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定位系统(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是美国研制发射的一种以
人造地球卫星为基础的高精度
无线电导航的定位系统。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GPS是指利用GPS卫星,向全球各地全天候、
实时性地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等信息的一种
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GPS的前身是1958年美国军方研制的一种
子午仪(Transit)
卫星定位系统,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用5~6颗卫星组成的星网工作,每天最多绕过地球13圈,并且无法给出高度信息,在
定位精度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子午仪
卫星定位系统使得研发部门对卫星定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并验证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性,就为GPS的研制做了铺垫。由于卫星定位显示出在导航方面的巨大优越性以及子午仪系统存在对潜艇和舰船导航方面的巨大缺陷,美国陆、海、空三军及民用部门都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的
卫星导航系统。
研发进程
20世纪70年代,
美国国防部为了给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进行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
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开始研制“
导航卫星定时和测距全球定位系统”,简称全球定位系统。1973年,美国国防部开始设计、试验。
2007年美军决定对GPS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升级。升级后的美军第三代全球定位系统传输量是现行的500倍,而抗干扰能力将翻番。军事观察家认为,此举将引爆新一轮的GPS全面竞争。
原理基础
定位原理
差分定位
GPS定位包括伪距
单点定位、载波相位定位和实时
差分定位。
1.伪距测量及伪距单点定位
伪距测量就是测定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即由卫星发射的测距码信号到达
GPS接收机的传播时间乘以光速所得的距离。伪距法单点定位,就是利用GPS接收机在某一时刻测定与4颗以上GPS卫星的伪距,及从卫星导航电文中获得的卫星瞬时坐标,采用
距离交会法求出天线在
WGS-84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
载波相位测量是测定GPS卫星载波信号到接收机天线之间的
相位延迟。GPS卫星载波上调制了测距码和导航电文,接收机接收到卫星信号后,先将载波上的测距码和卫星电文去掉,重新获得载波,称为重建载波。GPS接收机将卫星重建载波与接收机内由
振荡器产生的
本振信号通过相位计比相,即可得到
相位差。
3.实时差分定位
GPS实时
差分定位的原理是在已有的精确地心
坐标点上安放GPS接收机(称为
基准站),利用已知的
地心坐标和
星历计算GPS观测值的
校正值,并通过
无线电通信设备(称为数据链)将校正值发送给运动中的GPS接收机(称为流动站)。流动站利用校正值对自己的GPS观测值进行修正,以消除上述误差,从而提高实时定位精度。GPS动态差分方法有多种,主要有
位置差分、
伪距差分(RTD)、载波相位实时差分(RTK)和
广域差分等。
工作原理
GPS属于被动式
卫星导航系统,在被动式
测距系统中,用户天线只需要接收来自这些卫星的导航定位信号,从而就可测得用户天线至卫星的距离或距离差。这种发送测距信号和接收测距信号分别位居两个不同地方的测距方式,称为被动测距。用它所测得的站星距离,并利用已知的卫星在轨位置,可推算出用户天线的三维位置。这种基于被动测距原理的定位,称为被动定位。如果发送设备所发射的测距信号经过
反射器的反射或转发,又返回到发送点,为其
接收设备所接收,进而测得测距信号所经历的距离。这种发送和接收测距信号位于同一个地方的测距原理,称为主动测距。用它所测得的站星距离和已知的卫星在轨位置,也可推算出用户现时的三维位置。这种基于主动测距原理的定位,称为主动定位。
GPS全球定位系统采用多星高轨测距体制,以距离作为基本观测量,通过对4颗卫星同时进行
伪距测量,即可推算出
接收机的位置。由于测距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即定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可用于动态用户。
现代测距实质上是使用无线电信号测量其
传播时间来推算距离。可以测量往返
传播延迟,也可以测量单程传播延迟。往返传播测距即主动测距,要求卫星与用户均具备收发能力。对用户来说,这不仅大大增加了仪器的复杂程度,而且从隐蔽性来看也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发射信号易造成暴露。单程测距(即被动测距)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上述的缺点。但单程测距要求卫星与用户接收机的
