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陶器
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的地方传统艺术品
荣昌陶器的原产地位于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清代以前叫磁窑里,有史可证的陶器最早出现在汉代,明清时代得到广泛发展,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100多年前就销售到东南亚地区,60年代起,销售到美国、德国、英国、荷兰挪威芬兰、日本等国。
历史渊源
荣昌有四宝,折扇、陶器、夏布荣昌猪。“安富场五里长,排列泥精列成行”、“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这些从宋、清代就开始流传的民谣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当时荣昌生产陶器的规模和销售的盛况。据历史记载,荣昌陶器主要产于安富街道,早在明、清及民国年间安富镇垭口就有一批著名磁窑、中兴窑、磨子窑、夏兴窑等,其产品远销滇、黔、藏、陇、陕等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荣昌陶器继续发展,开始结合当代工艺技术,盛产花釉。产品以日用陶为主,泡菜坛整体比例协调,形式美观,造型结构符合泡菜需要,具有良好功能,是最著名的荣昌陶器产品。其他品质还有罐、坛、壶、瓶等。装饰以化妆土刻花为特点,有刻线和剔花两种,纹饰质朴自然。此时期的产品多出口国外。
20世纪60、70年代,荣昌陶器厂(现已破产)的产品曾代表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品赴日本锡兰智利巴西坦噶尼喀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展出。其间,产品大量出口欧洲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因此,荣昌陶器和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一起,合称中国四大名陶荣昌区和江苏宜兴市、广东佛山市也一起并称三大陶都。
工艺特征
艺术特点
几百年来,“荣昌陶器”独具地方特色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使之享有“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为中国陶瓷史和中国工艺美术史增添了不可缺少的一页。
最早,荣昌主要生产缸、盆、钵、罐等粗陶产品,造型朴实自然,有粗犷、野性之美;从嘉庆时开始逐步发展到清咸丰时的“泥精”,属细陶类,釉质莹润,再逐步发展到光绪时的刻花、色釉及民国时的釉下彩。在器型方面,荣昌陶的始祖器物中也有着北方陶器的形体,造型上以“柳、卵、直、胀”为特色,与北方陶瓷粗、大、厚、重的风格迥然不同。日用器型以泡菜坛、花瓶、罐、茶壶、缸、钵、蒸钵、鼓子、茶具、酒具、饭碗、文房用品等为主,工艺美术陶以鉴赏品、动物雕塑和烟具为主。它与同期的庙碑、摹刻一同属于南北的合成艺术品,最终形成于有着北方、中原、本土三者合一的荣昌陶的定形品,那时就有了招募名师,交流工匠,互派学徒,相互学习的方式,使各自的陶瓷艺术品辉映互补。
荣昌陶属于传统工艺,造型上主要以人物和动物为主,形象生动优美,装饰纹样主要是卷草纹,这与当时文人画的盛行是密切联系的,这也是安陶一直流传至今的特点。明清时期盛行刻花和色釉,在陶器上出现大量的缠枝纹,这和当时花鸟画的流行是有很大的联系的。康熙年间,荣昌陶窑由甑子窑发展为长窑,最盛时达二十多座窑场。咸丰、光绪时已先后建成中兴窑、磨子窑、老兴窑、崇兴窑等一批名窑,燃料均以松柴为主。由粗陶到细陶,以细陶为著,胎骨泥色分红、白两种,土质优良;釉色有黄、绿、蓝、白黑、黄丹、朱砂等,以红丹、锡配成的朱砂和铜砂、黄丹、玻璃渣配成的西绿釉最著名。
建国后,荣昌陶器继续发展,开始结合当代工艺技术,盛产花釉。产品以日用陶为主,泡菜坛珠整体比例协调,形式美观,造型结构符合泡菜需要,具有良好功能,是最著名的荣昌陶器产品。其他品质还有罐、坛、壶、瓶等。装饰以化妆土刻花为特点,有刻线和剔花两种,纹饰质朴自然。
泥料特点
荣昌陶土蕴藏丰富,泥色为红色和白色,红泥含铁量高,白泥主要含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和少量的铁,泥料质细色正,可塑性强,烧结性能好,含水率低,烧失率低,埋藏浅,是最佳的陶瓷原料,素有“泥精”之美誉。制成的工艺陶产品叩之发声清脆悦耳,体形秀丽精巧,釉质光润,装饰朴素大方,既实用,又美观,具有不渗漏、保鲜好等特点。
荣昌紫泥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工艺条件,那就是它的缸炭要选用本地上等的松树和青岗树为煅火料。寨子山上的松树和青岗树油脂含量特重,就连山上的马儿斯草和蕨草含油量都非常之高,这也许和安富镇的土质和气候有关,紫泥在燃烧过程中,缸炭的油气在窑炉里慢慢地挥发,让每一件陶都能慢慢地渗透油火之熏,待到出窑时件件紫砂陶都有油润与亮感,这就是荣昌紫砂泥的特点。
