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国
周朝诸侯国
滑国(?~公元前627年),周朝姬姓封国,爵位为伯爵。建都于滑(今河南睢县西北)。公元前691年至公元前678年之间徙都于费(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具体何时何因迁于费,因史料的缺乏不得而知。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滑国被秦国所灭。
历史沿革
夹缝求存
公元前678年,滑国君主参加了霸主齐桓公组织的幽之会。
春秋之际,若干诸侯小国,处于大国之间,欲求自保,不得不有所投靠凭依。滑国,作为郑国附近的一个小国,在今睢县西北榆厢岗一带建立后,经常受到邻国的侵扰。在春秋初期,它并没有被郑国吞并,而是成为了郑国附庸国。但这样的政策也有过改变。公元前640年,郑国因为滑国的背叛而攻入滑国都邑。于是滑国人服从郑国,但郑国军队回国后,滑国再一次倒向卫国。因此公元前639年,郑国再一次讨伐滑国。周襄王为滑国求情。触发周王室和郑文公的矛盾,导致周郑之间的战争。
公元前627年,秦国东征郑国的军队灭亡滑国,撤军回国,途中为晋国军队全歼,是为秦晋肴之战。秦国虽灭滑国,却无法占领其土地。滑国土地之后由晋国所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晋人语:“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献以下,兼国多矣。”可证此处所论姬姓滑国,最终为晋国所取。
被秦所灭
西乞术白乙丙孟明视准备进攻郑国,但是上了牛贩子弦高的当,以为郑国真的早已得知消息,有了防守准备,所以不敢再攻打郑国,可是又怕回去无法向秦穆公交差,就顺手灭了滑国,抢了不少玉帛、粮食和男女人口,装满几百辆大车,取道而回。四月十四日,他带领的军队到了地势险绝的崤山地带(今河南陕县东),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晋军杀得全军覆没,他自己和西乞术、白乙丙两名副将也做了俘虏。晋襄公打算把他们几个押到太庙里,宰掉当祭品。幸好孟明视回了秦国
滑国灭亡后,后人以国为姓,形成滑姓(如汉代人滑兴)、滑伯姓(如陈留汉有滑伯堪,为齐悼王中尉)。
文献记载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滑国是周朝分封的同姓小国,国都故址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后来迁到费(在今河南省偃师县
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滑国:西周,春秋方国之一。原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后徙都于费(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公元前627年灭于秦。”
《后汉书·郡国志》:“襄邑,有滑亭。”《续汉书郡国志汇释》:“杜预曰:滑,郑地,在陈留襄邑县西北。”
章惠康易孟醇后汉书今注今译》:“滑亭:春秋郑滑邑,东汉设亭,故址在今河南民权县西南。”
程发轫《春秋左传地名图考》第二篇《春秋地名今释》和第三篇《春秋地名检查表》中均标注滑国在睢县西北。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表七之二:“案《后汉·志》襄邑有滑,此杜氏所本也。今归德府睢州有滑亭。”竹添光鸿《左传会笺》亦用顾说。
春秋》载:“庄公三年冬,公次于滑。”注曰:“滑:郑地,在陈留襄邑县北。”
《春秋》载:“冬,十有二月,会齐侯、宋侯、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杜预注:“滑国都费,河南缑氏县也。幽,宋地。”
说文解字》:“滑,从水,从骨;形声兼会意,谓骨中有水,曰‘髓’。髓,滑而不凝滞也。”其义有四:水名、国名、地名与邑名,又姓也。两汉时期,在古滑国之地置滑亭,属陈留郡襄邑县。”
故城遗址
滑国故城,位于洛阳城东南43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春秋时滑国都城,后被秦所灭。遗址南北长约2.25公里,北端宽约1.5公里,南端宽0.5公里。故城依地形而造,城垣屈曲呈弧形。附近文化遗物丰富,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西汉及唐代遗物。
滑国故地在偃师同古代文献的记载完全一致。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对滑国故城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发掘,证实了古代文献的记载是正确的。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报告,可知滑国故城附近是一片平地,东北和东南环山,平地向西北扩展与洛阳盆地相连接。平地两侧有滑城河与府店北河,两河之间为一长靴形的台地,故城即坐落在这块南北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0.5—1.5公里的靴形台地上。该城地势南北长,东西窄,北部依地势又向西北突出。城垣屈曲呈弧形,平面略作长靴形,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000米,中部约700米,南部约500米,断断续续的夯土城墙残体时隐时现。虽因条件限制,只进行了初步发掘,故城的面貌还不能完整地展现面前,但故城的轮廓已很清楚,而且在城区内随地可以见到丰富的仰韶龙山文化以及商代、东周、汉、唐的文化遗存。而且它三面环绕深壑,天然半岛似的地形,易守难攻,真是古代小国理想的建都之地。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7 20:5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