时钟同步。如果两个时钟不同步,那么在所测量的传播延时时间中,除了因卫星至用户接收机之间距离所引起的传播延迟之外,还包含了两个时钟的
钟差。要达到卫星与用户时钟同步,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但可通过适当方法解决。
在有
噪声干扰的情况下,综合考虑
测距精度、
信号带宽、所需功率及不同卫星识别等问题,全球定位系统采用了
伪随机码
测距技术。
伪随机码又称为伪噪声码,是一种可以预先确定并可以重复地产生和复制,又具有随机
统计特性的
二进制码序列。在
深空通信场合,利用伪随机编码信号可以实现低
信噪比接收,大大改善了通信的可靠性,且可实现
码分多址通信。此外,利用伪随机编码信号可以实现高性能的
保密通信。这些特点正符合GPS系统的
技术要求。
根据
信号检测理论的普遍结果,在噪声为具有均匀
功率谱的
白噪声条件下,测距的
最佳接收机是一个
相关接收机。这种接收方式是用发射信号的复制信号(称为本地信号)和所接收到的信号与噪声之和进行相关计算,然后通过测量相关
函数的最大值的位置来
确定目标的距离。从
相关接收的方式来看,要求测距信号具有类似白噪声的
自相关特性。伪随机码测距技术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用伪随机码测定信号传播延迟,需检测相关输出的
极大值。这只能靠逐码位地移动本地码进行检测。考虑到检测是在
积分器进行积分之后进行的,
积分时间又不宜太短,这样检测到最大相关输出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即需要一定的
捕获时间。在事先不知道待测距离及站钟钟差的情况下,码越长,所需要的捕获时间就越长。为了缩短捕获时间,GPS卫星还播发一种
短码,即
C/A码,也称租码。由于C/A码是采用两个具有良好
互相关特性的同码序列构成的戈尔德码族,与
P码保持同步,所以在捕获C/A码后,可以很方便地捕获P码。
系统组成
GPS主要由三大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
用户设备部分。GPS系统具有高精度、全天候、使用广泛等特点。
全球定位系统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部分。GPS卫星可连续向用户播发用于进行导航定位的测距信号和
导航电文,并接收来自
地面监控系统的各种信息和命令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地面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跟踪GPS卫星,对其进行
距离测量,确定卫星的运行轨道及卫星钟改
正数,进行预报后,再按规定格式编制成导航电文,并通过
注入站送往卫星。地面监控系统还能通过注入站向卫星发布各种指令,调整卫星的轨道及时钟读数,修复故障或启用备用件等。用户则用
GPS接收机来测定从接收机至GPS卫星的距离,并根据
卫星星历所给出的观测瞬间卫星在空间的位置等信息求出自己的三维位置、三维
运动速度和钟差等参数。美国正致力于进一步改善整个
系统的功能,如通过卫星间的相互跟踪来确定
卫星轨道,以减少对地面监控系统的依赖程度,增强系统的
自主性。
空间部分
GPS卫星
GPS卫星的主体呈圆柱形,两侧有
太阳能帆板,能自动对日定向。
太阳能电池为卫星提供工作用电。每颗卫星都配备有多台
原子钟,可为卫星提供高精度的
时间标准。卫星上带有燃料和
喷管,可在
地面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调整自己的运行轨道。GPS卫星的
基本功能是:接收并存储来自地面控制系统的导航电文;在原子钟的控制下自动生成测距码和载波;并将测距码和导航电文调制在载波上播发给用户;按照地面控制系统的命令调整轨道,调整卫星钟,修复故障或启用备用件以维护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不同型号的卫星的外形也各不相同。
GPS卫星可分为试验卫星和工作卫星两类。各种类型的基本特征如下:
(1)试验卫星
试验卫星也称原型卫星。卫星重774千克(包括310千克的燃料),
设计寿命为5年。为满足方案论证和整个
系统试验、改进的需要,美国1978~1985年间从
加利福尼亚州的
范登堡空军基地用Atlas火箭先后发射了11颗试验卫星。其中第7颗卫星发射失败,未进入预定轨道。1995年底,最后一颗试验卫星停止工作。
(2)工作卫星
BlockⅡ卫星重约1.5t,设计寿命为7.5年。每颗卫星耗资4800万美元。1989年2月至1990年10月间,从
佛罗里达州的肯纳维拉尔空间基地用DeltaⅡ火箭发射了9颗BlockⅡ卫星。与试验卫星相比,BlockⅡ卫星做了许多改进,卫星可存储14天的导航电文,并具有实施SA和AS的能力。BlockⅡA卫星(A:Advanced)重约17t,
卫星设计寿命为7.5年,卫星具备互相通信的能力。卫星存储导航电文的能力增加至180天。SVN35和SVN36卫星上配备了激光
反射棱镜,可以通过
激光测距来分析卫星钟和卫星星历的误差,检验GPS测距的精度。反射棱镜的大小为24×20厘米。
控制部分
地面监控部分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五个
地面站组成,按功能可分为监测站、
主控站和注入站三种。监测站内设有双频
