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青子几个闲散的朋友春游时在路上遇见一个爱开玩笑的调皮少年坐在旁边,他戴红领巾背书包,大脑袋短头发,脸蛋红里透黑,狡黠地笑着,鼻涕流到下巴,指尖紧夹着不知哪里捡来的缺角的一毛钱勾引我们帮他写作业。他在回家的路上坐下来喝一杯茶的空当里,给我们讲了一个不知是他听来还是自己编造的故事,平淡无奇的故事里不乏幽默诙谐的小插曲,讲完后请我们替他构思一篇长达三百字的记叙文。我们几个俗人听后忍俊不禁,又羡慕主人公的至真至纯,只恨大字不识一把,回去后齐心协力翻字典,凭记忆勉强整理下来一些情节,又使坏换了我们自己的名字,没有为那一毛钱如约回来交换。和所有孩子钟爱的俗套故事一样,那些人最后都幸福美满、如愿以偿,我们却生而偏执地迷恋悲剧,有意给故事中的自己安排了简单头脑所能想象的最悲惨的结局,牵强附会以致把一个令人捧腹的幽默故事改成了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只用了品一碗茶的时间。搁笔后却已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不得释怀,不忍再读,为了我们的约定,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和青子一起,再回来找这个少年。
逢子的姐姐艳芬由父亲的战友周哑巴抚养,在河东认识了高存远,后在周的安排下嫁给退伍军人武全,来到县城东关,张惠让逢子去打听艳芬的消息。这年逢子和表姐夏筠来到县城上学,认识了冯伦的朋友杨守义的女儿冰玉,和同学得知她被父母送给昆剧演员杨君成,改名柳青,在苏州长大,后回到本地上学,留在姑父林怀志家中。同学许洁介绍柳青和表哥许蔚相识,许洁的朋友迟月正是艳芬的表妹。不久夏筠辍学,去武全的饭店武家馆子打工,高存远初识夏筠,就送给她一把翡翠手镯。许洁为了掩藏父亲高廉受贿的事实,和他人谋害同学林晓晴。高家和迟军倚仗高廉和许琦发家,不久高廉因为受贿被仇人刘崮告倒,最后入狱,迟月随父母逃往国外,许洁也离开县城,躲到陈家寨,后嫁给陈钢。逢子辍学后柳青来家里看望,和张惠结下不解之缘,后回到老家杨家岭并辍学,寄居在亲戚周家,以文学社为名聚集了许多好友。杨君成又安排她去市里上学,许琦的母亲李真喜欢柳青,周平海和李英攀附许琦,任许蔚带柳青来到市里,不久柳青染病,李英也被李真冷落,张惠得知后便叫逢子接柳青来到家中。夏筠父亲早逝,夏姨带男孩改嫁后,妹妹春晓被姑妈夏敏收养,夏筠和夏勇一家不和,背着夏敏把春晓接走,去市里投奔静雪。艳芬和武家不和,和高存远交好,怀孕后回到冯家,孩子生下后夭折,在崔氏劝说下回到东关。老头子去世,柳青跟张惠回到狼沟老家并留下,认识了娴子和娴子的表哥凌锋,将社长让给文双,张惠为照顾柳青,托冯彰卖掉老家的房子。不久武家争执再起,武全意外身亡,艳芬找到高存远,藏到金桐家中。冯伦为艳芬担责,一家又惧怕武家有背景,匆匆安排柳青和凌锋结婚,冯伦跟李诚逃走。凌锋答应张惠,带柳青去东北见杨守义,路上耽搁,留在亲戚家中。柳青被招募到剧团做演员,和樱雪成为知己,柳青和凌锋矛盾渐深,柳青被迫离开剧团,最后投江自尽。樱雪知道两人不和,柳青离开后,猜测会出事,写信给文双。夏筠离开静雪跟随东升,高存远打伤东升,春晓在学校失踪,夏筠受不了打击而崩溃。东升后回到县城,设法认识刘家兄弟和地方领导,和堂哥柱子在县城立足,并报复高存远一家。张惠得知柳青出事,又担心艳芬,忧思成疾。不久艳芬回到东关,认武二为干爹,东升结识刘崮,抓到陈钢,许洁被害,东升入赘武家。夏筠病重被送到下河,在夏勇安排下嫁给冯谨,和冯谨来到刘家河,不久夏筠被折磨致死。张惠和逢子回到老家,房子已经被冯彰卖掉,冯彰和冯远以替冯伦还债和给老人看病为由,把钱据为已有。张惠病逝后,逢子和文双开始整理文学社的故事,后离开西河崖。两人打工勉强生活,后来书稿丢失,逢子悔悟,离开文双去找柳青,才知柳青早已死去。
小说的开始,即借一个
滑稽的小故事,
解释了小说的来历和“沦为”
悲剧的原因。这是本书对故事
来龙去脉的全部
交代,
调皮少年的形象
跃然纸上,又似有所指。而
故事的可信度和“
编造”故事的目的,以及那位少年的
来历和
去向,就要由读者
揣摩了。这是《
沉沙河》的一个特点,自始至终,都没有走出“故事”,连决定小说命运的“夏青”,原来也只是
故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
