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胜
明初帐前管军上万户、安定侯
程国胜(1332年—1363年9月7日),初名元佐,徽州休宁县人,初与同县俞茂,合同婺源汪同等聚拢乡兵以镇压反元复宋起义。龙凤三年(1357年),韩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朱元璋胡大海攻克徽州路邓愈送其到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赐名国胜,受邓愈荐为总管府先锋,击退苗军杨完者来犯之兵,陞管军总管。龙凤四年(1358年),随邓愈等取婺源州,斩都元帅铁木儿不花,又随邓愈等克建德路(今严州),击败张士诚杨完者合兵来侵之水军,陞领军先锋。龙凤五年(1359年),从邓愈略浙西临安,大破张士诚兵于闲林寨。龙凤六年(1360年),说服于光、俞椿以饶州来归附。龙凤七年(1361年),随邓愈取浮梁,与于光攻克乐平,建议邓愈直取抚州,陞管军万户。龙凤八年(1362年),程国胜随邓愈分定武昌从属州县。龙凤九年(1363年)参加洪都之战,夜劫陈友谅营,脱身后谒朱元璋,报告洪都府的危困,陞上万户,参加鄱阳湖之战,当朱元璋船搁浅之时,张定边来犯,程国胜与韩成陈兆先极力阻挠,廖永忠追击张定边时,程国胜与韩成等反绕到敌舰之后,因援兵不接,力战而死,享年31岁。
人物生平
程国胜是陈朝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忠壮公程灵洗之后,程灵洗侯景之乱保捍州里有功,其子散骑常侍威悼公程文季死节于周,父子庙食于徽州,号曰世忠。程文季之后,其显于南者,唐朝御史中丞歙州副统帅程澐,尝起乡兵抗拒黄巢,有忠壮之风,其子程南节,居休宁陪郭甚盛;其显于北者,唐六合县令程大辨,迁徙中山,再徙河南,生程颢程颐两夫子,靖康之乱末子孙从宋室南渡,居于池州,再迁徽州休宁陪郭之程氏互继其绝,谱牒具存可考。
程国胜的曾祖父程荣秀仕蒙元为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曾祖母刘氏追封彭城县君;祖父程文贵,是饶州路兴县铜冶场提领,祖母郑氏封安人;父程社,蒙元至正末被推荐为承奉班都知,不赴任,母为吴氏,
程国胜生而英伟,身长八尺,美须髯,一看就知不是非常之人,当时反元复宋大起义,程国胜感慨是自己得表现一番的时候来了,于是与同是休宁县人的俞茂,合同婺源汪同等聚拢乡兵以镇压起义。
龙凤三年(1357年)七月七日,韩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朱元璋部元帅胡大海进兵徽州路,蒙元守将元帅八思尔不花及建德路万户吴讷等拒战,胡大海击败之,遂拔其城。
七月十二日,改徽州路兴安府,立雄峯翼元帅府,命邓愈镇守。邓愈送汪同与程国胜等人到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大悦,命汪同回去镇守婺源,赐改程元佐名为国胜,以程国胜等随从征伐,邓愈奏署程国胜为总管府先锋,分兵与副将李克鲁攻下方山诸寨。
十月,苗军杨完者部兵十万,进逼徽州邓愈择勇敢士前往试验虚实,众人一致推荐程国胜,程国胜率百馀人横戈鼓噪地冲向苗军,苗军众全都退避,自相枕藉,而统军元帅胡大海之兵恰好到来,御史覆灭其军营,生擒苗军将领胡辛等二百人,杨完者仅以身免,程国胜以此功升迁管军总管。
龙凤四年(1358年)正月十六日,行枢密院判官邓愈遣部将王弼孙虎汪同、孙茂先等取婺源州,兵至城西,与蒙元守将铁木儿不花战,自旦至冥,当时双方正面部队正在战斗,程国胜率领众奇兵侧面直捣,遂斩铁木儿不花,杀伤五百馀人不下,俘士卒千馀人。于是宋军分门攻城,孙茂先攻北门,王弼孙虎攻南门,汪同攻东门,三道并进,复杀三千馀人,遂拔其城,
