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手段是国家凭借
行政权力,通过颁布
行政命令,制定政策、措施等形式,对商业
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或干预的方式或方法。
不同分类
2、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的
确定性程度可以分为确定规范和非确定规范;
3、按照法律规范机关、
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分为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守则、合同、标准、
规章制度及
其他规范性文件。
行政特点
1、权威性。行政手段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行政命令接受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行政主体的权威大小。提高领导者的权威有助于提高行政手段的
有效性。
2、强制性。
行政强制要求人们在行动目标上必须服从统一的意志,上级发出的命令、指示、决定等,下级必须坚决服从和执行。
3、垂直性。
行政指示、命令是按行政
组织系统的层级纵向直线传达,强调上下级的垂直隶属关系,横向结构之间一般无
约束力。
4、具体性。一定的行政命令、指示只在特定时间对特定对象起作用。
5、非
经济利益性。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经济
利益关系,而是一种无偿的行政统辖关系,两者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利害关系的纽带。
6、
封闭性。
行政方法依靠
行政组织和行政机构,以
行政区划和行政系统的条块为基础实施,具有系统的内化约束力,因而产生封闭性。
行政手段的具体方式
在市场经济下的行政手段,同传统的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手段相比,无论在机制、运用界限和条件等方面,都存在这显著的差异。现阶段,行政手段主要表现为四种方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纵向的情况,其机制与功能也随之改变。
行政命令方式
这是凭借
国家政权的权威和权力,主要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由上级按纵向垂直的上下级
隶属关系,直接调节和控制下级的
经济活动,带有强制性。
行政引导方式
行政引导方式是指上级对下级的经济活动的控制,不采用命令的方式,而是采用指明方向、加以引导,进行说服规劝。这种引导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将取代
行政命令手段,并日益显示出其在行政手段中的重要性。
行政信息方式
这一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上级对下级的经济活动,存在需要加以调控的必要,但既不采用
行政命令的方式,也不采取说服、引导的方式,而是通过各种
信息渠道和工具,提示下级在经济活动中应该照上级意图自行抉择,从而起到宏观调控的某种作用,这种方式将突破行政手段
纵向联系的典型运用方式,而向
横向联系方面发展。
行政咨询服务方式
这是指
行政系统的上下级之间或地方政府之间,就经济活动的某些疑难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如提出
可行性论证的建议,对
重大工程提出关键的个性意见,从而提高某些经济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
完善程度,实际上就是达到了
行政咨询的预期目的。这也是值得提倡和发展的行政手段。
优点局限
优点
行政指令方法具有一定长处,不能忽视。一能维持
行政管理系统的集中统一,便于充分发挥行政组织的
管理功能。
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级行政机关,按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通过各种命令、指示、规定、决定和严格的组织纪律,以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控制等活动,可以保证整个
国家行政管理系统及其管理活动,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并逐步达到既定目的。
二是具有一定弹性,能比较灵活地处理各种特殊问题。
行政领导者可以根据
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较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发布指示、命令等,及时处理问题。在处理特殊问题上.它比
法律方法灵活;在排除管理故障上,它比
经济方法和
思想教育方法及时有效。
三有利于政府直接领导、协调和控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业的发展。
局限
一是不利于发挥下级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适当地单纯运用它,就会形成权力过分集中于上级、下级有职无权,养成对上级的
依赖性,执行上级指示的被动习惯和消极意识。二是
信息传递迟缓,
失真率记。如果发讯者的权威小,则信息传递缓慢,接受率低;尤其在机构庞大、层次繁多的情况下,则必然信息传递拖延、失真。因此,对于行政指令方法,不能单纯依靠,而应与法律、经济、
思想教育诸法有机配合使用;特别须
从实际出发,按
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命令指示,防止
主观主义、
瞎指挥和简单强迫命令。
主要区别
市场经济作为高度发达的
商品经济,以其自身的复杂构成,其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言,它就是法律经济,也必然是法制经济,而法制经济即
经济关系广泛法制化的经济。
市场管理法与
宏观调控法作为
经济法的两个核心构成要素,共同维护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经济关系法制化的典型代表,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承担不同的职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1、理论基础两者都以
国家干预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所不同的是市场管理法所依据的是
直接干预理论,而宏观调控法则是间接干预理论。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有着
及时性、灵活性等特点,能有效地促进
市场竞争,促进
社会财富的增长。但又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如
自发性、盲目性等,
市场主体为追求个体
利益最大化,会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垄断、贫富悬殊等社会不正义问题,这些是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也正是国家干预的根源所在,国家依法干预
市场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垄断、抑制
贫富差距扩大、提高交易的效率,所以,市场经济必须确立政府的干预。市场管理法和宏观调控法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而产生,而区别就在于:市场管理法以政府的直接干预为理论依据,而宏观调控法以政府间接干预为理论依据。
2、
侧重点市场失灵是国家干预的根源,但现代
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国家干预也并非没有缺陷,
政府干预的失灵(如过度干预、滥用干预权等)同样会妨碍交易的正常进行,
政府规制的失败,就要求必须确立对政府干预的规范,其中包括约束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规范政府干预的行为,从这一方面来看的话,笔者认为对市场管理法来说,它着重强调的是对市场主体一方行为的约束,通过对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和
交易行为的约束,维护市场的竞争秩序,交易秩序;而宏观调控法则更加注重对政府干预行为的约束,以确保政府的
宏观调控权的正当行使。所以,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管理法侧重于确立政府干预,宏观调控法侧重于规范政府干预,但只是侧重,两者都只有由建立在对市场失灵和