品类
荣昌陶器主要生产日用陶、包装陶、工艺美术陶、园林建筑陶,由于荣昌的陶土粘性和可塑性强、烧制的容器具有不渗漏、保鲜好等特点,素有“泥精”的美称,人们因此给了荣昌陶器“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这9个字的评价。
荣昌陶品种繁多,工艺陶中素烧的“泥精货”,具有天然色泽,给人以古朴淡雅之感。以各种色釉装饰的“釉子货”,观之有晶莹剔透之形,叩之能发清脆悦耳之声,装饰大方朴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还包括各类日用品(蒸钵、鼓子、茶具、酒具、饭确、痰孟)和鉴赏品十余种和烟具,产品分“泥精货”与“釉子货”两大类。各类鉴赏品设计灵巧,造型优美,透示出强烈的生命活力。荣昌设立了陶都博艺馆、陶工业园区、陶吧及陶器市场,以便能更好地发挥荣昌的陶技术和陶文化优势。
代表作品
天下第一缸
2001年5月30日,为重庆三耳集团量身定做的天下第一缸正式出炉。 该缸主要用于盛装火锅底料,缸上口直径3.28米、下口直径1.68米、高2.88米,表面积24.5平方米,可盛水15.35立方米。该缸外表面雕刻有反映火锅文化的对联99副共1600余字。重庆三耳集团正在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巨型酒坛
2004年12月中旬,荣昌区为成都一家水业公司专门制作的用于储装冰山泉水的一对巨型酒坛卖了十万元,这在同行业中绝对是个天价。这对酒坛“身高”3米,肚径1米6,底径1米4,总容量达8吨多。为了测量酒坛对水质影响程度,该水业公司特意将酒坛内装着的水送到质检部门检验,发现相同陶制品装的水中,这对酒坛对水质的破坏程度最低。
传承保护
工艺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对民间陶瓷认识不足,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制造技术上要比官窑粗陋。然而,要全面了解中国陶瓷,却不能忽视民间陶瓷的价值。其实所谓民间陶瓷自制陶技术发明开始就存在了,它就是来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间的一种生活必需品,它自身所具有的朴素情趣和接近自然的艺术韵味一直保持着活泼的生命力。中国各地都有陶瓷生产基地,而官窑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产物,陶瓷生产和发展的主要方面还在于民间。
此外,由于荣昌陶器对工艺的要求极严,往往是一个师傅带一名徒弟,随着老艺人的去世,一些荣昌陶器的独特工艺渐渐失传。同时,部分生产厂家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这也加剧了荣昌陶器一些独特工艺的失传。
所幸的是,荣昌区委区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荣昌陶文化的价值,他们决心将陶瓷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重振“安陶”辉煌。 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市委书记黄镇东、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等领导先后专程视察了荣昌区安富镇(2008年6月,撤安富镇建安富街道),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作了重要批示。市建委、旅游局也多次派人现场查勘、拟出了保护开发的规划方案,认为把西部陶都博物馆、陶器市场一条街和火神庙民俗博物馆融为一体,可以打造为成渝线上一个黄金旅游点。还有一个李家寨,非常适合周末抽出半天的时间去爬山,爬到山顶可以进入四川境内,也可以看到整个安富街道,还可以看到整座山的茶叶。
旅游发展
荣昌陶博物馆于2004年开始筹资建设,2009年竣工投入使用,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属国家AAA级景区,博物馆已纳入国家博物馆序列,是集中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陶”(荣昌陶)的重要平台,集收藏、展示、交流、体验、互动、科普以及研发、制作、销售等于一体。总占地近1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区4000余平方米。荣昌陶博物馆以“传承•发展•创新”为展示主题,馆内设有荣昌陶历史文物、生产场景模拟、陶器发展简史、陶艺精品展示、休闲文化长廊、陶艺制作体验、大师工作室、研发中心、陶器加工及烧制等主题展厅,收藏有近3000件自汉代以来的“安陶”文物和精品。
西部陶器市场
在修建陶都博物馆的同时,占地15亩的西部陶器市场也开始动工修建,陶器市场里面有陶器制作研发,陶器观赏,陶器批发、陶器零售等各种商铺,建成后将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陶器市场。
