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子姓,名胥余,
殷(今
河南省安阳市)人,商王
文丁的儿子,商王
帝乙的弟弟,商王
帝辛的叔父。官至太师,封于箕,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
箕子朝鲜。
人物生平
辅佐商纣
箕子,名胥余,
殷商末期贵族,是
商纣王的叔父,
文丁的儿子,
帝乙的弟弟,官
太师,因其封地与箕,故称箕子,他与
微子、
比干齐名,史称“殷末三贤”。
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
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果然后来商纣王暴虐无道,整天酗酒淫乐而不理政,挥霍无度。纣王的叔父箕子,见纣王这般无道,苦心谏阻,但屡谏纣王都不听。
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箕子见
成汤所创六百年江山即将断送在纣王手中,心痛如割,索性割发装疯,披发佯狂,隐而鼓琴以自悲,每日里只管弹唱“箕子操”曲以发泄心中悲愤。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遂将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
武王访箕子
纣王末年(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兴兵伐纣。
牧野决战,纣王兵败自焚。武王攻入商都
朝歌,商朝覆灭。在这商周变易之际,箕子便趁乱逃往箕山(今
山西东南部
晋城市陵川县棋子山),在箕山(今棋子山)过起一段短暂的隐居生活。
箕子利用那些天然的黑白两色石子摆卦占方,借以观测天象,参悟星象运行、天地四时、阴阳五行、万物循变之理。武王灭商建周后,求贤若渴的周武王访道太行,在陵川找到了箕子,恳切请教治国的道理。
武王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说话,因为他不愿意讲自己故国的坏话。武王也发觉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询问怎样顺应
天命来治理国家。箕子于是便将
夏禹传下的《
洪范九畴》陈述给武王听,史称
箕子明夷。武王听后,十分钦佩,就想请箕子出山治理国事,重用箕子。但箕子早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殷商如果灭亡了,我不会作新王朝的臣仆)。”(《
尚书·
微子》)他不愿作周的顺民,因此不肯再出山,武王无奈而走。
因怕武王再次来请,箕子乘武王走后,他便迅速率领弟子与一批商的遗老故旧一大批人,匆匆离开箕山向东方而去,从此陵川便留下了箕子履迹的传说,棋子山也渐渐被人们称作了谋棋山、谋棋岭。
东渡朝鲜
箕子一行人从今
胶州湾渡海,创立了
箕氏侯国。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
据说,箕子一行到了黄海边,便乘了木筏向东飘去。几天后登上了一岛,因见山明水秀,芳草连天,一派明丽景象,便将那地方叫做朝鲜。从此,箕子带领的五千余人在那里定居下来。
相传箕子到朝鲜后便建筑房屋、开垦农田、养蚕织布、烧陶编竹,还施用八种简单的法律,来防止和解决人们的争执。并把故国的文化传播开来,把
围棋传向四面八方。
后来当周武王知道箕子远避东方时,便派人到朝鲜封箕子做朝鲜的国君,并邀请箕子回乡探望。武王因而封他为朝鲜侯,不把他当臣下看待。这时箕子已经52岁。后来箕子从朝鲜回到国都前来朝见周天子姬发。在途经商故都殷商都城遗址,只见原来的宫室已经残破不堪,有些地方种上了庄稼。心甚伤之,欲哭而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亡国之痛,涌上心头,只好以诗当哭,乃作
《麦秀歌》,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悔恨商朝亡国。这里“狡童”系指纣王,意为你那时不听我劝,如今落得这般天地。朝歌殷民听见,皆动容流涕。
诗歌中的“狡童”比喻不听忠告的纣王。诗歌采用男女恋歌的形式,反映君臣关系,为后世
比兴手法的渊源。
开发朝鲜
箕子带去了懂诗书、礼乐、医药、阴阳、巫术的知识分子,懂得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他们把中原文明带到朝鲜半岛北部,教化臣民,使古朝鲜习行中国
礼乐制度,衙门官制、饮食起居逐渐沿习中原习俗。
政治上,箕子颁布八条成文法,禁止杀人、伤人、盗窃;经济上,推广殷商的田亩制度和中原先进的耕作、养殖技术。据朝鲜王朝史学家
安鼎福编著的《
东史纲目》记载,箕子在朝鲜治理不到三年,当地民风大变,夜不闭户,没了盗贼,妇人守贞不淫,男婚女嫁不重聘礼,民众节俭敬睦,社会和谐安定。还有人把平壤郊外的大同江比作黄河,把永明岭比作嵩山,编成歌典来歌颂和赞美箕子。
中国唐代大诗人
柳宗元所说的箕子“化及民”,就是箕子在朝鲜教化百姓,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对此,
《高丽史》也有记载:公元1102,礼部上奏称,中国教化礼仪,自箕子始,并乞求为其立祠以祭。
不管是中国文献还是朝鲜史书,箕子对古朝鲜的开发都是功不可没的,日本
江户时代前期(公元17世纪初)的史学家
林鹅峰认为,箕子到朝鲜开创“东方君子国”,“东方君子国”这种称谓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
