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
半岛(Ibérian Peninsula),又称
比利牛斯半岛,位于欧洲西南角,东部、东南部临
地中海,西边是
大西洋,北临
比斯开湾。
比利牛斯山脉在半岛东北部,为天然界线与
法国连接。南部隔着
直布罗陀海峡与
非洲对望。
地理
地形
海岸平直,多高原、山地;西部和西南部有低地。中部的
梅塞塔高原平均海拔610米,占半岛面积的60%。
断块山地东西横穿高原,将南北分为两大盆地。高原东高西低,南部
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是半岛的最高点。
地质基础为海西褶皱地块。由于山脉阻挡,海洋影响较难深入内陆。但夏季阳光辐射值大,是欧洲阳光充沛的地区之一。
有色金属矿藏较丰富,能源矿藏较贫乏。葡萄牙沿岸中部盛产
葡萄。
气候
中部为
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为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湿,夏季干热。北部为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历史沿革
公元前9世纪凯尔特人从
中欧迁入。伊比利亚半岛的较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古
希腊城邦在半岛西南部沿岸地区建立的殖民地。
在
布匿战争时期,这里是迦太基的领地,同时也是
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所率领的远征军的前进基地。迦太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失败,这块领地被并入罗马共和国,成为
罗马行省之一。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当中,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为来自
北非的穆斯林摩尔人所占领,身为当地土著的基督教民族处于被压迫状态,仅有半岛西北部
沿海地区为基督徒所据有。
中世纪后期,摩尔人的势力日渐衰落,半岛北部的基督徒逐渐收复失土,公元1385年,
葡萄牙王国的疆域大致形成。
1492年取得“光复运动”的胜利,穆斯林势力被彻底驱逐出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欧洲最早的统一中央王权国家。
伊比利亚半岛两国的光复运动与国家统一。
公元8世纪初,从北非过来的
阿拉伯人用了大约4年的时间征服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此后的数个世纪里,阿拉伯人以他们特有的智慧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带阿拉伯化的西班牙文明。使西班牙在2个世纪之内都是
西欧的文化中心。
阿拉伯人占领西班牙后,不愿接受这些伊斯兰教统治的西班牙人退缩到北部山区,那里出现了一些抵抗中心,由此开始了持续7个多世纪的光复运动,但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11–13世纪。这场斗争,在西班牙人看来,是基督教反击伊斯兰教侵犯的一部分,所以,反抗阿拉伯人的同胞武装也被看成是罗马
教皇号召组织的十字军的一部分。
10世纪和11世纪时,在伊比利亚西北部出现了莱昂和卡斯提尔(卡斯蒂利亚)两个抵抗中心。鉴于西班牙人的复国战争如火如荼地展开,约两万北非的柏柏尔人在伊本·
优素福率领下于1086年来到西班牙,支援这里的阿拉伯人。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卡斯提尔国王
阿方索六世率领的军队大败,据说他只带了300人死里逃生,而这些柏柏尔人的军队则把4万多个首级作为战利品带回了北非。但卡斯提尔人没有灰心。
1212年,卡斯提尔国王
阿方索八世在各抵抗中心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十字军的支持下,统率联军与柏柏尔人在托洛萨地方进行决战,大获全胜,柏柏尔人被杀16万余人。
1230年,卡斯提尔和
莱昂王国合并,统称为卡斯提尔王国,是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中心,拥有最强大的一支反抗武装。
1236年,他们攻克阿拉伯人的首都科尔多瓦,光复运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伊比利亚的东北部则形成了反抗阿拉伯人的另一个中心――
阿拉贡王国,该王国的正式形成是在1137年,由当地几个抵抗中心合并而成。在半岛的西南部,则形成了葡萄牙王国,它先是依附于卡斯提尔,1143年后成为独立王国。
在整个光复战争中,西班牙出现了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族英雄罗德里戈·迪亚士(约1043–1099年),他成为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被称为“
熙德”(斗士的首领)。他的主要功劳是1094年攻占
巴伦西亚,并坚守住这座城市。
后来他的事迹被人编为长诗《
熙德之歌》,是中世纪西欧最重要的几部长篇史诗之一。近代以来,这部长诗也成了衍生其他文学作品的素材,如17世纪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高乃依就创作了悲剧《熙德》,歌颂了理智对情欲、义务对感情的意义。