安陶小镇景区占地10961亩,有古宋陶遗址、明、清时代龙窑、阶梯窑等25处,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代的寺庙、碑文、佛塔散落其间。其中,刘家拱桥的宋陶遗址有二平方公里,遗址陶瓷碎片堆积如山,其中不乏当时的精品。人称“九宫十八庙”之一的“火神庙”在安富镇也保存较为完好,亭台、楼阁、戏台、飞檐、翘角、人物雕刻等都清晰可见;另外,仙人桥、一碗水、舍利塔、仙女山、竹海、河南寺、雷公寺、新观音等点缀于风景区中,浓厚的“陶都”气息和清新的明清古镇风貌相得益彰,极具旅游潜力。
安陶小镇于2018年被认定为“重庆市研学旅行示范基地”,2019年成功入选“首批重庆市非遗特色小镇”。
相关传说
关于荣昌独具特色的陶土,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
在帝时期,中原大地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大家推选鲧来治水,但鲧花了9年时间也没有把洪水制服,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当时,天神给了他神龙玄龟去治水,神龙用尾巴在地上划一下,就成了一道河渠,然后玄龟把背上背的泥土丢一点在地上,地面就自动长成了一道河堤。就这样一道道河渠的开通,经过13年的努力,禹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当时,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据说,大禹的故乡位于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乡的禹里沟,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后,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当时带着神龙玄龟去治水,正好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很想进去抱一抱儿子,可又怕抱着儿子就走不了,最后还是狠狠心没进去探望,悄悄从家门口走了。但毕竟父子连心,走了一段路后,心里又十分牵挂,禹就站在路边扯了一团草来搓手上的泥,一分心,草上的锯齿把手割伤了,血滴下来,把玄龟背上背的神泥浸湿了一块,这块神泥后来就落在荣昌区的安富镇。玄龟背上的神泥是落地生根,随水势增长的,落到安富镇后,就自动生长,阻拦水势,这一长,就不知道长了几千亩,所以,荣昌全县到处都是这种优质陶土,那些浸透了大禹手上的鲜血的泥土是红色的,没有浸上鲜血的泥土是白色的。
诗经》、《尚书》、《左传》、《孟子》、《墨子》、《荀子》、《楚辞》、《管子》、《国语》、《韩非子》等书对大禹治水的事迹都有详细记载,西汉著名史家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和《五帝本纪》中,完整地记录下自黄帝到鲧禹的世系和鲧的祖父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为妻的史料。《史记·六国年表》中指出:“禹兴于西羌”。西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杨雄在《蜀记·蜀王本纪》有这样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当时的广柔县辖境盖有今羌区汶川理县、北川及茂县都江堰市部分地区。《拾遗记》里也有神龙曳尾开渠,玄龟随后负泥建堤的故事。应该说,这个传说还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们对荣昌区陶土质量与众不同的赞叹。
专业评价
在《中国美术——中国各地民间美术分类介绍》的民间陶器里,专门为荣昌陶器画了一笔重彩:“荣昌陶器——四川(重庆直辖以后属重庆,下同)民间陶器”。为重庆荣昌区安富镇烧制,该地有优质红、白陶土,质细色正,可塑性强,宜于制陶,主要制成民间日用粗器,如泡菜坛、罐、壶、碗、茶具、花盆、花瓶等。造型大方,釉质尚光。分细陶和彩陶两种,前者胎薄质坚,后者多有纹饰。装饰手法有刻花、点画花剪纸贴花、雕填、模印贴花。纹样有卷草、工字纹、折带纹、锯齿纹、水波纹。釉色有朱砂红、西绿、黄丹、乳白、黑等。以黄丹釉为常见,朱砂和西绿釉为特色。”
尤其叫人称绝的是,荣昌陶器对所储藏的物品不串味、不变味、不渗色,可以长期保质、保味、保鲜,极具实用性。
参考资料
荣昌陶器.荣昌陶网.
安富街道办事处.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荣昌陶博物馆.重庆地方志.2022-02-22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15:2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