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床笏
典故
“满床笏”是一个典故,说的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床头(一说放满象牙床,故事详见《因话录》)。后来这个主题被画成画,编成戏剧,写入小说,在民间广泛流传。至明清两代,《满床笏》成了从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
产生
据《明史·舆服三》:
文武官朝服:……一品至五品,笏俱象牙。……六品至九品,笏俱槐木
笏是封建社会官员面圣时所持象牙或竹木片制作的板子,用来记事。“满床笏”指地位煊赫,家中权贵极多,上朝所持板子叠放满满一床。唐朝汾阳王郭子仪出将入相,既富贵又寿考,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子仪公做寿那天,家人拜寿时把笏放在两边桌上,竟致堆满。后人将此编为戏曲,剧目就叫《满床笏》。
郭子仪(697-781年),一生在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做官,是四朝元老的重臣。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肃宗即位,郭子仪任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后进封汾阳郡王。代宗将升平公主许配给子仪公六子郭暧为妻。他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年八十五而终。德宗尊他为“尚父”,追封他为太师,赐谥“忠武”。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汾阳王“满床笏”的故事成为许多文人志仕忠君报国的崇高理想。南宋词人陈人杰《沁园春》有“象笏堆床”词句,已经化用此典。
演变
关于《满床笏》的演变,大致有两种不同版本。
其一、《满床笏》为清代传奇剧目,大致产生于康熙年间。王季烈《集成曲谱》振集八卷载《满床笏》十二出:
《郊射》、《龚寿》、《醉荐》、《纳妾》、《跪门》、《求子》、
《参谒》、《后纳》、《祭旗》、《卸甲》、《赐婚》、《笏圆》。
主要围绕郭子仪决志报效大唐,经李白推荐功成名就而展开。子仪公功盖天下,唐王亲为其卸甲,并许配公主为三儿媳,子仪公六十大寿,戏终。《缀白裘》载《满床笏·卸甲》。
点绛唇】醉里……(小生)请了。今日新帝回銮,再安唐祚,特敕郭子仪归朝进爵。中书令召百官远迎长乐驿中,帝御望春楼以待。又奉旨着他戎服面君,圣上亲为解甲;也是旷古希奇的事呢。……
《缀白裘》另载《满床笏·笏圆》:
(净上)风俗今何厚?君王在穆清。行看探花曲,尽是贺升平。自家汾阳王府中堂候官便是。今乃王爷六旬寿诞,又值孙子新中状元,颁赐谕旨一道,汾阳王年迈不能迎送,一应公侯卿相文武官员,俱令子婿各位小老爷接待,着我承应前殿。只得在此伺候。(生上)……
《卸甲》、《笏圆》两出,与王季烈《集成曲谱》相同。另外《集成曲谱》所载《赐婚》一出明确提到了儿女婚姻一事。郭子仪赵氏有表呈进,欲求陛见,因此皇后择日召见。皇后问赵氏儿女几人,亲子排行与官否。赵氏答七子八婿,亲子郭暧排行老三,年十三岁,拜太常主簿。皇后有意于儿女婚姻之事,因说道:
( 旦 )夫人亲子年方一十三岁,我的升平公主今年亦是十三岁了。再迟两载,正好成婚。今日与夫人面定了罢。
皇后与赵氏将郭暧与与升平公主婚事面定后,又问起着氏最爱哪个子女。
(老旦)臣妾视诸子如一,原无偏向,惟娘娘恩论。最幼者郑姨之女云姑,并吕姨之子郭暎二人,俱才十三岁。
( 旦 )中书令龚敬有女英姐、有子龚美今年已俱十岁,莫若与夫人两下联姻,诚为佳配。
在《赐婚》这一出,皇后与赵氏为郭暧、郭暎和云姑定下亲事。在《笏圆》一出中,郭子仪寿辰之日,丫鬟们来禀:
(贴)禀上王爷夫人,公主娘娘同六位夫人、八位姑娘、诸位小夫人、王孙、孙女、外甥、甥女齐聚后殿,特着我二人前来,请王爷夫人拜寿。
郭子仪寿辰之前,郭暧已与升平公主完婚,所以在寿辰之日公主同家人一同前来拜寿。文武官员俱贺寿,尤其是中书令龚敬、学士李白和内监鱼朝恩赍旨来贺。子仪公感叹“窃得中书伴食方,朝罢回来笏满床”。全剧完。
其二、《满床笏》又名《十醋记》,是李渔阅定的八种传奇之一。全剧三十六出,其中十出写节度使龚敬惧内,其妻吃醋事。《古典戏曲存目会考》卷十一:
今乐考证》著录。清初刊本。《曲考》、《曲海目》、《曲录》并见著录,列入无名氏,与李渔十种曲并列。《曲考》云:“即《满床笏》,龚司寇门客作。”《考证》列于四原居士六种,并按:或云范希哲作。近得五种刻本,署曰四原居士。今刻本作李渔阅定。或谓范作。演唐郭子仪事。共三十六出,而出名有《醋表》、《醋义》、《醋成》、《醋感》、《醋授》、《醋功》、《醋锦》、《醋阻》、《醋致》、《醋慨》,适占其十,故名《十醋记》。子仪进封汾阳王,八子七婿,奉觞上寿,堆笏满床,中间点出节度使龚敬惧内情形。据作者以龚鼎孳取秦淮名妓顾湄为继室,作此于湄生日演之云。近尚演者,有《纳妾》、《跪门》、《卸甲》、《封王》诸出。
此考与《缀白裘》、《集成曲谱》大致类似,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龚敬“十醋”,所以又名《十醋记》。《曲海总目提要》记有剧情,卷四十记载为范希哲作品《满床笏》。另据焦循剧说》:《满床笏》一名《十醋记》,乃合肥龚司寇门客作。《竖阁批评旧戏目》说:《十醋记》即范希哲的作品《满床笏》,乃取同姓同职,为取悦龚司寇之妻顾眉,并于所生日时演出。 以上诸本说法大同小异。
曹雪芹《红楼梦》中三次出现“满床笏”字眼,恰好代表了《满床笏》典故与传奇两种不同的流传方式。《好了歌》解中出现“当年笏满床”,但只是作为鼎盛时期的过眼烟云而已。《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中:
“……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点头道:“倒是第二本也还罢了。”
《满床笏》富贵寿考的故事正好迎合了贾母的心思。第七十一回中,贾母八十大寿,甄家送来一架大屏,只见“十二扇大红缎刻丝《满床笏》”。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位于传奇《满床笏》产生之后,权门豪贵搬演此戏,并用作日常装饰,可见《满床笏》的影响巨大,人们依然视为报国治家的榜样。
打金枝
汾阳郭子仪七子八婿,俱是郭氏家族的精英门弟,多封公袭侯。其中,长子郭曜、三子郭暧、七子郭曙居汾阳。三子郭暧为唐王乘龙快婿,因与妻升平公主琴瑟不调,引发了一场皇室姻亲的家庭纠纷,见于唐赵璘《因话录》卷一·宫部:
郭暧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暧骂公主:“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 公主恚啼,奔车奏之。上曰:“汝不知,他父实嫌天子不作。使不嫌,社稷岂汝家有也。”因泣下,但命公主还。尚父拘暧,自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 “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小儿女子闺帏之言,大臣安用听?”锡赉以遣之。尚父杖暧数十而已。
此事也见于各体史料中。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记载:甲午,以上女升平公主郭子仪郭暧。卷二百二十四:
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下不为!”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实,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慰谕令归。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数十。
隋唐演义》第九十九回:
其(郭子仪)子郭暧尚代宗皇帝子女升平公主,尝夫妻口角,郭暧道:“你恃父亲为天子么?我父薄天子而不为。”公主将言奏闻天子,子仪即囚其子待罪;天子知之,置之不问,又恐郭子仪心怀不安,乃论之曰:“不痴不聋,做不得阿家翁。儿女子闺阁中语,不必挂怀。”
这一颇具政治色彩的家庭纷争被后人编成戏文,名为《打金枝》,堪称经典的有《闹宫》、《劝宫》等出。戏中郭暧升平公主的言语冲突被演义为郭暧嫌公主以人君自居不为子仪公拜寿,因而醉打金枝,公主哭诉,唐王明大理念旧功,皇后数说闺女劝女婿,最终圆满平息此事。与《满床笏》中《笏圆》出对比,升平公主并没有《打金枝》中持贵不往拜寿之事,《打金枝》的“闹宫”、“劝宫”等出不可能存在了,《打金枝》更不能续演于梨园之中了。