据史料记载,箕子王朝共历41代君王,直至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箕子的第四十一世孙
箕准被门下
卫满发动政变所推翻,箕准南逃,箕子王朝灭亡。箕子朝鲜在
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
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灭。
主要影响
箕子作为儒家前驱,其思想上承
大禹,下开
周公“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其经历正如
柳宗元《
箕子碑》所说:“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
1、“正蒙难”是说他在隐居时心忧天下,以“箕子操”来寄情书怀;
2、“法授圣”是说
周武王灭商后向箕子咨询治国大道,箕子以
洪范九畴传授之;
正蒙难
思想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
见微知著。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衰象初显的时候,外表上轰轰烈烈,其实内囊却上来了,所谓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史记
宋微子世家载“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夫商之季世,
纪纲之废,道德之堕极矣。”(
王国维语)商朝的灭亡决不单单是纣王一个人的过失,而是整个国家民族沉迷在令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堕落习俗里面去了,如历代王朝末世一样。
当有人劝他离开殷商另谋高就。他说,我如果这样去做,是在“彰君之恶”和“自说于民”。于是,箕子佯狂而独自一人隐居在
箕山,闲暇时候借乐曲《箕子操》抒发自已
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当纣王闻知箕子近况,遂囚禁在一个名叫“箕子台”的地方。箕子台在今河南
西华县。箕子在那个地方构思出
洪范九畴的伟大思想。
法授圣
当
周武王以“小邦周”打败“大邑商”后,曾经恭恭敬敬
诚惶诚恐地不耻下教于箕子。箕子就把
洪范九畴治国大道传授给周武王。
这个洪范九畴在
中国思想史的地位实在不得了。它阐述了行政方式、行政准则及行政决策方式,是一部中国历代专制王朝的行政大法,对于中国专制社会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奠定了阴阳五行说的基础,提供了中国人传统思维的框架。
从洪范九畴的内容看,它涵盖了对自然世界、人身、行为、
治国安民、
政纲、天文、历数、根本大则、做人德性、气候征象、祸福种类等等人生实践内容的全部,但它决不是西方认识论意义上的知识,而是完全出于实用目的的一种经验积累。
洪范九畴其实是就社会政治秩序对君王说话行为的经验总结。
陈来在《儒家思想的起源》一文中说,“中国上古的天启文献竟然全部集中于社会事务,这不能不说华夏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态度和文化精神。”
社会秩序的得治是“洪范九畴”提出的真正目的,这与
亚里斯多德提出范畴理论的本体论目的可谓是天壤之别。就目的的思维特征言,亚里斯多德范畴理论的提出,是出于一种“纯知识”的兴趣和好奇。而“洪范九畴”的提出则是出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实用性需要。
从方法的角度看,亚里斯多德对范畴的获得方法和途径进行了自觉的反思,在思维上具有思辩色彩,一种远离人生感觉经验的纯理性态度。这反映在范畴篇前四章内容。相反,
洪范九畴是中国人对人生、社会实关怀而求得的经验知识。“这些分类的标准是经验,故可视为经验的综合。”(
成中英)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西方思维方式是本体、语言、逻辑三位一体的,而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则是社会、实用、经验的三位一体的。所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其实就是这种思维下的“杰作”。
箕子作为思想家最伟大的地方在于首次提出“社会公正”的政治哲学,并且寄希望于“开明君主制”。“五曰皇极......皇极,皇建其有极......毋偏毋颇,遵王之义。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恶,遵王之路。毋偏毋党,
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侧,王道正直......凡厥庶民,极之傅言,是顺是行,以近
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史记宋微子世家)在这里箕子阐述了“王道正直”的精神史观。“皇建其有极”就是要国君建立治国的典范,这个典范就是“王道”(即遵王之道、遵王之路、遵王之义)。后人释“皇”为大,释“极”为中,又云:“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谓行九畴之义。”
化及民
在那次两人高峰会面之后不久,
周武王把朝鲜作为箕子的封地赏赐给他。箕子来到自己的封地后除了颁布实施具有宪法性质的“八条之教”外,教民耕作建立“箕田”、教民礼仪。朝鲜穿衣喜欢白色,就是“
