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发病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明显下降。但近10年来在
艾滋病(AIDS)高发区如北美、非洲等地
结核病发病率却逐年上升,有卷土重来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另外,在发展中国家
结核病仍是一个常见病。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400万新发现痰菌
阳性(传染性)及300万~400万痰菌阴性(非传染性)
结核病人,每年死于结核病者约200万~300万人。
诊断
一般诊断方式
1.
结核接触史 特别是具有与开放性病人的
接触史。
接触史也可为病儿是否受耐药菌的传染提供线索和依据,对确定
治疗方案有参考意义。
2.近期有急性
传染病史以痳疹、
水痘、
百日咳最重要。
3.
卡介苗(BCG)接种史 不只询问接种史,还应查看接种瘢痕,以确定接种次数及接种方法。
4.见临床症状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5.
结核菌素(简称结素)皮肤试验 为在未接种BCG人群中筛查
结核感染率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临床诊断
结核病的一个有力工具。过去多用旧
结核菌素(OT),目前则采用更具准确性及稳定性的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皮内注射5U OT或PPD 72h后发生5mm或以上的红晕硬结,即认为是
阳性反应。
试验结果阴性表示:①未受感染:一般OT 1mm阴性可除外
结核,但应注意假阴性;②病灶生物学愈合,实际罕见。试验
阳性见于:①接种
卡介苗后(多呈弱
阳性反应;②已自然感染但尚未发病;③
结核发病;④患过
结核病已愈。
有人根据病儿是否为
结核高危状态或有无
卡介苗接种史,定出不同结素
阳性标准,如有密切结核
接触史与
免疫功能低下小儿属高危人群,红硬直径≥5mm即为阳性;在结核高发病率地区,任何国家的极度贫穷人群和有苗头不良、糖尿病慢性病人其阳性标准是红硬直径≥10mm;一般人群(非以上两种人)种过卡介苗者,红硬直径≥15mm始属阳性反应。
由于OT及PPD均含有多种分支杆菌(包括
结核性或非结核性)抗原以及BCG的
共同抗原,可发生交叉反应,因此在确定是否为
结核感染时应除外非结核分支杆菌和BCG接种后的
阳性反应。由于我国已普遍接种BCG,当前最重要是如何区分自然感染和BCG接种后的结不经
阳性反应。一般讲,前者
阳性反应较强,表现硬结颜色较深红,质地较硬,较厚,边缘清楚,范围或面积圈套(直径多有感于15mm),硬结于72~96h后仍不消失,且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若结核菌素试验结果不能区别是自然感染或BCG接种后反应时,应在半年至1年后重复此项试验,BCG
阳性反应呈逐渐减弱趋势,而自然感染阳性反应则无变化。如果最近2年内结素试验反应由直径10mm以下增大到10mm以上,增加幅度达6mm以上者多为BCG接种后的新感染。
卡介苗接种后和自然感染后的结素反应性质有所不同。BCG接种后属于保护性“
预防性”、
细胞介导的
免疫反应,而自然感染的结素反应属Koch型反应,即致敏的T-淋巴细胞与抗原再次
接触后产生巨噬细胞释放
肿瘤坏死因子所引起的较强的变态反应,故自然感染后的
阳性反应均较强。
对于区别
结核性和非结核性分支杆菌感染,近年多用各分支杆菌特异抗原(如结核菌的PPD-S和非结核分支杆菌的PPD-B、-F、-G、-Y等)皮试以资鉴别。
X线检查
6.X线检查 由于95%以上病人感染途径是肺,故X线检查十分重要,尤其对结素试验
阳性小儿更是必要。
(1)
胸透 可进行多轴透视以达到下列目的;相明肺门区有无肿大淋巴对即结节状经转动不能散开之阴影。检查时应注意
肋骨,纵隔及
