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是一组常见的代谢症群。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正常
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遂演变为肥胖症。正常男性成人
脂肪组织重量占体重的15%~18%,女性占20%~25%。随年龄增长,
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关于肥胖的评估方法,包括
人体测量学、
双能X线吸收法、超声、
CT、红外线感应法等多种。如无明显病因者称
单纯性肥胖症,有明确病因者称为
继发性肥胖症。
病因
外因以
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
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肥胖的物质基础。内因为脂肪
代谢紊乱而致肥胖。
1.遗传因素
人类
单纯性肥胖的发病有一定的
遗传背景。有研究认为,双亲中一方为肥胖,其子女
肥胖率约为50%;双亲中双方均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人类肥胖一般认为属
多基因遗传,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肥胖的形成还与生活
行为方式、
摄食行为、嗜好、气候以及社会
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2.神经精神因素
已知人类和多种动物的
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
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又称
饱中枢;另一对为
腹外侧核,又称饥中枢。饱
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
厌食拒食。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
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不论是炎症的
后遗症(如
脑膜炎、
脑炎后),还是发生
创伤、
肿瘤及其他
病理变化,如果
腹内侧核破坏,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反之,当腹外侧核破坏,则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厌食,引起消瘦。
3.内分泌因素
许多激素如
甲状腺素、
胰岛素、
糖皮质激素等可调节摄食,因此推想这些激素可能参与了单纯性肥胖的
发病机制。肥胖者对
胰岛素抵抗而导致
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使
胰岛素受体降调节而增加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胰岛素分泌增多,可刺激摄食增多,同时抑制
脂肪分解,因此引起体内脂肪堆积。
性激素在单纯性肥胖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作用。
进食过多可通过对小肠的刺激产生过多的
肠抑胃肽(
GIP),GIP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在垂体功能低下,特别是
生长激素减少、促性腺及
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引起的性腺、
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可发生特殊类型的肥胖症,可能与
脂肪动员减少,合成相对增多有关。临床上肥胖以女性为多,特别是
经产妇或
经绝期妇女或口服
女性避孕药者易发生,提示
雌激素与脂肪
合成代谢有关。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
皮质醇分泌增多,促进
糖原异生,血糖增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于是脂肪合成增多,而皮质醇促进脂肪分解。
棕色脂肪组织是近几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与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内脏周围的
白色脂肪组织相对应。棕色脂肪组织分布范围有限,仅分布于肩胛间、颈背部、
腋窝部、
纵隔及肾周围,其组织外观呈浅褐色,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白色脂肪组织是一种贮能形式,机体将过剩的能量以
中性脂肪形式贮藏于间,机体需能时,
脂肪细胞内中性脂肪水解动用。白色脂肪细胞体积随释能和贮能变化较大。棕色脂肪组织在功能上是一种
产热器官,即当机体摄食或受寒冷刺激时,棕色脂肪细胞内脂肪燃烧,从而决定机体的
能量代谢水平。以上两种情况分别称之为摄食诱导产热和寒冷诱导产热。当然,此特殊蛋白质的功能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棕色脂肪组织这一产热组织直接参与体内热量的总调节,将体内多余热量向体外散发,使机体能量代谢趋于平衡。
5.其他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单纯性肥胖可见于任何年龄,约1/2成年肥胖者有幼年肥胖史,一般呈体重缓慢增加(女性分娩后除外)。短时间内体重迅速地增加,应考虑
继发性肥胖。男性脂肪分布以颈项部、躯干部和头部为主,而女性则以腹部、
下腹部、胸部乳房及臀部为主。
肥胖者的特征是身材外型显得矮胖、浑圆,脸部上窄下宽,双下颏,颈粗短,向后仰
头枕部
皮褶明显增厚。胸圆,
肋间隙不显,双乳因
皮下脂肪厚而增大。站立时腹部向前凸出而高于胸部平面,
脐孔深凹。短时间明显肥胖者在下腹部两侧、双大腿和上臂内侧上部和臀部外侧可见细碎
紫纹或白纹。儿童肥胖者
外生殖器埋于会阴皮下脂肪中而使阴茎显得细小而短。手指、足趾粗短,手背因脂肪增厚而使掌指
关节突出处皮肤凹陷,骨突不明显。
轻至中度
原发性肥胖可无任何自觉症状,重度肥胖者则多有怕热,活动能力降低,甚至活动时有轻度气促,睡眠时打鼾。可有
高血压病、糖尿病、
痛风等临床表现。
2.其他表现
(1)肥胖症与
心血管系统肥胖症患者并发
冠心病、高血压的几率明显高于非肥胖者,其
发生率一般5~10倍于非肥胖者,尤其
腰围粗(男性>90cm,女性>85cm)的中心型肥胖患者。肥胖可致
心脏肥大,后壁和室间隔增厚,心脏肥厚同时伴
血容量、细胞内和
细胞间液增加,心室舒张末压、
肺动脉压和
肺毛细血管楔压均增高,部分肥胖者存在
左室功能受损和肥胖性心肌病变。肥胖患者猝死发生率明显升高,可能与心肌的肥厚、
心脏传导系统的
脂肪浸润造成的
心律失常及
心脏缺血有关。高血压在肥胖患者中非常常见,也是加重心、
肾病变的主要
危险因素,体重减轻后血压会有所恢复。
(2)肥胖症的呼吸
功能改变肥胖患者
肺活量降低且肺的
顺应性下降,可导致多种
肺功能异常,如肥胖性
低通气综合征,临床以