三月十八日 ,程国胜与行枢密院判邓愈、亲军左副都指挥朱文忠、元帅胡大海率兵由徽州昱岭关攻克建德路(今严州)。当时,道出遂安县,未及县三十里,长枪军元帅余子贞,率兵来抵抗,程国胜从邓愈等击败之,获马百馀匹,追至淳安县,敌闻风而奔溃,复追击二十馀里,获其战船三十艘,降其兵三千人,遂安县将洪某率众五千援淳安县胡大海复击败之,生擒将士四百馀人,获马三十馀匹。十八日,军抵建德路(今严州),蒙元参知政事不花、院判庆寿、长枪军元帅谢国玺、达鲁花赤喜伯都剌、总管杨瑀弃城而逃,父老何良辅等率众降。
五月十五日,张士诚杨完者合兵来侵犯建德路(今严州),屯于乌龙岭,程国胜击败其水军于东门,追至大浪滩,被流矢射中大腿,程国胜拔刀挖出箭镞继续战斗,勇气更加振奋,凭此功进为领军先锋。
龙凤五年(1359年)五月,从邓愈略浙西临安(今杭州临安区),大破张士诚兵于闲林(今闲林镇)寨。
龙凤六年(1360年)七月十一日,陈友谅浮梁枢密院判官于光、左丞俞椿与饶州同知幸文才有隔阂,出兵打走幸文才而占据当地,邓愈使程国胜前往游说二人,二人遂以饶州来归附,仍令其守当地。饶州濒临鄱阳湖,而陈友谅徐寿辉称帝后方据江州,数次派遣水军来争夺饶州浮梁被其陈友谅的参知政事侯邦佐攻陷,于光等败走,于光独乘轻骑谒见朱元璋于龙江,朱元璋授行枢密院判官,令其戍守徽州永平翼,赐衣冠金环而遣之。
龙凤七年(1361年)八月六日,程国胜随邓愈领兵取浮梁,陈友谅参知政事侯邦佐弃城而逃,程国胜与于光进趋乐平,陈友谅总管萧明率五千人结营于险隘之所,众任莫敢先登,程国胜率领死士前仆后继奋击,夺其营壁而入,生擒万户彭寿等百人,遂取乐平,进攻江西。
十月,邓愈驻兵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区)之平塘。当时陈友谅的右丞邓克明占据抚州,以缓兵之计,遣使诈降,声称献城,程国胜建议邓愈轻装夜晚急行军,黎明至抚州城下,兵由东西北三门入城,邓克明没想到宋军来的这么快,仓促单骑从南门遁逃,宋遂取抚州,程国胜凭此功陞管军万户。
龙凤八年(1362年)正月,朱元璋亲讨陈友谅江州陈友谅败逃,程国胜从邓愈率兵会和于南昌,分定从属州县。
龙凤九年(1363年)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举国大军以巨舰来围攻洪都府(今南昌),因为先前陈友谅巨舰乘水涨而登城,于是朱元璋定洪都后,令移城墙距离江河三十里,陈友谅只得以步兵围攻。朱元璋侄大都督府大都督朱文正与诸将分兵拒守,参政邓愈守抚州门,元帅赵德胜等守宫步、士步、桥步三门,程国胜守寺步门,元帅薛显等守章江、新城二门,元帅牛海龙等守琉璃、澹台二门,朱文正居中节制,诸军自率精锐二千相互往来应援,以抵御陈友谅的进攻。
敌军来攻城门,程国胜与其战,俘虏其将一人,寇兵夺气而溃。
四月二十七日,陈友谅兵极力进攻洪都府抚州门,兵戴竹盾如箕的形状,以抵挡箭石,破坏城壁三十馀丈,邓愈火铳击退陈友谅兵,立木栅以填补被破坏的城壁缺口,陈友谅兵奋死来争,宋军且战且筑,通夕城壁修缮完工,总管李继先、元帅牛海龙、赵国旺、许珪、朱潜,万户程国胜等皆于此有功。
程国胜于是与牛海龙乘夜率兵劫陈友谅营,牛海龙被流矢射中而死,程国胜泅水得脱身,谒见朱元璋应天府(今南京),报告洪都府(今南昌)危困的状态,朱元璋得程国胜,惊喜,进升程国胜为上万户。
七月六日,朱元璋发水军二十万,亲自率领,救援洪都府(今南昌),令程国胜率亲兵宿卫于帐下。当时徐达常遇春亦从庐州赶回来了,会同冯国胜、同知枢密院事廖永忠俞通海等进发。