GPS接收机、高精度原子钟、气象参数测试仪和计算机等设备,主要任务是完成对GPS卫星信号的连续观测,并将搜集的数据和当地
气象观测资料经过处理后传送到主控站。主控站除了协调管理地面监控系统外,还负责将监测站的观测资料联合处理,推算卫星的
星历、卫星钟差和大气修正参数,并将这些数据编制成导航电文送到注入站;另外,它还可以调整偏离轨道的卫星,使之沿预定轨道运行,调度备用卫星,以替代失效的卫星开展工作。注入站的主要任务是将主控站编制的导航电文、计算出的卫星星历和卫星钟差的改正数等,通过直径为3.6米的天线注入相应的卫星。
用户部分
用户设备主要由GPS接收机、硬件和数据处理软件、微处理机及
终端设备组成;GPS接收机由
主机、天线和电源组成。其主要任务是捕获、跟踪并锁定卫星信号;对接收的卫星信号进行处理,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间传播的时间;译出GPS卫星发射的导航电文,
实时计算接收机天线的三维位置、速度和时间。
系统特点
GPS是最为成功的卫星定位系统,被誉为人类定位技术的一个里程碑。归纳起来,GPS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全球,全天候连续不断的导航定位能力。GPS能为全球任何地点或
近地空间的各类用户提供连续的、全天候的导航定位能力,用户不用发射信号,因而能满足
多用户使用。
(2)实时导航,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利用GPS定位时,在1秒内可以取得几次位置数据,这种近乎实时的导航能力对于高动态用户具有很大的意义,同时能为用户提供连续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精确的时间信息。利用C/A码的实时定位精度可达20~50米,速度精度为0.1米/秒,利用特殊处理可达0.005米/秒,相对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
随着GPS系统的不断完善和软件的不断更新,20千米以内相对
静态定位仅需15~20分钟,快速
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时,当每个流动站与
基准站相距在15千米以内时,流动站观测时间只需1~2分钟,然后可随时定位,每站观测只需几秒。
(3)
测站无需通视:GPS测量只要求测站上空开阔,不要求测站之间互相通视,因此可节省大量的造标费用(一般造标费用占总经费的30%、50%)。由于无需点间通视,点位位置可根据需要可疏可密,这样就使得选点工作变得非常灵活,也可省去经典测量中的传算点、过渡点的测量工作。
(4)可提供全球统一的三维
地心坐标:GPS测量可同时精确测定测站平面位置和
大地高程。
GPS水准可满足四等
水准测量的精度,另外,GPS定位是在全球统一的
WGS-84坐标系统中计算的,因此全球不同地点的测量成果是相互关联的。
(5)仪器操作简便:随着
GPS接收机的不断改进,GPS测量的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观测巾测量员只需安置仪器,连接
电缆线,量取天线高,监视仪器的
工作状态,而其他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扶,跟踪观测和记录等均由仪器
自动完成,结束测量时,仅需关闭电源,收好接收机,便完成了
野外数据采集任务。
如果往一个测
站上需做长时间的连续观测,还可以通过
数据通信方式将所采集的
数据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实现
全自动化的
数据采集与处理。另外,接收机的体积也越来越小,相应的重量也越来越轻,极大地减轻测量作者的
劳动强度,使
野外工作变得更为轻松。
(6)
抗干扰能力强、
保密性好:GPS采用
扩频技术和
伪码技术,用户只需接收GPS信号,自身不会发射信号,出而不会受到外界其他
信号源的干扰。
(7)功能多、应用广泛:GPS是军、民两用系统,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具体的应用实例包括:
汽车导航和交通管理、
巡线车辆管理、道路工程、个人定位以及
导航仪等。
GPS接收机
GPS接收机的主要功能是接收GPS卫星信号并经过
信号放大、变频、
锁相处理,测定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间的传播时间,解释
导航电文,
实时计算GPS天线所在位置(
三维坐标)及
运行速度等。GPS接收机是一种被动式无线电定位设备,按不同用途分为
导航型接收机、
测地型接收机、
授时型接收机和姿态测量型接收机;按接收机通道数可以分为
多通道接收机、序贯通道接收机和
多路复用通道接收机。
GPS接收机主要由
GPS接收天线、GPS接收机主机和电源三部分组成。
1.GPS接收机天线
GPS接收机天线由
天线单元和前置放大器两部分组成。天线的作用是将GPS卫星信号的微弱
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相应电流,并通过
前置放大器将接收到的GPS信号放大。
2.GPS接收机主机
接收机主机由
变频器、
信号通道、
微处理器、
存储器和显示器组成。变频器的主要任务是使接收到的L频段
射频信号变成低频信号。信号通道是软硬件结合的电路,是接收机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搜索、牵引并跟踪卫星,对广播