殷人尚白”这一习俗的延续。
“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
田蚕织作”(
汉书地理志)
“昔箕子既适朝鲜,作八条之教以教之,无门户之闭而民不为盗”(三国志魏书东夷传)
神道设教
箕子在《洪范》篇中所表达的思想是神权至上主义,反映了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的社会现实。他总结了商代
神道设教的经验,他认为统治者必须按照天生万物的法则办事,违背了这个法则,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
“我闻在昔
鲧堙洪水,
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
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听说从前鲧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洪水,搅乱了五行,上帝于是发怒,不把九类大法传给他,因而他不懂得治国安民的常道。鲧被诛以后,禹继承了他,上天就赐给他九类大法,因此得到了治国安民的常道,做了这样的安排。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居
九畴之首,各有其性,必须顺其性而用之。这个思想虽然笼罩着神秘主义的外衣,但仍有一定的进步性与合理性。如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放在“相互关系”中加以考察比较,形象地看出了事物在性质上有“润”与“燥”的差别,在方位上有“上”与“下”的差别,在形体上有“曲”与“直”的差别,这里注意观察事物的特性和功能,试图从联系和差别中去认识事物,包含有差异思想的萌芽,从而为研究事物的矛盾打开了思路。又如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关系,鲧由于不掌握水、土之性,采取以土堙水的办法而失败了;禹总结了这个教训,通过实测来掌握山川形势,同时按“水曰润下”的客观性能,采取疏导法,取得了治水平土的功绩。这种对“五行”各种物质性能关系的认识,包含有内在联系思想的萌芽,给后人带来了有益的启示。禹经过治水平土的斗争,在初步认识“五行”各种性能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促进其能动性的发挥。如认识到“水曰润下”的特性,就令发展水稻生产;认识到“火曰炎上”的特性,就推行刀耕火种;认识到“
木曰曲直”的特性,就促进各种交通工具的制造;认识到“
金曰从革”的特性,就发展冶炼铸造,变革自然,为人所用。
箕子认为天子必须立一标准,使人民遵从。“皇建其有极。”做到“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顺从教化,不敢违法乱纪。而人民必须绝对服从天子,“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不要有偏私,要遵守先王的正义;不可夹杂私心的偏好,遵守着先王的大道;不要做坏事,遵守着先王的正路。君子有绝对权威,“唯辟
作福,唯辟
作威,唯辟玉食。臣无有
作福作威玉食。”君主可以给人恩赐,可以给人惩罚,可以吃美好的玉食,臣民不能给人恩赐,不能给人惩罚,不能吃美好的玉食,所以臣民不能僭夺。
箕子认为筮是探测上帝意志的方式,因之必须重视,“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选择能够用龟壳卜卦和用蓍草占卦的人,命令他们根据不同的
兆形卜卦。君主有疑问时,要“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首先君主自己要多加考虑,然后再和卿士们商量,再和人民大众商量,最后再问及卜筮。不过卜筮以龟或筮表示,有决定权。卿士、庶人只是陪衬而已。因此“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君子同意,龟卜同意,筮占同意,但卿士不同意,人民大众不同意,这也吉利。这即是说,对于君主要做的事,纵使卿士、庶民不赞成,但只要符合君主本人的意愿而又有卜筮同意,也是吉利的。由此可见卜筮在帝王
神道设教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箕子认为如君主不从天意,天必警以灾异,天人相应。因而有“
休徵”、“咎徵”之说。所谓“休徵”,即美好的
徵兆,顺乎天意,则风调雨顺,万事吉利。所谓“咎徵”,即不好的徵兆,逆乎天意,则降灾降祸,万事不顺。
补偏就正
箕子指出各种不同类型的个性特征和品格,都应采取补偏救弊的办法,使之合于正道。他说,“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不要反复,不要偏心,王道是正直的,凡不合乎正直之道,偏刚偏柔之人,都要加以裁抑。他说:“
平康正直,强弗友
刚克,燮友柔克,
沉潜刚克,高明柔克。”他主张对那些公平正直的人,就用正直去对付他;对那些强硬不可亲近的人,就采取刚强的方式去制服他;对那些平和可亲之人,就用柔缓的方式去教育他。纠正沉静之人的缺点,要用刚强来补救;纠正高傲之人的缺点,要用柔和来补救。
箕子认为正直是德行的最高标准,不要过刚,也不要过柔,这才合乎正直之道。君民各安其位,各守其本份,才不违背正直之道。违背正道,就会有过失。“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王者有了过失,影响一年,卿士影响一月,
