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寺,又名慧光寺、万寿禅寺,位于湖南省
长沙市湘江西岸
岳麓山山腰,由
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于
西晋武帝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旅游信息
最佳旅游时间,麓山寺所在岳麓山除盛夏气温较高以外,其余三季均适宜旅游。春天始于2月中旬以后,此时气候多变,游人宁可多穿点衣服,以防
感冒。到5月下旬时夏天来临,虽有火炉之称,但在山间即使
三伏天也得盖被子睡觉。秋季始于8月中旬,气温通常在15℃至20℃左右,11月下旬进入冬季,
平均气温在5℃左右,有时会下雪。
交通路线
2、 乘坐地铁四号线在
湖南大学站2号口出站,可从
湖大内步行上山。
主要景点
麓山寺,坐落在
岳麓山的古树丛中,是
湖南省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始建年代
麓山寺,始建于西晋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为麓山寺。该寺左临清风峡,右饮
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
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风云、深壑林海。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现为全国重点
佛教寺院,该寺创建1700多年来,曾六度毁于战火。
历经战事
1944年毁于日军,今仅存山门和藏经阁。麓山寺殿堂现已修复,殿内
千手观音庄严慈祥。寺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山门作牌楼式,额书“古麓山寺”,藏经阁又名观音阁,阁前有古
罗汉松二株,传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成为麓山寺悠久历史的活见证。
珍贵文物
麓山寺保存下来的
珍贵文物是
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730)刻于古麓山寺,明代砌亭覆盖,清咸丰年间移嵌于
岳麓书院楼壁间,现保存在
湖南大学。碑高2.72米,宽1.33米,是唐代
大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
碑额篆书“麓山寺碑’四个大字,碑文为
行楷书,内容叙述自晋太始年间建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寺的兴废修葺和历届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还描写了岳麓风光,全文共1413字,因其文采、书法、雕刻都极美,又李邕曾任
北海太守,故称《北海三绝碑》。
人物典故
李邕(678—747),字泰和,
扬州江都人,工书善文,名满天下,善以行、楷书碑,自成一格。此碑对后人影响较大,宋代
苏轼,
米芾稍袭基法,元代书法家越孟“每作大字,一意拟之”。
古今地位
明
董其昌誉其“
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该碑是我国著名的
唐碑,属省重点保护文物。
麓山寺创建于西
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是第一个到湖南传播佛教的僧人竺法祟所建,距佛教传入中国仅200年左右,它不仅是湖南第一所佛教寺庙,也是我国早期佛寺之一。
因此,麓山寺山门上有一副“汉魏最初名胜,
湖湘第一道场”的对联,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
继开山祖师竺法崇之后,晋代住锡麓山寺的高僧还有法导和法愍和尚。南北朝的期,麓山寺得到历朝统治者的护持,不少官宦留书藏石,别构正殿,“建涅盘像于寺中”,“献贝叶经于层阁”,使这座
寺庙建筑更加完备。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
智顗)游化荆、湘二州,住麓山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弘扬天台宗“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教义及“
圆顿止观”
禅法。后人将他讲经处命名为讲经堂。
今讲经堂已毁,原址在今蔡锷墓处。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文帝在麓山寺赐建
舍利塔一座,供奉印度僧人带来的舍利。
规模宏大
唐代的麓山寺殿堂雄伟,规模宏大,杜甫称它是“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砂湖”。头山门在湘江之滨,
二山门即麓山门,大雄宝殿在今岳麓书院处,前有
放生池,两侧为钟、鼓楼,沿
清风峡回廊婉蜒而上,经舍利塔、观音阁、
藏经楼、讲经堂、法华泉,直至山顶之法华台。
活动于麓山寺的著名僧侣有昙捷、权武、智谦、摩诃衍那、首楞严、惠镜、惠齐、兴哲等人。
摩诃衍那是唐代高僧,
唐德宗时曾入藏讲经,力倡禅宗,一时西藏僧人风靡相从,贵族妇女30余人从其出家。
佛教传统
后
赤松德赞派人从印度请来
寂护的弟子
莲花生,传
印度佛教,于是发生了长达三年之久的两派辩论,史称“
顿渐之争”或“
拉萨法诤”。据西藏史书记载,
摩诃衍那辩论失败后,返回内地。摩诃衍那与莲花生的这场辩论,还是国际佛教学者研究的课题。唐朝盛时,许多书法家、文学家和诗人游览麓山寺,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
杜甫、
韩愈、
李邕、
沈传师、唐扶、
韦蟾、
刘长卿、宋之间、
曹松、
罗隐、喻鬼、戎县等都写诗吟文,赞美麓山寺。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时,麓山寺殿堂全部被毁,僧侣离散。847年又开始逐步恢复。景岑
禅师在旧址上重建麓山寺,改名麓苑。现寺内“虎岑堂”就是为纪念他重修麓山寺而建的。寺院的建筑范围在
清风峡以上,清风峡以下殿堂未能修复。宋代来麓山寺弘扬佛法的高僧有山恽、文袭、
