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HerpesZoster),又称缠腰龙、
缠腰火龙、
蛇盘疮和
飞蛇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
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
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
缠腰火丹”,俗称“
蜘蛛疮”、“蛇丹”。其主要特点为簇集
水疱,沿一侧
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
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
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
神经节,
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患者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
本病由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
病毒通过
呼吸道粘膜进入人体,经过血行传播,在皮肤上出现
水痘,但大多数人感染后,不出现水痘是为
隐性感染,成为
带病毒者,此种病毒为嗜神经性,在侵入皮肤
感觉神经末梢后,可沿着神经移动到脊髓后根的
神经节中,并潜伏在该处,当宿主的细胞
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患感冒发热,
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
恶性肿瘤时,病毒又被激发,致使神经节发炎坏死,同时再次激活的病毒,可以沿着周围
神经纤维再移动到皮肤发生
疱疹,在少数情况下,
疱疹病毒可散布到脊髓前角细胞,及内脏神经纤维,引起运动性神经麻痹,如眼
面神经麻痹,以及胃肠道和
泌尿道的麻痹症状。
中医认为本病由于
情志内伤,
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
外科正宗》认为“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发于肌肤”。可因神经内伤以致肝胆火盛,另因肺湿内蕴,外受毒邪而诱发。疼痛原因是毒邪化火,与
肝火、湿热搏结,阻于经络,
气血不通,
不通则痛。或者说肝火脾湿郁于内,毒邪乘之诱于外,气
血瘀阻为其果。毒火稽留
血分,发为红斑,湿热困于肝脾,遂起水疱,气血阻于经络,则现疼痛。 年老体弱者,常因
血虚肝旺,湿热毒蕴,致
气血凝滞,
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是正虚血瘀夹湿为患。
本病的病原,属
脱氧核糖核酸疱疹病毒,与
水痘病毒一致,又称水痘-带状疱疹病(varicellazostervirus,
VZV)
皮肤的病变主要在表皮,水疱位于表皮的深层,在疱内及边缘处,可见明显肿胀的气球状,
表皮细胞在变性的
细胞核中,可见
嗜酸性核内
包含体,与
皮疹相应的神经节内也有病变表现,为脊髓后柱节段性,脊髓
灰白质炎神经节,和神经后根有剧烈
炎症反应,真皮内的
感觉神经纤维在皮疹出现后,不久也出现明显变性。
典型的
皮损,为在炎症基础上出现,成簇而不融合的粟粒,至黄豆大
丘疹丘疹,继而变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围以红晕,皮损沿外周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很有特征性,有诊断价值,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若无
继发感染,数日后,水疱干涸结痂,愈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疤痕。
由于机体免疫状态的不同,表现常不典型,而有不同名称,对有神经痛而无皮疹者,称无疹性带状疱疹;仅有红斑丘疹而不发展为水疱的称顿挫性;发生大疱的为大疱性;出血的为出血性;坏死明显的为
坏疽性;皮损因病毒血源播散的称泛发性;累及内脏,如肺肝或脑部时称带状疱疹肺炎、
肝炎或
脑炎;极少数可累及两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双侧性或同侧有数支不同神经分布的损害。
带状疱疹病毒,最易侵犯
肋间神经,
脊神经中,除胸部神经单独形成肋间神经,支配胸腹部皮肤外,其他的脊神经多与相邻的几个脊神经,互相联合后,形成颈臂腰骶髂
神经丛,再从各神经丛分出许多
周围神经,分别分布到颈上,下肢和会阴部皮肤,因此胸部神经发病后,常能由肋间神经,明确地反映出病变的节段,而颈部
腰骶部神经发病后,仅能从皮损了解到脊神经病变的区域。
颅神经有其特定的分布区域,较常受累的为
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三叉神经中以眼支最常累及,多见于老年人,常伴剧痛皮损,分布于一侧额面部,如鼻尖部出现皮疹,则易合并眼炎,严重的可导致失明,因此眼支病变时,应特别注意检查角膜,以便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在上颌支受累时,于悬雍垂和
扁桃体出现
水疱,
下颌支受累时,则在舌前颊粘膜等处出现水疱,面听神经受病毒侵犯后,
外耳道或
鼓膜出现水疱,并可有
耳鸣、
耳聋、
眩晕、恶心、呕吐、
眼球震颤以及患侧
面瘫,舌前2/3处味觉消失等症状,又称为
耳带状疱疹,由此组成的面瘫耳痛和外耳道疱疹三联症又称Ramsey-Hunt综合症。
颅神经或颈神经节,被病毒侵犯后,如向上蔓延,可产生
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引起头痛呕吐,
惊厥等症状应予警惕。
酒、烟、生姜、
辣椒、
羊肉、
牛肉及煎炸食物等辛辣温热之品,食后易助火生热。中医认为,
带状疱疹为
湿热火毒蕴结肌肤所生,故带状疱疹患者应忌食上述辛辣致热食品。
肥肉、
饴糖、牛奶及甘甜等食物,多具滋腻、肥甘壅塞之性,易使本病之湿热毒邪内蕴不达,带状疱疹病情缠绵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