心脏后面有无病变,并确定病变部位,在哪一肺叶肺段。查清脏器辞去情况,注意给隔摆动与呼吸的关系,如右侧
支气管或有堵塞时,吸气时空气不能通畅进入右肺,因而较多进入左肺,使左肺压力增加,纵隔向右侧摆动。
(2)正位像 观察
胸廓、
肺心脏及横膈形态,判断病变位置,如区别
肺内及
纵隔病变,若病变中心位于肺,则阴影边缘与纵隔呈锐角,当纵隔有病变时则病变中心们于纵隔,阴影边缘与纵隔呈钝角。又如区别肺内病变及
胸膜病变,若为肺内病变则中心位于肺,阴影边缘与胸壁呈锐有;胸膜病变中心位于胸膜,阴影边缘与胸壁呈钝角。
(3)侧位像 目的为确定病变在
纵隔的部位(前、中或后纵隔);确定病变中何肺叶、
肺段;显示气管交叉淋巴结;显示水平裂、斜裂之叶间
胸膜炎;显示正位片被
心脏,机工膈所遮掩的病变;鉴别肺不张,肺炎病变以及积液。
(4)断层摄片 可观察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情况。
支气管是否受压、狭窄、阻塞或扩张。可作为
支气管镜及
支气管造影之辅助检查,检查肺实质内有无空洞,空洞的引流支气管情况。
心脏、横膈、锁骨及增厚之
胸膜后面有无病变。
(5)CT检查 由于CT系横断面成像、无结构的重叠,以及有高分辨率的特点。因此常可显示X线平片上不易被发现的病灶如肺内被
纵隔、横膈和
肋骨等所掩盖的病灶。如CT常可提示平片上未被显示的多组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隆突下的肿大淋巴结。一般先做
平扫,必要时应做强化扫描。经注药后的强化扫描,由于密度增加,病灶显影度亦增加,可更多地发现
结核病变,如早期不典型的粟粒播散灶。由于强化扫描的高分辨力能反映物理变化,可靠性更大。又
结核病变中心干酪化在强化扫描CT片上呈低密度的环阴影,有助于
定性诊断。另外有一定特征性的
钙化灶,CT检出率较高。在鉴别诊断方面CT对
结核性空洞、肺不张和支气管扩张的诊断也较确切。此外CT可以检出小量
胸水和被胸水掩盖的
结核病灶。
增强扫描又有助于区别包裹性积液与肺内浸润性病变和肺不张。
实验室检查
7.实验室检查
(1)血沉 通过血沉变化可帮助判断病变活动性、疗效及预后。无症状的原发性
结核病血沉多属正常,但须注意有明显症状者有时血沉亦可正常。
(2)
结核菌检查 可取胃液、
支气管洗涤液、脑脊8液、
胸水、
腹水、
心包积液、大小便及局部病灶(如皮肤粟粒结节)、瘘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寻找
结核菌。必要时可作豚鼠接种,取材依病情而定。
(3)
蛋白电泳 有助于判断头一次及愈后,α2及γ球蛋白常随病变严重性呈平等升高,有并发症者亦是。但
结核性脑膜炎及重症粟粒
结核病儿,其初为γ球蛋白降低,若疗效不好则不升高;疗效好,临床症状好转,则γ球蛋白渐升高;疗效好,临床症状好转,则γ球蛋白渐升到正常值。
(4)C-反应蛋白 活动性肺
结核多数可
阳性,而不活动者为阴性。
(5)
支气管造影 可观察支气管形态及其与默默位置关系。其目的为:①观察
结核病的
支气管改变如支气管瘘、支气管狭窄、
支气管扩张、肺不张等。②有助
结核病的鉴别诊断对肺结核和
肺囊肿、肺脓肿瘤作鉴别。又对肺、
胸膜及纵隔病变作鉴别。
(6)
支气管镜检查 目的:①观察支气管有无阻塞、移位、狭窄或受压。也可做
治疗用,如对狭窄或管腔处压迫可予扩张或推移。②观察
支气管内膜有无病变,如绀肿、溃疡、肉芽,干酪块或分泌物进行
病理检查及结核菌培养。③
支气管内肉芽摘除,解除阻塞。
(7)胸部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有助于肺结核和
肺囊肿或肺脓肿的鉴别,又可协助鉴别诊断肺不张和胸腔积液,超声定位胸腔积液的准确性很高,可批示积液的部位、尝试和范围,尤对包裹性积液的定位诊断和抽液更有帮助。超声检查可发现少量胸腔积液,尤其当伴
胸膜肥厚但X线平片不易判断时,超声发现液性暗区对诊断
治疗有帮助。又超声对
心包积液、包裹、粘连、增厚和缩窄也有定量、定性定位意义,远较X线平片和CT敏感,有较大诊断价值。
活体检查
