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成立于1928年9月17日,是民国时期江苏地方的一所私立多科性技术大学。由
张孝若主持将私立南通农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私立南通医科大学合并组建,内设农科、医科、纺织科。因办学起步早、有特色,以过硬教育质量享誉全国,解放后因高校
院系调整而不复存在 。
学校简介
私立南通大学是中国私立技术大学的代表,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办学历史,成立于1928年9月17日,张孝若任校长,设医、农、纺织三科。是清末状元,民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之子张孝若按照父亲遗愿,将南通医科大学、南通农科大学、南通纺织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因此私立南通大学主要有
私立南通农科大学、
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27年定名私立南通医科大学)、
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27年定名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等三个前身。
当时南通事业蒸蒸日上,张謇欲私资办一大学,而以南通各业俱基于农,故农科首先成立。这所大学的全称为
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办理南通农科大学是张謇筹办南通大学的一部分,张謇把该校看作筹建中的南通大学的一个系科,称之为南通大学农科。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指南》,在“私立大学”栏目中,出现了“南通大学农科”。1928年,南通农科大学与医科大学、纺织大学组建私立南通大学,1930年私立南通大学改称私立南通学院,遂称私立南通学院农科。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是年8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制定《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草案),规定南通学院农科独立改设苏北农学院,迁至扬州成为现
扬州大学的前身之一。
1912年3月由清末状元张謇及其兄张詧创办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27年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改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1928年改为私立南通大学医科,1930年改为私立南通学院医科。1937年日本扩大侵华战争,南通学院被迫停课。1938年8月南通学院迁至上海,农科、纺织科复课,医科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建成国立江苏医学院,南通学院之医科由此中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南通学院院本部迁返南通,同时恢复医科。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是年8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制定《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草案),规定医科独立改设苏北医学院,转为公立,设于南通学院原址。1956年改名南通医学院。1957年南通医学院迁往苏州,改名苏州医学院(现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
私立南通纺织大学的前身是1912年4月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就创建了南通纺织染传习所,1913年9月更名为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1927年改为南通纺织大学,1928年与医科、农科合并为私立南通大学,1930年为南通学院纺织科。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是年8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制定《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草案),规定纺织科纺织、染化二系调整至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
历史沿革
三大前身
校训:勤苦俭朴
1902年,张謇在通海垦区开办通海农学堂,为农垦事业培养专业人才。
1906年,农学堂迁至通州城,称
通州师范学校附设农科,招收农业本科学生。
1908年,聘请日本照井喜三郎作为农科教员,不久添设了蚕科,建立养蚕室。
1909年,脱离师范而独立,被分为初、高等农业学校。
1913年,升格为甲、乙两种农业学校。
1919年,甲种农校升格为
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农科大学校长为
张詧。学校采用欧美各农科大学之最新学制,并附设农场五处、林场一处、牧畜场一处、苗圃一处。
校训:祈通中西 以宏慈善
1912年3月,建立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张謇、张詧出任校长。8月,张謇、张詧出资将昭武院改建为校舍。张謇派熊省之去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熊省之获学士学位即回国协助张謇、张詧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校名和教学内容等基本仿效日本。
1913年4月,建成房屋73间,回廊雨道37间。同年,张謇兄弟又出资16400余元,在学校附近购地11.7亩,扩建南通医院,供学生实习。
1914年12月,张謇题写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1916年1月16日,学校举行首届毕业典礼,张謇到会致
训词,勉励学生“存不欺心”。
1917年,增设中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张謇主张学生先学中医数年,然后再学西医,规定中医科学生毕业后再学西医科者免缴学费。
1927年,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
校训:忠实不欺 力求精进
1912年,张謇借用资生铁厂车间创办“纺织染传习所”。同年秋,传习所扩大规模,改称“南通纺织学校”。纺织学校分本科、预科两班,本科招收旧制中学毕业生、学制3年,预科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5年,采用美国费城纺织学校的课程内容。学校教师聘请日籍教员和留学美、英专习纺织技术回国的黄秉琪和