师尹影响一日。一年一月乃至一日都没有变化,百谷就能成长,政治就会光明,优秀之士就能得到任用,国家也就安宁了。王道即正道,补偏就正,
平康正直,万事大吉,国家平安。这是箕子设计的治国方案。
重视五事
箕子在总结殷亡的教训中,还提出对君主及太子要在“貌、言、视、听、思”这“
五事”上进行教育: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又,明作晢,聪作谋,睿作圣。”
箕子说所谓五事,一是容貌,二是言语,三是视察,四是听受,五是思虑。容貌要恭敬,言语要有条理,视察要清楚,听受要聪敏,思虑要通达。容貌恭敬,表现就严肃;言语有条理,办事就顺利;视察清楚,就能明辨一切;听受聪敏,谋事就能成功;思虑通达,就能成为圣人。箕子作为太师,提出重视“五事”,显然是针对君主及太子的。他认为君主与太子不能只作
孤家寡人,还要对外界多所接触,要“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要在“
五事”上多加注意,要谦逊待人,要广见多闻,才能使自己聪明通达、多谋善断。这样,才能成为理想的圣君。
惟材所用
箕子对周武王说:“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他的意思是说,凡是百姓中,有谋略、有作为、有操守的,天子要经常想到他们。行为不和法则,又没有陷入罪恶的人,君王要宽容他们。有猷、有为、有守者是上才,可以重用。就是达不到上才标准的人,也要诱抚之,使之为我所用。这是箕子在人才的任用与选拔方面,突破神权政治局限的例证。
此外,箕子在“
八政”中提出国家重要的政府要员八位:“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即一是管理民食,二是管理财物,三是管理祭祀,四是管理住行,五是管理教育,六是管理司法,七是接待宾客,八是治理军务。箕子把管理教育的司徒官,位在第五,可见他对教育的地位是重视的。
八大法律
个人作品
《
麦秀歌》是箕子朝周途经故都朝歌时而作。故地重游,作者目睹宫室毁坏荒凉,淇河之滨,朝歌原野,遍地小麦正扬花秀穗,但今夕纵异,触景生情,心甚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愤然吟诗。寥寥十数字将亡国惨状和原因和盘托出,而且凄凉悲惋。朝歌殷民听见,皆动容流涕。
麦秀歌
殷·箕子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人物争议
箕子与
箕子朝鲜在中国商周古史、
中国东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箕子以一个哲学家、政治家、
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在中国历史、
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其学问、其人品、其影响长时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评说。
箕子开发古朝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论证:
1、
古代中国史书的记载;2、古代朝鲜史书的记载;3、考古发现与民俗的证明;4、从后代历史往前推断。
古朝鲜地区,包括今中国辽东半岛的东部与今
朝鲜半岛的北部。公元前12世纪,
殷商遗民箕子在这个地区建立了箕氏王朝,传国900多年;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
箕准被
卫满篡位以后,又南下立国200年,开发了半岛的南部。他们作为移民成了后来韩国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与古代朝鲜的历史记载以及考古、民俗资料,都可以证明箕子与箕氏王朝开发古朝鲜的历史。
箕子及其相关问题考证
(一)箕子及其东走、来周时间
中国正史皆以箕氏朝鲜为古朝鲜的起始王朝。箕子实有其人,并非虚构,“箕,国名,子爵”。“
微子、箕子,实是畿内采地之爵,非畿外治民之君,故云子也”。《
尚史·箕子》谓“箕子名胥余,纣之亲戚,或以为诸父,或以为庶兄”。《
史记·宋微子世家》云“箕子者,纣亲戚也”。他是
商纣王时的重臣,官至太师,位至三公。孔子曰“商有三仁焉”,箕子即其一。他是对朝鲜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位历史人物,受到世代朝鲜人民的尊重和爱戴,高句丽人“事灵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朝鲜和韩国,还有祭祀箕子的祠庙。
商纣王荒淫无道,“傲然
酒池肉林之间”,拒谏饰非,群臣不附,国势日下。“三仁”力谏无果,
比干被剖心观窍,微子无奈隐去,箕子佯狂为奴。“微子之去,箕子之奴,比干之死,各反之于心而各得其致身之地”。周灭商后,
周武王命
召公“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商亡之痛,远走辽东,建立古朝鲜国。
箕子是哪年远走辽东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周灭商的时间。我们还是从周武王
孟津观兵谈起,因它是周灭商的前奏。《史记·
周本纪》:“文王绪业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孟津。”《
皇王大纪·纣王》“西伯薨,葬于毕。”“毕,文王墓地名也。”“毕星主兵,故师出而祭毕。”可见,“毕”既指文王墓,又指毕星。“绪业九年”为周武王继位第九年(纣王三十二祀)。那么,为什么要称“文王绪业九年”呢?
