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是最早在《
新青年》上发表
白话诗的人。他于一九二O年出版的《
尝试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新
诗集旧诗新诗创作上探索的勇气。
诗词创作
他在1917年2月的《
新青年新青年》上发表了
胡适、
沈尹默、
刘半农三人的九首
白话诗,其中胡适的《
一念》表达对于超越时空限制的“我这心头一念”的肯定。是这样写的:“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总不会永远团圆;/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道线;/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上我区区的心头
一念!/我这心头一念;才从
竹竿巷,忽到竹竿尖;/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河边;/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如果将这首诗同前面所引的《朋友》一诗作比较,就可以看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
新诗创作在运用
白话和打破
旧诗体式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1920年3月,
胡适的《
尝试集》由上海
亚东图书馆出版,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胡适之所以能够首开白话新诗的创作之风气,是与其以白话代替文言的文学主张密切相关的。1915年至1916年在美国
留学期间,胡适常常就中国应以白话取代文言的问题与朋友们进行讨论;然而,朋友们认为白话可作散体文章,却不能作韵体文。胡适认识到,人们之所以承认白话可作散体文章,是因为中国古代已存在大量优秀的白话
散体文学;要彻底实现以
白话文学为文学正宗的主张,关键问题是要写出象样的白话诗来。白话文的提倡对思想的传播,文学创作的发展,以及国民教育的推广有着积极的作用。
《尝试集》
初版《
尝试集》分为两编。收在第一编中的诗作于1916年8月至1917年9月作者到北京以前。尝试重点是“以
白话入诗”,仍然不能摆脱旧诗词语言模式与
文法结构法则的支配与制约,结果就写出于
半文半白、半新半旧的诗。
胡适意象派诗人莎拉替斯代尔的《
关不住了》原诗题为《
在屋顶上诗词意义
意义:《
尝试集胡适的新诗多是即事感兴、
即景生情之作,虽然少见汹涌奔腾的诗情和飞云翻卷般的想象,但大都言之有物,不乏情趣;在
表现手法上,则或用直接的描写,或用浅显的象征。
局限性
局限性:
1、思想上不十分充分、完美地传达时代情绪。
2、形式上带有五言、七言格式,缺乏更大的创新性。
白话文运动
20世纪早期
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
陈独秀在其主编的《
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
民主与科学(
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
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
白话文运动,主张以
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
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
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
五四运动的先导。
1917年1月,胡适在《
新青年》发表题为《
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公开信号。文中提出:白话文学为文学之正宗。这个纲领性的意见,很快就得到
陈独秀的响应。
钱玄同也及时发出打倒“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寄
胡适之》,1917)的口号,最先把反对文言文同反对 “
独夫民贼”、反对弄坏白话文章的“
文妖”(《尝试集序》,1918)联系起来,并在陈、胡强调“
文学革命”的时候,第一个考虑到应用文的改革。1918年 1月,《
新青年》实现自己的主张,全部改用白话文。 5月,
鲁迅在《
新青年》上发表《
狂人日记》,标志着白话文运动在文艺方面首先突破,显示实绩。这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文章。年底,
李大钊(1889~1927)、陈独秀创办白话周刊 《
每周评论》,
北京大学学生
傅斯年(1896~1950)、
罗家伦(1897~1967) 等创办白话月刊《新潮》。不久,鲁迅指出,白话文应该是“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来的声音”(《杂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这就把白话文放在现代中国人口语的基础上。
1919年5月4日前夕,
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
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
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
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
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
