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雄(1892—1927),1892年出生,
江西省宜丰县芳溪镇下屋村人。早年参加
辛亥革命,加入
中华革命党。后留法勤工俭学,加入少共旅欧支部和中国共产党,并在
德国和
苏联留学,回国后在
黄埔军校任教,是
周恩来之后实际负责军校政治部的负责人。1927年被捕后牺牲,终年35岁。1984年8月,
聂荣臻元帅亲自写下“熊雄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条幅,以缅怀其辉同日月的生平。
早年经历
熊雄1892年出生,在家排行第四。在家中读了几年
私塾后,1907年,熊雄考上当时比较闻名的瑞州(今高安)中学堂。时值
清朝废
科举、办
新学,三年中学,熊雄努力吸收新思想、新知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考入南京优级师范学堂。
1911年初,熊雄回到省会
南昌参加了
李烈钧领导的为推翻清朝统治而组织的江西学生军,不久,
武昌起义胜利,江西的革命军队乘势占领了南昌,李烈钧被任命为江西
都督,学生军改编为学兵团,熊雄成为学兵团的中坚人物。
1913年7月,李烈钧通电讨伐
袁世凯,在
湖口宣布独立。但起义仅一个多月就遭到失败。熊雄跟随李烈钧逃亡到日本,并参加了
孙中山组建的
中华革命党,从事
民主革命活动。
1916年,熊雄从日本回国,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国
护法战争。
赴法国留学
1919年,他在友人资助下到法国
勤工俭学。在
法国期间,熊雄有机会更多地阅读
马克思主义著作,结识进步
留学生和
华侨工人,思想日趋进步。他在游
巴黎铁塔时,吟诗一首:“登高东望一咨嗟,长剑倚天信手拿,北海鲸鲵终就戮,南圻逐鹿竟谁家?!”称赞了铁塔的雄伟,歌颂了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及抒发了对祖国陷于军阀混战的忧愤心情。
1920年底,熊雄与友人
赵世炎、
李立三、熊自难、
陈公培等人在
巴黎组织了劳动学会,其后又以学会为核心扩展为留法勤工俭学会,积极主张留学生组织起来,团结互助,到工厂做工,参加
工人运动,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1921年,旅法勤工俭学学生为争取工作、学习、生活等权利,进行了“2月28日请愿活动”。熊雄听到消息立即从当时就读的法国西南部农校赶回巴黎参加。
劳动学会的成员集中在熊自难的寓所开会,印发“声明”和“意见书”,斥责驻法使馆勾结法国军警殴打中国留学生,号召大家坚持勤工俭学、坚持抗暴斗争。
赴德国留学
德国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故乡。熊雄为了更深刻地研究
马克思主义,在1922年3月离开法国,转赴德国留学。不久,在
柏林加入了共产党。当时,旅德的同学经常集中在康德大街中共驻柏林通讯员
张申府家中学习和商讨工作,主要是研究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前身)的问题。参加活动的有
周恩来、
刘清扬、
张伯简、
谢寿康、熊雄等。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成立,成员有三十余人,每人均有代号,熊雄的代号叫“其光”。8月,中共旅欧支部成立,周恩来代表在柏林的中共党员到巴黎出席成立大会。旅欧支部当时设有共产主义研究会,系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通过旅欧少共成员在留学生和华工中进行革命活动。
赴苏联留学
1923年3月,熊雄与赵世炎、
王若飞、
陈延年、
陈乔年等人受中共旅欧支部派遣,到
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同年6月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共党员。熊雄除了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革命经验之外,还有机会到
苏联红军中学习军队的政治工作经验。几年时间,丰富多彩的留学生活和生活实践,使他大大地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奠定了无产阶级
世界观和
人生观的基础,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斗争经验。
回黄埔军校任职
1925年9月回国,分配到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政治大队副队长。10月参加讨伐
陈炯明的
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协助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工作。
东征胜利后,熊雄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在党内任广东区委委员。当时,周恩来已离开黄埔军校,熊雄实际上代表党主持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工作。他根据“军事与政治打成一片”的教育原则,制定政治教育计划,向军校学生灌输孙中山先生的革命