周文王受命灭商,但未完成,武王“以大统未集,安有改元称王之事?”故继位而不改元。“绪业”可理解为继承文王的未竟灭商事业。 《史记·周本纪》把孟津观兵的时间说为文王绪业九年。但《
集解》谓:“武王十一年东观兵,十三年克纣。”《金縢篇》云:“十一年武王服阕,观兵孟津,十三年克纣,十五年有疾,周公请命,王有瘳,后四年而崩,则武王年九十三年矣。而
太史公云九年王观兵,十一年伐纣,则以为武王即位年数与
《尚书》违甚疏矣。”
为什么
《史记》与《集解》及《金縢篇》所记时间不一致呢?这是有原因的,《皇王大纪·纣王》载:“因文王,九年为十一年。”《尚书全解·周书》也说:“上承文王之年为十一年”。“九年”、“文王之年”都是指文王绪业九年。
为什么要把“九年”改为“十一年”呢?原因有二:文王受命九年即亡,而自己伐纣时,恰好又是文王绪业九年,出于忌讳,把九年改为了十一年;行将灭商,意即文王的“受命”之事和“绪业”任务即将完成,必须要使用自己的年号。 孟津观兵后,周是否立即向商发起了进攻,史书记载是有分歧的。前引《集解》和《金縢篇》都载,孟津观兵后,并没有立即发起进攻,而是两年后才发起灭商战争的。《史记·周本纪》也说是“居二年”后,才“遍告诸侯”,灭亡商纣的。但《皇王大纪》载,孟津观兵后,即向商纣发起进攻,并灭亡了商纣王朝。 笔者认为《皇王大纪》的记载是对的。因为,周文王绪业九年,即是商纣王三十二祀,而此年,正也是商纣灭亡的时间,不可能再有两年后的灭商战争了。为了清楚起见,简单列表如下(表中未注出处者,在正文已出现,并有注):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缓和因灭商造成的政局动荡,采取了一些抚慰措施。“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已而命
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闳夭封
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在周灭商的那年,即武王十一年。当年,箕子东走朝鲜。那么,他何时来周呢?《汉书·五行志七上》载“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何以称“祀”,不称“年”?因为在周称“年”,在商称“祀”。《书传·周书·洪范》卷上谓:“在周而称祀,亦箕子不事周之意。”《尚书疑义·周书·泰誓》云“称祀不称年者,则武王重箕子之不臣,尊箕子之道,故特以商之旧称之,此圣人大公无我之心也。”“十有三祀”是何时?《大学衍义》卷二谓为“武王即位之十三年”。《尚书疑义·周书·泰誓》“则谓十有三祀者,是箕子受封之十有三祀矣”。这两种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史记·周本纪》“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后二年”,是指灭商后的第二个年头,即武王十三年。“武王十三年”与“武王即位之十三年”在实质上是有区别的,“武王即位之十三年”可以理解为武王继位的第十三个年头,而第十三个年头即是武王十五年了(因改九年为十一年之故),是在周灭商后第四年,而不是“后二年”。箕子被封在周武王十一年,武王在完成灭商后六年即死去。也就是说,箕子被封十三年时,武王已经死去六年之久了,怎么会有武王问道,箕子演述洪范之事呢?