从悦、清素、慕哲、悟新、
惠洪、智才、智海等。元、明时,麓山寺两废两兴。明神宗万历年问(1573一1620年),
妙光和尚在清风峡寺旧址处重建
大雄宝殿、观音阁、万法堂、
藏经楼等建筑,赐名“万寿寺”。明末高僧
憨山大师德清(1546一1623年)曾住寺讲经。
李东阳、张洵、张邦政、蒋希禹、陶汝鼎、冯一第、胡尔恺等诗人留下了佳句。
重修时期
清朝时,在智檀、文惺等法师主持下,对麓山寺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修建,前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都焕然一新。弥篙、天放、
笠云等
诗僧辈出,称为中兴时期。他们能诗擅文,工于书画,并著述行世。
智檀法师有《岳麓衡书》、《剪曼篇》、《滇游集》、《望云草》行世,文惺法师著有《妙法莲华经笺》、《南岳游仙记》、《岳麓杂咏》、《晓云诗集》。弥篙著有《三会语录》、《南岳山居诗》、《岳麓山居诗》等。天放著有《十笏斋诗集》,并编纂《麓山寺志》3卷,使我们对麓山寺历史能有较多的了解。二十世纪以来,筏喻、道香等僧人任过麓山寺。他们曾随签云法师出访日本,受到
日本佛教界的欢迎。抗战时期,麓寺的
弥勒殿、大雄宝殿、
禅堂和斋堂等大部分建筑被日本飞机炸毁,仅留山门、观音阁、虎岑堂等建筑,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寺院总面积为8428平方米,四周筑起围墙。
1953年9月,
长沙市人民政府把麓山寺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文化大革命”前仍有7名僧人住寺。“文化大革命”中停止佛教活动,改成公园。1983年,麓山寺被国务院确定为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岳麓公园将麓山寺移交给长沙市佛教协会管理。1985年1月,僧人进驻寺内,恢复了中断许久的佛事活动。这些来,府拨款重修了大雄宝殿、弥勒殿、讲堂、神堂,使这座佛教古刹补具规模。
寺内僧众济济,塑像齐备,藏书甚丰,佛教丛林制度度得到恢复。僧人还兴办了“麓山寺服务部”,向游人香客供应名菜、
素菜和各种副食品,也增加了以寺养寺的能力。
布局结构
麓山寺门为牌楼式,正中之上镌“古麓山寺”四字,门楼两侧镌著名的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准确地概括了麓山寺的历史地位。入麓山寺大门后可见
放生池,前进为
弥勒殿,
佛台上供弥勒佛像。
弥勒殿左有钟楼,右为鼓楼。中进为大雄宝殿,即正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顶,殿内
佛台供奉释迦牟尼佛三身佛像,庄重至极,殿左是
五观堂和
客堂,殿右是讲经堂。后进为观音阁,又叫藏经阁,阁
前坪有两株
罗汉松,称“六朝松”。两树对立,虬枝交错,宛若关隘,称“松关”。阁右下方有一井,名
龙泉。1986年修复了大部分殿堂,殿内佛像庄严慈祥,
千手观音前每天有不少信徒顶礼膜拜。所珍藏的佛经和古籍极为丰富,石刻的
阎立本、
吴道子、
牧溪、
仇英等作的观音宝像,
贯休的十六应真,湘绣
怀素草书《
自叙贴》等均为珍品。
文化意义
麓山寺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道场之一。自晋以后,历经法崇、法导、法 、
摩诃衍那、智谦等高僧住持,佛事日弘。法 大师著《显验论》,注《大道地经》。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天台宗创始人智 在此传经说法,宣讲《法华玄文》等天台名著,一时听众云集,对三湘佛教影响深远。唐时,麓山寺盛极一时,寺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声名蔚成大观,
文人雅士竞相携游,或赋诗,或作文。诗圣
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吟咏,
刘禹锡亦有“高殿呀然压苍嗽,俯瞰长沙疑欲吞”之惊叹。麓山寺自晋代创建以来,经过隋唐的发展,宋元的延续,至明代中期已成为全国佛教禅宗派著名的胜地,为彰扬麓山寺的功绩,
明神宗于
万历年间,特赐名“万寿禅寺”。明末,禅寺毁于兵火,后于清
康熙年间又重新修复,但规模远小于前。1944年再毁于日军战火,仅存山门及观音阁。
1986年由
长沙市佛教协会主持恢复原貌,现任麓山寺方丈
圣辉法师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2000年,
圣辉作为中国宗教领袖七人代表团中的一员参加了
联合国“千年和平大会”。
现任住持
麓山寺住持
圣辉大和尚,1952年11月23日生,中国湖南
湘潭人,1980年于安徽
九华山出家,1987年中国佛学院本科毕业,1989年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1987年至1989年,被选为
北京市学生会联合代表、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1989-1992年,任中国佛学院教师,1994年任
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湖南
长沙麓山寺方丈,1997年任福建厦门
南普陀寺方丈、
福建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2002年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2003年任福建厦门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北京西山
灵光寺方丈,2004年任
天津市佛教协会会长、
天津大悲院方丈。
圣辉法师现任: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福建闽南佛教学院院长、
湖南佛学院院长、湖南长沙麓山寺方丈、福建
厦门南普陀寺法主、福建厦门
虎溪岩寺方丈。圣辉法师历任第九届、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常务委员会委员,福建厦门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