七月十九日,陈友谅围攻洪都府至此凡八十五日,听闻朱元璋来了,即解围东出鄱阳湖以迎战,朱元璋率领诸军由松门入鄱阳湖,谕诸将曰:「两军相斗,勇者胜!陈友谅久围洪都,今闻我师至而退兵迎战,其势必死斗,诸公当尽力,有进无退!剪灭此虏,正在今日!」
二十日,与陈友谅军经过康郎山,陈友谅以巨舰面对宋军,朱元璋看了对诸将说:「他们巨舟首尾连接,不利于进退,有办法击破。」于是分水军为十一队,火器与弓弩以次序而布列,告诫诸将靠近敌舟先发火器,次用弓弩,直到接触敌舟则就开始白刃战。
二十一日,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率兵近身战,徐达身先于诸将,击败其前军,杀千五百人,获一巨舟而还,军威大振,俞通海复乘着风发火炮,焚寇舟二十馀艘,彼军杀溺者甚众,宋指挥韩成、元帅宋贵陈兆先、程国胜等亦战死。
当时,徐达等搏战不已,火烧到徐达船上,陈友谅军趁机来攻,徐达扑灭火势后再战,朱元璋急忙派船救援徐达,徐达力战,敌军才退,陈友谅德骁将张定边奋前想要来犯朱元璋船,朱元璋船恰好搁浅,程国胜仗剑急呼,与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左副指挥使左副指挥使韩成、水军元帅陈兆先驾船左右奋击,阻挠张定边张定边不能靠近,常遇春从旁射中张定边张定边舟始退却,俞通海亦来援,朱元璋船骤进水涌,舟遂脱困,廖永忠追击张定边,程国胜与韩成等反绕到敌舰之后,因援兵不接,力战而死,享年三十一岁。
朱元璋听说程国胜战死后抚胸大哭,亲作祭文以祭奠程国胜,程国胜之妻汪氏亦死于难,追封安定侯夫人。
龙凤十年(1364年)四月三日,朱元璋命建忠臣祠于鄱阳湖康郎山 朱元璋谓中书省臣曰:「崇德报功,国之大典。自古兵争,忠臣烈士以身殉国,英风义气,虽死犹生。予与陈友谅战于鄱阳湖,将臣効忠死敌,昭然可数,然有功不报,何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哉?尔中书其议行之。」于是中书省臣以死事之臣三十五人列进,赠程国胜明威将军上骑都尉、追封安定伯,设像于忠臣祠中,令有司岁时祭之。
四月十二日,朱元璋命建忠臣祠于江西南昌府,赠程国胜定远大将军、轻骑都尉、追封安定侯,因为当时隔越两不相知。后有言于祀典重复者,朱元璋诏除去南昌位次,止存其祀于康郎山。
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普加恩于死节之臣,凡百九十三人,赠程国胜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仍封安定侯,谥忠愍。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崇德报功,国家之常制;舍生取义,臣子之至情。矧当创业之初,备饬终之典。故定远大将军、轻车都尉、统军万户、追封安定郡侯程国胜,智识明达,赋性枭雄,奋迹民间,起从征伐,破苗军以定徽歙,歼敌兵而收婺源,下严州,俘长枪之师;略浙西,却张寇之侮。说饶州之守将,致全郡以来归。进克临川,敌无坚垒,屡陞帅职,佐守洪都。山寇底来,属邑按堵,肤功迭奏,朕其嘉之。夫何伪汉来乘,乃能协心主帅,且战且守,奋不顾身,冒险突围,竟及于难。当时虽已赐爵,庙食其土。今朕抚有四海,加恩元功,追念同时死节之臣,宜有再命疏封之宠,用表朕意,以示劝忠。可特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追封安定侯,赐谥忠愍。英灵不厥,尚克歆承!
亲属成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7 15:4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