8.活体检查 属于创伤性检查需慎重操作:①周围淋巴结穿刺或活检:
结核在形成病灶前有一菌血症时期,可于骨、肝脾、淋巴结等处形成病灶。有进在肺部病灶未形成前淋巴结病灶已明显。淋巴结宽余刺可见典型的
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组织和
郎罕巨细胞。②
胸膜活体检查;对渗出性胸膜炎鉴别其为
结核或非结核性有困难时,胸膜活检可辅助诊断,结核性者可找到
结核结节,但阴性进仍不能完全排除,所以实际应用意义不大。③肺宽余刺:对诊断不明的肺部病变作肺宽余刺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诊断。因属有创性检查,临床极少应用。
结核的新诊断方法
(1)
血清学诊断 检测血、痰或脑脊液中抗体。目前所用抗原有3种:
①粗制的
结核菌抗原:包括从结核菌培养滤液、结核菌盐水撮抗原、聚合结素抗原、BCG超声处理后抗原。
②PPD抗原:如PPD-S、BCG制备的PPD和由非
结核分枝杆菌制备的PPD-B等。
③纯化的
结核菌抗原:如结核杆菌抗原5和6;P32(Purified 32KDa)为1987年从
卡介苗(BCG)培养滤液中纯化出的一种32KDa的蛋白质抗原;分枝杆菌糖脂如从BCG纯化的SAGA1B1和C;及TB-C-1抗体制备的
免疫吸附柱分离的纯化抗原。
检测抗体方法可用ELISA,ABCELISA等。
(2)
结核菌结构成分检测 应用 气相色谱质谱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ith selected ion monitoring )、负离子质谱仪(negative-ion masss spectrometry)、频率脉肿电子捕获气-液色谱仪(frequency-pulsed electron capture gas-liquid chromatography)检查痰、血清、CSF中结核硬脂酸,以诊断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这些试验十分敏感,但需要复杂的仪器和技术,目前临床难以推广。
(3)DNA探针 应用DNA探针检查特殊分支杆菌属(如
结核杆菌)特异性核糖 体RNA序列同位素标记的DNA加至含有结核杆菌RNA的制品上进行杂交,目前已有间接探针在市场上供应。
(4)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多聚酶链反应 采用外基因扩增法查出脑脊淮或其他标本中极微量的
结核菌基因片段,以早期快速诊断
结核病。
治疗措施
早期治疗
早期病变细菌处于生长繁殖状态,代谢活跃,药物最易发挥作用,且早期病变较易修复。
剂量适宜
既能发控最大杀菌或抑菌作用,同时病人又能耐受,毒性反应不大。如剂量不足,则不仅
治疗无效,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联合用药
这是因为:①菌群中各细菌对药物敏感性不一,有不同比例的自然耐药变异菌存在,联合用药可防止产生耐药。②联合用药可针对各种代谢状态的细菌,
细胞内及细胞外的菌群选药,以达到强化疗效作用。联合用药要选有协同作用者联用,如INH联用RFP或PAS,RFP联用EB。但下列情况某些药物最好不联用:①副作用相同者;②有交叉耐药者;③有拮抗作用者;④效力均太弱者。
规律用药
用药不能随意间断,否则易产生耐药菌株,至于间歇疗法,在剂量及间隔上有利定要求,用法亦有一定规律,不属随意间断问题。
坚持全程
为消灭持存菌,防止复发化疗要支持全程。近十余年出现了短程化疗,无论短到9个月或6个月,仍要坚持全程。
分段治疗
不论传统的长程疗法或新出现的短程化疗,均要分阶段
治疗,即:①强化阶段。选用强有力的药物联合
治疗,以迅速消灭敏感菌及生长分裂活跃的细菌,并使可能存在的耐药菌有效地得到传统化疗时强化阶段一般为半年,短程化疗则为2~3个月。这是化疗的关键阶段。②巩固(继续)阶段。目的在于清除持存菌,巩固
治疗效果,防止复发。传统化疗一般为半年,甚至4个月。