丁士源任教,张詧任校长,张謇任名誉校长。中国纺织领域以学校形式培养专业人才由此开端。
1913年,张謇等人捐建校舍于大生纱厂东南侧,占地35亩,定名为“纺织专门学校”。
1914年,张謇题写“忠实不欺,力求精进”之校训悬于教学楼,并建立各种规章制度115条,还写了一个《旨趣书》。同年,张謇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向国外订购最新式纺织设备,供纺校学生在掌握纺织技术理论的同时,全面实践纺织工程技术。
1917年,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经国民教育部批准立案。
1926年,张謇逝世,其子张孝若继任校长。
1927年,张孝若校长继志述事,改组学校为“南通纺织大学”。
联合办学
张謇在世之时,谋划私立南通大学、为之奠基并为之建立基本学科体系的努力已为确凿之事实。这一时期,提及私立南通大学的报导已出现于《通海新报》等报纸上了。文史学者孙模先生还曾亲见过本地报纸采访张謇先生的新闻,张謇谓要把私立南通大学建成纺织、农业、医学、商学四科。
1920 年,张謇先生以”南通大学校产部”名义,花费四十六万元在
阜宁县(今阜宁、滨海、射阳三县射阳河以北大片地区)购入十一万亩农用地,以备学校发展,后有三万五千亩垦为植棉之用。张謇曾言:”吾办教育,必自小学至大学,贯成一系,农、医、纺织各应于经济之情形,社会之需要而谋次第之发展,所置大学基产地费四十余万,得地十一万亩而不专属于一校一科,完全组织,固已审慎再四者矣。“即张謇先生明确此十一万亩地不可以用于相对独立的农、医、纺织中任何一校一科,而只能用作南通大学,且对土地的使用不可无计划零碎地利用。
淮海实业银行1921年前贷款给南通大学在苏北购地的多份档案可证此。
1926年,
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为了统一全国医学院校课程,更定新制,废去大学两年的
预科。
1927年6月6日,国民政府的中央政治会议决议先在江苏、浙江、广东三省进行大学区制试验。是年8月,为配合新的教育体制和新的《私立学校规程》,在张孝若的主导下,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取消预科,本科学制改为五年;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纺织大学。
1928年6月8日,张孝若校长召集私立南通农科大学、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的教职工与学生代表,在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召开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预备会议。在会上,张孝若校长致词:“吾为农、医、纺三大学校长,准事实之便利,求适合于法令,拟合并三大学而为南通大学,分农、医、纺三科“。致词后,张孝若宣布:“
王志鸿、陆费执、王青直、李鹭宾、
李希贤、理平度、林子祯、范石侯、黄友兰、张谊、卢先德、蒋枷安、宋庆祥、
夏永生、董奎先、马玉汝、许先涛、朱翔生等人为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并负责筹备一切事务”。
1928年6月11日,张孝若校长在南通俱乐部召开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6月13日,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在南通俱乐部召开第二次会议,讨论基产临时保管委员会草章及附属中学的问题。决定附属中学为南通大学三科公有,学生中学毕业,可升入南通大学三科中任一科学习;6月17日,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在
濠阳小筑举行第三次会议,讨论各科编制及经费预算各案;6月20日,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在私立南通农科大学举行第四次会议,讨论南通大学组织大纲草案。
1928年8月,经过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五次会议的认真讨论和慎重研究,张孝若将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和早在1919年就已定名的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合并,定名为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农、医、纺三所高校分别成为私立南通大学的农科、医科、纺科,张孝若出任校长,李希文、王志鸿、张谊分任医、农、纺织三科科长,医院更名为南通大学医科附属医院。私立南通大学成立后随即上报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备案待批。
1928年9月17日,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在私立南通大学农科校区召开第五次会议,讨论礼聘校董事宜,决定敦聘
李煜瀛、
于右任、
李宗仁、
秦汾、
何玉书、
钱永铭、张轶欧、
许璇、
荣宗敬、周威、
吴兆曾、徐肇钧、
褚民谊、
张孝若、
王志鸿、
李希贤、陆费执、戴尚文、张谊等社会名流、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十九人组成私立南通大学校董会(Nantung University Board of directors)。校董会阵容如此强大、威名如此显赫,为当时私立大学所罕见。
1929年,私立南通大学的经费总额为32300银元。为让师生在课外能有更多的学习、研究、休息和游乐场所,张孝若校长还将张謇先生创办的南通图书馆(现
南通市图书馆)、
南通博物苑划归南通大学。私立南通大学一时声名鹊起,享誉全国。张謇先生的由小学到大学循序渐进的办学思想,至此已完整展现。
张孝若在《南通大学成立纪念刊·宣言》中写道:“吾父兴办地方自治事业,盖有序焉。先实业,次教育,实业所以裕教育之本,教育所以储实业之材;更进而互助,以求其发达……而最大之目的,及最后之结晶,则为南通大学。孝若继承此起,知救国之道惟提倡学术。而城南区域山水明秀,树木交荫,距市尚远,居民较少,俨然已成一学区。准事业之便利,遵法令之适合,非亟以农、医、纺织合组南通大学不可”。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颁发《私立学校规程》,决定对公私学校重新登记注册。同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按新规,大学分为文、理、法、农、工、商、医等学院,具备以上学院中三个学院的高校,才有资格称为大学。南通大学虽建有农、医、纺三个学院,但部章上所列的学院并无“纺织学院”。南通大学只能以两个学院(农、医)之办学规模向政府注册,而“纺织学院”成为了附办。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先准以南通学院名义立案,俟具备三学院呈部核准后再恢复旧名。”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将“南通大学”以“南通学院”为名立案的签文在1930年11月18日到达南通,私立南通大学于1930年11月改称私立南通学院,医院更名为南通学院医科附属医院。张孝若聘任瞿立衡(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出国留学并回校执教)为私立南通学院医科的第一任科长。
