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渠四句出自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
张载所著《横渠语录》,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著名哲学家
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其言简意宏,传诵不绝,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
“横渠四句”出自
张载《横渠语录》,原文如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的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
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2006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
温家宝在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引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迹。“横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
叶采解:“天地以生生为心,圣人参赞化育,使万物各正其性命,此为天地立心也;建明义理,扶植纲常,此为生民立道也;继绝学,谓
缵述道统;开太平,谓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泽,垂于万世。”按:
宋代理学家认为儒学道统自
尧、
舜、
禹、
汤、
周文王,至于
孔子,至于
孟子。孟子既没,其道不传。至宋儒兴,才倡明了千载不传之学。故称“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道,《横渠文集·性理拾遗》作“为生民立命”。
张载(1020-1077)字子厚,
北宋大儒,
哲学家,
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
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祖籍
大梁(今河南
开封),徙家
凤翔府郿县(今陕西
眉县)
横渠镇,学者称
横渠先生。
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历授
崇文院校书、知
太常礼院。后其弟
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
王安石变法遭贬横渠,遂辞官。归家后,专注于读书讲学,开创“关学”,名震一时,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病逝于
潼关。
横渠一生主张“
实学”,强调经世致用,研究面广泛,对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和农学、军事、政治等都有独到的成果。与
二程的“
洛学”不同,横渠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而非“理”。通过“气”的概念,张载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
一元论”哲学体系。”
冯友兰评价其为张载对
中国哲学的一大原创性贡献。
横渠哲学从天道说起,由《
易传》的解释开始,论述宇宙的本体是“
气”。气的本初状态是“
太极”。由于气具有阴阳这种彼此对立的属性,因此永远处于
运动状态。气聚则成万物,气散则归于太极。由此,横渠得出“万物本是同一”的结论。他在《正蒙·干称篇》中把天地、宇宙视为一个
大家庭,人应该亲近同类和万物,他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
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祠又称张子祠,位于陕西省
宝鸡市
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
横渠镇,南靠太白山,北临佛教圣地
法门寺,东与道教圣地
楼观台相连,西与西府名胜
诸葛亮庙、
钓鱼台、周公庙、
金台观毗邻。它是中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张载的讲学之地,是
陕西省人民政府1992年公布的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
横渠书院。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开始在原
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历史上张载祠曾修复14次。元代
泰定三年(1326年),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
1990年,
陕西省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修复张载祠,现已完成
大殿、讲学堂(两座)、山门等建筑的修复及彩绘工程。整体建筑以宋式仿古形式为主,兼有
清代建筑特色。1998年,
眉县人民政府决定搬迁横渠
地段医院及地税所,至此,基本上恢复了张载祠的历史规模(15亩)。
祠内现存清康熙帝御匾一块及横渠书院笔筒、院印、砚台等;另存有北宋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石碑50余幢,讲学堂内办起了张载及关学思想文化展,大殿内雕有塑像并绘制了长达60米的巨幅壁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祠内矗立的7棵千年古松饱经风霜,仍傲然屹立,成为历史的见证。清代
眉县举人王象贤有诗赞曰:“云树森森默想闲居气象,水田漠漠堪追往日
经纶。”按照规划,还将增建碑廊、学圣殿、精讲堂、
眉县博物馆陈列室、
钟鼓楼等。同时,已经成立的陕西关学研究中心、西安社科培训学院眉县培训部、
横渠书院等机构已开始运行。不久的将来,张载祠将成为国际关学研究中心及著名的
人文旅游圣地。
张载墓位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的大镇谷迷狐岭,占地87.2亩,是张载及其父
张迪、弟
张戬的安葬之地,属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载墓从宋明道二年(
1033年)至公元
1985年,历时九百五十二年,共维修、绿化5次。1998年投资6万元,对墓区进行了整修,包砌了
墓冢,增添了
香炉、
供桌,修建了碑楼、祭祀台等。目前,通往张载墓的
二级公路已经完工。依照省文物局的规划,张载墓还将扩展50余亩,同时修建山门、石桥、庙堂、厢房等。
张载创立关学,特立独行,在
中国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幢高大的丰碑,在国际、国内影响颇大。近年来,法、德、日、韩、美国等不少专家学者,不远万里,慕名前来张载祠谒拜先哲,访真求学。1999年9月,张载关学及实学国际
学术研讨会在张子故里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20余名专家学者云集太白山下,参加了一次历史盛会,真所谓“张氏有声名四海,载公气韵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