电文信号进行解扩、解调成为广播电文,进行
伪距测量、
载波相位测量及
多普勒频移测量。存储器用于存储一小时一次的
卫星星历、卫星
历书、接收机采集到的
码相位伪距
观测值、
载波相位观测值及
多普勒频移。微处理器是GPS接收机工作的核心,GPS接收机的工作都是在微机指令的统一协同下进行的。GPS接收机都有
液晶显示屏,以提供GPS接收机的工作信息,并配有一个控制键盘,以便用户控制接收机的工作。
3.GPS接收机电源
GPS接收机电源有两种,一种为内电源,一般采用锂电池,主要对
RAM存储器供电;另一种为
外接电源,常用可充电的12V直流
镍镉电池组。
GPS接收机分类
GPS接收机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1)按工作原理划分,可分为码相关型接收机、
平方型接收机和混合型接收机。码相关型接收机能够产生与所测卫星
测距码结构完全相同的复制码,利用的是C/A码或P码,条件是掌握测距码结构。平方型接收机利用
载波信号的平方技术去掉调制码,获得
载波相位测量所必需的载波信号,该机只利用卫星信号,无须解码,不必掌握测距码结构,又称无码接收机。混合型接收机综合利用了码
相关技术和平方技术的优点,同时获得码相位和精密载波相位观测量,广泛使用。
(2)根据接收机信号通道类型划分,可分为多通道接收机、序贯通道接收机及多路复用通道接收机。多通道接收机具有多个卫星信号通道,每个通道只连续跟踪一个卫星信号,也称连续跟踪型接收机。序贯通道接收机只有1~2个信号通道,为了跟踪多个卫星,在相应软件控制下按时序依次对各卫星信号进行跟踪量测,依次量测一个循环所需时间较长(大于20米/秒),对卫星信号的跟踪是
不连续的。多路复用通道接收机与序贯通道接收机相似,也只有1~2个信号通道,在相应软件控制下按时序依次对各卫星信号进行跟踪量测,依次量测一个循环所需时间较短(小于20米/秒),可保持对卫星信号的连续跟踪。
(3)根据所接收的卫星
信号频率划分,可分为
单频接收机和
双频接收机。单频接收机(L1)只接收调制的L1信号,虽然可利用导航电文提供的参数,对观测量进行
电离层影响修正,但由于修正模型尚不完善,精度较差,主要用于小于20千米的短基线精密定位。双频接收机(L1+L2)同时接收L1和L2两种信号,利用双频技术,可消除或减弱
电离层折射对观测量的影响,定位精度较高。按信号频率对卫星信号进行划分是使用较多的类型。
(4)按接收机用途划分,可分为导航型、测量型和授时型。导航型主要用于确定船舶、车辆、飞机等
运载体的实时位置和速度,保障按预定路线航行或选择最佳路线,其采用测码伪距为观测量的单点
实时定位或
差分GPS定位,精度低,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应用广泛。测量型接收机采用载波相位观测量进行相对定位,精度高,
观测数据可测
后处理或
实时处理(
RTK),需配备功能完善的数据处理软件,与导航型相比,结构复杂,价格昂贵。
授时型接收机主要用于
天文台或地面
监控站,进行时频同步测定。
工作原理
天线的基本作用是把来自于卫星信号的能量转化为相应的电流,并经
前置放大器进行
频率变换,以便对信号进行跟踪、处理和量测。
当GPS卫星在用户视界升起时,接收机能够捕获到按一定
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并能够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对所接收到的GPS信号,具有变换、放大和处理的功能,以便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
接收天线的传播时间,解译出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
测站的i维位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
GPS信号接收机不仅需要功能较强的机内软件,而且需要一个多功能的GPS数据测后处理
软件包。接收机加处理软件包,才是完整的GPS信号用户设备。
设备误差
接收
设备误差主要包括
观测误差、接收机钟差、载波相位观测的整周
不确定性影响和
天线相位中心误差。
(1)观测误差。除
分辨误差外,还包括接收天线相对测站点的安置误差。分辨误差一般认为约为信号波长的1%。安置误差主要有天线的置平与对
中误差和量取天线相位中心高度(天线高)误差。例如当天线高1.6米,置平误差0.10,则对中误差为2.10毫米。
(2)接收机钟差。
GPS接收机一般设有高精度的
石英钟,日
频率稳定度为10~11。如果接收机钟与卫星钟之间的同步差为1秒,则引起的等效距离误差为300米。处理接收机钟差的方法有作为未知数,在数据处理中求解;利用观测值求差方法,减弱接收机钟差影响;定位精度要求较高时,可采用外接
频标,如铷、
铯原子钟,提高接收机
时间标准精度。
(3)载波相位观测的整周未知数。无法直接确定载波相位相应起始历元在
传播路径上变化的整周数。同时存在因卫星信号被阻挡和受到干扰,而产生信号跟踪中断和整周变跳。
(4)
天线相位中心位置偏差。GPS定位中,观测值都是以接收机天线的相位中心位置为准,在理论上,天线相位中心与仪器的
几何中心应保持一致,实际中,其随着信号输入的强度和方向不同而有所变化,同时与天线的质量有关,可达数毫米至数厘米。如何减小相位中心的偏移,是天线设计的一个迫切问题。
运行动态
应用场景
全球定位系统一般主要是指GPS,尽管
俄罗斯、欧洲及中国也纷纷建立自身的全球定位系统,但就技术而言,美国建立的
GPS技术处于先进地位。本节所指的定位