1932年,医科聘请意大利籍医学博士贝贡新担任细菌学、医化学教授。
1935年10月,张孝若在上海遭暗杀,不幸去世。同年11月,
褚民谊任私立“南通学院”代理院长。
1936年8月,由郑亦同接任私立南通学院院长。医科本科学制,1936届起由5年制改为6年制。
当年国民政府按部章虽只批准“南通学院”之称谓,然群众仍称之为
南通大学,根据2009年2月4日《
新民晚报》上刊登的一幅上海收藏家所藏照片显示,1933年7月颁发的丝织专业的毕业证上颁发学校即为“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字样。
迁校抗战
1937年,南通学院(Nantung University)已经有专职教授20名,副教授9名,讲师19人,其中很多是从国外留学回来任教的。是年8月,南通遭到日本战机轰炸,南通学院被迫停课。
1938年9月,在多方支持之下,南通学院的农科、纺科迁至上海江西路45号复课,后又迁至上海重庆路办学。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强占租界,学院被迫停课。
1942年,部分师生迁到
新四军淮南根据地
桐城镇办学。本部留守人员以学生宿舍为教室,办起了高职班。
1937年,医科和附属医院人员设备全部被迁到扬州。
1938年8月,南通学院医科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组建国立江苏医学院。
1939年,学校迁到了重庆的北碚,并成立了附属医院,组建了多支空袭救护队和流动医疗队。
战后恢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南通学院师生准备迁回南通,在南通学院本部成立了还校办事处,接管已满目疮痍的校舍校具。国立江苏医学院准备迁至镇江,私立南通学院报告要求在原址恢复医科,后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原南通学院医科师生从重庆码头登船,一路顺流而下回到南通。为办好医科,南通学院时任常务校董
张敬礼特从大生纱厂拿出16亿法币,买下了当时的江北医院,用于充实医科、重建附属医院。
1946年,南通学院在废墟上成立“还校委员会”,实施“复兴计划”,并重建医科。
1947年,南通学院农、纺、医三科招收的新生在南通开学,高年级学生则继续留沪上课,形成“通院”和“沪院”两地办学的格局。
1948年,由于国共内战,南通局势不稳,再次迁到上海上课。
1949年8月,南通与上海解放,农科、纺科几百人冒着酷暑,通过水陆两路迁回南通,“沪院”师生全部迁回南通。两地办学的格局,从此结束终结。9月农科农业经济学系被调往
浙江大学。自1938年为抗日战争迁出,南通学院各科颠沛流离,整整12年。
1950年6月,南通学院正式成立新的院务委员会,推选张敬礼为代理院长,冯焕文、蒋德寿为副院长。同年12月,推选顾尔钥任院长。
院系调整
1949年9月,南通学院农科、纺织科从上海迁回南通与医科一起复校时,农科农业经济学系学生被调入浙江大学。1952年
中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南通学院撤销建制,部分系科外迁,部分系科留通发展。
1952年8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根据中央教育部全国院系调整部署,制定了《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南通学院的农科整体迁往扬州,与调整来的
私立江南大学农艺系、
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农教系合并组成苏北农学院。
1952年7月,南通学院的纺织科被调整到上海,与其他纺织院校组建华东纺织工学院(现
东华大学)。
1952年,南通学院医科在南通学院原址改名为苏北医学院。
1955年,苏北医学院100余名师生和部分教学设备迁到扬州,并入扬州医士学校。
1956年,因苏北区党委建制合并,苏北医学院更名为南通医学院。
通医“南迁分波”
(一)交通不便、人心浮动
虽然,该校聘请了一批国内著名专家教授来通医授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均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受地理条件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学校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受限。外来上课的教授路途遥远,差不多要一天时间才能坐船到达南通。当时,南通码头还不能停靠大轮船,要从姚港用小船驳上岸,遇到大风大雨大浪困难就更大,有时根本不能来授课引起学生不满,甚至出现闹事现象。因此当高教部领导来开座谈会时,不少上海教授提出迁到交通条件较好的苏南,部分苏南教师也有此要求,甚至有些上海来的教授提出如果学校不迁苏南,将不再应聘签约。如南通和上海,虽然一江之隔仅百余公里,但是不通火车,两地往来唯有轮船,因黄浦江航行限速,由上海十六铺码头到南通航程约7小时。这不是最困难的,难得是“最后一公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船到南通任港,有码头无浮桥,轮船又不能靠岸,上岸需靠小木船摆渡,有时小木船因退潮江面水位低,或轮船货少轻载而舱门高,与小木船舷边相差可达2-3尺,且浪大时小木船又上下颠簸,下船上岸极为困难并危险;另外港口和市区无公共汽车,只有人拉的黄包车,偶然车少不能雇到,只能步行,甚至坐农村木独轮车到城区,行程艰苦可想而知。
(二)省委请示、中央首肯
江苏省委文教部门从全省高校布局及相关诉求考虑,酝酿通医迁往苏南方案,并向中央请示。据1957年6月3日新华日报总编辑室编印的《内部参考资料》记载:南通医学院的迁校问题已酝酿很久,迁往苏州的主要理由是:一、南通人口少,缺乏病例,这里一年的常见病尚不及大城市一月的数量;二、学院教师多,潜力大,稍加调整就可增设两个班;三、交通不便,交流教学经验,看资料、听苏联专家报告麻烦很多,较好的教授不愿久留。为了保证地方的医疗质量,省委文教部提出通医迁校后,其附属医院仍然留在南通。
(三)迁址调研、柳暗花明
