁子於朝鲜,檀君乃移于藏唐京,后还隐于阿斯达为
山神,寿一千九百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