政府失败的双调整基础上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3、调整方式由于两者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存在差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调整方式的差异,市场管理法通过国家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来实现其职能,它通过运用行政命令,规章制度之类的
公权力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
经营活动,对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和交易行为进行规制,如通过制定和实施
反不正当竞争法和
反垄断法,依法严禁市场主体在交易活动中的
不正当竞争和
垄断行为,为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确立一个直接的、强制性的选择标准。
宏观调控法通过国家对经济活动的间接干预实现其职能,从而
间接影响市场主体
经济行为的选择,由此可看出,它为市场主体所确立的是一个间接的标准,具有
可选性,如通过体现法律规范特点的一些
经济政策,如
货币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明确向市场主体传达一种信息,哪些市场交易活动因符合
国家经济政策而受到鼓励,哪些不符合国家经济政策而受限制等。
4、调整对象
市场管理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管理市场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即市场管理关系。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主体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依法查处中所形成的市场交易管理关系,主要存在于
微观经济领域,具有
直接性、强制性等特点。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指的是国家对
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
控制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如财政关系、
金融关系等,主要分布于
宏观经济领域,具有间接性,选择性等特点。
5、调整范围市场管理法以市场管理关系为其调整对象,其主要发生在国家规范市场主体竞争行为和交易行为的过程中。从其
体系结构来看,市场管理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竞争法、
产品质量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价格法等。宏观调控法以宏观调控关系为调整对象,而宏观调控关系涉及国民经济运行的全部过程,包括财政关系、金融关系、
产业关系、计划关系等。体系结构方面,宏观调控法主要包括财政
法律制度、
税收法律制度、
金融法律制度、产业法律制度、计划法律制度、能源法律制度等。无论从两者的调整对象还是体系结构来看,宏观调控法的调整范围都要比市场管理法的调整范围宽泛。
6、调整方法在关于两者的调整方法上,笔者认为:市场管理法由于国家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竞争和交易行为,直接涉及市场主体的个体利益,
市场管理权的不正当行使会对其利益造成损害,同时也为了防止有关行政机关出于自身利益或其它市场主体利益而采用“合法”的形式损害相关主体利益,所以市场管理法的调整方法只能使用单一的
法律调整手段,以维护和保证市场主体的
合法权益。而宏观调控法则是通过对市场的间接干预来影响市场主体的经济
选择行为,具有一定的诱导性,选择性,而且其涉及面广,贯穿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所以,可以采取以
法律手段为主,
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的调整方法,但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运用必须在法律确定的宏观调控框架内进行。
二、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在讨论两者关系之前,笔者认为应先谈一谈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因为市场管理法的功能在于促进和维系自由、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所以,在一定层面上,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可以反映出市场管理法与
宏观调控法的关系。市场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是与宏观调控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
首先,市场竞争是宏观调控的基础。竞争首先是市场的竞争,没有市场,
宏观经济调控就没有了对象和基础,就失去了运作的机制和生效的中介,如果宏观调控不立足于市场,则是一种盲目的,
形而上学的调控,就会失去立足的根基。而且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根本所在,要发展市场经济关键是鼓励和维系市场竞争。另外,宏观调控还受到市场竞争的制约,在
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社会
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它是第一性的、基础的。只有在
市场调节无法起作用的领域,才有必要实施宏观调控,凡是市场可以竞争的,就没必要进行宏观调控。此外,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因为市场竞争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
国民财富增长的基本途径。
其次,宏观调控是市场竞争的条件。西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市场经济不是放任自由主义经济,它内在地要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国家通过对
市场运行进行调控,可以克服市场波动和大起大落,保证
经济运行稳定,而市场主体也只有在稳定的
市场环境中才能进行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宏观调控还对市场竞争范围及竞争目标进行调控,规定在哪些范围可以竞争,哪些范围不允许市场竞争,那些竞争是无所谓的、无益的,哪些是必要的、要加以鼓励的。此外,由于市场主体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私利主体,市场竞争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部分市场主体竞争的不自由,而这些问题是市场竞争自身无法解决的,宏观调控的实施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些问题,实现社会实质正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市场管理与宏观调控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在不同的经济运行层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两者有所侧重,各有分工。而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关系法制化的代表,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也在不同的经济层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市场管理法主要存在与作用于微观自治领域,而宏观调控法主要立足于、作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但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关系,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是
辩证统一的关系。从作用机制的外在表现来看,市场管理法的目的是通过规制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和交易行为,创造自由的,稳定的