据昔日的通医老人追忆:在高教部领导来通医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为了寻觅有利于学校再发展的理想新校址,通医自身也组织迁校调研组,兵分三路赴苏南调研,分别去南京(当时江苏医学院还在镇江,1957年该校迁到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无锡、苏州实地踏访考察。在南京时,调研组相中五台山一带,但高教部对迁校基本不投入资金,因无法盖校舍只得作罢。在无锡时,调研组相中太湖疗养院一带,但无锡对办学不热情而终止。虽然在南京、无锡两地调研受挫,但在苏州却柳暗花明,调研组得到苏州市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对通医迁校,市政府当即专门召开由房管局、交通局、粮食局、卫生局等部门参加的专题协调会,明确表态: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通医迁校提供有利契机得益于三个重要因素。其一,根据全国高校布局的调整,苏州市将地处人民路48号的苏南航空专科学校(1956年11月,苏南航专校并入南京航空学院,该校园原为苏南工业专科学校。1953年7月,苏南工专纺织科调整至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其他各科于1956年分别迁往陕西、山东,机械科与其他院系合并成立西安动力学院,土、建两科并入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铸造专业并入山东工学院。)校园校产和教学用房及辅助用房,划拨给通医南迁更名的苏州医学院。其二,苏州市将救国里、广福里、信孚里、三元坊一带的住房调拨给师生员工居住。其三,经省卫生厅同意,将实力较强、医疗实施条件最好的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为博习医院)划给通医南迁更名的苏州医学院领导,并作为其附属医院;同时将位于严衙前48号的苏州医士学校校园划拨给通医南迁更名的苏州医学院使用。这样就形成了通医南迁苏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1957年,国家高等教育部和卫生部从医学院建设和发展布局的全局考虑,决定将南通医学院整体搬迁至苏州市,并更名为
苏州医学院。通医迁校委员会决定利用暑假,分批落实由南通到苏州的搬迁工作,迁校的原则是南通医学院全体人员、在校学生包括暑期招收的新生,以及全部教学用具、仪器设备等均迁往新校址。6月11日,南通市市长林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和政协预备会上作南通医学院迁校及善后事宜工作报告,迁校后处理方案为:一是在南通市设立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发展后改专科或医学院;二是附属医院留在南通,并保证附属医院医疗质量不降低;三是大力改善医院设备和其他条件。8月,附属医院部分职工随南通医学院迁往苏州,成立苏州医学院。苏州医学院于1962年底划归
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
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1999年划归省管,2000年4月并入
苏州大学,即今之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
科系设置
1930年前,南通学院所设农、医、纺织三科均为三所专业性大学;1930年后,三所大学演变成三科,各科设科长1人掌理科务,并任该科科务会议主席;每科分设若干学系(按不同专业设立不同的学系),每系设系主任1人,襄助科长处理系务。
根据1946年的资料,科系设置为:
师资队伍
建立南通学院初期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从校外聘请的一批国内名师和外籍教师,1903到1930年,一方面从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聘用十多名外国教授,另一方面排除一批毕业生出国深造,回校任教授,并从其他高校引进一批人才,迄至1946年,学院教职工有:
办学成果
农科
农科在清末、民国时影响较大。因为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优秀,留美、留日归国者较多。私立南通学院的农科当时会集了我国农学界众多知名学者,有李永振、王兆澄、陆燮钧、林秉正、杨守珍、孙恩麟、王志鸿、周自明、赵子和、张达、张书城、吴功美、杨夔伯等。其中我国棉产改进事业的奠基人、时任农艺系及农场主任、棉作改良主任的孙恩麟月薪最高,为每月300元,其次是时任教务主任的王兆澄每月220元,再次是科长李永振、农艺化学系主任杨守珍、畜牧系主任陆燮钧每月200元,其他教授、讲师薪水不等。首任校长张孝若如创始者张謇、张詧,不支月薪。
学校非常注重实践性,培养实用型人才,学校有狼山苗圃,培养各种树苗;有鱼塘,教学生养鱼;在
狼山北部有花卉园、果树园;有畜牧场,牧场从1918年起开始饲养加拿大、荷兰、丹麦品种的乳牛二十多头,并与国产良种黄牛试行杂交培育,日产牛奶数百磅以出售。而且农校还有标本室、棉作研究室和测候室(观测气候变化、预报天气)等。其中,1946年的农科招生114人,报名者有720人。当年张謇通过农校从美国引进棉花新品种,改良南通的鸡脚棉,不仅为大生纱厂提供了更好的原料,而且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建国后在全国大范围棉区推广的岱字棉15,即是张謇引进并在在南通垦区首先引种成功的。当时农校还定期举办展览会,向农民介绍新品种。
医科
张謇认为“医之发达与否,有关民族之强弱,人生所需不可无医”。1919年张謇在《为沟通中西医学致阎督军函》中说:“医但言理则空,药各有则实。必实而后空可证,必空而后实可神”。学校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人员既是教师又是医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毕业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自1912年创办至1926年张謇逝世,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的西医本科生共168名,中、西医兼修本科生共37名。
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私立南通大学医科),不仅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医务人才,而且为本校培养了一批师资。毕业生戴尚文毕业后曾担任过南通医院院长,后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又到母校担任教学工作;张念和、朱宏之、殷士豪等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到母校任教;
瞿立衡毕业后,到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南通学院医科科长兼任教学、医疗工作;徐光明、黄思宪、张炎等毕业后,都曾在母校任教。这批本校毕业生中,择优选送出国的留学生,学成归国后都成为20年代末期学校教学、医疗、科研、管理的骨干。
纺织科