短程化疗是近十余年来出现的新方案。其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即药物对生长敏殖旺盛、代谢活跃和
结核杆菌不早期杀菌作用,防止耐药菌发生;药物对生长敏殖低下、代谢缓慢的结核杆菌(持存菌)有灭菌作用,可防止复发。因此,短程化疗的选药原则为:①针对分裂活跃代谢旺盛细菌要用杀菌药中强有力的药物,如SM、INH、RFP;②要考虑应用对持存
结核菌有效的灭菌药物,以防止复发,如PZA、RFP和INH;③抑菌药如EMB、PAS、ETH、TB1不适于短程化疗。
小儿短程化疗选药应考虑以下几点①
小儿结核病多为新近感染,尤多为血行播散,所以防治脑膜受侵最为重要。首先要选用易透过脑膜进入脑脊液的药物,如INH、RFP及ETH,而不用EB。②急性血行播散时最好选用能杀死生长敏殖活跃细菌的药物,如SM。③结核性脑膜炎时应考虑应用能注射的抗结核药物,如SM。④小儿原发耐INH和SM的
结核杆菌感染较成从多见。除根据传染源
治疗效果选药外,应选择可能敏感的杀菌药,如RFP及PZA或ETH及EB。⑤急性
结核感染时单核
细胞多受累,故应重视使用能进入细胞内的杀菌药(如PZA)。⑥
结核杆菌繁殖周期为14~22h,所以可每日1次投药。已证明INH顿服的高峰浓度比日服多次的常规方法的恒定浓度更为重要。所以全日剂量1次顿服,既能提高疗效,又可保证执行坚持用药。
药物种类
甲类药物:有异烟肼及利福平。
乙类药物有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卡那霉素、乙硫异烟胺、
环丝氨酸、紫霉素和卷须霉素。
丙类药物:有对氨基水杨酸钠和氨硫脲。
由
临床经验证明,
小儿结核病化学疗法的效果良好。根据药物的疗效及毒性反应大小,对抗
结核药物的评价如下:①一等一级,为异烟肼和利福平;一等二级为链霉素,吡嗪酰胺,乙硫异烟胺和乙胺丁醇。②二等:为对氨基水杨酸钠、卡那霉素、卷须霉素、紫霉素及
环丝氨酸。③三等为氨硫脲。
怎样早期发现
一般来说,早期儿童肺
结核不易被发现。这是因为患儿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同于成年人,但可表现在不活泼、精神不振、脾气急躁,或无故哭闹,也可有盗汗、脸部潮红、消瘦、无力、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另外,小儿患肺
结核大多为首次感染结核杆菌,而且对结核杆菌具有高度敏感性,一旦感染此病,
结核病灶周围常有广泛的炎性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呈强
阳性反应,并会反复出现
疱疹性结膜炎,全身
淋巴结肿大,这在成人结核病中是没有的。特别是小儿
免疫功能低下,病变不易局限而致全身扩散,因此小儿的
肺外结核如
结核性脑膜炎较成人多见。
小儿患了肺
结核以后,症状轻重不一。若在孩子的颈部、颌下摸到孤立或成串肿大的淋巴结,特别是家庭中有开放性肺
结核病人,且孩子又没有接种过
卡介苗时,更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以便及早诊断
治疗。
③X线检查,发现原发病灶及周围絮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肺门淋巴结阴影增大。
⑤血沉增快。
发现有
结核中毒症状又具备以上诊断要点,则可确诊,应及时
治疗,以防发展、恶化,预后不好
病因学
1.
结核杆菌的形态 结核杆菌细长,微弯,两端钝圆,常呈分支状排列。其长约2~4μm,宽约0.2~0.5μm;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见到菌体的最外层为
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膜,其中含有细胞质,内有许多颗粒,可能是线粒体类物质。
结核杆菌用苯胺类染色后,不易为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又称抗酸杆菌。
2.
