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
管理学术语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理论渊源
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早年做过学徒,后来不断从杂工、技工、技师、维修工长一路成长为总工程师
1881年,25岁的泰勒在钢铁厂工作期间,通过对工人操作动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动作,改正错误的动作,确定合理的操作方法,选定合适的工具……这些让泰勒总结出来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训工人,使大多数人都能达到超过定额。
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精细化管理著作。
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生产协作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于是,包括决策理论运筹学、系统工程在内的很多理论被引用入经济管理领域。这些理论和方法以决策过程为着眼点,特别注重定量分析与数学的应用,以及系统结构与整体协调,所以被称为管理科学
后来,日本的精益生产思想对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形成都有相当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管理的理论往往形成于美国,但其应用、普及却在日本开花和结果.....在质量管理方面也是如此。美国有两位管理大师,朱兰和戴明。他们的管理理论也是如此。
在制造企业中,精细化管理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MES制造执行系统通过集中监控从物料投产至成品入库的全生产过程,采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件,并对物料消耗、设备监控、产品检测进行管控等,为企业营造快速响应、有弹性的精细化管理平台。
科学管理
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美国工程师和发明家。
名言:“几乎没有一个熟练的工人不是投入大量时间研究可以如何慢速工作,并且还使雇主相信他的工作速度是恰到好处的。”
代表作:《科学管理的原则》(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少年时期他就开始了古典的欧洲之行,行程持续三年之久。后来他通过了哈佛的入学考试,但由于视力差没有入学。泰勒先后获得了一百多项专利。
泰勒提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分析某一特定工作,找10或者15个特别擅长这一工作的人;研究每个人精确的一系列基本操作或运动,以及每个人使用的工具; 用跑表来计算每个基本活动所需要的时间,然后选择完成那一工作每一部分的最快方式; 去掉所有错误的、缓慢的、无用的动作; 把最快、最好的动作和最好的工具收集成一个系列。斯图尔特说,诘难泰勒是一种时尚,但重要的是要记住“科学管理”是一大飞跃,不仅仅是从生产力方面,而且就劳动力的尊严而言都是如此。
为质量而管理
W.爱德华兹·戴明(W.Edwards Deming)(1900-1993),美国顾问和学者。代表作《转危为安》(Out of the Crisis)。
戴明先在怀俄明大学学习电子工程,后获耶鲁大学数学物理学博士。1939年,戴明成为美国人口普查的首席统计学家。1945年纽约大学统计学教授。1947年应麦克阿瑟将军的邀请,戴明首次访问了日本。
戴明的观点是“为质量而管理”,管理层要对出现的问题负90%的责任。1950年,他对日本的企业家做了一系列有关“质量控制”的讲座。日本科学家与工程师联合会于1951年设立了年度“戴明奖”。在1980年,当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就日本作为经济强国的崛起制作一出电视节目(《如果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时,戴明才被重新发现。
戴明著名的14要点:
创造产品与改善服务的恒久目标。 采用新的(管理)哲学。 不要依靠检验去保证产品质量。 不要只以价格高低来决定采购对象;相反,要与单个供应商合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总成本。 持续不断地改善计划、生产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实行岗位培训。 运用并构建领导艺术。 驱走恐惧心理。 消除员工之间的隔阂。 不能只对员工喊口号、下指标来提高质量。 不要对员工和管理人员设定量化的任务和管理目标。 要使员工都能感到他们的技艺和本领受到尊重,取消年度评比或评优机制。 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以使每个员工得到自我提高。 使公司的每个员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各得其的,以完成公司的改革。 丰田汽车设在东京的总部大楼,大厅里显眼的地方挂着三幅肖像画: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公司现任总裁和W.爱德华兹·戴明
我们对质量的理解: 质量是产品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质量保证是为了达到或维护质量,由组织制定的一整套政策、规则的系统。包括质量工程和质量管理。质量工程指保证质量的一系列的设计;质量管理指对质量的评判及其处理。目的都是通过预防活动和修正措施来达到和维护质量标准
质量差异来源于可指出因素和一般因素。工具磨损、机器安装不当、原材料质量不达标、人员操作失误等属于可指出因素;材料限制、环境条件、人员情绪等引起的随机性和可能的差异,很难控制,为一般因素。统计质量管理关注可指出因素。