从1912年至1952年,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学院纺织科)历时四十载,为中国纺织工业培养的纺织工程毕业生计38届、染化工程系毕业生计15届、高级纺织职业班计3届,总计培养毕业生1 793名。他们分布于全国各主要纺织厂、印染厂、纺织院校、纺织科研单位和各级纺织管理机构,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骨干力量,为我国纺织教育的早期现代化和纺织工业的现代化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建国后至1987年止,通大纺织科的师生在纺织工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有35人,毕业生中还有众多出国留学深造,许多人学成归来报效袓国、成绩斐然。供职海外的校友也在当地纺织界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编委会32名编委中南通学院纺织科校友就有13名,除1名副主编外,其余5名正副主编皆为南通纺织专科学校(私立南通大学纺科、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南通学院纺织科)的师生。
历任领导
创立学校的张謇家族成员有: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提倡“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于1895年起陆续兴办一系列近代企业,一生创办了三百六十多所大、中、小学,亲任南通农科、医科与纺科三所学校校长。
孙中山评价其为中国教育事业“开了历史之先河”。著有《
张季子九录》《张謇函稿》《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
张詧(1851-1939年,江苏南通人。1912年至1926年任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第一任校长);
张孝若(1898-1935年,江苏南通人。早年留学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1918年回国后从旁辅佐父亲,1922年北洋政府任命他为考察欧美日九国实业专使,他因此多次前往欧美考察。他曾担任江苏省议会议员、
吴佩孚联军司令部参赞、淮海实业银行总经理等职,还曾出任中华民国驻智利首任公使(未到任)。1926年父亲张謇去世后,继任大生纱厂等企业董事长、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私立南通学院校长。1935年10月17日,张孝若在上海突被仆人暗杀);
张敬礼(1911-1995年,江苏南通人。1935年毕业于私立
复旦大学。1949-1950年先后任私立南通学院执委会主任、代理院长)等。
1928年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十九位校董简介:
李煜瀛(即
李石曾,
李鸿藻第三子。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中国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
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于右任(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常委。国民党元老,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
李宗仁(时任国民政府委员。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国民军事委员会委员,1938年指挥徐海会战,3月至4月的
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二万余人。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
秦汾(时任教育部次长、中央大学普通教育处处长。我国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硕士,历任教育部专门司司长、次长、代理部务,
北京大学理科学长、大学院普通教育处处长和任
国立东南大学校长)
何玉书(时任江苏省政府农矿厅长。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部上校主任,中华民国立法院立法委员)
钱永铭(时前财政次长、中央银行理事。1917年经张謇介绍任
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1919年升任交行上海分行经理。1920年又出任上海银行公会会长。1922年任交行总行协理。1925年离开交行转任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四行储蓄会副主任及四行联合准备库主任)
张轶欧(时工商部工商司长)
许璇(时任
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浙江农工银行筹备主任。清末留学日本,著名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之先驱。曾任中华农学会会长)
荣宗敬(时任上海申新纱厂总经理、中央银行理事。
荣德生之兄,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荣毅仁之伯父,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吴寄尘(又名兆曾,字缙云,别号咏秋,时任南通大生纱厂董事、南通实业总务处主任)
徐肇均(时任通崇海泰总商会主席、淮海银行协理)
褚民谊(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09年加入同盟会,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行政院秘书长、国民教育促进会常委。1935年
张孝若校长在上海被刺身亡后,一度引起混乱,作为国民党政府抓教育的主要官员,褚民谊于1935至1936年担任南通学院代理院长,对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起了重要作用。遗憾的是,抗战时期他变成汪伪政府要员,成为民族的罪人,1946年8月23日在苏州被国民政府枪决)
张孝若(时任南通大生纱厂董事长、通崇海泰总商会主席)
陆费执(时任南通大学农科教务主任)
戴尚文(时任南通大学医科教务主任)
张谊(时任南通大学纺织科教务主任、代理科长)
杰出校友
从通海农学堂、通州师范学校农科、甲乙两种农业学校、私立南通农科大学、私立南通大学农科、私立南通学院农科走出的杰出校友有:
王直青(名金吾,字直青,后以字行。清朝光绪十二年(1887)出生于河南安阳县水冶镇。1915年,王直青公费留学欧美,赴
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农学专业。1916年,转赴美国,先后就读于
伊利诺州立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佛罗里达大学和佐治亚州立大学。1919年获得
佐治亚州立大学农学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任
