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五贞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角色
赵五贞,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角色之一,由宋雨霏、刘玫麟饰演。
人物生平
纳聘事竣,商定于11月14日举行结婚。五贞心神惘惘好象不太情愿,迫于父母之命,不敢做声,时时长吁短叹,母亲姐嫂装饰照料,并且满身搜查,只有绑腿一物声称天寒不能解换。妆梳已毕,忽谓其姊曰:“劳力费心,以后再报答。”将进花轿时,挥涕告辞,逢人便拜,眷顾母姊,形色依依。
吴家那天接亲,由南沙井起程,行至青石桥协中孚南货店门首,轿夫忽见轿内鲜血淋漓,知道发生意外,都惊呆了,此时距吴家已不远,急忙前进。吴家听轿夫报告,忙命媒人先在门外掀轿帘查看。但见赵五贞仰面而卧,喉管割痕寸余,血如泉涌。由轿内发见剃刀一柄,左脚绑腿已经解散,奄奄一息,不能说话。当时吴母在旁,五贞将两手所带订金戒指取下交给她。父亲赶来安慰说:“接你回去,永不嫁人。”五贞只能点头。贺客奔赴红十字会请来医士施行急救。该会因没有女医女病室,转送湘雅医院救治。刚到门前赵五贞已气绝身亡。吴赵两家报由长沙地方检察厅,派检察官杨善称率同检验吏前往勘视。委系生前自杀身死。判令两家商葬了事,而检察官硬于棺木上贴一“吴赵氏”的封条
毛泽东事件
毛泽东与赵五贞事件
1919年11月14日,长沙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南阳街眼镜作坊赵某之女年方21岁的赵五贞,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在多次反抗无果,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出嫁当天在花轿中用剃刀刎颈自杀。此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长沙各报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并纷纷发表文章加以讨论。此事也激怒了青年毛泽东,他从11月16日至28日的十几天中,接连在湖南《大公报》、《女届钟》等报章杂志以西堂、新城、毛泽东等名发表了《论赵女士自杀事》、《改革婚制的一个先决问题》、《“社会万恶”与赵女士》等9篇文章,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旧道德、旧礼教,把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思想解放运动在长沙、在湖南引向纵深发展。
早年经历
毛泽东的愤怒无疑是与其早年经历是分不开的。首先便是对他母亲的同情。在毛家,父亲是一家之主,在家中享有无限的权威,对妻子和子女进行各种严格的管束。而毛母文七妹虽然身为长辈却没有做长辈的地位,总是默默忍受丈夫的无端指责。身为子女的毛泽东从小就对母亲抱有深深的同情,他说他的家庭分为两派:“一派是他的父亲(‘执政党’),另一派是他和母亲、二弟毛泽民以及长工结成的统一战线(‘反对党’)。”而“反对党”内部却发生了分歧,对于毛泽东与其父亲的对抗,其母是不赞成的,她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这无疑又增加了青年毛泽东对于旧制度的逆反心理
另一个人便是毛泽东的发妻罗氏,毛泽东本人未与人谈起过她的生平和姓名,族谱上的记载也只是一个姓氏,没有名字。这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歧视,也是旧中国妇女的悲哀。罗氏于1908年嫁到韶山冲,成为毛家的大儿媳。他们结婚时,毛泽东仅15岁,而罗氏19岁。1936年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说:“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这时也几乎没有想到她(指在长沙读书时)。”尽管如此,罗氏在毛家依然克尽儿媳之责,帮助婆母文氏干些针线女红之类的活计并颇为相得。但是罗氏身体一直不大好,有事便回娘家小住。1910年2月11日,不幸病逝。此事给毛泽东造成了较大的心理阴影。毛泽东同情罗氏,罗氏的病逝更激化了他对这种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感。
社会环境
关于赵女士自杀的原因,社会各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责备夫家的强迫,有人则认为其本身不能自立自强。对于如何改革旧的婚姻制度,有人建议“设立婚姻改良会,以及男女交际机关”来“反对父母纳贿逼婚,反对媒婆窜和隐瞒”。还有人认为“普及教育是男女社交公开的先决问题”。
毛泽东则认为赵五贞自杀完全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社会万恶”与赵女士》一文中,毛泽东分析赵五贞当时所处的环境是:第一,中国社会,第二,长沙南阳街赵宅一家人,第三,她所不愿的夫家。“这三件是三面铁网,可设想三角的装置,赵女士在这三角形铁网当中,无论如何求生,没有生法。生的对面是死。如是乎赵女士死了”。毛泽东接着论证:“母家、夫家,都是社会的一个分子”,他们固然有罪恶,但“罪恶的根源仍在社会”,这种社会,“他可以使赵女士死,他又可以使钱女士、孙女士、李女士死……就不能不高呼‘社会万恶”’!毛泽东将婚姻问题与社会制度两者的批判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婚姻制度悲剧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制度的黑暗与腐朽。从而把人们愤恨的目标引向了腐朽的旧社会。由于紧紧抓住了社会制度黑暗这个根本原因,所以毛泽东在分析赵女士自杀这个偶然性的事件中,得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只要这个腐朽黑暗的社会制度继续存在,那么百万千万计的像赵女士这样的无辜男女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放。要改革婚姻制度,就要先进行社会革命,就要推翻这个黑暗的社会制度!