《打金枝》又名《男绑子》、《郭暧拜寿》、《打升平》、《大拜寿》、《富贵寿考》、《福寿山》等,该剧为生、旦、净、丑行当俱全的唱做并重戏,精彩跌宕。但由于花部戏曲多是无名氏作品,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打金枝》出于何人何地何时。《打金枝》在花部广为流传,盛演不衰,可以推知《打金枝》的问世比传奇《满床笏》晚。《车王府曲本菁华》收有《打金枝全贯串》。整本戏不同版本现在可见于《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戏曲剧本选集》 、《戏曲选》 、《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西省卷》 等选集中。《海上花列传》第十九回“错会深心两情浃恰,强扶弱体病缠绵”中:
堂戏照例是《跳加官》开场,《跳加官》之后,系点的《满床笏》、《打金枝》两出吉利戏。
明确提到他们是两出戏,只不过都是吉利戏罢了。从《满床笏》与《打金枝》产生和流变看,二者思想内容完全不同,戏曲侧重点不同,剧本冲突不同,人物结构不同,即使出目也没有相同之处,二者完全不相同。
花雅并雄
花部产生之前,雅部昆曲称雄梨园,《满床笏》因其独特的思想性备受关注与推崇。清中叶花部兴起后,《打金枝》在花部各剧种中广为流传,而《满床笏》仅仅存于雅部昆山腔等个别剧种中。以至于人们普遍将《满床笏》与《打金枝》等同,更有甚者认为《打金枝》是本戏《满床笏》中一出。
如今,《满床笏》作为大戏仍然被昆曲续演,但流布与影响已经无法无《打金枝》相比较。几乎与雅部衰落地同时,人们逐渐淡忘《满床笏》。与之截然不同的是,我国各大剧种基本都移植了《打金枝》这一剧目,如:京剧、汉剧徽剧黄梅戏、秦腔、豫剧河北梆子评剧同州梆子滇剧湘剧、粤剧、晋剧等,湘剧更名为《福寿山》,粤剧更名为《醉打金枝》,均与《满床笏》没有任何联系。《打金枝》以山西中路梆子——晋剧最为代表性。百余年来,晋剧几代艺人精心创造,盛演不衰。
晋剧《打金枝》于一九五二年受邀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受到高度赞誉。发展至今有三组经典组合,一组是195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晋剧艺术片的电影《打金枝》。唐王由晋剧须生之王丁果仙(果子红)扮演,沈后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牛桂英扮演,郭暧由著名小生名家郭凤英扮演,升平公主由著名演员冀平扮演。丁果仙饰演唐王,尽显王者风范,将皇帝与臣与家的关系刻画地淋漓尽致。牛桂英扮演的沈后稳重贤良,所言之语,句句在理,将既是岳母又是母亲的心态表现地细致而耐心。郭凤英作为晋剧第一小生,英武潇洒,不带一丝脂粉气。第二个版本是由马玉楼、王爱爱郭彩萍田桂兰分别扮演唐王、沈后、郭暧、升平公主。马玉楼是丁果仙的弟子,举手投足颇有丁派须生做派。王爱爱青衣唱腔自成一家,尤其唱工令人叫绝。郭彩萍是郭凤英的弟子,得以单传,深得郭派小生精髓。田桂兰表演独树一帜,几个动作将公主的骄横、娇气和娇惯表现地活灵活现。直到谢涛陈转英崔建华张智这一代,更为《打金枝》增添了新的时代光彩,使《打金枝》跃上了更高的艺术殿堂。一曲“头戴上翡翠双凤齐”、“ 年轻人一时火性起”、“万岁莫要动真气”、“走上前来扯龙衣”、“汾阳王上殿请罪”、“咱君臣对坐把话提”、“我领了万岁的旨意”、“数说闺女劝女婿”等传唱百年,经久不衰。《戏曲的“人情味” 》这样评价《打金枝》:
又如传演甚广的《打金枝》一剧,不但将一场颇具政治色彩的风波纯粹作为一场家庭纠纷来处理,而且最后解决问题的并不是皇帝老倌的“圣谕”,而是后宫岳母娘(皇后)对女儿女婿讲述家常情理的一番体己话。那一番话又成为全剧中最受观众欢迎的一个大唱段—当这位国母最后唱到“尘世上家家户户都是一样的”一句时,两手向观众一摊,观众们便立刻到自己家里有有这么一本‘难念的经’,因而常常要为这位如此通情达理夫人老太太鼓掌起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19:29
目录
概述
产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