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杠杆(economic lever),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或
经济组织利用
价值规律和
物质利益原则影响、调节和控制
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
经济活动,以实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
经济手段。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
奖金、
汇率,等等。 运用经济杠杆,就是根据国家或经济组织的
既定目标,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对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单位和当事人造成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利用这种
经济利益的变动作为阀门,以影响、调节、控制它们的经济活动,促进或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
商品经济。各个经济单位作为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除了根本利益一致外,还存在着物质利益上的差别和矛盾,同时,劳动者个人也还存在着物质利益的差别。
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有计划地领导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不仅要采用行政手段,而且要重视利用
经济手段,通过多种经济杠杆,使各个经济单位和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
国家计划的实现。
《中国经济史》对经济杠杆的说明
国家和企业必须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国家和企业之间、企业和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相互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物质
利益矛盾,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运用经济杠杆,体现为国家和企业把实现
既定目标同企业和劳动者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方面影响和调节企业和劳动者的行为,保证国家和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运用经济杠杆管理经济是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过去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推动经济运行,而长期忽视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学会掌握经济杠杆,并且把领导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这一方面来,应该成为各级经济部门特别是综合经济部门的重要任务。”中共十三大指出:“
计划管理的重点应转向制定
产业政策,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产业政策的实现。”
中共十六大进一步强调:“完善国家计划和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
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运用经济杠杆,必须符合客观
经济规律;要掌握经济信息和
市场动态,做好经济预测工作,灵活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同时要注意各种经济杠杆的综合运用,配合进行。
经济规律作用
经济规律的作用是通过一定的
经济范畴来实现的。因此,运用经济规律只能通过运用相应的经济范畴为手段来实现。
功能
在
社会主义经济中,经济杠杆是有着广泛的作用,一类是调节作用,一类是推动(或调动)作用。
调节作用
是指在生产总过程中发挥调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比例使之平衡的作用。例如,在经济管理中利用
价格杠杆,提高某些短线产品价格可以促进这些产品的生产,降低
长线产品的价格可以减少该产品的生产。在流通中,通过提高供不应求商品的价格可以减少需求,降低供过于求的
商品价格可以限制生产,这就是调节供求比例使之平衡的作用。
推动作用
是指在生产总过程及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调动人们改善
经营管理,厉行节约,讲求
经济效果的作用。
不同的经济杠杆不论其作用是相同的或不相同的,往往有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作用。比如,利用
价格杠杆调动企业合理地利用能源,对煤定低价,对石油定高价以推动企业少用石油,但同时也就产生了另一个作用,就是低价将限制生产,高价鼓励生产的作用,煤炭价格定低了势必减少煤炭生产的收益甚至造成亏损,从而打击煤炭生产的积极性,而石油价高造成石油企业得到额外的收益,造成石油企业虚假的
经济效果掩盖经营中的浪费,不利于加强
经济核算制。
经济杠杆的作用是强大的,是经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
经济手段。
作用影响
经济杠杆是
社会主义社会自觉地运用
经济规律的作用,调动和调节社会
再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使之按照最大的经济效果,最符合生产目的的方向运动的
经济范畴。
经济规律的作用是通过一定的经济范畴来实现的。因此,运用经济规律只能通过运用相应的经济范畴为手段来实现。当然,经济范畴并不都具有经济杠杆的性质,不是所有的经济范畴都是经济杠杆,只有那些在经济管理中可以用来作为调节和调动生产总过程和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按一定方向或目的运动的经济范畴才是经济杠杆。所以,也可以说经济杠杆是作为经济管理的
经济手段的
经济范畴。
推动作用,是指在生产总过程及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调动人们改善经营管理,历行节约,讲求经济效果的作用。
这是一种副作用,如果在利用
价格杠杆调动人们节省石油的同时,配合以
税收杠杆,对石油课以高税把其额外所得收回来,对煤炭课以低税或免税将其损失补上,这样就可以把非因企业原因造成的经济效果增或减消除掉,消除利用价格杠杆发生的副作用,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经济杠杆的作用是强大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经济手段。但是,在经济管理中单纯运用经济杠杆是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就象物理上的
