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行政区划
古代行政区划
西晋(265年——316年)行政区划,保留了三国的州制,州以下分郡、王国。有大国、次国、小国三种类型。但诸王仅得租税,王国如同郡县。诸王的军权,主要来自镇守之地。郡、王国以下为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至於公国、侯国,其地位同县。
简介
西晋行政区划,继续承袭了东汉末年奠定的州、郡、县三级制。於三国曹魏时期有司、豫、兖、青、徐、冀、幽、并、雍、凉、荆、扬十二州,灭蜀汉後分益州置梁州。265年西晋代曹魏後,分雍、凉、梁三州之地设秦州,後分益州地设宁州,後分幽州地设平州。280年灭孙吴後得荆、扬、交、广四州,并将荆、扬两州与原曹魏荆、扬两州合并,共十九州。秦州、宁州曾经废止,後来复置。晋武帝结束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乱,于是对天下州郡重新进行合并划分,但是基本保留了三国的州制,对于原蜀汉辽东等较难管控的地区实行进一步的划分,建立了十九个州。291年分荆、扬州地设江州,307年分荆、江州地设湘州,至此共二十一州。,晋武帝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分封制,依人口多寡封国诸王,有大国、次国、小国三种类型。但诸王仅得租税,王国如同郡县。诸王的军权,主要来自镇守之地。郡、王国以下为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至於公国、侯国,其地位同县。 但是西晋的统一十分短暂,仅三十多年后就面临灭亡的局面,在此期间又分出了两个州,最终灭亡时共有二十一州。
沿革
州仍东汉末及曹魏旧制,置刺史或牧,但州牧仅为少数,由资望高的重臣担任,设置视人而定,如卫瓘为青州刺史,后加青州牧;东海王司马越豫州牧。牧秩二千石,刺史为六百石。东汉末以后,刺史还掌握兵权,有都督出镇地方兼刺史之制,西晋不少州也由都督兼任刺史,负责本州军事﹑民政或邻近数州军事,称号以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权任各有差别。但有的都督并不兼任刺史。这一时期,亦有单为刺史而不领兵者,称为单车刺史三国时,魏﹑吴均在其州县境内屯田,设置各级农官管理。西晋泰始二年后,罢废各级农官,或改置为郡县。东汉末约有十四州,一百二十多郡国,县﹑邑﹑道﹑侯国据顺帝时记录为一千一百八十。而西晋太康时有十九州﹑一百七十多郡国﹑一千二百多县。但其户口却又减於东汉。两汉时,西域都护府,东汉安帝始设长史府,以班勇西域长史,长史驻地不一。魏晋时,据楼兰古城出土魏晋简牍文书,知这时长史府治海头(今新疆若羌东北楼兰古城)。三国时魏有十二州,吴有四州,蜀有一州,西晋将吴、魏分治的荆州、扬州合并,得十五州。晋武帝从原凉州中分出了秦州,从益州分出了梁州、宁州,从幽州分出了平州,共计十九州。晋惠帝分荆、扬置江州,晋怀帝分荆、江、广三州置湘州,最终得二十一州。
疆域
西晋承袭曹魏国土,统一後领有孙吴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高句丽相邻;东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直辖领土达416万平方公里
划分
州郡
州以下为郡﹑王国。太康中,司州领十二郡国豫州十﹑兖州八﹑青州七﹑徐州七﹑冀州十三﹑幽州七﹑平州五﹑并州六﹑雍州七﹑凉州八﹑秦州六﹑益州八﹑梁州八﹑宁州四﹑荆州二十二﹑扬州十八﹑交州七﹑广州十,共有郡国一百七十三。郡国中,仍吴所置二十五,仍蜀所置十二,仍魏所置十七,仍汉旧九十六,新置二十三。郡置太守。王国为皇子或皇族封地,地位同郡;国置相,后改为内史,由朝廷任命,性质同太守。
王国
西晋因曹魏诸王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以致孤立而亡,故在265~274年(泰始)初大封同姓诸王。但诸王大都留於京师或出任都督,并不至所封之国。277年(咸宁三年)始遣诸王赴国,以平原(治平原,今山东平原南)﹑汝南(治新息,今河南息县)﹑琅邪(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扶风(治眉县,今陕西眉县东北)﹑齐(治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大国,梁(治睢阳,今河南商丘)﹑赵(治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乐安(治高菀,今山东邹平东北)﹑燕(治蓟县,今北京西南)﹑安平(治信都,今河北冀县)﹑义阳(治新野,今河南新野)为次国,其馀为小国,分别规定所封户数﹑领军人数等,实际上未全部实行,诸王仍仅食租税,王国官并不掌握地方政权,“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西晋诸王拥有的很大权力,主要不是源于所辖王国,而是来自领兵出镇地方。
郡﹑王国以下为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另有公国﹑侯国,地位同县。
地图
官制
西晋各州的长官仍称刺史,而且制度进一步明确,其辅官有别驾、治中、诸曹从事等。郡的长官仍称太守,而各诸侯王国的长官则称内史。县的长官仍然是县令或县长。西晋的诸侯王体制与前几朝有很大区别,虽然仍然有自己的封地,但是却不“就国”,而是继续在朝廷任职。于是虽然各王在自己封地的权力与东汉、三国时一样,仅限于财政收入而无任何实权,但他们在朝廷掌握的政权兵权却成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日渐权大的诸王引起了“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4 14:15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