中州大学教务长、河北农业专门学校校长,私立南通大学/南通学院农科教授、浙江大学农科教授,
河南大学教授等。1958年,因病于开封逝世,终年71岁。著有《棉作学》及农学学术论文数十篇);
陈翰珍(1897/07/27-1996/10/29,陈香贻,男,字翰珍,以字行。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生于四川自贡市大山乡。历任青年党台湾省党部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国民党中央主席团主席、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干事长、国民党中央评审委员会评审长等。1989年初脱离“
中国青年党”,与谢学贤、李公权另组“青年中国党”,并任第一任主席。1919年,毕业于
富顺县立中学,旋考入成都留法勤工俭学会预备学校,与
邓小平是同学、上下铺舍友。原拟赴法深造,后有感于四川天府之国,天时地利最宜桑蚕,为服务乡梓,乃转学成都高等蚕桑学校。1920年,至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肄业,选修农科,半年后以志趣不合,复转学浙江省立蚕桑学校。1921年,又入
金陵大学蚕桑特科,未几转学至张謇所办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即私立南通大学农科),在通本科学习两年后肄业北上,就读
北京农业大学(后合并为国立京师大学之农科),至1928年7月本科毕业。著有《二十年来的南通》 《奇态的生物》 《生物趣谈》 《往事拾零》 《司法院提案权资料汇编》等);
杨度春(1903-1983年,男,字逸飞,奉城北门村人。1921年毕业于肇文学堂后,入南通张謇所办农业机械学校,1924年考入私立南通农科大学,毕业后先留校执教,遂任江苏省无锡农业推广实验区主任、浙江省建设厅棉业处副主任等职。其间,积极推广美棉,并于1935年春试验成棉苗田土蚕(即地老虎)淹杀法,为省农学院编入治虫教材。次年任湖北省棉业改良委员会试验总场技师及代理场长、襄阳区植棉指导所总技师。“
七七事变”后,秘密动员所属植棉讲习所学生去武汉投奔新四军,辗转避难于汉口、长沙、沙市、湘西沅陵等地,后至桃源湘农所工作。1939年任四川农改所棉作试验场一级技士,翌年任南通国立商学院土地经济系讲师,2年后升为副教授兼代训导长。解放后,任
南通学院、苏北农学院农科教授,编写出《南方耕作学》教材);
王志鹄(生于1905年,卒年不详。男,字思九,江苏省崇明县(今上海崇明区)人。农学家、农业化学家、农业教育家。私立南通大学农科农学系毕业后,赴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留学,之后转入意大利皇家大学农学院,1934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教授、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农学院教授、
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兼农业化学系主任、
同济大学教授、
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兼农学院院长。1949年到台湾后,初任台湾省立宜兰农业职业学校(今国立
宜兰大学)第四任校长,旋即转任台湾省立农学院(今
国立中兴大学)第四任校长。20世纪60年代,出任台湾文化学院教授兼教务长。20世纪70年代,受聘筹划成立了私立南亚工业专科学校,担任首任校长(1990年被推举为校董事长));
徐冠仁(1914/03/07-2004/02/18,男,江苏南通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1930年6月,毕业于南通学院附属农科高中。1930年9月考入
南通学院农科。1931年9月,转入
中央大学农艺系读大二,直至1934年毕业时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
中央大学任助教,进行水稻遗传学研究,1946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奖学金,赴美研究并攻读博士学位,并被接纳为美国Sigma 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同时被留在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学系,任研究员,他的成就,在联合国1954年的“世界小麦育种家和育种站名录”上,列上了徐冠仁的名字。1956年,他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和夫人携幼子回国,投身开创和发展我国原子能在农业上应用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创建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和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发展了我国原子能农业利用事业,造就了一批核能农业利用的骨干和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核农学。他是中国核农学的先驱。他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生物科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中国科学院的表彰和奖励。他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物理气象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顾问,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荣誉理事长,《原子能农业应用》、《核农学报》主编);
夏永生(1910-1972年,男,早年丧父,家境清贫。奉城小学毕业后,入上海吴淞水产学校。因带头反对校方提高学生膳费而被开除,并关押于太仓县政府。经同学联名保释,后在金沙镇小学任教,失业后回奉城。1927年秘密加入中共地下组织的学习小组会。因阮志道反对,求职小学教员不成,遂得杨度春资助,入私立南通大学农科系作旁听生,成绩优异,不久便成为正式生。毕业后入赘南通瞿姓家。后考取公费留日生,在东京帝国大学专攻
水稻栽培学。1937年归国,先后任
浙江农业大学龙泉分校讲师、福建省农事试验场水稻栽培技术员等。1946年南通学院农科复课,聘其为副教授。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苏北农学院农科教授兼教务长,后提为副院长兼院党委委员。文革中忧郁成病,终成不治之症);
王翊金(1912-1962年,男,汉族,江苏东台人。1935年毕业于私立南通学院农科农学系,后留校任教。曾赴日本
东京帝国大学研究,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大学、贵州大学、