经过11~13世纪的激战后,西班牙人的胜局已定,但离光复全部领土仍需时日。科尔多瓦失守后,阿拉伯人逃到半岛东南部的
格拉纳达,又在那里坚守了250多年。他们在这群山环抱、江河贯流、田园如茵的弹丸之地,在这势单力薄的偏安环境中,再次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胜利在望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还无暇顾及这一类文化的创造,他们在复国的同时处于建立一个强大的
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不经历这个过程,日后他们就不可能发动大规模的探险和殖民活动,也就不能建立起庞大的帝国,而民族国家的形成,不光是一个驱逐外敌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民族内部冲突、使内部各种政治势力达到相对集中和统一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点,往往要经过激烈的思想冲突和流血斗争。
近代西欧各国民族国家在形成时期,主要表现为
国王和大贵族的冲突。
葡萄牙独立后不久,即在13世纪初就发生了内战,主要是国王想加强
中央政府权力而引起与大贵族和
高级教士的冲突。此后,葡萄牙不仅多次发生与卡斯提的战争和新的内战,还爆发过两次“革命”,即所谓的1245–1247年的革命、1383–1385年的革命。
葡萄牙史学家认为,这些革命都带有国王与人民合作打击闹分裂的权贵的性质,结果使中下层阶级获得了更多的
活动空间,这对商人特别有利。
1383–1385年的革命是与卡斯提尔的战争一起进行的。在这场战争加革命中,世袭大贵族站在卡斯提尔一方,市民和一些精通
罗马法的知识分子站在政府一边,卡斯提尔的干涉军失败了。于是,有钱的“
资产阶级”(这里所说的“资产阶级”,是习惯上一种比较简单方便的称呼,一般是指当时的大商人。一般说来,这时还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最多也是一些倾向于
资本主义发展的商人)和法学家在新建立的王朝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资产阶级”关心和平和扩大贸易,法学家则关心加强国王权威。
一个集权的中央政府至此终于建立起来了,没有这样一个政府,没有这些商人和法学家的努力,小小的葡萄牙此后要发展成一个帝国是不可能的。当然,只靠这些商人和法学家也是不行的,未来的扩张和加强帝国,还是要靠那些权利受到一定抑制的贵族的支持和领导。但这里必须看到,西欧中世纪后期与
中国封建社会的差别就在于:他们的商人及其相关的知识分子这是取得了可以与传统的
统治阶级相抗衡的权利。
光复运动的另两个主要中心
阿拉贡王国和卡斯提尔王国也不平静,它们同样面临加强中央权力的问题,同样面临大贵族闹独立,同时还有农民反抗封建捐税的起义。为了强化中央权力和集中统治,两个王国走上了联合的道路,这是通过联姻来实现的。
1469年阿拉贡的王子
斐迪南与卡斯提尔女继承人
伊莎贝拉结婚。10年后,他们先后继承了各自王国的王位,这样1469年两个国家正式合并,实现了西班牙的统一。
不久,统一后的西班牙开始向偏安一隅的阿拉伯人发起总攻。1492年1月,格拉纳达的摩尔人献出城池投降,光复运动至此结束。
伊莎贝拉是位颇会玩弄权术的女王。据说她金发碧眼,是个典型的美人,但不是那种风情柔和之辈,而是爱好体育、健壮有力之人。理论上她是协助丈夫治理国家,但无比傲慢,固执己见,又善于掩饰,常常装出天真烂漫的样子裁断大小事务。特别是她的宗教狂热,使西班牙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就是她大肆利用
宗教裁判所来镇压“异端”,制造了大量冤案。仅1498年前的17年中,被处以
火刑的就有8800人,被判有罪的达10万人以上。
这里所说的“异端”,指的是那些信仰其他宗教的居民,如
犹太教、留在西班牙而被迫改宗天主教的摩尔人(被称为“摩里斯科人”),也就是那些对
基督教信仰解释与罗马天主教的官方规定有出入的人。不过后者是少数,当时的异端主要还有那些在宗教实践上与教堂规定的一套不一致的人,大部分是走火入魔的乡村妇女,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异端”是被诬告造成的。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镇压政策虽暂时有助于政权的巩固,但其消极面及其明显。比如,政府命令犹太人在3个月内离开西班牙,许多医生、科学家、哲学家、商人、高级手工艺人在犹太教士的带领下离开了这个国家。这些离开西班牙的犹太人的后裔今天已有200万,分布在全球多个国家。
当然,对这时期西班牙的君主来说,这些消极现象并不像后来看来那么严重。在他们眼里,最有意义的是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这是向外扩张、建立帝国的
先决条件。伊比利亚半岛上这两个国家在近代西欧的扩张中走在前面,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反侵略斗争中较早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强大的
中央集权政府。
同年10月,
哥伦布发现
西印度群岛。此后,西班牙逐渐成为海上强国,在欧、美、非、亚均有殖民地。
1874年12月王朝复辟。
在1898年的西美战争中,失去在
美洲和
亚太的最后几块殖民地——
古巴、
波多黎各、
关岛和
菲律宾。
1931年4月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国建立。