三民主义和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著名的共产党人
恽代英、
萧楚女、
高语罕、
张秋人、
韩麟符、
于树德、
熊锐等均受聘为政治教官,还邀请
毛泽东、
周恩来、
刘少奇等同志到军校作政治讲演。
熊雄亲自讲授《军队中政治工作》与《本党宣言训令》两门课。在教学中,他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他孜孜不倦地教导青年要分清敌我、热爱工农、团结群众,要做到不贪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抛弃个人功名利禄观念,为被压迫民族的利益和工农的利益而奋斗牺牲。他建立和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努力办好黄埔军校的宣传阵地——《黄埔日刊》。通过定期举行政治讨论会、政治测验、政治讲演竞赛,组织宣传队、“
血花剧社”,参加军民联欢会和民众运动等多种形式对军校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革命思想教育。同时政治部还大量编印校报、期刊及各种宣传品,发至全国各省和海外,广泛传播革命思想。
广泛传播革命思想
由于广东革命
根据地日益巩固,革命形势的日益发展,使
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惴惴不安。他们千方百计破坏国共合作,策划迫害共产党人和中国国民党左派的阴谋活动,并把打击锋芒首先指向黄埔军校的革命师生。黄埔军校内部革命派与反动派的斗争也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起初表现在“
青年军人联合会”(以共产党人为核心)与“
孙文主义学会”(中国国民党右派组织)两个组织剧烈冲突上面。这两个组织被解散后,斗争并没有因此而结束,而且以更加尖锐的形式进行。1926年3月,蒋介石炮制了“
中山舰事件”。面对上述形势,熊雄沉着冷静,坚决按照党的指示,发动群众进行斗争。
中共广东区委根据熊雄的建议,决定成立党在军校的领导核心中共黄埔军校党团。由恽代英、熊雄、
聂荣臻、
陈赓、
饶来杰等人组成。主要任务是团结左派,争取中间力量,反对极端的反动势力,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国民革命运动。从此,在中共党团的领导下,黄埔军校党的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
坚持斗争到底
1926年1月,熊雄调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同时参加了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是中国共产党在军校的主要负责人。熊雄在工作中,坚决贯彻党的主张和路线,认真执行黄埔军校的办校方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培养既能指挥作战,又会做政治工作的军事政治干部,支援北伐战争,巩固广东后方,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3月,
蒋介石到达
上海后,形势日益紧张。在阴云密布的日子里,熊雄机智沉着,指挥若定。一方面布置中共党团员和进步人士秘密转移,保存革命力量;另方面继续领导国民党特别党部,以灵活的方式进行战斗。4月4日,黄埔军校召开中国国民党特别党部党员大会,熊雄发表讲话,表示坚决拥护
武汉国民政府中央的“四大方案”,反对广东国民党当局破坏国共合作的省党部议案。他还积极参加领导广州的工农革命群众举行示威游行,为保卫革命果实而斗争,不断地揭露和打击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活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广东国民党反动当局也于4月15日开始了反革命大屠杀。这一天,黄埔军校教育长
方鼎英找熊雄谈话,妄图迫其就范。熊雄严斥蒋介石背叛革命是人民不共戴天的仇敌,表示“要将一腔热血洒在黄埔岛上”。方鼎英怕搞下去会引起校内师生骚动,转而要求熊雄出国学习,答应派艇送去香港。
1927年4月15日,熊雄对送行师生作了简短讲话,勉励大家恪遵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将国民革命进行到底,然后登艇离去。
汽艇徐徐离开
黄埔岛,驶至江心时,突然发生“机件失灵,停下检修”。这时,监视黄埔的
中山舰即派人登艇,将熊雄逮捕而去。熊雄被关押在广州市公安局,后转囚至河南南石头惩戒场。他在狱中对被捕的同志进行革命形势和革命气节的教育,稳定大家的情绪,表现了共产党人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1927年5月中旬,熊雄被秘密杀害,终年35岁。
从此,熊雄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人世斗争几日平,漫漫也应到黎明,听潮夜半黄埔客,充耳哭声和笑声”,这是熊雄烈士生前留赠给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的一首短诗,诗中那种以天下兴亡和百姓疾苦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一直都激励着他的学生和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