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韩宣王置三川郡,以境内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辖域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南,
灵宝以东,
中牟以西的伊、洛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区。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攻韩,韩献
成皋、巩,
秦国疆界至大梁,置三川郡,郡治
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一说治
荥阳(今郑州市
古荥),辖域和韩国的三川郡相当。可考领县有洛阳、河南、荥阳、京、索、阳武、
缑氏、卷、巩、新城、启封、成皋、宛陵、
新安、
宜阳、
渑池、陕、梁、平阴。
王莽建立新朝后,改河南郡为保忠信乡,属县不详,属司隶校尉部。
建武元年(25年),
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为突出河南郡作为京畿之地的地位,于建武十五年(39年)将河南郡改称
河南尹,属
司隶校尉部。
永和五年(140年),辖有雒阳、河南、梁县、荥阳、
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平阴、谷城、缑氏、巩县、成皋、京县、密县、新城、偃师、新郑、平县共计21县。
三国时期属于
曹魏,称河南尹,辖有洛阳(旧称雒阳)、巩、河阴(旧称平阴)、成皋、缑氏、新城、偃师、梁、新郑、谷城、陆浑、阳城(旧属
颍川郡)、阳翟、荥阳、京、密、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原武共22县。
汉末时置有荥阳都尉,领荥阳等县。正始三年(242年)升格为
荥阳郡,辖有荥阳、京、密、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计8县。魏末时废郡,划归河南尹。
泰始元年(265年),辖有洛阳、巩、河阴、成皋、缑氏、新城、偃师、梁、新郑、谷城、陆浑、阳城、阳翟、荥阳、京、密、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共21县。
泰始、咸宁年间(265年-280年),废偃师入洛阳,谷城入河南,增置新安,河南郡辖有洛阳、巩、河阴、成皋、缑氏、新城、偃师、梁、新郑、谷城、陆浑、阳城、阳翟、新安共12县。
东晋建立时,河南郡故地归属汉国,是否置郡不详,此后河南郡先后归属
汉赵、
后赵、
东晋、
前燕、前秦、东晋、
后秦、东晋。东晋曾三次收复河南故地,重置河南郡。
永初元年(420年),
刘裕建立
南朝宋,河南郡领十一县:洛阳、河南、巩、缑氏、新城、梁、河阴、陆浑、东垣、新安、西东垣。河内郡寄治河南郡内,领十县:温、
野王、轵、河阳、
沁水、山阳、怀、平皋、朝歌。
天平二年(535年),分置
洛阳郡,领洛阳、缑氏二县。河南郡领县一,宜迁县,户三千六百四十二 口一万四千七百一十五。
大业三年(607年)废州置郡,再置河南郡,户二十万二千二百三十,领县18:河南、洛阳、
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新安、偃师、巩、宜阳、寿安、陆浑、
伊阙、兴泰、缑氏、嵩阳、阳城。
武德四年(621年),讨平王世充,改河南郡为洛州,领河南、洛阳、偃师、巩、阳城、缑氏、嵩阳、陆浑、伊阙等九县。河南郡作为正式的
行政区划之名终于此,成为洛州或
河南府的别称、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