系统应用主要依据是GPS的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其他定位系统也将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样也能实现相应领域的应用。
将应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的控制网叫GPS网,GPS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球或全国性的高精度GPS网;一类是区域性的GPS网。
大地测量的科研任务是研究
地球形状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利用
全球覆盖的高精度GPS网建立起高精度的动态坐标框架。区域GPS网是指国家C、D、E级GPS网或专为
工程项目布测的工程GPS网。
对当前位置的定位以及对
目标物的定位是地面车辆
导航系统的两个
关键技术。前者需要GPS获取点位根据,而后者则偏重以
数字地图为基础,确定点位置,这实际上是一个地图
相关分析的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车辆日益增多,
交通运输的
经营管理和合理调度,警用车辆的指挥和
安全管理已成为公安、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问题。
GPS导航定位技术的出现给车辆、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导航定位提供了具体的实时的
定位能力。用于公安、交通系统的主要有:车辆GPS定位与无线电
通信系统相结合的指挥
管理系统;应用
GPS差分技术的指挥管理系统。GPS车辆导航
应用范围很广,如
运输线路导航、
突发事件车辆导航、车辆派遣等一一般地,智能型车辆和
高速公路系统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4种:自动式系统、
车队管理系统、咨询型导航系统和普查型系统。车队管理系统可对多辆车进行操作,并设有捌度中心;咨询型导航系统融合自动式系统和车队管理系统;普查型系统通常由自动式车辆加载摄像机或数字式的照相机组成,可用于获取时间、点位特性的道路信息,
用GPS来监测全球和区域
板块运动,监测区域
地壳运动,对地球成因及动力机制的研究。研究地下断层活动模式、
应力场变化,对地震危险值估计和预报。为了进行中国
地壳形变监测,由地震局、总参测绘局、
国家测绘局、中国科学院承担的“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同
地壳运动监测网络工程”已于2000年建成。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利用云南
滇西两期GPS监测资料,反演
红河断裂带低下断层活动模式,对1996年云南丽江地震作了较为准确的
中期预报,其
位置误差为27千米,
震源深度误差为0~6千米.震级完全准确,揭示了用GPS监测资料做中期
地震预报的可能性。
利用GPS理论和技术来遥测
地球大气、进行气象学的理论和
方法研究称为
GPS气象学(GPSIMET)i GPS气象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10年代后期,最先在美国起步,在美国取得理想的试验结果后,在其他国家如日本也逐步开始GPS在气象中的应用。GPS/MET探测数据具有
覆盖范围广(全球)、高垂直分辨率、
高精度和高长期稳定的特点。
地球的大气相当于一个透镜,
电磁波信号(如载波)在大气中的传输路径将因
大气折射而发生曲折,气体密度越大,信号折射越强烈,波传输越慢,低轨GPS
接收机接收到经折射的信号,可计算出综合信号
折射率。经过适当的转换,电磁波的折射路径在各层大气中的
垂直结构可以重构。无线电采用微波转换器由GPS卫星向接收机发射信号,传播中需经过某种介质,研究信号传输的性质就可以探清陔介质的性质。大气中有3种GPS信号折射源,即干燥物、水气和
电离层物质。
(5)军事中的应用
军事上可用于
协同作战、导弹的制导、搜索及救援人员野外定位。协同作战方面,GPS可为各级
指挥系统提供各种目标及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导弹的制导方面,
美伊战争70%左右使用GPS辅助制导,使
战斧式巡航导弹从l600千米的地方准确打击一个小房子的目标。搜索及救援人员野外定位方面,在茫茫的沙漠上,没有任何标志,主要靠
导航卫星进行定位,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在海警
舰艇航行应用中,中国利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规避了全球定位系统隐藏的
安全风险,而且可以完成舰艇定位、导航、管理以及
指挥控制等多项工作。
(6)农业中的应用
GPS系统在
精细农业实施过程中异常重要:能对农田各种信息给予精确定位,包括对农机车辆导航、平地、精确播种、喷药、撒肥、
数据管理以及作物活力检测和变量控制。
精准农业中较为成熟的、效益较好的应用包括:自动驾驶、施肥、喷药和播种等。GPS对于
土壤养分分布调查、检测
作物产量和农田管理在效率、
准确率上比人的管理高很多;在
联合收割机上配置
监视器和
GPS接收机,构成作物产量
监视系统;通过和土壤养分含量分布罔的综合分析,可以找出影响作物产量的相关因素,从而进行具体的田间施肥等管理工作。利用
棕色土壤和绿色作物
叶子反射光波波长的差
可辨别土壤、作物和杂草。利用反射光波的差别,鉴别缺乏营养或感染病虫害的作物叶子。施加
