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又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为《
汲冢周书》。作品中内容主要记载从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
成王,
康王,
穆王,厉王到景王年间的时事。旧说《逸周书》是
孔子删定《
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可能还经汉代人改易或增附。
目录
作品简介
《逸周书》今本全书十卷,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无文,四十二篇有晋
五经博士孔晁注。各篇的篇名均赘“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卷端,或附卷尾。《
左传》《
国语》称引《周书》多次,考查文字,在今《
尚书》之中与《
墨子》《
战国策》也称引《周书》多次,考查文字,与今《逸周书》同。《左传》引今《逸周书》之文,或曰“周志”或曰“书”。序与《
尚书》序相类,分言各篇之所由作。正文基本上按所记事之时代早晚编次,历记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
成王,
康王,
穆王,
厉王及景王时事。
《逸周书》内容庞杂,各篇体例、性质不尽相同,正文大体上按史事之年代早晚编次,记事上起周初的文王、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该书记载了许多重要史事,保存了不少
上古时期的历史传说,对研究先秦历史文化很有价值,其中《克殷》《世俘》等篇记
武王伐纣经过,是研究商周之际史事的重要依据之一。
历史沿革
《逸周书》原名《周书》。《逸周书》称呼初见于东汉
许慎的《
说文解字》,自清代修《
四库全书》,题名为《逸周书》,《逸周书》书名才确定。《
隋书·经籍志》又误题为《汲冢周书》(实际并非汲冢所出),相传乃孔子所删百篇之余,故不入
六经。作者不详。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与《尚书》相类,是一部周时诰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
今本全书10卷,正文70篇,其叙事上起周文、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内容庞杂,体例不一,性质各异,如前3篇皆以王者师的口吻,讲为政牧民之道;第5篇和第11篇讲救助灾荒的措施与制度;第6~10篇等均类兵家言;而自第11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维(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开头,记事或言。第30~50篇,主要记伐商前后事。第51、52篇是有关天文历法的文字等等。其中不少事实,可以和《
史记》《
礼记》《
周礼》等典籍中的记载相互印证。如《克殷》篇所载
周武王待首于太白事及《度邑》《作雒》篇所载周公
营建洛邑事等,皆为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然此书文字多误脱,还间杂有后人羼补、更动之作,尤须注意。清人注者数家,以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流传最广及
王念孙《读逸周书杂志》、
俞樾《周书平议》、
刘师培《周书补正》和
陈汉章《周书后案》,均可参考。
来历
《逸周书》之来历,汉
班固《
汉书·艺文志》所引
刘向语及
刘知几《
史通》皆以为是
孔子删削《
尚书》之馀篇,今人多不信从,而以为是战国人所编;各篇写成时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战国或西汉,另有个别篇章,可能还经汉代人改易或增附。如《时训》以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蛰为二月节气,与汉以前历法相左。该书在汉代已散佚不全。刘向
校书,即谓存者四十五篇。今传六十篇本,盖又经後人改编。
关于《逸周书》的来历,一种说法以为它是
晋武帝时
汲郡古墓所出,是汲冢古书的一种,所以又称之为《汲冢周书》,《
隋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等皆如此著录;另一种说法以为它自古流传不绝,而非出于汲冢,并以
许慎《
说文解字》、
郑玄《
周礼注》等所引材料及《
汉书·艺文志》所载“《周书》七十一篇”为证。亦有人折衷两种说法,认为今之所见《逸周书》实为后人合传世本与汲冢本而成。
