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山
中国重庆市合川区铜溪镇涪江南岸的白沙铺景区
龙游山,位于重庆市合川区西侧铜溪镇境内涪江南岸的白沙铺(金沙村),距合川城区5千米,占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地理位置
简介
龙游山位于重庆合川铜溪镇境内,距合川城区约5千米。合川史志有如下记载:“龙游山,在州城之西偏,隔涪江一水,山势陡峭腾龙蜿蜒,下饮渭沱,余气溢为彭山,冈嘴诸小埠,中耸一峰,如鹤膝四面壁削。顶平于几,乡人围为寨,寺踞其巅。”
龙游山海拔433米,是一座桌状山丘,面积约两平方千米。有村级水泥公路直达山顶。山上地势平坦,有部分村民居住在山上。龙游山四周绝壁环绕,涪江从山下流过。传说明代曾有一位皇帝到山上游玩,被上山的美景吸引而流连忘反。山上曾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明代寺庙龙游寺,后毁于山火。近年由信众捐款,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小庙,内塑一尊千手观音像;又在近处悬崖石壁上建造了一尊睡佛造像。山上保存有一座明万历年间建造的石牌坊,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牌坊中的镂雕动物、花草仍栩栩如生,斑驳字迹也依稀可见。
龙游山下,有成片的绿树、田园、村庄。涪江绕山向东南流淌,兰(州)渝(重庆)、遂(宁)渝(重庆)铁路并行从山下穿过。山上可远眺高楼林立的合川城区,架在涪江、嘉陵江上的5座跨江大桥历历在目。
独特的环境、优美的风光,让龙游山越来越成为合川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史传
龙游山的来历,长期以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据史书记载,绵延起伏的龙游山脉从铜梁巴岳山逶迤而来,山势“矫如龙之游”,其山则被称为“龙游山”,龙游山上的古寺则被称为“龙游寺”。
另一种说法是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病危时,本应传位给大儿子,大儿子却先他而死,于是便册立大儿子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称明惠帝,民间则称之为建文皇帝。不久,朱元璋之弟朱棣武力夺取皇位,改元“永乐”,称明成祖。为逃避朱棣追杀,建文皇帝从南京逃到四川。途经合州(合川)金沙乡境内的洪恩寺时,滔滔涪江由西向东流向合川,行行阵雁飞过金沙码头,涪水金沙中的美景吸引着建文皇帝,于是便在洪恩寺里暂住了一段时间。因此,人们便将建文皇帝暂住过的洪恩寺,更名为龙游寺。
景点
龙游寺
在历史上,合川周边有号称“合州四大古刹”的龙游寺、净果寺、护国寺、方溪寺。龙游寺则列于“四大古刹”之首。
龙游寺的来历充满了神奇,龙游寺的历史也比较悠久,始建年代素有争议。清《合州志》称始建于汉,史志有如下记载:“正山门外下短石梯,而寺工书矣。遍读碑刻,皆谓寺创于宋淳熙间。明万历大修葺。至康熙年间,承旧制加工。或言某罗汉后。刻唐尉迟监修字……。” 晚清著名学者丁树诚等曾对龙游寺的全部碑记作过考证,认为是始建于宋(南宋淳熙间即公元1174-1189),明洪武十五年高僧智荣募资重修。万历年间(1573-1619)曾扩建,后因明末清初战乱屡遭破坏,清代康熙年间(1682-1772)又大加修葺。
龙游寺庙宇规模宏大,在巴渝乃至国内均不多见,殿宇纵横交错,主体呈十字布局。由南向北有文昌殿接引殿、菩提殿、观音殿、地藏王殿;由东向西有天王殿、毗卢殿、大雄殿、古佛殿和金碧辉煌的藏金楼,还有宽敞的五百罗汉长廊及僧房多间,整个寺庙占地面积50余亩,寺院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宏伟、阵容之气派实为国内罕见。
龙游寺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浩劫。寺庙被撤,佛像、石碑被毁,现仅存大雄宝殿中的两根高大的石柱与两座明代石坊。
近年来,当地民众集资在龙游山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小庙,塑有神像,供信众膜拜。
明代石坊
龙游寺现存目前仅存大雄宝殿中的两根高大的石柱与两座明代石坊。在两根石柱上,有清咸丰八年唐士奇撰写的对联一副。上联是“齐心为上香味色声历劫好消赧业”,下联是“佛法无边贪嗔痴爱几人能悟真如”。石坊修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其中一座位于龙游寺大山门遗址前,居高临下面朝合川,石坊高约8米,宽约8.8米,3间4柱,柱石均0.6米见方粗。石坊阳面横额为“华岩法界”,阴面横额为“昙景长春”,均为楷书,字径约0.5米。横额落款右为“赐进士第云南签事封都尉史蹇逹题”,左为“明万历丙申岁秋吉太学生古渝蹇逵题”。另一座石坊位于此坊左侧的一户农房傍边,两坊相距约100米,原为3间4柱,目前仅存中间的1间2柱,石坊阳面横额为“华岩真谛”,阴面横额为“鹫岭云深”,字体、字径与前一石坊相同,应为一人所书。