古代祭祀:邦内甸服,甸服者祭,日祭。邦外侯服,侯服者祀,月祀。箕子为侯,对周需祀。十三祀为一年多,即第二年。此外,侯卫宾服,每季度享;夷蛮要服,每年进贡;戎翟荒服,终身奉以为王。
史料记载
封国于箕
“箕子,名胥余,因封国于箕(今山西
太谷县东北)”,本段此句“在太谷县东北”有待商榷,有
《日知录》原文:
“箕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伐晋,及箕,”解曰:“太原阳邑县南有箕城。”非也,阳邑在今之太谷县,襄公时未为晋有。传言“狄伐晋及箕”,犹之言“齐伐我及清”也,必其近国之地也。成公十三年,厉公使吕相绝秦,曰:入我河县,焚我箕、郜。”又必其边河之邑,秦、狄皆可以争。而文公八年,有箕郑父;襄公二十一年,有箕遗,当亦以邑氏其人者矣。为证。
箕子明夷
《
太平御览卷十六》:至周
武王访箕子,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岁月日星辰为五纪也。)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如淳曰:家业世相传为畴。律,年三十三传之,畴官各从父事。)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
颛顼、夏、殷、周及鲁历。战国扰攘,秦兼天下,未遑暇也。亦颇推五胜,(五行相胜。秦以周为火,用水胜之也。)而自以为获水德,乃以十月为正,色尚黑。汉兴,方纪纲大基,庶事草创,袭秦正朔。
东去朝鲜
《
史记·宋微子世家》、《
尚书大传·洪范》中都有记载。
周武王灭殷封箕子于朝鲜,
箕子朝鲜侯国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
三国遗事》记载:“都
平壤城(小字注:今西京)。”
《韩非子》: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盛羹於土簋,则必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箕氏世系事迹,见于鲜于氏奇氏
谱牒。据谱牒所载,“箕氏凡五十三王。其第五十一世曰元王勋者,有别子三:曰友平,其后为
鲜于氏。曰友诚,其后为奇氏。曰友谅,其后为韩氏云。”说亦未必可信。今姑撷其大要如下:其略曰:“武王克殷,箕子耻臣周,走之朝鲜,今平壤也。殷民从之者五千人,诗书礼乐及百工之具皆备。周人因而封之。箕子不受。子松,始受周命为朝鲜侯。亦曰韩侯。韩,方言大也。《诗》所谓王锡韩侯者,即其后也。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引《
潜夫论》谓:“昔
周宣王亦有韩城,其国也近燕,故《诗》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又引王肃云:“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又引
《水经注》云:“方城今为
顺天府固安县,在府西南百二十里。”按《
大清一统志》:“韩城在固安县西南;《县志》今名韩侯营,在县东南十八里。”细审诗义,今人多从此说。据现行政区划,当在北京市通县之西,固安县之东北。
王符《潜夫论》,篇三五《志氏姓》:“昔周宣王时亦有韩侯,其国也近燕。其后,韩西亦姓韩,为卫满所伐,迁居海中。
汪继培笺:案韩西盖朝鲜之误。此说不可取,
郑玄曰:周封韩侯,居韩城,为侯伯,言为猃夷所逼,稍稍东迁也。固安县之韩侯国后迁至东北,原姓姬,后改姓韩,以国为姓,可有史书为证,
魏略曰:箕子之后朝鲜侯,准与满战,不敌也。将其左右宫人走入海,居韩地,自号韩王。其子及亲留在国者,因冒姓韩氏。准王海中,不与朝鲜相往来。可证固安县之韩侯国后迁至东北,原姓姬,后改姓韩,东北必有韩侯国,后来东北与朝鲜就有了韩姓既而诗云,韩侯受封北土,追其蛮貊,
王肃潜夫论言,东北韩侯被卫满所灭,其后逃入韩地,此韩侯为韩西.。箕子十八传至贞敬王阙。其十三年,当
