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20000 是世界上第一部针对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IT Service Management)领域的
国际标准,
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标准代表了被广泛认可的评估
IT服务管理流程的原则的基础。该标准定义了一套全面的、紧密相关的服务
管理流程。
认证准备
前期准备
ISO 20000是面向机构的IT服务
管理标准,目的是提供建立、实施、运作、监控、评审、维护和改进IT服务管理体系(
ITSM)的模型。建立
IT服务管理体系(ITSM)已成为各种组织,特别是金融机构、电信、高科技产业等管理
运营风险不可缺少的重要机制。ISO 20000让IT管理者有一个参考框架用来管理IT服务,完善的
IT管理水平也能通过认证的方式表现出来。
不同于ITIL只有个人认证系列,ISO 20000则是对组织的整体认证,因此需要全方位的建立符合标准的体系,也意味着认证前期准备工作将是复杂而细致的。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在着手进行认证之初,必须充分认识到良好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通过这样一项
国际标准认证的基石。实际上,对于大多数组织而言,通常没有太多认证工作相关的经验,因此在认证准备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整个认证实践都是颇有益处的。
本书将从认证方案制定、调研访谈、咨询审核机构选择、组织内部流程4个方面来介绍认证准备阶段工作。事实上,虽然这四部分内容是大多数组织通过
IT认证所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每个组织的
组织架构和管理基础的不同,前期准备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会有一定的差异,通过认证的过程也会不同。因此,组织应“因地制宜”地开展认证实践工作。
制定认证方案
认证准备阶段第一步工作就是完成认证可行性方案的编写。如果把认证活动理解成一个项目,认证方案的编写就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目标和相应配套条件(如管理基础、管理需求、项目规模、资源投入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认证可能取得的
经济效益及
社会效益进行预测,从而形成该项目是否值得实施和如何实施的咨询意见,为组织的高层提供
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认证方案的制定也是认证准备阶段中最重要的工作。
可行性分析通常可包含投资必要性、组织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财务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
风险因素及对策等部分。由于各类型项目因行业特点而差异很大,具体到ISO 20000认证,通常需要从管理基础和效益两方面进行考虑和分析。
首先是管理基础分析。需要对组织自身的管理基础,包括ITIL体系实施的基础、当前的组织架构和当前
管理体系在认证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
IT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是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表明,需要首先解决
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培养
服务意识和
质量意识,建立内部可行、科学的
服务模式;其次才是借助
软件工具将管理
流程固化和优化,利用自动化工具辅助和提升
管理效率,
实现技术和管理的有效结合。因此,在认证可行性分析时应更关注管理可行性,其次才是
技术可行性。
对于那些已经成功实施基于ITIL的
管理方法的组织来说,需要更标准化的成熟IT
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管理与国际接轨。ISO 20000认证将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需求,同时ISO 20000的
持续改进机制也确保
管理流程具备更强的生命力。
其次是
效益分析。可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认证项目的收益,评价认证项目在实现
组织发展目标、有效配置IT资源、改善
运行环境、提高流程效率、减少人员工作量、提升
盈利能力等方面的效益。
虽然对于不同的组织来说可能带来的效益各有不同,但通常ISO 20000可能为组织带来的效益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在IT服务提供中有更多的
管理手段,并能持续地改进;
—改进服务交付的能力,为关键业务服务提供稳定的,高质量,低成本的可靠的服务;
—为组织内部运营过程提供一个管理和沟通的平台;
—采纳
最佳实践,提高组织内部
服务水平,以及服务级别的持续保持;
—有效管理供应商的方法;
—有价值的管理数据,更好的决策支持;
……
2. 认证实施计划
认证实施计划是认证方案书中的核心部分之一。提到计划,通常的理解就是步骤、任务、人员、周期、里程碑等内容,使用专业的工具如MS Project、
Excel进行编辑和制定。按照
项目计划的常用制定方法基本可以覆盖认证计划的主要内容,但必须注意认证实施计划与一般
工作计划几个细节上的区别:
(1) 本书前面已经介绍过,认证过程主要分为前期准备阶段、
差距分析阶段、流程建立改进和试运行阶段、
认证审核阶段等。各个阶段的时间和人员分配取决于组织自身的
成熟度,可以适当调整几个阶段的
资源分配。如果IT服务管理的基础较好,前期准备和流程建立改进阶段时间可以大大减少。
(2) 始终牢记各个流程必须全部达到ISO 20000的要求才能获得认证,因此资源适当向基础薄弱、离标准要求有一定距离的管理流程,提早启动流程建立和改进阶段工作。
(3) 认证计划中需要包括审核机构的部分,由于整个审核过程会包括几批次,每批次之间另有再改进的时间,同时每一次审核需要提前预约,因此整个实施计划建议预留一些时间给审核机构。