蹇达是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历任明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少保,统帅过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等三次大规模征战,曾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上司。 据蹇氏族谱记载,蹇达曾在合州龙游村捐助修建一座宋代古刹,并且还留有题刻。蹇式家族有“古渝第一望族”之称,蹇氏先祖蹇义现在重庆市北部新区有墓,人称“天官坟”。蹇义从明太祖到明英宗,历侍五朝六帝,最高官职为吏部尚书。明代早期,吏部居六部之首,因此吏部尚书又称“天官”。
舍身岩
龙游山四面悬崖,奇险无比,涪江环绕山下,崖边用石头筑砌围寨以防外侵。前后山门曾修炮台、并架有生铁铸造的重型火炮。两道山门关闭,整个山寨无路可进。山门修在险要位置,实乃一夫当关万夫难敌的军营古寨。
舍身岩是一处高约20米的悬崖,一块平坦的巨石向外延伸突出,十分险要。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山东、山西、江西、陕西等地相继发生饥荒,“民不聊生,应起为盗矣。”当时农民起义渐成大势,“八大王血洗四川”就始于那个年代。作战勇猛但心胸狭隘的张献忠铁蹄踏蜀滥杀无辜,入川即宣称逢人必杀不留活口。龙游山周围方圆百里的百姓及外地逃难者纷纷奔向集天然屏障和人工防御设施为一体的龙游山避难。由于龙游山寨防御体系固若金汤,逆军仅使用冷兵器根本无法攻山,狡猾的逆军为迷惑山上难民,将军旗插在龙游山东北面大约1千米的插旗山巅,还不时有人摇旗呐喊,与龙游山形成对峙。乡民们大多聚集于龙游山前悬崖边观看。为伺机攻山,逆军将驻地周围的香蕉树砍伐收集成堆,将树皮层层剥开并分割成小块,在上面分别用蜡烛点燃,利用夜暗掩护放进奔腾不息的涪江随波逐流,让山上观看的人们误以为逆军星夜乘船撤军东下。若干乡民纷纷奔向悬崖边的大盘头上争相目睹其“撤军”的壮观场面,从而大意麻痹而忽视防守。此时,逆军借助山下茂密树林的掩饰,从山脚悄悄迂回至龙游后山较平坦的魏家坪集结。然后用搭梯方式翻越山寨城墙,刺杀了失去警惕的守军哨兵后,打开寨门,直扑前山聚集看“热闹”的人群。当人们发现贼兵突入时已无路可逃,一方面惊恐万状的人群慌不择路,另一方面宁肯摔死也不愿当俘虏遭酷刑。霎时,人流蜂拥奔逃成群跳下悬崖,死伤者不计其数。故后人把此处取名为颇有纪念意义的舍身崖。
超度亡灵,以后的僧人将岩下的成堆白骨搜集焚烧。在离舍身崖不远处修建一座名为万人塔的石塔。明末战乱中,宏伟壮观的古刹龙游寺首遭灭顶之灾,其毁坏程度实属罕见。后来民间有几次大的修缮,舍身崖的故事就流传千古世代相传了,凡上山的游客都前去观看并默哀哀悼。
喳口石
喳口石,位于龙游山后的魏家坪,与龙游山脉相连。这里巨石陈列,形状各异,让人稀奇。
相传,远古时候,由于长江中下游洪灾泛滥,有忧民之人立志计划用巨石筑填大江横截三峡,治水减灾以造福人类。因受时代限制,且距离遥远,交通闭塞,只好祈求高人指点相助。智者高深莫测,见求助者用心良苦,十分虔诚,便以慈悲为怀的心态决定鼎力相助以拯救苍生。他将巨石点石成猪前行,指点迷津后再三告诫其必须昼伏夜行,风雨无阻,并嘱咐其高度保密,切忌言语他人,以免泄露天机。三夜行程前两夜一路顺风,缺乏毅力又怕苦累的赶猪人眼见大功即将告成,当猪群行至距涪江边仅剩约两千米的龙游山后魏家时便违忌逆师,认为反正快到江边,入江便如鱼得水,干脆今晚休息半夜,天亮前突击赶路便可万事大吉。他将高人的谆谆告诫忘得一干二净。子夜时分,他擅自叫停正快速行走的猪群而犯忌贪睡。几小时后被突如其来的电闪雷鸣惊醒,睁眼一看天已大亮,转瞬间猪群即刻原形毕露还原成巨石卧停原地。此刻,后悔不已的他仰天长啸中还没来得及合拢闭嘴就变成了一块喳口巨石,喳口石的来历就源于此。千年道行一觉洗白的故事留给世人无尽的沉思。
离群猪巨石不远处的一块巨石因雷劈一分为二得名为“雷打石”亦于此相关。清人王尔鉴在《登龙游山》一诗中“奔山走石互乾坤,乾坤荡漾如蚍蜉”之句喻指此典故。
打虎碑
据史志记载:龙游山东北面的大山门外,陡石梯尽头处有一小石坝,坝外悬崖绝壁,曾竖立一块“罗将军打虎碑。”
碑文所称的罗将军其实是胆大壮实的轿夫,平时靠担力抬轿为生。某年盛夏某日晌午时分,罗氏独自挑东西上山在此歇息,此地山高崖陡,周围森林茂密,半山泉水潺潺,凉风习习。实乃遮天蔽日的纳凉之地。由于轿夫连续劳碌奔波,躺下一会便鼾声如雷。突然树枝哗哗作响,一只猛虎从林中窜出,见一彪形汉子仰卧崖边石坝,因老虎习惯食活不食死,便慢慢靠近人体,闻嗅其死活。哪知坚如钢针的虎须刺入人鼻,罗氏猛打喷嚏,老虎惊骇而抬腿跃退,不慎坠下悬崖而毙命。打虎将军的故事便讹传世代。后来不但立碑还有一楹联:“虎跳石,石跳虎,虎跳石不跳。龙游寺,寺龙游,龙游寺不游”。其意亦是虎跳石旁坠悬崖的佐证。