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
五四运动的先导。
诗人及代表作
刘半农、
刘大白、
沈尹默、
俞平伯、
康白情、周作人
胡适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1883-1971年)和新潮社俞平伯(1900-1995年)、康白情(1896一1958年)、
傅斯年 刘半农(1891--1934):代表作
诗集《
扬鞭集》(1926)《
瓦釜集》(1926)现实感强的诗歌收集在《
扬鞭集》中,用
江阴方言写的民歌体诗作,结集为《瓦釜集》。
内容上:非常具有真实性,强调以真为主。1、真实地描绘现实、
人生。揭露贫富对立、赞扬劳动人民美好品质。
在五四时代精神的感召下,
刘半农在早期诗歌中还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格,表现了对于未来的乐观信念。《
老牛爱情诗的创造
抒发内心情感,批露内心世界。爱情诗的创造。《
叫我如何不想她》(1920)
在形式上
形式上:
刘半农散文诗的创作《无聊》、韵律诗的创作《叫我如何不想她》(1920))尤其可贵的是他对民间歌谣的采集, 整理、学习和改造。 《
瓦釜集》中的诗,有的是民歌民谣的收集和整理的成果。诗人在《
瓦釜民族形式的创造,都具有开创意义。
刘大白(1880-1932)在
新诗创建时期的贡献是很值得重视的。在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之下,他从一九一九年开始创作
白话新诗。出版新诗集《旧梦》和《
邮吻》。
在内容上
内容:早期诗歌中,不乏写景诗和
爱情诗,也有些
哲理性的小诗。但是,最能体现
刘大白早期诗歌思想和艺术特征并一向受人称赞的,却是那些揭示民间疾苦、 反映阶级压迫和劳动人民(农民和手工业者)痛苦生活的诗篇。代表作《
卖布谣》、《
田主来》。
《卖布谣》一诗,与
白居易的《
卖炭翁》不无渊源关系。但它却从一个角度逼真地写出了二十世纪中国农村濒于破产的社会现实。那些农村的
小手工业者土布粗、
洋布刘大白的诗歌里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中《
田主来》一诗是具有代表性的。诗中写的是田主向农民
讨租的情景。先写田主一来给农民一家带来了何等的惊恐和慌乱:一声田主来,/爸爸眉头皱不开。/一声田主到,/妈妈心头
毕剥形式:民歌、民谣的形式融汇到新诗中,有古乐府的风格。如《
卖布谣》等,却是民歌、民谣的格调,平易,畅达、朴素。
此外,
沈尹默、
俞平伯,
康白情,
周作人等人,也不失为新诗的拓荒者。
沈尹默以后转向写旧体诗,但他的《
三弦红学朱自清等人合集)等新诗集。他的诗由于旧诗词的影响颇深,从词语、音律到表现手法,都还显露出从旧诗词蜕化出的痕迹。
周作人对早期白话新诗的创建也有一定贡献。他早期的诗收于八人合集的《雪朝》中,后重编为《
过去的生命面目一新之感。他的一首《小河》(1919.1)曾被
胡适 白话诗的特色
在手法上
主要运用白描和托物寄兴。这样,早期白话诗就自然分为两类。一是用
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如
刘半农的《
相隔一层纸》、
胡适的《
人力车夫》,
周作人的《路上所见》,
刘大白的《成虎之死》,
朱自清的《小舱里的现代》等,都是对民间疾苦、社会
人生的实写,可以看到古乐府的影响;
俞平伯《冬夜之公园》、
康白情《江南》、
傅斯年《深秋永定门上晚景》等都是纯粹的写景诗。
另一类则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如胡适《
鸽子》、《老鸦》,周作人《小河》,
沈尹默《月夜》等;也有的是直接表现某个抽象意念,如
鲁迅的《梦》、《
人与时》,
胡适《
一念》,
玄庐《偶像》,
刘大白诗的形式
早期白话诗主要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和平实的风格。
散文化倾向:基本不用韵,不顾及平仄,随情感的起伏变换长短句式,如同水缓缓地流过,自然形成了舒缓自如的
内在节奏;同时,大量运用虚词,采取
白话散文的句式与章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意象:这都根本有别于
传统诗歌。
平实风格:表现为一些早期白话诗人则热衷于向民间歌谣传统的吸取与借鉴。1920年成立的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它的发起人与参与者大都是早期白话诗人,如
周作人、
刘半农、
沈尹默江阴瓦釜集》,在随后写作的《
扬鞭集》里也有现代山歌的创作。
刘大白《
卖布谣》、《
田主来》等诗也直接借鉴了民间歌谣的体式。这自然也是对
传统诗歌 在思想上
朱自清新诗中,这两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胡适的《老鸦》、
周作人的《小河》、
陈衡哲的《鸟》等诗作,虽然表现方式各异,却都显示了一种追求自由的个性主义精神。以博爱主义为本的诗作更是比比皆是,胡适的《
人力车夫》,
沈尹默的《人力车夫》、《宰羊》、《
鸽子》,
刘半农的《车毯》、《
相隔一层纸》、《学徒苦》,
俞平伯的《
无名的哀诗》等,或者对下层劳动者的疾苦表示同情,或者对弱小动物给予怜悯,都是博爱精神的-种体现。初期
白话诗人为新诗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但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严重缺陷。
首先是过于平实,情感浓度不够,想象力不足,缺少回味和余香。
其次是诗的语言有散文的倾向。他们只注重新诗语言与旧诗语言的区别,亦即
白话与文言的区别,而不注重诗体语言与其他
文学体裁语言的区别。他们虽然出于习惯也写了不少押韵的诗,甚至还讲求过
双声叠韵新诗的发展将渐渐得到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