结核杆菌的生长特点 结核杆菌生长缓慢,其分裂繁殖周期约为14~22小时,主要营养要求是甘油、天门冬氨酸或谷氨酸、以及无机盐类如磷、钾、硫镁和少量的铁等。为需氧菌,最适合生长环境为pH 7.4、PO213.3~18.7kPa(100~140mmHg),当pH不适宜及PO2较低时,如闭合病灶及巨噬细胞内
结核杆菌代谢不活跃,生长繁殖缓慢或停滞,但同时不易为抗痨药所杀灭而成为日后复发之根源。
3.
结核杆菌的分型 结核杆菌可分为4型:人型、牛型、鸟型和鼠型。对人有致病力者主要为人型,其次为牛型,感染鸟型者甚少,国内尚未见报道。牛型
结核杆菌感染主要是因牛乳管理及消毒不善,饮用病牛的乳品而得,目前已少见。
4.
结核杆菌的抵抗力 结核杆菌抵抗力较强,在室内阴暗潮湿处能存活半年。
结核杆菌在阳光直接照射下2小时死亡,紫外线照射10~20分钟。使用紫外线时,应注意照射范围大小及照射距离远近而决定照射时间,如距离1m,范围1m2,照射时间20分钟,即可杀死
结核杆菌。
结核杆菌对酸、碱和酒精等有较强的抵抗力,湿热对它杀菌力较强。在65℃30分钟,70℃10分钟,80℃5分钟,煮沸1分钟即可杀死。干热100℃需20分钟以上才能杀死,因此干热灭菌时温度要高时要长。一般说来,痰内
结核杆菌消毒时间要长,因痰内粘蛋白在菌体周围形式盛开保护层,射线和消毒剂较难宽余透。因此消毒痰用5%石炭酸或20%漂白粉,消毒须经24小时处理时,70%酒精
接触2分钟均可杀死
结核杆菌。
5.
结核杆菌的耐药性 抗结核药物需长期使用,当不规则使用或药物单用及剂量不足时,耐药菌株易发生。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合并用药可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6.传染途径
(1)呼吸道传染
(2)消化道传染
(3)其他传染,皮肤传染、经胎盘或吸入羊水感染
7.非典型分支杆菌 非典型抗酸杆菌的细菌学和生物学特性与
结核杆菌不同。其生长速度稍快,多数产生色素,对豚鼠不致病,而对人可致病,其临床表现与
结核病相似,但对结核药有耐药性。非典型抗酸杆菌在小儿致周围
淋巴结炎,尤其是颈淋巴结炎。感染非典型分支杆菌后对
结核菌素PPD-S(标准提纯蛋白物质)呈低敏感反应,而对
同种抗原即非典型分支杆菌抗原如PPD-F、PPD-Y、PPD-B、PPD-G则呈强
阳性反应。凡
结核菌素低敏感反应地区应注意
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的问题。
发病机理
当含有
结核杆菌的微滴核吸进人体后,即沉着在
胸膜下
肺小叶的边缘部分,多位于肺下2/3部位。如机体抵抗力弱,可发展为原发性肺结核病,此时结核菌虽可被
肺泡巨噬细胞吞噬,但由于细胞
免疫力低下,却大部不能被杀死,致使结核菌在细胞内繁殖,并可能被巨噬细胞携带至全身各处。由于对
结核抗原的特异
免疫发生较慢,约于3~6周后才发生迟发絷,在肺局部形成
上皮样细胞结节、肉工作肿,及周围的渗出性反应,是为原发灶。原发灶均位于上叶底部或下叶上部,临近
胸膜处,同时
结核杆菌沿淋巴管抵达肺门和
纵隔淋巴结,引起
淋巴管炎及
淋巴结炎,是为
原发综合征的三个组成部分。当
结核菌数量大及毒力强时,机体呈高度过敏状态,病9灶周围渗出性炎症可扩大到大部分肺段甚至肺叶。同时由于活化的
巨噬细胞释放的肿瘤坏死因子,使原发灶及淋巴结内
结核肉工作肿发生组织破坏及干酪样坏死,肺门甚至淋巴结干酪病变可向气管内破溃而产生
支气管播散,或经血行引起血竺播散。
病理改变
概述
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在组织中引起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的组织反应。
结核性炎症的基本组织改变为渗出、增殖与变质。在渗出性改变中渗出物系由
炎症细胞、浆液与纤维蛋白所组成,单核细胞与纤维蛋白是其中主要成分。增殖性改变以
结核结节结核性肉工作肿为主,渗出及变质次之,
上皮样细胞结节的形成及朗罕巨细胞的存在是
结核性炎症的主要特征。在变质过程中特征改变则是干酪样球死,常出现在滪出性病变中。结核性炎症的良好结局是吸收、
纤维化、钙化与骨化。
原发综合征
1.