图4-1是一个认证计划的样例,供读者参考。事实上,计划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制定认证计划这项工作的重视。
3. 资源与费用
资源与费用也是认证方案准备过程中需要了解的内容之一。与实施计划一样,资源投入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组织自身的成熟度,越成熟的组织需要在
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和完善上花费的资源相对越少。
人力资源:通常包括组织自身、第三方咨询机构、
认证审核机构等的人力资源,其中通常较为容易忽视的是组织在
全员培训上的人力投入。这在流程体系试运行和认证审核阶段都是相当关键的。
工具资源:现阶段,任何组织的IT服务管理体系都与工具软件有一定关联,而且这种依存度正在逐渐上升。组织在实施ISO 20000认证时,可能需要对其现有的工具平台进行一定的调整,也可能需要采购一些新的产品。
费用方面,通常认证实施项目包含以下5个部分:
(2) 认证服务费(审核机构)
(3) 培训费用(可选)
(4) 认证相关参考资料、宣传费用(可选)
(5) 工具软件费用(可选)
具体费用根据
组织规模而有所不同。对于希望通过该项认证的组织来说,在项目方案中应确认
认证服务费用是否包含后续年度的复审、复评和证书
管理费用等。
除以上介绍的管理基础分析、
效益分析、认证实施计划、资源与费用等主要内容外,认证可行性方案中还可以包括ISO 20000认证介绍、风险因素及对策等内容,组织可根据自身情况丰富方案内容。
前期调研
认证准备阶段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调研,对于整个组织而言,进行充分细致的调研工作有助于梳理组织内IT服务管理现状,同时对于提高全员认证意识,提升组织内成员对认证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一阶段的工作在某种程度
上和下一阶段
差距分析工作存在一定重叠,可以同步进行。区别在于正式启动认证前的调研承担了部分
可行性研究的职能,同时主要偏重于现状的了解和梳理,并不过多地进行与ISO 20000
标准条款的对比,而差距分析主要立足于ISO 20000标准,运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比较性的分析,查找出组织现状和ISO 20000标准中各条款的差距,进而制定改进课题。
下面简要介绍几个认证准备阶段常用的调研方式。
问卷调查是最为常用的方式之一,优点是可以让受访对象能够有针对性地准备收集材料、整理相关信息,同时准备的时间也相对充裕。在调研问卷回收的基础上,可以安排进行
面对面的访谈,对问卷中的重要部分进行展开了解。
问卷调查可根据ISO 20000的特点进行设计,主要包括2个部分,即管理体系和13个管理流程。管理体系部分的调研范围涵盖认证目标、
组织结构、员工
职位描述、人员
知识结构、文档体系、
培训体系、
内部审计和改善计划等方面。管理体系的调研对象为组织的
高层管理人员,这些人员通常也是ISO 20000体系整体质量管理人员,或称质量经理,对整个体系负有管理职责。管理流程部分相对细节层面的内容较多,可以包括各流程的定义、输入、输出、文档记录、工具以及流程间关联的内容。管理流程的调研对象为组织内当前负责相关流程或者工作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通常可包括ISO 20000体系中各
流程经理、流程协调人员和流程执行人员。
2. 人员职责汇总
除
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外,组织内部人员职责分工也是调研期间需要梳理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建议采用“人员角色和职责列表”(Role & Responsibility Matrix)的方式,通过建立人员和
工作内容的对应矩阵,对组织内所有人员的职责分工进行汇总和整理。表4-1提供了一个范例:
范例说明:
(1) 横向:按组织的
部门划分来填写,包括各
部门经理和员工。可以包括组织外部的合作厂商信息。
(2) 纵向:按工作内容排列。工作内容可分为多级,填写时应尽可能覆盖全面,各级工作内容颗粒度应统一。工作内容分为两级,在工作内容的划分时需要考虑
覆盖面与细致性问题。覆盖面需要尽可能全面,而各级工作内容划分的颗粒度则又需要相对均衡。
(3) 交叉点:横纵向交叉点为
工作项与人员的对应关系。
P(Primary):代表主要负责人;
B(Backup):代表次要负责人或是主要负责人的
认证的范围
认监委《关于开展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公告》中把第一批开展ISO20000认证业务类别表规定如下。
认证实施效益
· 得以获得业界普遍认同的国际证书ISO20000认证;
· 就
服务质量和服务承诺与业务及
供货商达成一致,建立和业务及供货商统一的沟通平台;达到相关利益方均满意的IT服务
管理目标;
· 提高IT服务的
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业务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 持续
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业务
满意度;
· 提高项目的可提供性并确保如期交付;
· 从总体上提高组织/企业IT投资的报酬率,提升组织/企业的
综合竞争力;
· 建立IT部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
持续改善机制和
内控机制;
· 明晰IT
管理成本和组织/企业
业务战略和IT
战略目标的结合点,完善现有IT服务结构和资源配置,使各项IT资源的运用符合公司业务
战略和IT战略目标;
· 通过建立优化、透明的管理流程和权责的定义,监控管理流程、进行
绩效评价;降低IT运营的
管理成本和风险;
· 易于整合服务管理流程和其它
管理系统,如: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 、
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等;
· 将现有管理体系和
业务流程整合,规范IT部门服务水平,规范
工作流程,降低由人员变动导致的风险;
· 提高IT部门相关员工的专业素质,提高员工的
服务能力和
工作效率;
· 提升IT部门整体运作及部门间沟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