四川教育学院、中央大学、相辉学院、西北农学院任教,1952年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任教授。讲授《棉作学》《作物栽培》、《生物统计学》等课程。主要从事棉花的科学研究工作,成果突出,编著有《棉花栽培学》等多部教材;撰写了“棉花纤维品质测定”等多篇论文);
陈道元(1913/03-1992/04/17,男,汉族,南通海门人,研究员。1935年毕业于私立南通学院农科农学系,先后在汉口商品检验局、湖北省棉花掺水掺杂取缔所、上海真母棉作育种场、苏北行署农水处、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等单位工作。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主持三麦新品种选育工作期间,先后育成了扬麦1、2、3、4、5、6及扬麦158等七个小麦新品种及“214”、“605”两个大元麦新品种。这些成果分别获得了政府的奖励,其中扬麦5号、扬麦15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扬麦4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扬麦3号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曾任江苏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荣获江省和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4月17日不幸因病逝世);
周尧(1912年生,男,浙江鄞县人,1932年9月至1936年6月就读于南通学院农科,1936年去意大利那波里大学攻读昆虫学博士学位,1938年回国奔赴抗日前线。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昆虫学报》《
动物分类学报》《昆虫知识》《中国动物志》《中国蝶类志》等杂志及系列丛书编委等职务。因在科技世界语领域的成就,1988年被国际科技世界语大会授予“绿色宇宙大奖”);
余松烈(1921年3月生,男,汉族,浙江慈溪人,1938年9月,进入私立
南通学院农科读大一,1940年6月,余松烈作为南通学院农科肄业生,经考试转入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于1942年6月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从事于生物统计及田间试验技术、作物栽培学、小麦栽培与育种学的教学、研究及推广工作六十年,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农业顾问团副团长、小麦分团团长。科研成果主要有“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等。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部省科技进步奖多次。曾培养指导四十多名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主编或副主编“中国小麦学”、“作物栽培学”、“山东小麦”等专著10部,发表论文50多篇。曾兼任
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栽培研究委员会委员、小麦学组组长,山东省六、七、八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全国七、八届人大代表。曾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皇甫淳(1931/05-2011/11/27,男,汉族,江苏常熟人。1949年考入私立南通学院农科农学系(1952年08月,南通学院农科独立,改名为苏北农学院,从南通整体迁往扬州),1953年从苏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
硕士生导师、长春市园艺学会理事长。曾任长春市第九、第十届人民代表。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农业教育四十余年,成绩卓著,先后获校优秀教学奖三次和民盟长春市委“十佳园丁”称号。科研成果突出,主持选育成“双优”、“古红”、“集安紫肉”等三个果树新品种。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在科技兴农、扶贫支农、参政议政等方面,成绩显著,先后获国家教委、科委、农业部、林业部、商业部、吉林省委、省政府及长春市等单位奖励二十余次,颁发奖章两枚);
陶勤南(1933年6月生,男,汉族,江苏苏州人。1951年考入南通学院农科农艺系(1952年08月,南通学院农科独立,改名为苏北农学院,从南通整体迁往扬州),1952年随南通学院农科师生前往扬州继续读书,1955年在苏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至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83年调至浙江农业大学工作。1997起年在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任教。1955-1979年为研究实习员,长期担任化肥研究室负责人。1980年越级晋升为副研究员。1984年担任硕士生导师。1986年晋升教授。1990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四批博士生导师。长期担任植物营养学科负责人,该学科现已集国家、省及本校重点学科于一身。现任浙江省政协第八届常委及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并兼任教育委员会主任) 等。
从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大学医科、私立南通学院医科走出的杰出校友有:
瞿立衡(南通严家灶人,1918年考入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时年仅15岁,学了四年中医、四年西医,1925年在张謇的自助下远赴柏林大学继续深造,1930年获得
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过两任南通学院医科科长,总时长达10年);
顾尔钥(1919-2000年,江苏南通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至1956年先后任私立南通学院、苏北医学院、南通医学院院长;1952年至1956年先后任南通学院、苏北医学院、南通医学院党委书记)等。
从(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私立)南通纺织大学、(私立)南通大学纺织科、(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走出的杰出校友有:
傅道伸(湖南籍,1917年毕业于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建国后任陕西省纺织工业局局长、陕西省政协副主席、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984年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编委);
任理卿(湖南籍,1918年毕业于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建国后曾参与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并历任该院院长,为我国纺织科学研究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缑克敬(1889-1974年, 字尧卿,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西阳镇城南堡人。1927年毕业于
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回陕担任
陕西省教育厅督学,后任省三原工业职业学校校长。1931年任乾县县长。1933年任十七路军南京办事处主任,后又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及国民大会代表。1942年在家乡捐资兴建正风学园,即今之正风小学。1947年登报声明放弃“国大代”身份,隐居家乡。全国解放后,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副处长,1954年调陕西省参事室参事,1974年病故于西安);
杜燕孙(浙江籍,1936年毕业于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曾任上海第一印染厂工程师兼工务主任。建国后,历任华东纺织管理局加工科科长,兼任
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教授,后调任纺织工业部处长、纺织工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王勋(原名王廷祚,1915年7月30生于上海宝山县农村,1933年考入私立南通大学纺科化学系,1937年夏毕业,获学士学位。
北京钢铁学院聘为兼职教授,担任过国家科委冶金组成员,
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荣誉会员、冶金技术经济学会理事长。1997年9月21日因病逝世,终年82岁);
李振声(江苏南通籍,毕业于私立南通学院,1959年发明了无梭喷气织布机,毛泽东主席在河南省工业展览馆视察时,称赞是个了不起的发明);
陈维稷(安徽籍,1929-1931年任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主任、教务主任兼教授,中国现代纺织科学技术奠基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建国后任纺织工业部副部达33年之久);
何正璋(上海籍,1948年毕业于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系,曾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纺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等,是当代中国纺织科学技术进步的组织领导者之一);
张绪武(1928年3月生,男,江苏南通人,张孝若之子,1950年毕业于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工程系,高级工程师、
高级经济师。为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副主席。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首席副主席);
曹成生(1928年生,男,江苏无锡人。1946年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投考南通学院被录取,1950年毕业于私立
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工程系。历任香港怡生纱厂保全主管、机电主管、技术室总工程师、副厂长,1972 年调任总管理处襄理副理,随即加入南联实业集团任怡生纱厂、中南纱厂、海外纱厂三厂经理,1990年后兼任马来西亚马六甲纱厂经理直至1996 年退休 。现仍担任香港格致机械有限公司董事);
梅自强(1929年生,男,江苏常州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高产梳棉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带头人。1947年入读于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工程系,上海解放前夕参加了南通学院的地下党外围组织“通院团契”。建国后,于1949年11月加入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梅自强从南通学院毕业后,担任“1951年华东区大专院校毕业生赴东北工作总队”副总队长,率队奔赴东北,就职于东北纺织管理局。1952年10月,梅自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送到
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习。1954-1958年,梅自强在莫斯科纺织学院读研究生。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研究生论文,获得了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保铮(1927年生,男,江苏南通人,著名电子学家。1948年考入私立南通学院纺科,后从事雷达系统和信号处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推动我国雷达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及光华基金特等奖。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姚穆(姚穆 ,1930年生,男, 江苏南通人,纺织材料专家。曾任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现任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原西北纺织工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48年考取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工程系,1950年8月升三年级时转学至当时设在咸阳的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长期从事该领域科研和教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