原发综合征(primary complex)病菌由
呼吸道传入肺部后,在
肺泡内产生初染病灶,其部位大都在肺上叶垢下部,尤以右侧为多见,靠近
胸膜。病灶多1个,偶可有2个或多个。原发病灶初成脱屑性
肺炎或纤维蛋白性肺炎的表现,中心有干酪样坏死,继之增殖性
结核结节出现于其周边,而后病灶周围有纤维包膜形成。病菌随病灶周围的淋巴管侵入肺门淋巴结。干酪化淋巴结往往数个粘连,紧贴于
支气管壁。总之,
原发综合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①肺部初染病灶;②
支气管淋巴结
结核;③引导初染病灶至淋巴结之间的淋巴管炎;④初染病灶邻近的
胸膜炎。
原发综合征不仅见于肺部,也可在肠部、咽部、皮肤等处发生。
原发综合征一般都倾向于痊愈,病灶周围形成纤维包囊,中心于酪化物质最后钙化。愈合方式为钙化,是
小儿结核病特点之一。但年龄小,感染菌量多,抵抗力薄弱的患者的,病变可以恶化,在肺部往往造成下列情况:①肺部初染病灶扩大,中间干酪化球死,形成原发空洞,有时发生
支气管、淋巴管或血行播散。②
支气管淋巴结穿入支气管造成支气管播散性
干酪样肺炎,阻塞支气管可造成肺不张或肺气肿,有时淋巴结病灶或
结核性脑膜炎。由此可淋巴系统的广泛受侵和全身性血行播散倾向是
小儿结核病的特点。
结核性
支气管的病变在大体上可以看到支气管受压变形、粘膜面粗糙、淋巴支气管瘘及肉芽肿,支气管内有干酪物质栓塞。
此外,肺
结核可以引起大疱性肺气肿及蜂窝样肺气肿,在经过
治疗后的粟粒型肺结核中较常见。大疱性
肺气肿的发生是由于
治疗后的干酪化病灶迅速被吸收,空气进入空腔内引起急性扩张所致。蜂窝样肺气肿则由于
支气管不完全性活瓣性阻塞所引起;空气可以进入肺泡内,而呼气有困难,致使气体滞留,同时,由于有病变的肺泡壁弹性较差,致易于形成蜂窝样肺气肿。
续发性肺结核
2.续发性肺
结核 又称成人型结核。发病理论:①外来的再度感染:原发性
结核趋静止后再次感染结核杆菌,病灶往往在
肺叶上部。再度感染时组织反应较强烈。病变为浸润性,周围有多量渗出性组织变化。多见于较大儿童或成年人,故有成人型
结核之称。②内在的病灶复燃。此类病变大多来自原发性血行播散所遗留的陈旧病灶,常见于肺尖部。亦可由已愈合的原发病灶恶化而引起。
续发性
结核与原发性结核相比,有下列不同点:续发性结核多位于肺尖,很少累及肺淋巴结,容易形成空洞并沿气管播散,在痊愈期有多量的纤维化,甚至有硬化现象,但钙化较少;浸润性病变易发生
干酪样坏死,形成空洞,进行
支气管播散。有时由于
干酪性肺炎纤维局限或空洞的引流
支气管发生阻塞,可形成充满干酪样物质的球形病灶,自然称为
结核瘤。其直径一般为2~4cm,多数位于肺上叶靠近
胸膜处。
危害
历史上,人所皆知,肺
结核是最致命的疾病之一。肺
结核患者如不彻底治愈,最后可演变为慢纤洞、
呼吸衰竭、肺心病等。或者
结核菌经淋巴与血行播散,引起其他部位继发结核,如骨结核、
肾结核、消化系结核等。最终,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能力,给病人及家属造成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者导致病人死亡。据调查,
结核病是我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之一。
另一方面,现一致认为,
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指涂片
阳性的肺结核病人。痰涂片阴性、培养
阳性的病人传染性较小。所以大量排菌的肺
结核病人在大声说话、咳嗽、
咯痰、打喷嚏时,通过飞沫(直接传染)或落在地面带菌排泄物,随尘埃吸入(间接传染)传染给他人。据统计,一个开放性肺
结核患者每年可传染20—30个健康人,我国全年将会有2000万—4000万健康人感染结核菌。所以,肺
结核是造成社会传播和流行的传染源
临床表现
(1)