杠杆作用一样,只有杠杆而没有动力是不能使杠杆发生推动作用的。经济杠杆必须和
经济动力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主义的经济动力就是反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
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人们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的纽带,是推动人们努力发展生产、提高
生产经营的经济效果的经济动力。因此,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必须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
手段
调节
作为调节手段,社会主义的经济杠杆比较重要的有:
1. 价格
在
社会主义经济中,价格是最有效的调节手段。在
计划经济中自觉地利用
价值规律,主要是要正确运用
价格杠杆,建立合理的
价格体系,规定有科学根据的
价格水平、
商品比价和各种差价(见
商品差价),并根据
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价格与价值的一致或背离,调节
生产经营活动,保证经济的
协调发展和
经济效益的提高。
2. 税收
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合理规定不同税种和税率,通过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金额的调节,来影响引导和控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可以通过不同税种的建立、税目的增减和税率的升降,调节不同部门、企业的利润水平,从经济利益上鼓励国民经济需要的行业和产品发展,抑制乃至淘汰无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行业和产品。
3. 信贷
信贷是国家有计划地动员和分配闲置
货币资金的一种形式。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对不同部门和企业,在发放
信贷资金和规定
利息率方面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以引导不同部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沿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方向发展。同时,信贷还是国家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手段。
4. 工资奖金
工资、奖金作为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直接关系到劳动者个人的
物质利益。通过
工资形式的正确选择、
工资差距的合理确定以及奖金的正确发放,以调节
社会劳动的分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5. 汇率
通过汇率变化对输出和输入的影响,促进
国际收支平衡。提高汇率意味着降低用外汇表示的输出价格,提高用
本国货币表示的输入价格,因而产生刺激输出和限制输入的效果;反之,降低汇率就会产生减少输出和增加输入的效果。同时,汇率的变化,又会直接或
间接影响国内的
物价水平,在
合营企业中还会带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
资产价格的变化。因此,正确运用
汇率杠杆可以促进国家建设的进程。
控制
经济中的杠杆主要是通过负债,用较少的本金支配更多的资产,从而谋取更大利润的行为。由于利润是不确定的,所以杠杆经营也意味着更大的亏损。
杠杆的核心是负债,没有负债就没有杠杆。中国人崇尚无债一身轻,
传统文化中对债务持排斥态度。然而,负债却是现代经济加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想一想,如果经济中没有杠杆,企业都不借债,都是靠自身积累的资金发展,那么企业的经营规模必然会缩小,整个
经济规模因此大幅收缩,社会产出也会大幅减少,
生活水平出现严重下降。杠杆经营的本质是通过负债把社会闲散资源集中起来,投入到
生产领域,谋取更大的回报。不使用杠杆,意味着闲散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资源在不同人的手上,其利用效率是有差别的。好的制度就是把资源从使用效率低的人手上转移到使用效率高的人手上,这种转移有两种途径,一种就是
负债经营,一种就是
股权融资。其中,负债的方式居于绝对
主导地位。两个数据可以比较:2011年银行新增
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元,2011年
沪深股市IPO融资总额2861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当然,负债还包括企业直接向私人
募资,股权融资也不仅仅限于IPO,还有各种风险投资以及
民间资本入股等等。但是上述两个数字的比较还是基本能说明问题:负债是推动
社会资源集中利用的主要手段。
所以说,现代经济都是建立在负债基础上的,正如物理学中的杠杆大大节省了人的体力,现代经济中杠杆为经济的繁荣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政府下命令让所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或
其他经济组织)不准借贷、不准使用杠杆的话,那么现代经济立马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中国现状
在中国,运用经济杠杆管理经济,是改革社会主义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分重视对各种经济杠杆的利用。各项基本建设投资由
财政拨款改为实行贷款,推行
利改税和各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制度。采用各种不同的
工资形式,恢复奖金,改革
价格体制等,都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们过去习惯于用
行政手段推行
经济运行,而长期忽视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学会掌握经济杠杆,并且把领导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这一方面来,应该成为各级经济部门特别是综合经济部门的重要任务。”
为了运用好经济杠杆,趋利避害,需要做好下列工作:
②做好
经济情报、
经济信息和经济预测工作。掌握经济动态,灵活地运用各种经济杠杆;
③协调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使它们沿着同一个方向互相配合,
协同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