立中学遗址
抗战时期,龙游山曾作合川县立中学的校址。
民国29年(1940年)7月22日,侵华日军出动飞机125架,分批空袭合川和綦江两地。第一批27架飞机于13时50分对合川城区实施猛烈轰炸,13时58分出动77架飞机再袭合川。日机在民生公司等处投炸弹484枚,燃烧弹18枚。两次狂轰滥炸造成630人死亡,300余人受伤,210栋、4300间房屋和90只木船严重损毁的惨重损失。整个合川县城一片火海,70%的房屋、道路和街面等被严重损毁。
在这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面对随时可能再遭空袭的严峻形势,合川县政府为保存抗战实力,决定将当时合川的最高学府——合川县立中学整体迁至距城区7千米的白沙铺龙游寺。由于突然猛增千余师生,山上住宿、生活困难陡增。据《合川中学校志》记载:“山上条件极差,住宿拥挤,饮水困难,但师生因陋就简恢复教学。学校坚持抗日宣传与文化教学并举,开荒种地,自制体育器材。体育教师白爵良带领学生平整操场,挖沙坑、装双杠、做木马,在抗战时期坚持体育教学,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教学生武术技能,教学生练文习武,强健体魄,在抗日救国的口号鼓舞下,师生抗日热情很高。白老师还组织‘万里篮球队’,并经常开展比赛,为激励学生的抗日练文习武的热情,还特地为球队题诗相赠。‘强健体魄精神充,万里鹏程万里风,爱国抗日英雄汉,铜拳铁腿缚苍龙。’的豪迈诗篇,正是当年师生立志抗日救国的精神风貌和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真实写照。白先生思想进步、文武兼备,擅长武功,其品德深受师生爱戴。”
学校迁上龙游山后,师生们克服困难,为抗日救国而学习的目的明确,信念坚定。学校励精图治,学生一面学习文化,一边养猪种菜以改善师生生活条件。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学校在坚持文化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强化体育振兴,以刻苦学习、练文习武、强健体魄、抗日救国为校训,有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举。时逢天旱,为不与周围民众争利,老师亲率千余学生头顶烈日,排成长龙似的队伍,从山巅到涪江边,用脸盆打水以接力的方式相互传递运水上山,谱写出战天斗地的壮丽诗篇。有诗曰:“威猛巨龙游,涪江水倒流,师生同携手,抗战真理求。”这就是当时情况的客观描述。
学校尊崇维新理念,重视西学,立意教学改革。早起曾邀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任学监并兼教数学和国文。卢作孚年轻好学、严谨勤奋、鼎力推行维新理念治学。合川原老地下党员向文昭、易复智及原重庆日报高级记者、离休干部文履平、原西安交大党委书记陈炳耀等先后在该校就读。
该校在山上艰苦办学,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方搬回合川城区。其间,学校先是初中、后升为全日制高中,分期分批为国家培育了大量人才。不少人毕业后即奔赴抗日和解放战争前线,为抗日救国、民族解放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山步道
为了方便市民登山,龙游山修建了上山步道,步道于2016年6月开工,2017年6月底完工。
据了解,该步道起于金沙村场口,终点在龙游山山顶,设计为青石板材质,全长3000米,宽1.5米,沿途有六角休闲亭2座,卫生间一座。龙游山上山步道犹如一条巨龙,随着山势延伸。步道建成后,为群众提供了一个登山健身的好去处。
远景
为了开发龙游山的资源,合川区规划建设龙游寺佛教项目。将打造占地550亩龙游寺佛教文化园,恢复重建“龙游山八景”。项目建成后,预计地产收益达2亿元,景区年收益达1800万元。
交通指南
从合川城区到龙游山,一是从涪江二桥头,经白鹿山下,过小安溪大桥,前行过涪江三桥朝左,经铁门村、皂角场边,再向前上山;二是在合川城区乘班车至九岭街上,继续沿S416省道前行约600米,朝右分路下马郑路村道,步行朝东北方向走,经花朝门,爬山至龙游山。
没有班车到龙游山,但有水泥村道,可自驾上山。
参考资料
龙游寺.中国政府网.2014-04-14
涪水金沙龙游寺.合川日报网.2013-06-30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8 15:08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