丰田生产方式
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即中国认为的精益生产,始于丰田佐吉,经丰田喜一郎,到大野耐一成形。
丰田生产方式》出书始于1978年3月,中国翻译出版始于2006年8月。在大野耐一主持下40年代中开始的“多品种,少批量”的丰田生产方式,目的在于“彻底杜绝企业内部各种浪费,以提高生产效率”。
“准时化(JIT)和自动化(Jidoka)”是贯穿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准时化:就是在通过流水作业装配一辆汽车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零部件在需要的时刻,以需要的数量,不多不少地送到生产线旁边。自动化:不是单纯的机械“自动化”,而是包括人的因素的“自动化”。
“人性自动化”的精神产生于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佐吉(1867-1930)发明的自动织布机(经线断了一根或者纬线用完,织布机立即停止运转)。机器的高速化使得工厂稍微发生一些异常情况就非常麻烦:不同规格的材料混进了机器、边角料卡住模具,设备和模具就会损坏;丝锥一旦折断,就会造出没有螺纹的不合格品,这些不合格品眨眼间便堆积如山。丰田公司的任何一个工厂几乎所有的机器设备(包括新的和旧的)都装有自动停止装置:“定位停止方式”、“全面运转系统”、“质量保险装置”。人只是在机器发生异常情况、停止运转的时候才需要,一个人可以管理好几台机器。自动化的关键在于赋予机器以人的智慧,同时还要设法让操作者的单纯“动作”变成“工作”,使人与设备有机联系起来。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丰田汽车的两大支柱通俗解释为:准时化就是刚好来得及;自动化就是故障自己停。
“均衡化生产”是丰田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条件。“看板”方式对于缩减工时、减少库存、消灭次品、防止再次发生故障起到巨大作用。彻底找出无效劳动和浪费现象并着手消除是丰田的务实态度。
把物、机器和人的作用组合起来的过程称之为“作业的组合”,而这种组合集中起来的结晶就是“标准作业”。标准作业表的三个要素:
周期时间:指生产一件工件或一辆汽车需要的时间,这是由生产量(即需求量)和机器的开动时间来决定的。一天的需求数量,以劳动时间除一个月的需要数量就能算出来。所以,周期时间是一天的需要数量除劳动时间得出的结果。
作业顺序:指操作人员在运送工件、机器上下物件时,按时间先后排列的工件加工顺序(但这不是产品沿着流水线移动的作业顺序)。
标准存活量:指作业时一些必要工程上的在制品以及停留在机台的物品数量。
基本含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
精细管理是整个企业运行的核心工程。企业要做强,需要有效运用文化精华、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来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只有深谙和运用管理精髓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才能在企业成功发展中充分运用。它的精髓就在于:企业需要把握好产品质量精品的特性、处理好质量与零缺陷之间的关系,建立确保质量精品形成的体系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创建品牌奠定基础。
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企业在确立了建设“精细管理工程”这一带有方向性的思路后,重要的就是结合企业的现状,按照“精细化”的思路,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分阶段进行,每阶段性完成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并牵动修改相关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整合全部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工程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效果和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工程”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意识。“精细化”的境界就是将管理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最好地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精细化管理工程具有把企业引向成功的功能和可能。
在制造企业中,精细化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MES系统通过集中监控从物料投产至成品入库的全生产过程,采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件,并对物料消耗、设备监控、产品检测进行管控,让整个车间现场完全透明化,为企业营造一个快速响应、有弹性的精细化制造管理平台。
有关书籍
《细节决定成败》
各讲详细内容:
第一讲 细节不是汪中求的发明
1、用心,细节则随处可见
3、“小气”出名的沃尔玛
4、市长电话“12345”失信于民
5、某市土地使用情况对比表
6、海恩定律
7、《细节决定成败 帝国亡于铁钉》
8、我们的观点
第二讲 从细节看管理
9、规则:程序、制度
10、管理的“管”与“理”
11、细节与战略
12、我们的观点
第三讲 细节管理的现象
13、中国企业基础管理薄弱
14、执行不到位的原因
15、我们的观点
第四讲 细节是表现,素质是根本
16、文谈北京人素质
17、民族中兴的高度认识细节
18、社会浮躁因素
19、应该了解杨立伟是如何成为优秀的航天员的!
