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
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教育
人力资源、
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人力资源包括教育者人力资源和
受教育者人力资源,即在校生数、班级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
行政人员数、
教学人员数、
教学辅助人员数、
工勤人员数和生产人员数等。物力资源包括学校中的
固定资产、材料和低值易耗物品。固定资产分为共用固定资产、教学和科学研究用固定资产、其他
一般设备固定资产。
千万年来,教育资源伴随着
教育实践,不断积累着、扩展着、丰富着自身精神的和物质的内涵,成为我们
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土壤。教育史家认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历朝历代的圣贤们,基于对各种各样的与教育有关的资源的认识、利用和积累,使得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了今天这样内涵丰富、理念纷繁、结构庞杂、产业兴盛、自成一体的资源系统,成为源远流长的
人类文明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来,教育本身没有高低、上下、公私、贵贱和内外之分,有教无类。由于教育的
客观性赋予了教育所具有的公共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属性,在实践中,教育资源便呈现类型的多样性。
教育资源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与
网络平台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新兴的网络
教育社区、
教育博客、
校园网等平台,已将教育资源在网上进行了共享,这样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与地域的概念。由于
教育系统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应用,尤其是根据教育部的
十二五规划,众多教育资源将融入整体的教育
云平台当中,以
学校教育社区为现有的
教育网、校园网升级,为无网站的学校提供新一代教育网、校园网、班级网,同时将大量的教育
资源整合一起,变成整体云平台的一部分,必然成为其升级和新建的最佳选择,亚洲教育网
素质教育云平台是国内首个实现
三网合一的
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互联网、
电信网、广电网
跨平台使用并且
手机短信支持
联通、电信、移动全网覆盖。而在未来,教育资源将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将成为这一系统当中重要基础。
教育资源的
分类方法有多种,按其归属性质和
管理层次区分,可分为国家资源、地方资源和个人资源;按其办学层次区分,可分为基础教育资源和
高等教育资源;按其构成状态区分,可分为固定资源和流动资源;按其知识层次区分,可分为
品牌资源、师资资源和生源资源;按其政策导向区分,可分为计划资源和
市场资源,等等。制度作为教育资源,它既可以是
市场导向的,从而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在其它
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可以是计划导向的,从而使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难以有所作为。古往今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因各自所处时代的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和物质
生活水平的不同,对于教育资源的属性、价值、用途、利用方法和实现途径等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新资源观认为,在
知识经济条件下对某种
资源利用的时候,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来考虑利用资源的层次问题,在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利用的时候,又必须考虑地区配置和综合利用问题。教育资源作为
公共资源的一种,
受教育者(公众)始终是受益主体。因此,自从有教育历史以来,教育资源便承载着人类理想和
社会公德的负荷,被视为厚德载物的载体。教育资源是公共
社会资源和
市场经济资源的混合体。教育资源在具备其他公共社会资源所具有的属性和功能的同时,也具备其他市场经济资源所具有的属性和功能。
市场配置教育资源,就是按照市场运作规则,将教育资源的经营、管理、收益等权利,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赋予
教育主体——学校以及各类
教育培训机构。
教育资源的构成,由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教育资源在具备社会资源的
一般性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自身特点:
教育资源的公益性是指公众受益的特性。公众受益是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体现。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这是人们对教育的利益属性和价值特征的基本判断,事实上也是人们从利益归属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对教育运行规律的基本概括。维护教育的公益性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政府、
社会组织和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是在制定涉及教育的
法律法规时,要在保证公正公平的前提下,首先考虑以教育资源的投入使用方式来确保公益性的维护。教育资源的公益性的实现,是
教育本质的根本体现,也是教育资源的
核心价值所在。
教育的产业属性是与
工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及
教育内容和
教育模式的变化紧密相关的。同时,也应看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
社会结构群体,具有
多重性、类别性、
动态性和交错性。教育的属性并不是单一的,它既有
传统观念的
社会公益属性,也具有产业属性,但两者并不对立。教育资源的产业性是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寄希望于未来的事业。
教育理念、
教育方针和教育
价值观念,通常直接体现着现实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中国
春秋时代的教育家
孔子所提倡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的教育
道德修养。
战国时代的教育家
孟子所推崇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浩然之气,唐朝教育家
韩愈所倡导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
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的德育主张,以及近代教育家
陶行知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为了教育
无私奉献精神,无不闪烁着
教育理想的光芒。
和所有的资源积累一样,教育资源也不是现代人独有的
发明创造,是伴随着教育的传承,一代一代继承而来的,也是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许多先行者教育
理论思维的结晶。所不同的是,教育资源的继承总是带有鲜明的公共性和崇高的社会理想性色彩。教育资源的继承多以社会化
公共产品为载体,以精神文化成果为体现,最终为实现教育自身
价值服务。教育资源,是人类
精神财富的核心所在。
教育资源的差异性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性所造成的教育
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管理体制和供给方式的差异性、社会对
人才需求的
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形成的。教育资源的差异普遍存在于人类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构成了
教育行为过程和效果的差异。在我国,教育资源的地区和城乡差异,是
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也是中国教育差异性的显著特色和具体体现。教育投入的差异,
教育环境及条件的差异,生均
教育经费的差异,教师收入的差异,师资水平及
教学质量的差异等,说到底,都是教育资源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地区和城乡之间明显地、普遍地存在着,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整体平衡发展,是制约国家教育
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
教育资源的构成因素的
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育资源本身的不稳定性。其中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还有政策导向和
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变化的因素等。教育资源流动性主要表现在:教师资源的流动、学生资源的流动和经费资源的流动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