嗜睡、肥胖、肺泡性低通气为特征,常伴有阻塞性睡眠
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肺心综合征,由于腹腔和胸壁脂肪组织堆积增厚,
膈肌升高而降低肺活量,
肺通气不良,引起活动后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低氧、
发绀、
高碳酸血症,甚至出现
肺动脉高压导致
心力衰竭,此种心衰往往对
强心剂、
利尿剂反应差。此外,重度肥胖者尚可引起
睡眠窒息,偶见猝死。
(3)肥胖症的糖、
脂代谢进食过多的热量促进
甘油三酯的合成和
分解代谢,肥胖症的脂代谢表现得更加活跃,相对
糖代谢受到抑制,这种代谢改变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肥胖症脂代谢活跃的同时多伴有代谢的紊乱,会出现
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和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等。
糖代谢紊乱表现为
糖耐量的异常和糖尿病,尤其是
中心性肥胖者。体重超过正常范围20%者,糖尿病的发生率增加1倍以上。当
BMI>35kg/m2时,死亡率约为正常体重的8倍。
(4)肥胖与肌肉骨骼病变①关节炎:最常见的是
骨关节炎,由于长期负重造成,使
关节软骨面结构发生改变,
膝关节的病变最多见。②痛风:肥胖患者中大约有10%合并有
高尿酸血症,容易发生痛风。③
骨质疏松:以往的观点认为肥胖者骨质疏松并不多见,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肥胖者脂肪细胞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和炎性因子,可能会加重肥胖者骨质疏松和
骨折的发生。
(5)肥胖的
内分泌系统改变①生长激素:肥胖者生长激素释放是降低的,特别是对刺激
生长激素释放因子不敏感。②垂体-
肾上腺轴:肥胖者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是增加的,分泌节律正常,但峰值增高,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浓度也有轻微的增加。③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肥胖者多伴有性腺功能减退,垂体
促性腺激素减少,
睾酮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降低。男性肥胖者,其血总睾酮(T)水平降低,但轻中度肥胖者,游离睾酮(FT)尚正常,可能是由于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减少所致。而重度肥胖者FT也可下降。另外,脂肪组织可以促进
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所以肥胖男性部分会出现
乳腺发育,肥胖女孩,
月经初潮提前。成年女性肥胖者常有
月经紊乱,
无排卵性月经,甚至
闭经,
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率高。④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肥胖者甲状腺对
促甲状腺激素(TSH)的
反应性降低,垂体对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的反应性也降低。
治疗
治疗的两个主要环节是减少热量摄取及增加热量消耗。强调以行为、饮食、运动为主的
综合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或
手术治疗。继发性肥胖症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各种
并发症及伴随病应给予相应的处理。
1.行为治疗
通过宣传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对肥胖症及其
危害性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配合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和
运动习惯。自觉地长期坚持是肥胖症治疗首位及最重要的措施。
轻度肥胖者,控制进食总量,采用
低热卡、
低脂肪饮食,避免摄入高糖高
脂类食物,使每日总热量低于
消耗量。多作
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如能使体重每月减轻500~1000g而渐渐达到正常
标准体重,则不必用药物治疗。
中度以上肥胖更须严格控制总热量,女性患者要求限制进食量在5~6.3MJ(1200~1500kcal)/d,如超过6.3MJ/d者,则无效。男性应控制在6.3~7.6MJ(1500~1800kcal)/d,以此标准每周可望减重1~2磅。食物中宜保证含适量
必需氨基酸的
动物性蛋白(占
总蛋白量的三分之一较为合适),
蛋白质摄入量每日每公斤体重不少于1g。脂肪摄入量应严格限制,同时应限制钠的摄入,以免体重减轻时发生
水钠潴留,并对降低血压及减少食欲也有好处。此外限制
甜食、
啤酒等。如经以上饮食控制数周体重仍不能降低者,可将每日总热量减至3.4~5MJ(800~1200kcal)/d,但热量过少,患者易感疲乏软弱、畏寒乏力、精神萎顿等,必须严密观察。据研究,饮食治疗早期蛋白质消耗较多,以致体重下降较快而呈
负氮平衡,当持续低
热卡饮食时,发生保护性氮质贮留反应,逐渐重建氮平衡,于是脂肪消耗渐增多。但脂肪产热量约10倍于蛋白质,故
脂肪组织消失量明显少于蛋白质组织量,而蛋白质相反合成较多时,反可使体重回升,这是人体对限制热卡后的调节过程。因此饮食治疗往往效果不显著,在此情况下,宜鼓励
运动疗法以增加热量消耗。
关于活动量或
运动量的制定应该因人而异,原则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对严重肥胖患者可应用药物减轻体重,然后继续维持。但临床上如何更好地应用这类药物仍有待探讨。用药可能产生药物副作用及
耐药性,因而选择药物治疗的
适应证必须十分慎重,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衡量可能得到的益处和潜在的危险作出决定。
空回肠短路手术、
胆管胰腺短路手术、胃短路手术、胃成形术、
迷走神经切断术及胃气囊术等,可供选择。手术有效(指体重降低>20%)率可达95%,
死亡率<1%。不少患者可获得长期疗效,术前并发症可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或治愈。但手术可能并发
吸收不良、
贫血、管道狭窄等,有一定的危险性,仅用于
重度肥胖、减肥失败又有严重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有可能通过体重减轻而改善者。术前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作出
充分估计,特别是
糖尿病、
高血压和
心肺功能等,给予相应的监测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