除草剂有两种方法,①利用杂草检测传感器,采集田间杂草信息,通过变量喷洒设备的控制系统,控制除草剂的喷施量;②事先用杂草传感器绘制出田间杂草
斑块分布图,由电子
地图输出处方,通过变量喷药机械实施。
美国
土地管理局于20世纪10年代中叶开发了基于GPS的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美国土地局分季度收集一次
野生动物资源的有关信息,如
生态条件以及
野生动物栖息地分布、野生动物数量等。
美国西部生活着数以万计的
野马和野牛。建立野生动物管理系统,其主要目的在于:采用声音录入代替旧的手工输入方法;能显示当前和历史的飞行路线,对野生动物分布进行精确定位。实际工作中,在飞机或车辆上安装该系统,在空中寻找野生动物,用声音录入方式记录有关信息,GPS点位数据自动存储到数据库中。必要时可以按照历史航线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结合现时与历史资料可以进行野生动物活动区域的
动态监测。
(8)在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对突发事件的
反应时间长短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事件的
损失程度。在突发事件如医疗、
火警、
交通事故的快速反应中.GPS和GIS起到决定性作用。一般地,建立突发事件救助系统可大致包括:①车载部分.,载有
GPS设备,通过适当软件处理,获得
地理坐标;②通信系统。采用双通道蜂窝
通信网,事件发生后,驾驶人员启动求助系统,请求帮助种类(报警、医疗等)及伤害程度等;③处理中心。可接收用户信号,在GIS的辅助下,迅速对事发地点进行查询、定位,并根据用户提供的求助
信息类别,确定相应的急救措施。GIS包括数字化的地图和属性信息,可以进行突发事件的发生地点在数字地图上的查询和定位以及调度人员对最短路线的选择,GPS则可以使急救车辆的点位等信息及时反馈到主控中心,以便调度。
(9)旅游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
生活质量的提高,GPS服务逐步应用到私人旅游及
野外考察中,到风景秀丽的地区去旅游,到原始大森林、雪山峡谷或者大沙漠地区去进行野外考察,安装于车内的
GPS接收机将充分发挥其全球定位的功能成为驾驶者最忠实的向导。在驱车游览风景的途中,乘车者可以随时知道车辆所在位置及行走速度和方向,从而避免迷失路途。即使在途中出现麻烦,GPS监控
服务中心会及时提供指示、连接最近的救援机构,积极采取行动。通过GPS
监控中心提供的友情
远程服务,即使乘车者车行万里,仍不失在家的感觉。提供出行路线规划是
汽车导航系统的一项重要
辅助功能,包括自动线路规划和线路设计。自动线路规划由计算机软件按要求自动设计最佳行驶路线包括最快的路线、最简单的路线、通过高速公路路段次数最少的路线等的计算。人工线路设计是由驾驶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地设计起点、终点和途经点等,自动建立线路库。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还包括
航空摄影测量,
线路勘测及
隧道贯通测量,地形、地籍及房地产测量,
海洋测绘,工程
施工测量、大桥
施工控制网建立、海上勘探平台沉降监测、大桥动态实时形变监测、高层建筑实时变形监测。GPS更高效的服务将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得到应用。
GPS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1.货物跟踪GPS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通过GPS和
计算机网络实时收集全路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及所运货物的
动态信息,实现对陆运、水运货物的
跟踪管理。只要知道货车的车型、车号或船舶的编号就可以立即从
铁路网或水运网中找到该货车或船舶,知道它们所处的位置,距离运输目的地的里程以及所有装运货物的信息。运用这项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运营的
精确性和透明度,为货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与
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解决物流配送。物流包括
订单管理、运输、仓储、装卸、送递、报关、退货处理、
信息服务及
增值业务。全过程控制是
物流管理的核心问题。供应商必须全面、准确、动态地把握散布在全国各个
中转仓库、经销商、零售以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各种运输环节之中的产品流动状况,并据此制定生产和
销售计划,及时调整
市场策略。因此,对大型供应商而言,没有全过程的物流管理就谈不上建立有效的
分销网络;对于大型连锁零售商而言,没有全过程的物流管理就谈不上建立
供应配送体系;对于
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仓储物流中心,没有面向全过程的物流
管理服务就很难争取到客户的物流业务;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没有快速、准确、安全、可靠的