周桓王十年。饥,使通齐鲁语者,泛海买米。二十世曰孝宗王存。使上大夫鲜于益聘于齐。齐行人公孙恪来聘。有伯一清者,自言周人。得轩辕氏之术,能炼丹长生。以访东海神山,浮海至朝鲜。群臣请试其术。不许。太子孝信之。王卒,孝立,是为天老王。以一清为国师。筑求仙台于纥骨山,高五百尺。以修道故,传位于子修道王襄。以一清为国太师。使一清弟子卢龙,驾大船数十,入东海求神山。至竹岛,遇风,舟尽覆。卢龙仅免。天老王及修道王,皆以服丹药毒发卒。修道王子徽襄王迩立,诛一清及卢龙。二十七世曰英杰王黎。
周敬王元年立。北胡入寇,自将伐之。拓地千里。北胡,或曰:即中国所谓东胡。或曰:实后世之
靺鞨也。二十九世曰
济世王混。禁人民潜商齐鲁者。三十二世曰
赫圣王隲。燕僖公使来聘。卒,子
和罗王谐立。六年,
周安王二十二年。燕人侵边郡,郡守苗春败之。卒子
说文王贺立。五年,
周显王四年。燕将以二万人侵辽西,上大夫卫文言败之五道河。燕将移屯连云岛。造船筏,将渡海来袭。明年,文言又败之。射杀其将。余众遁还。卒,子
庆顺王华立。十二年,周显王十九年。北胡酋厄尼车吉汗来朝。请共伐燕。下大夫申不死以兵二万会之。北胡兵一千,共拔上谷。燕连年来侵,皆不得志。十九年,周显王二十六年。请和,许之。卒,子
嘉德王翊立。二十年,周显王四十六年。燕称王,亦称王。追王箕子以下二十九世。卒,子
三老王煜立。元年,
周慎靓王五年。使大夫王霖如周。自箕子三十九世至
章平王润,大为燕将
秦开所败。失地二千余里。以潘满韩为界。未详何地。北胡酋阿里当夫请助报燕,不许。北胡怨,不朝贡。自将伐之,败还。卒,子
宗统王杏立。王之世,服属于秦,惟不与朝会。卒,子哀王准立。立二十年而秦灭汉兴。二十七年,燕人
卫满,率千余人来归。封以故秦空地曰上下障者数百里。
汉惠帝元年。卫满告王:汉兵十道至。请入卫,许之。满遂袭王。王与战,不胜。将左右宫人及余众数千浮海。攻马韩,王之。都金马郡,今
全罗北道益山郡也。传九世,为
百济所灭。时
王莽始建国元年。遗民保聚一隅,奉先王之祀者曰后马韩。至
建武时,降于
新罗云。”其所记皆不近情理,伪迹显然。然天下无可全然伪造之物,总必略有事实为据。据之,亦可推想朝鲜古代之情形耳。
箕子继序之君。东史无考。而新刊《幸州奇氏族谱》。列录箕子以后世序。以为奇氏於湖南光州。浚梁得石碑。刻箕子后奇氏世系甚详。箕子后失国后。复系
马韩世系甚详。然有节节可疑者。今采录焉。盖周武王已卯。箕子来居朝鲜。仍以为君。汉惠帝丁未。
箕准为马韩。合为九百二十九年。而今此四十一代。则为一千三十六年者。可疑也。四十一代之中。东史只有箕否、箕准两代名。而此则无箕否。可疑者也。且三国中叶以后。始有諡法。而《奇谱》列录。皆似諡号。可疑者也。东史。以箕准为马韩始祖。号虎康王而已。无继序之君。而《奇谱》。则无虎康王。而以康王卓为首。可疑者也。其列录。太祖文圣王箕子四十年。庄惠王松二十五年。敬孝王询二十七年。恭贞王伯三十年。文武王椿二十八年。太原王札四十四年。景昌王庄十一年。兴平王捉十四年。哲威王调十八年。宣惠王索五十九年。国家晏然无事。谊襄王师五十三年。文惠王炎五十年。盛德王越十五年。悼怀王职二十五年。文烈王优十五年。昌国王睦十三年。武成王平二十六年。贞敬王阙十九年。乐成王怀二十八年。孝宗王存十七年。天老王孝二十四年。修道王襄十九年。徽襄王迩二十一年。奉日王参十六年。德昌王仅十八年。寿圣王翔四十二年。英杰王藜十六年。逸民王冈十七年。济世王鲲二十二年。淸国王璧三十五年。导国王澄十九年。赫圣王骘二十八年。和罗王謵十六年。说文王贺八年。庆顺王华十九年。佳德王诩二十七年。三老王煜二十五年。显文王释三十九年。章平王润二十八年。宗统王恤十二年。哀王准二十八年。马韩康王卓편021。汉惠戊申立三年。安王龛三十二年。惠王寔十三年。明王武三十一年。孝王亨四十年。襄王燮十五年。元王勋二十六年。稽王名失传十六年。
汉成帝癸卯。为百济王温祚所竝。又按马韩。以康王卓为首。其下列录七王。且东史。马韩始於汉惠帝戊申立。成帝癸卯。为百济王温祚所灭。当为一百七十六年者。亦可疑而东史往往特书之。以为信迹。则似未为允当也。箕子代序。或以为金草家百鍊所传。未可据也。箕子子孙。不可略也。故仅得古牒。冥搜幽探。得略干条。兼为辨证之。《魏略》。箕准子支留在国者。因冒姓韩氏。准往편022海中。不相往来。韵书。箕子封於朝鲜。支子仲食采於于。因氏以鲜于。《
三国志》。鲜于嗣。
魏明帝景初中。乐浪太守。明帝遣嗣及
带方太守