市场秩序,其根本是促进市场竞争的。市场竞争是一种自由竞争、公平竞争、有序的竞争,而市场管理法的目的就在于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良好的
竞争环境,维系一个良好的竞争秩序,其外在的表现为促进市场竞争。而宏观调控法则通过对市场竞争的范围、竞争的目的等作出一定的限制和规定,外在的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市场竞争。从这一视角看,两者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但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一个根本目的是为了实施和组织更好的市场竞争,而且从两者在
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这两方面看,二者是统一的,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手段,都是为了保证国民经济能持续、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所以,二者又是统一的。
宏观调控法的功能在于保证宏观调控目的的实现及调控的
合法性。而市场管理法的功能在于促进和维系公平、自由、有序的市场竞争。从其内容来看,宏观调控法所确立的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市场管理法所维系的市场竞争来实现。宏观调控法所要实现的和维护的市场独立、自由、秩序等目的,也需要市场管理法在微观层次的作用的发挥,并且市场竞争秩序的良好也是宏观调控法的目的之一。宏观调控法要实现
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市场管理法,尤其是反垄断法,因为反垄断法所要规制的就是一种不合理的、非法的产业结构,它所维持的自由竞争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此外,由于上文所分析的宏观调控对市场竞争的依赖性所致,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
社会发展的纲领,它的制定必须依赖由市场管理法所维护的市场竞争所反馈回的信息来进行,而不能盲目制定和调控,所以,宏观调控法的制定和实施应以市场管理法为基础。
市场管理法所维系的公平、自由、有序的市场竞争必须以宏观调控法所确立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作为其最终目标,为市场竞争指明了发展方向,避免了盲目、无谓的竞争。宏观调控法创造和维护市场主体的独立、平等、自由和秩序,为市场管理法所追求和维系的自由竞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实现最优化的市场竞争。宏观调控法要实现的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为反垄断法提供了指导和条件。此外,宏观调控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法律文献,也为市场管理法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南。
反垄断法在一些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被奉为“
经济宪法”,是同其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的。在我国,反垄断法虽然尚未出台,但其制定和颁布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里,笔者想结合上文就反垄断法在我国经济法体系中的地位,来简单谈一谈自己的认识,笔者将从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两方面谈起。
1、作为市场管理法的核心内容,反垄断法的宗旨在于保护和鼓励竞争,维持
竞争性的
市场结构,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环境。而我国当前市场竞争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市场发育不全面。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类
要素市场有的尚未建立起来,有的刚起步,有的还未开放,市场发育不全面,导致了市场
竞争机制在这些领域尚未完全建立,尚未完全发挥其基础性的作用。
b、市场竞争不充分。在已经形成的市场中,市场竞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竞争还是不充分。但对于尚未放开的市场来说,市场竞争对想进入这一市场的市场主体来说则是一种理想。我国许多行业仍然处于行政垄断的阴影下,在这些行业中,市场是存在的,但竞争是缺位的,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也不符合我国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政方针。
2、“
宏观调控法”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我国宏观调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a、调控主体的合法性问题。宏观调控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应由谁来制定,也就是谁拥有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权,在这一点上,比较混乱,各级政府甚至出于地方利益而制定与国家总体方针相悖的经济政策。
b、调控程序的合法性问题。
宏观调控政策应当如何制定,遵循怎样一种程序;宏观调控的实施应当如何进行,应当遵循怎样一种程序,我国在对宏观调控程序的控制和监督上是欠缺的,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c、调控内容的合法性问题。宏观调控作为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受市场竞争的制约,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是基础的,第一性的;宏观调控是辅助性的,第二性的,凡是能市场竞争的,就不能进行宏观调控,调控内容是否合法,也是我国宏观调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市场竞争是不充分的,须在促进和维系现有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继续放开和建立各类要素市场,在这些市场中形成竞争,而反垄断法则能很好地实现这一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当将反垄断法置于我国经济法体系的核心地位。我国市场发育不全面,竞争不充分,通过反垄断法,可以更好的促进市场的健全,促进市场竞争的优化和升级,同时,也可以向市场主体传达一种国家鼓励竞争的信息。有学者认为,宏观调控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实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因而应将
宏观调控法置于我国经济法的核心地位。对此,笔者认为不妥,正如上文所分析,作为市场经济,市场调节是基础,必须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这是基础,是根本,只有在良好的市场竞争基础上,宏观调控才能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宏观调控是相对于市场调节而言的,没有市场调节,就无所谓宏观调控。而且,我国在宏观调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调控力度不够大,调控范围不够宽的问题,恰恰相反,是调控力度过大,范围过宽,而且由于存在调控主体的不合法,调控程序的不合法,调控内容的不合法等问题,加之受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对宏观调控的理解错位,造成调控的盲目性和不
正当性,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行政垄断等问题,而这些障碍的排除,有待于反垄断法的制定和良好实施。我国在宏观调控方面,需要及时解决的是制定一部《宏观调控法》,继续健全宏观调控法体系,真正做到依法调控。此外,宏观调控法所确立的
调控目标,需要由市场管理法所维护的市场竞争来实现。而且,如果将宏观调控法置于核心地位,是否会向市场主体传达一种国家限制竞争的
错误信息?所以,笔者认为应当将反垄断法置于我国经济法体系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