毛泽东接着对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猛烈的批判。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婚姻制度有三大弊端:一是父母包办制度;二是迷信制度;三是媒人拉合制度。毛泽东在《恋爱问题——少年人与老年人》中指出:“恋爱这个问题,少年人看得很重,在老头子则视为无足介意。原是夫妻关系,完全是以恋爱为中心,余事种种都系附属。中国则独将这个问题撇开到一边。”这样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摆布的婚姻,毫无恋爱自由、人身自由可言。毛泽东认为封建家庭中所谓的伦理关系,深深扎根于每个家庭中,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秩序。毛泽东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家庭的压迫本质,号召生活在家庭生活最低层的广大妇女起来进行反抗。毛泽东对于婚姻中的迷信制度也进行了剖析:婚姻命定说是个“总迷信”,还有附着许多“小迷信”,主要有:一是“合八字”,二是“订庚”,此外,还有“择吉”、“发轿”、“迎喜神”、“拜堂”等等。毛泽东深刻批判道:“这些迷信,只算是婚姻上的一些把戏,不外把一对男女用这些迷信做绳索,将他们深深地捆住。”
呼吁恋爱自由
毛泽东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传统的婚姻制度的弊端之后,在《打破媒人制度》中呼吁道:“全中国的青年男女诸君!你们都不是些聋子瞎子,眼见着这么一件‘血洒长沙城’的惨事,就应该惊心动魄;有一个彻底的觉悟。你们自己的婚姻,应由你们自己去办。父母代办政策,应该绝对否认。恋爱是神圣的,是绝对不能代办,不能威迫,不能利诱的!”在彻底否定了旧的婚姻制度的同时,毛泽东极力倡言建立以爱情为基础的新的婚恋观和婚姻制度。他主张“新式婚姻的成立,都只要男女两下的心知”,为此,他给“恋爱”还作出了界定,“所谓恋爱,不仅只有生理的肉欲满足,尚有精神的及社交的高尚欲望的满足”。
毛泽东通过分析“赵五贞事件”不但鲜明地提出了妇女解放应“排斥自杀”和“求之于奋斗”,而且他还对妇女解放的具体途径和措施做了有益的探索。他认为,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独立。他指出:长期以来,男女之所以不平等,不是“心理”“生理”上的原因,“中心关系,还在经济”,在男女经济各自独立的时代,男女关系“以恋爱为中心”,“崇尚恋爱神圣”,他们也就处于平等地位。他还以原始社会中的男女关系为例写道:“上古之世,食无饶富,摘果獭鲜,容易饱腹,男女也处在平等地位,经济一项,女无所求于男,男无所求于女,男女所求,只在‘恋爱’。”“后来人口增加,食物不足,生活竞争,不得不注重工作,至此乃真到了女子被征服于男子的死期了。”其次,妇女应当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他高度评价了赵五贞“不自由,毋宁死”的可贵精神,指出她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全了自己的人格,“血一般的刀上面,染上怪红的鲜血,柑子园尘秽街中被血洒满,顿化成了庄严的天衢,赵女士的人格也随之涌现出来,顿然光焰万丈”,于是,他“愿率天下齐声高呼‘赵女士万岁”’。但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点还是要从“教育普及”人手,在毛泽东看来,文盲是迷信的土壤,中国妇女的精神世界之所以能够被迷信及封建礼教所束缚,根本之点在于“全国二万万女子一字不识”,因此,要冲破重重旧思想的藩篱,打碎迷信的精神枷锁,最重要的就是在教育中把理论的探讨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统一起来。再次,妇女应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北京《晨报》在1919年12月7日称赞毛泽东是婚姻问题上的“解放派”,肯定了毛泽东关于“赵五贞事件”所发表的文章超过了上海《时新日报》和《晨报》上的同类文章。
毛泽东关于赵五贞事件的诸多评论是他认定“吾国之三纲在所必去”的一个直接发展。由此事可见,当时的毛泽东对封建社会,对旧中国婚姻制度的罪恶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对妇女解放有了自己的见解,在以后的革命岁月里,毛泽东对婚姻立法十分重视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同他青年时代对中国旧婚姻制度就有如此猛烈的批判和深刻认识是密不可分的。
相关文章
11月21日,《女界钟》发行特刊第1号,报道了赵五贞女士自杀全过程。同时发表一系列关于赵女士自杀以后各界的反应言论。
署名斯咏的文章说:不想当这个女子解放声浪日高的时候,居然有这种惨剧演在我们的眼前,为什么偌大的世界竟容不得一个女子,生生的逼着她去死?这到底是为着什么?咳!难道不是这种万恶的婚姻制度吗?煌煌礼教,赫赫父命,若是提出抗议,马上加一个不贞不孝的罪名,天地间还有她的立足地吗?赵女士定婚时自己明明不愿,他父母偏偏不取得她的同意。后来她表示反对,他父母不是不知道,并且以死拒绝的意思都是知道的,所以上轿时还要检查一次,怕她带有凶器。女士想要求生是不可能的,于是乎求死。我想大千世界还有无数象赵女士这类的人,还有无数象赵女士父母的父母,以后本人对于本身问题到底只有死之一法?还有其他救济的办法?