物流配送服务,
网上采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物流配送的过程主要是货物的空间位置转移的过程,在物流
配送过程中,要涉及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送达等业务环节,对各个环节涉及的问题如
运输路线的选择、仓库位置的选择、仓库容量设置、合理装卸策略、运输
车辆调度和投递
路线选择等进行
有效管理和
决策分析,有助于物流配送企业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率。事实上,仔细分析上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发现,上面的问题都涉及
地理要素和
地理分布。凡是涉及地理分布的领域都可以应用
GIS技术,GPS/GIS技术是全过程物流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应用情况
1989年2月4日,第一颗GPS
卫星发射成功,到1993年底建成了实用的GPS网,即(21+3GPS)星座,并开始投入商业运营。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
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
GPS卫星星座已经布设完成。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
定位系统。经近10年中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GPS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赢得了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信赖,并成功地应用于
大地测量、工程测量、
航空摄影测量、
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
地壳运动监测、
工程变形监测、
资源勘察、
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中,从而给测绘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
技术革命。
GPS是美国第二代
卫星导航系统。它是在
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采纳了
子午仪系统的成功经验。按规划方案,GPS的空间部分使用24颗高度约2.02万千米的卫星组成
卫星星座。24颗卫星均为近圆形轨道,运行周期约为11小时58分,分布在6个
轨道面上(每轨道面4颗),
轨道倾角为55度。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并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几何图形。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
20世纪70年代,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军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
情报搜集、
核爆炸监测和
应急通信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
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
GPS卫星星座已布设完成。GPS已经经历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已升级到第三代,以保持其在导航定位系统的霸主地位,GPS是全球范围内精度最高、
覆盖范围最广的导航定位系统。
最初的GPS计划是在美国联合计划局的领导下制定的,该方案将24颗卫星放置在互成1200的三个轨道上。每个轨道上有8颗卫星,地球上任何一点均能观测到6~9颗卫星。这样,
粗码精度可达100米,
精码精度为10米。由于预算的压缩,GPS计划不得不减少
卫星发射数量,改为将18颗卫星分布在互成600的6个轨道上,然而这一方案保障不了卫星的可靠性。1988年又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工作在互成600的6个轨道上,也是GPS卫星所使用的工作方式。
总体评价
世界上正在全球范围运行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一共有四个: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
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欧盟的
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和中国的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其中,全球定位系统(GPS)发展最早,成熟度最高,商业应用开发深入。(学习强国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