结核过敏表现 如疱疹性结膜炎,结节性红斑,瘰疬样面容、结核性风湿病(Poncet's 关节炎)等。
(2)发热 起病急者可伴高热、热型波动甚大,常为严重的进行性
结核的表现,如粟粒型结核、
干酪性肺炎等。但大多数病儿表现为不规则
低热,以午后为著每日体温波动常超过1℃。发热明显,但全身症状相对不重,为
结核病的特点。
(3)神经系统症状 如精神不振、烦躁、哭闹、睡眠不安、以及盗汗、颜面潮红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4)慢性中毒症状 如食欲不振、消瘦疲乏无力、性情改变、发育迟缓等。
(5)呼吸道症状 除肿大淋巴结压迫
支气管可引起阵发性咳嗽,甚至呼吸困难、以及胸腔大量积液可引起相应症状及体征处,一般呼吸道症状不多。可无或甚少
阳性体征表现。呼吸道症状、体征与X线改变不一致为其特点。
(6)全身淋巴结肿大 早期
结核中毒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淋巴结肿大,但淋巴结质软。慢性
结核中毒症时肿大的淋巴结质硬,可供诊断参考。
肺结核治疗费用
我们国家党和政府非常重视
结核病防治工作。特别是国务院制定了《全国
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在指导原则中指出:“对西部地区和贫困人群给予重点帮助;落实肺
结核病患者的归口管理和督导
治疗;实行肺结核病人治疗费用“收、减、免“政策。对没有支付能力的传染性肺
结核病患者实行免费
治疗“。这充分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目前,我国绝大
部分省份实行了不同经费来源的
结核病控制项目。在实施项目的省份都实行了对传染性肺
结核病人进行免费检查和免费抗结核药物
治疗。免费检查的范围包括:胸部透视、摄X光胸片和痰涂片检查。免费
治疗仅限于提供统一方案的抗
结核药物,其他费用自理。这样就解决了病人就诊和
治疗的主要不住院问题。
免费
治疗的药物限于统一化疗方案治疗中的抗
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或利福喷丁、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还包括使用链霉素注射用的注射器、注射水等费用。病人自购的抗
结核药品、其他需用辅助
治疗的药品或住院治疗费用不属于免费范围。复治传染性肺
结核病人,只提供一次免费
治疗机会。
报销医药费:有医保的只报销自付部分,即病人在上述规定范围内需自付部分可凭有关检查和
治疗发票报销;无医保的,只报销规定免费的项目。
预防
1.加强初级保健 要依靠城乡基层医疗网的力量,充分发挥各级医生包括空村医生的作用。临床证明,
结核的发病与小儿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应注意合理的营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对
麻疹、
百日咳的
预防等措施。
2.发现病例及早防治 早期发现是患儿早期
治疗的先决条件。定期作体格检查以早期发现疾病。
接触活动性肺
结核患者的小儿,其
感染率、发病率与患病率都较一般小锗显著为高。
3.进行宣教,重视隔离 进行广泛卫生宣教工作,使群众对
结核病有正确的认识,作好
结核病人家庭的消毒隔离工作,保护小儿使不受传染。此外注意其他
预防措施,如乳牛的管理、乳品消毒、
婚前检查、
孕期检查、宣传不随地吐痰等。
(1)皮内法:
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用0.1mlBCG(内含菌量0.05~0.075mg)在左臂三角肌下端外缘皮内注射(切忌皮下注射)。2个月内的新生儿无
结核病接触史者可免作结素试验。接种后6周内应避免小儿与
结核病患者
