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实质癌是来源于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
腺癌,85%为透明
细胞癌,还有一部分为
颗粒细胞癌及混合细胞癌。癌中常有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生于
肾实质内,长大后浸润、压迫、破坏
肾盂肾盏,向肾包膜外发展,形成
血管瘤栓或转移到
淋巴结及其他脏器。
在病理上,西医通常将
肾癌分为4型:透明细胞型肾癌、
颗粒细胞型肾癌、混合细胞型肾癌、
未分化细胞型肾癌。其中,绝大多数为肾透明细胞癌,占肾癌的70%~80%,其癌细胞常排列成片状、条索状、腺泡状或管状,很像
肾小管。
早期常无症状,或只有
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肿瘤体积增大时才被发现。临床主要表现为
血尿、肾区痛和
肿块。
1.尿路造影:可显示
肾小盏牵拉变形、扭曲变细、小盏破坏,或小盏扩张变形。当肿瘤体积极大并向各方向生长后,大部分肾小盏拉长、变细、变形,有时还进入
肾盂,或将上部
输尿管也推压到对侧,甚至超过中线,其形状颇似蜘蛛足样,故名“蜘蛛足征”。
2.
B超表现:可显示
肾实质内边界回声不整齐,内部回声杂乱不等、高低不均的实性肿块。整个肾外形变形,局部有肿块凸起于正常野轮廓之外。
3.
CT表现:平扫可见肾局部隆起,内部密度不均匀偏低,其内可见
斑片或小点状钙化,有时呈蛋壳状;
增强扫描后正常部分肾增强明显,而癌内增强较低,内部增强程度不规则,有更低密度的坏死区存在。癌可穿破包膜进入肾周
脂肪层,晚期穿破
肾筋膜扩散至肾外组织。
肾细胞癌分期多采用Robson分期法,即Ⅰ期癌限于肾包膜内;Ⅱ期癌已穿破包膜,侵入脂肪层,仍局限在
肾筋膜内;Ⅲ期癌已侵入
肾静脉或(和)
下腔静脉,
局部淋巴结可能有转移;Ⅳ期癌已穿破肾筋膜,侵入邻近脏器或发生远处转移。
4.
MRI表现:在多体位观察了解肿瘤侵犯范围,略胜CT一筹。
虽说
透明细胞癌在肾癌中是恶性程度最低的,但临床实际中常常是与颗粒细胞癌和梭型细胞癌三型混合存在,显微镜下分级其实非常困难。
1.一般采用肾
根治手术治疗。肾癌通过血液运输
转移率很高,约有60%的病人存在转移可能。转移器官的频率依次为:肺(52%)、骨(40%)、肝(23%)、远处
淋巴结(23%)、
肾静脉(22%)、
肾上腺(20%)、对侧肾(18%)、胸膜(10%)、
中枢神经系统(8%)、胰腺(7%)等。所以要密切注意上述
组织器官的情况(如发现
偏瘫、
坐骨神经痛、背痛、
颈部淋巴结肿大、咳嗽频繁、肝区疼痛、
肝功能异常等情况一般提示有转移)。如果二年之内没有发现新的转移病灶出现,就基本安全了。
2.
免疫疗法:
免疫治疗与化疗并用,可延长患者生命。常用
干扰素、
IL-2、
BCG等药物。
干扰素治疗有积极意义,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应该接受。其他营养和护理同一般肿瘤术后病人,没有特殊要求。考虑病人只有一只肾脏了,要注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的所有因素如感冒发热、饮酒、
剧烈运动、劳累、肾毒药物(
感冒药、
止痛药、
利尿药等)。
a.
白介素2(100-200万单位)/5天,每扎五天后停两天。
b.
干扰素/三天一次。术后前两年,一年两次上述治疗。两年后一年一次。
中医作为我国
传统医学,是肾透明细胞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可贯穿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的全过程。肾透明细胞癌的中医治疗,能从
整体观念出发,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而不只是局限在病灶本身,有效地把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结合起来。在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中,中医认为不能盲目地追求
瘤体的视觉消除和最大程度地杀灭
肿瘤细胞,因为在杀灭
癌细胞的同时,人体
正常细胞也会受到损伤,患者会出现各种
不良反应症状,肾脏在人体的
生命活动中是个及其重要的器官,要尽量保护。大过激烈的治疗手段在无形中对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导致癌细胞的扩散转移从而危及生命。肾透明细胞癌的中医治疗,在抑杀癌细胞的同时,扶助正气,
提高免疫力,保护机体正常机能,改善病人临床症状。
按照肾透明细胞癌各种临床表现,参考
尿血、腰痛、症积等证辨证,将肾透明细胞癌分为7种类型。
证候:腰痛,坠胀不适,尿血,
低烧,身沉困,饮食不佳,腰腹部肿块,舌苔白腻中黄,舌体胖,
脉滑数。
证候:面色晦黯,血尿频发,腰部
钝痛,腰腹部肿物日渐增大,肾区憋胀不适,口干舌燥,舌质紫黯或
瘀斑,舌苔薄黄,
脉弦或涩或结代。
证候:小便热赤带血鲜红,排尿时或有轻的热灼之感,心烦口渴,
口舌生疮,夜寐不宁,腰痛肿,舌尖红,脉洪大数而有力。
证候:病到晚期,远处转移,疲乏无力,自汗盗汗,面色无华,
血尿时作,腰痛腹胀,贫血消瘦,行动气促,有时
咳嗽伴有
低热,
口干舌质红或深红,黯紫有瘀斑,脉细弱或大而数。
证候:手术、
放疗、
化疗后,腰膝酸软体弱无力,精神不振,偶有低热或有血尿,
面色苍白,纳差,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软无力或细数。
随着
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
中成药及中药
注射剂应用于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中来本着中医
扶正固本,祛邪消瘤的思想研究而成的,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
肿瘤的
双向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