1936年2月成立有社会党和共产党参加的联合政府。同年7月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发动叛乱,经三年内战,于1939年4月夺取政权,实行独裁统治达36年之久。
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为
君主国,自任终身国家元首。
1966年7月立末代国王
阿方索十三世之孙
胡安·卡洛斯为承继人。
1975年11月佛朗哥病死,
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复君主制。
1976年7月,国王任命原
国民运动秘书长阿·苏亚雷斯为首相,开始向西方议会民主政治过渡。
语言
1、安道尔:
2、直布罗陀(英属):
英语
3、葡萄牙:
4、西班牙:
加泰罗尼亚语(在瓦伦西亚地区又被称为瓦伦西亚语)
阿斯图里亚斯语(官方承认)
归属
包括西班牙、葡萄牙、
安道尔和英属
直布罗陀,大部分为西班牙领土,西南角一小部分为葡萄牙领土。东北部
比利牛斯山北为法国。
1492年以后的几百年当中,西班牙-葡萄牙边境,以及西班牙–法国边境,发生过多次小规模变迁,当今的边境线,基本上是由1815年
维也纳会议所确认的。
西班牙:占据半岛大部地区
葡萄牙:西部
安道尔:
比利牛斯山脉里,夹在西班牙和法国之间的
内陆国家。
物产
铁、钨、锡、
黄铁、汞和铀等矿藏丰富。工业有采矿、冶金、造船、纺织等部门。农产以小麦、玉米、
油橄榄、
葡萄等为主,多集中在有
灌溉系统的
沿海平原和河谷低地。中央高原多旱作谷物和以养羊为主的
畜牧业。
旅游
伊比利亚半岛在欧洲西南部,主要是有葡萄牙和
西班牙两个国家。西班牙是
地中海地区海岸旅游的焦点,是世界的主要旅游伊比利亚半岛目的地之一。
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到西班牙的旅游者迅速增加,从1950年的300万人以下,增长到1992年的3964万人。旅游地高度集中于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和
地中海岛屿,后者如
巴利阿里群岛。
伊比利亚半岛的
大西洋海岸,旅游相对不太发达,葡萄牙近年来,每年接待800多万以上外国旅游者。半岛的大西洋海岸旅游地,集中于葡萄牙南部的
阿尔加维。半岛上的内陆高原,尽管有许多历史和文化
旅游资源,但气候只能吸引少量旅游者。西、葡两国在远离本土的大西洋中都有岛屿,这些岛屿位置均偏南,因而冬季温暖,可以吸引冬季度假的旅游者。
马德拉群岛和
亚速尔群岛属
葡萄牙,而
加那利群岛属西班牙。
虽然西班牙和葡萄牙旅游业的规模大小相差悬殊,但两国有明显的
相似性。它们的旅游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集中于范围不大的地区,两国的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几乎没有得到开发。两国都拥有敞开的大西洋海岸和丰富的内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潜力尚未完全发挥。两国的
国内旅游市场还在向成熟程度发展,并且进展迅速。两国的出境
旅游人数正在开始增加。
文化遗迹
伊比利亚半岛东部的
地中海盆地有大量
史前文化遗迹。自从1879年西班牙桑坦德尔的
阿尔塔米拉山洞的
旧石器时代壁画被发现以来,在阿拉贡、
加泰罗尼亚、
瓦伦西亚、穆尔西亚、
安达卢西亚及
卡斯蒂利亚–拉曼却地区都发现了许多史前石器时代的岩画壁画,几乎分布在半个伊比利亚半岛,1998年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遗产。
这些壁(岩)画一部分画在露天的岩石上,更多的是在洞窟的岩壁上。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富于变化,色彩多样,生动的再现了
史前人类(从采集、猎食到种植、驯养)的生活景象及其艺术想象力。
考古学家经过大量研究,按照艺术风格和时间的不同把这些壁画分成了三类:
旧石器时代壁画、
地中海沿岸壁画和简图式壁画。
旧石器时代壁画指那些隐蔽于山洞深处,暗不见光的壁画,它们大约是公元前四万年到公元前一万年前的作品。这些壁画用色不一,主要有黑色、红色和赭色;画面没有人的形象,主题都是些自然界的动物,如牛、
野牛、
野猪、
野马、鹿、熊等,有个体也有群体;这些形象不仅有明显的轮廓,整个画面都填充有颜色。
另外,还有一些抽象的符号和人手的形象,不过至今仍不知它们代表什么。阿尔塔米拉
岩洞就是旧石器时代壁画的著名代表,此外还见于埃尔卡斯蒂罗及法国的冯特德高枚等地。
至于地中海沿岸壁画,其考证年代约为公元前六千年到公元前四千年前,均在并不很深的洞穴内,光线较容易照到。画面多为单个或群体的动物,如
鹿科动物、反刍动物等等,它们的侧面、角和蹄朝前。人的形象常出现在画中,还有很多狩猎、舞蹈、争斗、驯养、
采蜜和种植等的景象。在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可以看到这些壁画,
代表性的有考谷尔、巴尔托塔的岩洞。
简图式壁画约为公元前四千年到一千年前,即
青铜时代晚期的遗迹。壁画的一部分似乎为
地中海沿岸壁画的自然发展和简化,另一部分则是独自发展的一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画面形式常简单,有一些难以辨认。
画面有
四足动物和
人类活动(甚至有拿弓箭的人)的场景,但典型的还是那些抽象的符号:点状的、枝状的、趾状的形象,不一而足。这些壁画简单却充满活力,有专家认为这是人类早期艺术抽象化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