接触,以防在未产生免疫力前遭受传染的危险。接种BCG后3~4周,接种处可发生坚实的红色丘疹,逐渐形成小脓疱或小溃疡,逐渐干枯结痂,至1~2月后可愈合。反应较重的丘疹中心可有坏死局部淋巴结可发生
寒性脓肿,破溃后形成较深溃疡,愈合较慢。
(2)皮上划痕法:用每1ml内含菌量50~75mg的BCG一滴滴在左臂三角肌外缘下端,在皮上划一个各第1~1.5cm的“井”字划痕,以不出血而呈红痕为宜,划后将菌苗在划痕处轻轻涂匀。待菌苗干后(10分钟左右)再穿衣袖,此法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推广,局部反应轻,淋巴结反应较少。
(3)口服法:只限于出生后2个月以内的婴儿。卡氏最初发明BCG,即采用新生儿口服法,因为新生儿肠粘膜组织尚未完全发育,BCG容易通过而进入肠系膜
淋巴系统而发生
免疫力。BCG口服法现已很少应用。
以上三种方法以皮内法和口服法阳转率较高。皮骨法
阳性持续时间较皮上划痕法为长。除2个月以内的婴儿外,接种前应先做皮内结素试验(一般用5个
结核菌素单位)。
BCG接种的禁忌证:
阳性结核菌素反应、发热、腹泻、注射局部有湿疹或有全身性皮肤病,急性
传染病后1个月内,有过敏性疾患,患严重肝、肾、
心脏病及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及产伤儿等均不宜接种。
免疫缺陷患儿可并发致死性播散性
卡介苗病,尤应禁种。
5.化学
预防 即服用异烟肼预防
结核病,在下列情况可考虑:①
接触开放性肺结核父母的婴幼儿;②新近结素反应由阴性变为
阳性的自然感染儿;③结素呈强阳性反应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④结素阳性并有早期结核中毒症状,但肺部X线检查尚属正常的小儿;⑤结素阳性反应,而同时因其他疾病需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治疗者;⑥结素阳性反应的小儿患麻疹和
百日咳后。
预防剂量10mg/(kg·d),疗程6月~1年。
预防可达到三种效果:①预防儿童活动性
结核病;②预防青春期结核病复燃;③预防肺外结核病发生。
小儿所患的肺
结核病主要是
原发性肺结核。自得病后3~6个月大多数病变开始吸收或趋于硬结,于2年内吸收钙化而痊愈。一般95%以上其临床经过属良性。如病情向恶化发展,多出现于初次感染后的半年之内,以致病情迁延难愈可达2~3年或更长。因此
治疗小儿肺
结核病时,要早期用药,选用敏感药物联合治疗并坚持完成足够的疗程。
对处于高度过敏状态的患儿,须与
结核排菌者严格隔离,采取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以免重复感染结核菌。并及时用钙剂脱敏和给大量的维生素C作辅助
治疗。如大片的肺实变或肺不张存在或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般认为,
原发性肺结核没有传染性,仅根据
结核菌素试验反应
阳性和X 线检查才被发现,患儿可照常生活、入托或上学。仅对少数症状明显的进行性
原发性肺结核,或严重的急性肺结核患儿,结合具体情况应给予适当休息和隔离
治疗。
抗结核药物按优劣顺序分为甲、乙、丙3类:
甲类药物:有异烟肼及利福平。
乙类药物有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卡那霉素、乙硫异烟胺、环丝氨酸、紫霉素和卷须霉素。
丙类药物:有对氨基水杨酸钠和氨硫脲。
由临床经验证明,小儿结核病化学疗法的效果良好。根据药物的疗效及毒性反应大小,对抗结核药物的评价如下:①一等一级,为异烟肼和利福平;一等二级为链霉素,吡嗪酰胺,乙硫异烟胺和乙胺丁醇。②二等:为对氨基水杨酸钠、卡那霉素、卷须霉素、紫霉素及环丝氨酸。③三等为氨硫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