刘昕。越海定二郡。诸韩国臣智。加赐邑君印绶。其次与邑长。《
晋书》。
鲜于婴。
晋武帝太康二年。平州刺史。鲜卑寇辽西。婴讨破之。
鲜于枢。宋
赵孟頫赠鲜于枢诗曰。箕子之后多髥翁。
洪万宗《东国历代总目》。皇明
洪武间。有鲜于京者。为中领别将。其七代孙寔。自泰川来。居平壤崇仁殿侧。遂以寔为箕子后。拜殿监。子孙世袭。而鲜于氏之闻人鲜于铗。号遯庵。尤庵宋先生门弟又有鲜于恪。亦知名人。《东史》。马韩元王。有子三人。曰友平、友诚、友谅。国亡。友平奔高句丽。仕
琉璃王。为北原鲜于氏。友诚降
百济。仕温祚王。为德阳奇氏。友谅亡归新罗。仕脱解王。为上党韩氏。李月沙廷龟崇仁殿碑曰。马韩末。有孱孙三人。曰亲后为韩氏。曰平为奇氏。曰谅入龙冈乌石山。为鲜于氏。其曰亲者。卽《
通考》所谓。箕准子友亲。留在冒姓韩氏者也。其曰平曰谅。与《奇谱》同。又有箕氏。《
万姓统谱》。箕姓。箕子之后。以国为氏。周有箕郑。
晋文公问济饥。对曰以信。箕酆。晋大夫。汉箕堪。西华令。箕肆。
臧荼将。箕稠。乌桓校尉。箕澹。晋时劝
刘琨攻
石勒。我东。则京兆帐籍有箕氏。而皆微贱。余於湖南按察营。见箕姓。役使令者。问其族。则只有一身云。此箕子子孙之大略也。我东。为箕子纪事。堪作箕子朝鲜史者。有
尹斗寿《箕子志》。李栗谷先生珥《箕子实记》。徐命膺《箕子外纪》。正庙诸臣所编《箕田考》。按柳泠斋得恭《
滦阳录》。
圆明园宴班。王中堂杰。求三国秘史、东国声诗於副使。本国无此二种答之。又求圃隐、牧隐二《集》。徐公浩修或虑有忌讳处。竝辞以无。中堂恳问他书。不得已以韩久庵《箕子井田图说》应之。后竟筵禀校正。附柳根、许筬、李瀷诸说。名以《箕田考》。印送。此外。未知有何书也。愚以为於《洪范》之书。十有三祀。《微子之命》。以其旧爵名篇。而知武王、周公之仁。不夺人之所守也。箕子朝周之说。可谓诬罔千秋者也。谨为辨证焉。
开发朝鲜北部
中国记载箕子开发朝鲜事迹的书籍,有《
尚书大传》、《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等。《史记》和《尚书大传》都记载了
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的事。
《
汉书·地理志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雠。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其
田民饮食以
笾豆,都邑颇放效吏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郡初取吏于辽东,吏见民无闭藏,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益薄。今于犯禁浸多,至六十余条。可贵哉,仁贤之化也!然
东夷后世纪念
箕子陵是古代高丽国为纪念箕子而建的陵墓,原址位于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牡丹峰脚下,已无存(朝鲜炸毁箕子陵兴建
檀君陵)。1102年,
高丽肃宗接受礼部的建议,访查箕子埋葬的地点。最终认定箕子埋葬于牡丹峰下,肃宗便为箕子修筑了陵墓,又在旁边建立箕子庙以进行祭祀。不过,中国古代地理著作《水经注》记载:“
杜预曰:
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
成汤冢,其西有箕子冢。”若根据记载来推断,平壤的箕子陵不是真正埋葬箕子的地方,而仅仅是箕子的衣冠冢,真正的箕子墓仍然存在中国。朝鲜半岛历代君主都对箕子陵进行定期祭祀,并进行过数次修缮。箕子陵与
乙密台、
七星门、
浮碧楼毗邻,成为古代平壤著名的景观之一。1959年春季,为了建设牡丹峰青年公园,
金日成下令将箕子陵拆毁。
唐朝时,在
朝歌南关建箕子庙,文学家柳宗元为共写了碑文,今存。明
正德年间,在南门内路西建有“
三仁祠”,以祀其位,遗址尚存。河南省西华县有箕子台一座,原址位于县城东南,为箕子被纣王流放后读书之所。原址已坍塌,后人在县城西北新建一台,仍名箕子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