20、文化特征因素——重概念、轻数据
21、资本主义国家并不一定素质低
22、国际化
23、我们的观点
第五讲 训练提升素质
24、阿尔贝茨提出的5条建议
25、人才的标准
26、素质新解
27、工作岗位也是训练平台
28、需要每一位员工都职业化起来
29、蝴蝶脱茧
30、盖茨——未来劳动力的3个走向
31、激励员工的15个细节
32、我们的观点
第六讲 粗放型经营到精细化管理
33、然到来的五大转变
34、细化管理的四化
35、企业经营方向和员工岗位分工专业化
36、细化管理的前提、原则和方法
37、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分析
38、我们的观点
《精细化管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化进程的脚步也在随之加快。随着这样一个严峻形式的到来,和经济息息相关的中国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从前的管理粗放化开始显露了它的弊端,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济浪潮的轮番轰炸下,终于抵挡不住惊涛骇浪永沉水底。面对这样的市场经济体制
精细化管理,它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是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精细化管理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它以专业化为前提、技术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聚集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高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精”就是切中要点,抓住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是管理标准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和执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
在中国推行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在网上可以搜到四百多家,其中包括许多大型企业,这些企业都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成功者。推行精细化的企业可以不分大小、新旧、行业和基础,主要取决管理层的核心人物是否是理性主义者,或者说企业文化中是否贯穿着理性主义者的思维方式及其管理理念。有关这一点在汪中求老师的精细化管理的课程中都会详细的讲述。
现场精细化管理
作者:宋文强
简介
现场情况千变万化,但基本管理对象只有五个,就是现场管理五要素:人、机、料、法、环。
现场管理千头万绪,但基本管理目标只有六个:Q(质量)、C(成本)、D(交货期)、P(生产效率)、S(安全)、M(士气)。
如何通过有效管理人机料法环五种要素来实现QCDPSM六方面的目标呢?通过现场精细化管理。
5S、可视化两个利器重点在于改善现场的基本环境,为现场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TPM防错法KYT训练三个利器都是从预防的角度实现机器设备“零故障”、产品质量“零缺陷”、人员安全“零事故”等三个零;
动作经济原则是从改善动作细节的角度提升作业效率和改善交货期;
OEC管理来源于海尔,是加强现场管控、实现PDCA循环的成功方法;
精益生产则通过消除现场七大浪费,在生产制造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
这八大利器基本涵盖了现场精细化管理所有方面。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工具,本书举出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实战性案例,并用一百多张图片与表单清晰易懂地来介绍如何应用精细化管理八大利器。
作者简介
宋文强,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生产管理与现场改善实战专家。
著有《现场精细化管理(图解版)》、《图解TPM管理实务(案例实践版)》、《图解6S管理实务》等现场管理实战书籍。
班组长生产现场基层主管培训专家,TPM、KYT班组安全零事故活动、IE、QC小组6S可视化管理等现场改善活动咨询顾问、资深培训师。
作用及意义
精细管理是整个企业运行的核心工程。企业要做强,需要有效运用文化精华,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来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它的精髓就在于:企业需要把握好产品质量的特性、处理好质量与零缺陷之间的关系,建立确保质量形成的体系,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创建品牌奠定基础。它的精密也在于:企业内部凡有分工协作和前后工序关系的部门与环节其配合与协作需要精密。
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
第一、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企业管理更重要的是以实现提高企业运营绩效为目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要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能力。
第三、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企业有强大的执行能力和运作水平,所有这些都依赖于精细化管理的强大支撑。
参考资料
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国市场》2024年29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00:08
目录
概述
理论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