署名仲明的文章说:听说女士的家庭,对于男家素来是满意的,对于媒人也是极相得的。惟有女士一人,晓得那黑暗地狱,没有调查明白,与其今日盲从,到后来不幸,不如现在牺牲了生命为好。听说她的父母还说她不会享福。偏偏要自己作送自己(系本社记者调查所得的)。要晓得子女满意不满意,才是真正的标准。若是要以父母的满意为子女的满意,岂有这个道理呢?我们中国所以没有一个圆满的家庭,也就是这个缘故了。
11月15日,长沙《大公报》刊登了社会新闻:长沙女子赵五贞,被迫嫁给比她大20岁的古董商,在花轿中用剃刀自杀身亡的报道。16日,毛泽东在长沙《大公报》上发表《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指出:“这事件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意志的不能独立,恋爱不能自由。”“是环境逼着她求死的”。 文章分析了赵女士自杀的原因和社会环境,是“三面铁网(社会、母亲、夫家)坚重围着”,是“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并提出建议:“希望有讨论热心的人,对于这一个殉自由恋爱的女青年,从各种论点出发,替她呼一声‘冤枉’”。长沙《大公报》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一方面,在半个月内,对赵五贞的自杀事件作了连续四次的跟踪报道。另一方面,从11月16日起,辟出专栏,对这一自杀事件进行讨论。对此,毛泽东积极响应,在长沙《大公报》上连续撰写时评和杂感,尖锐抨击封建礼教和社会的罪恶,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参与讨论,形成对旧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舆论制裁。至12月1日,长沙《大公报》共发表讨论文章36篇,其中有9篇为毛泽东所写。如毛泽东发表的《“社会万恶”与赵女士》、《非自杀》等文章,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对“社会万恶”制度的控诉。此外,毛泽东还写出了《打破媒人制度》、《婚姻上的迷信问题》、《婚姻问题敬告男女青年》等文章,批判了封建礼教,呼吁妇女解放和主张恋爱婚姻自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可以说,当时长沙《大公报》无论人力还是物质条件都不好,若不是该报慧眼识珠采纳毛泽东的意见开展讨论活动以及毛泽东本人的积极参与,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这次轰动长沙城的新娘赵五贞因反对包办婚姻在花轿里自杀的事件讨论成功,为以后毛泽东的“傍着活事件讨论理论问题、社会问题”的主张打下了基础。
相关内容
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全文
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 (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毛泽东
社会上发生一件事,不要把他小看了。一件事的背后,都有重叠相生的原因。即如“人死”一件事,有两种解说:一是生理的及物理的,“年老寿终”属于这一类;一是反生理的及反物理的,“夭殇”、“横死”属于这一类。赵女士的死,是自杀,是横死,是属于后一类。
一个人的自杀,完全是由环境所决定。赵女士的本意,是求死的么?不是,是求生的。赵女士而竟求死了,是环境逼着他求死的。赵女士的环境是:(一)中国社会,(二)长沙南阳街赵宅一家人,(三)他所不愿意的夫家长沙柑子园吴宅一家人。这三件是三面铁网,可设想作三角的装置,赵女士在这三角形铁网当中,无论如何求生,没有生法。生的对面是死,于是乎赵女士死了。
假使这三件中有一件不是铁网,或铁网而是开放的,赵女士决不至死。(一)假使赵女士的父母不过于强迫,依从赵女士自由意志,赵女士决不会死的。(二)赵家父母以强迫从事,使赵女士能达其意于夫家,说明不从的原故,夫家亦竟从其意,尊崇他的各人自由,赵女士决不会死的。(三)父母及夫家虽都不能容其自由意志,假设社会上有一部很强烈的舆论为他的后援,别有新天地可容其逃亡栖存,认他的逃亡栖存为名誉的举动,而非所谓不名誉,赵女士也决不会死的。如今赵女士真死了,是三面铁网(社会,母家,夫家)坚重围着,求生不能,至于求死的。
去年日本东京发生一件伯爵夫人和汽车夫恋爱发泄后同自杀的事。东京新闻为之发刊号外,接着许多文人学者讨论这件事亘数月不止。昨日的事件,是一个很大的事件。这事件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意想的不能独立,恋爱不能自由。吾们讨论各种学理,应该傍着活事件来讨论。昨日天籁先生和兼公先生已经作了引子,我特为继着发表一点意见。希望有讨论热心的人,对于这一个殉自由殉恋爱的女青年,从各种论点出发,替他呼一声“冤枉”。(事详昨日本报)
电视剧人物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赵一贞的原型就是赵五贞。饰演者宋雨霏
电视剧《中国1921》中的赵五贞由刘玫麟扮演。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2 16:5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