配角。夏青对《
沉沙河》的作者和内容所作的
解释:
《
沉沙河》是一个带有浪漫色彩的
故事,是因为
塑造了
柳青这一形象。作者对
东方女子的理解,都表现在
柳青这一角色的性格之中。
柳青是《
沉沙河》主要
角色之一,向往
安定却又
命途多舛,五岁时因家贫被送给来
庙会演出的
昆剧演员杨君成,改名
柳青,随杨从北方来到苏州城,不久母亲病逝,父亲
出走。十三岁
转学回到北方老家
县城,寄居在杨的
妹夫林怀志家。十六岁读
高中认识夏筠、冯海、许洁等人,开始和冯海交往,并由好友许洁介绍给
表哥许蔚。十八岁被生父的朋友周平海收留并
辍学回乡,在周家
安排下被迫跟随许蔚,
染病后来到西岭,和冯海
朝夕相处,直到冯海离家谋生。在丈夫失踪家境
窘迫的
情形下,张惠欲将
柳青嫁与周颖的
亲戚,
柳青不愿
遵从,同蒋楠四处
漂泊,在回
南方途中投河自尽,年十九岁。她在给文双的信中写道:
我自认为是个不爱流露感情的人,时间久了,哪怕有感触,也再挑不起那根麻木了的神经,可每次在无人的时候翻看小说,想到一件事、一个名字,甚至一种似是而非的幻觉,总是控制不住情绪,像十年前一样忍不住痛哭流涕。五年在一生中并不长,但在最灿烂的年岁里,却足够沉重,以至于我已经不知道,放下小说后会是什么样的人生。虚度了年华,只因为动了不该动的心思,说了不该说的话。我是否和他们一样,只顾悲天悯人,被碾压在时间的车轮下,却从未看透过这世界、问过自己为何非要颠倒是非,不惜一切去索取自己不需要也不应得到的东西?我有太多的话,一开始我想,还是都说出来吧,后来又想,还是以后再说吧,最后又想,还是不说了吧,所以故事也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小说临近尾声,才发现故事可以这样精彩,才发现有太多的话还没有说,却来不及说了。再翻到开始,简直看不得,人生也是一样,当初有太多的时间,却无事可做,等有了事做,却没了时间。前两年写下的几乎已经全部删去,走了太多的弯路,不断回到起点,到最后还是看清了前路,虽然一无所成,年华却也没有虚掷。成长就是割舍虚伪、一时、华而不实的情绪,去追求理想中的自我。写文章求的是一字不可删,说话讲究的是不拖泥带水,做人为的是至真至纯。世间万象都已尽善尽美、无可挑剔,不论善恶美丑,“少一样不是花花世界”,叙事如此,戏如人生,现实也是一样。有些话不可说,领悟到了就是真,领悟不到,风景还是一如往常,要说出来,不但词不达意,也煞了风景,忘了初衷,那真是一件再愚蠢不过的事。所以明白人从来不多说话,更不会轻易动笔,即使万不得已,也是多一字不如少一字,说完尽早搁笔。佛曰:不可说,世间一切玄机都说不出,但凡说出来的都是假话。真意却就隐含在这假话之中,谁能品得出,谁解其中味?荒唐的是故事,辛酸的是现实。现实又怎么样呢?一觉醒来触到的,不过是锅碗瓢盆、四面围墙,钟表一样日复一日转动着。到了最后,一切现实又都成为过往,归于故事,荒诞的深处却是真实,辛酸尝尽反没了味道,定格的故事读了无数遍,却还能打动自己。
我们不论面对什么,一开始总是看得太重,因为眼界局限于此。曾经我把它看做人生的寄托,所以甘心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也渐渐懂得,成熟就是看开、看淡。看淡得失,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看淡聚散,人生何处不相逢,看淡一切,一切又还原出本初的模样。我们没法把清水变成烈酒,但品得出味道,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就是真正懂得了生活。故事只是故事,不过是拿来消遣解闷的,或许还隐约寄托了些期望,也可一概忽略,也许作者没有动过的心思,却被读者读了出来。一个人不断经历得失,也懂得了什么是值得用尽一生追求的:日复一日的劳作,人生总是太长,事情总是太多,企望理想的前路,一生又显得太短,一件事尚不能做完。一个人把自己的一生做个总结,忍不住要讲太多道理给来人,到头才知道都是废话。写成一个故事给闲人们聊以消遣,又显得不够幽默,不够跌宕起伏,还要靠虚构去连掇完整。相比于故事,人生是平淡乏味的,起初只有一腔热血无人懂,最后只剩满腹辛酸无处诉。故事讲出来是让人笑,讲故事的人却在为它哭,这是件多么荒唐又愚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