思想内容
由于《逸周书》部分内容及思想与儒家道德理论相违背,其书迄清代一直不甚为人所重,故乏精校,版本文字脱误严重。
清代校正
今传世本有十馀种,以元至正十四年(1354)
嘉兴路学宫
刊本为最古,但不易得。《四部丛刊初编》所收为明
嘉靖间四明章檗刊本。清
乾隆间
卢文弨合众本校刊,是为抱经堂本,世推“最善”。
清人著者数家,以
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流传最广,然其注较简,且说多本
丁宗洛《逸周书管笺》。另有
潘振《周书解义》、
陈逢衡《周书补注》、唐大沛《逸周书分编句释》,及
王念孙《读逸周书杂志》、俞樾《周书平议》、
孙诒让《周书补》、刘师培《周书补正》和陈汉章《周书後案》,均可参考。
考证
有人认为今本盖後人合旧本与晋
太康年间
汲冢所出之
周书而成,故有“汲冢周书”之名。但多数人认为称今本《周书》为《
汲冢周书》,是一种误解。 《逸周书》内容庞杂,各篇体例不尽一致,性质亦有不同。如前三篇《度训》《命训》《常训》,皆以王者师的口吻,讲为政牧民之道;第五篇《籴匡》和第十一篇《大匡》,讲救助灾荒的措施与制度,第六篇至第十篇《武称》《允文》《大武》《大明武》《小明武》及第三十二篇《武顺》、第三十三篇《
武穆》和第六十八篇《武纪》,均类兵家言:而自第十一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维(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开头,记事或言。
第三十至第五十篇,主要记伐商前後事。如《酆谋》记伐商前的准备,《和寤》记伐商途中事,《克殷》记克殷的经过及善後,《世俘》主要记伐殷战果,《商誓》主要记武王训告商旧臣诸侯之辞,《度邑》记
周公规拟伊洛而定“天室”之事,《作雒》记营建成周之缘起及成周之制。
第五十一篇《
月令》是有关
天文历法的文字。第五十二篇《时训》记一年中
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时之
物候。第五十四篇《
谥法》言给谥的法则。第五十八篇《官人》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文同而人异(《大戴礼》为
文王与
太公望,此为文王与
周公旦)。第五十九篇《王会》,记
成周之会的盛况及各方贡献。第六十篇《
史记》,记历史上诸王国灭亡的原因与教训。第六十二篇《职方》,即《周礼·夏官·职方氏》文。第六十三篇《
芮良夫》,记芮良夫训诫
厉王之辞。第六十四篇《太子晋》,记
周景王太子晋行事。第六十七篇《周祝》,则又为韵语,
纯系说教。
今存的五十九篇当中,属于或基本属于西周作品者大概有:《世俘》《商誓》《皇门》《祭公》《芮良夫》等篇。这些篇记事当较可靠,此外,《度邑》所记之事在周初铜器
何尊亦有反映,《克段》所记,
朱右曾以为“非亲见者不能”,也当有较可靠的根据,此二篇皆为《
史记·周本纪》所采用。即使时代较晚各篇,也有研究价值,如《度训》等篇对于研究
孟子、
荀子等人的思想渊源,《程典》等篇对于研究古代伦理思想,类兵家言的几篇对研究
先秦兵家,《王会》对于研究古代
少数民族的分布及
民族关系,均有特殊意义。
四库提要记载
十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曰《
汲冢周书》。考《隋经籍志》《唐艺文志》,俱称此书以晋太康二年得於魏安釐王蒙中。则汲冢之说,其来已久。然《
晋书·武帝纪》及《
荀勖》《束晳传》,载汲郡人不准所得《竹书》七十五篇,具有篇名,无所谓《
周书》。
杜预《春秋集解後序》,载汲蒙诸书,亦不列《
周书》之目。是《
周书》不出汲冢也。考《汉书·艺文志》先有《
周书》七十一篇,今本比
班固所纪惟少一篇。
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凡七十篇,《叙》一篇在其末。
京口刊本,始以《序》散入诸篇,则篇数仍七十有一,与《
汉志》合。
司马迁纪武王克商事,亦与此书相应。许慎作《
说文》,引《
周书》“大翰若翚雉”,又引《周书》“豲有爪而不敢以撅”。
马融注《
论语》,引《
周书·
月令》。
郑玄注《
周礼》,引《周书·王会》,注《
仪礼》,引《周书·比党州闾》。皆在汲冢前,知为汉代相传之旧。
郭璞注《
尔雅》,称《逸周书》。
李善《文选注》所引,亦称《逸周书》。知晋及唐初,旧本尚不题“汲冢”。其相沿称为汲冢者,殆以梁任昉得《竹简漆书》,不能辨识,以示刘显。显识为
孔子删书之馀。其时《
南史》未出,流传不审,遂误合《
汲冢》《
竹简》为一事,而修《隋志》者误采之耶。郑玄祐作《大戴礼後序》,称《文王官人篇》与《汲蒙周书官人解》相出人。《
汲冢书》出於晋太康中,未审何由相似云云。殊失之不考。《
文献通考》所引《李焘跋》及
刘克庄《後村诗话》,皆以为汉时本有此书,其後稍隐,赖汲蒙竹简出,乃得复显。是又心知其非而巧为调停之说。惟旧本载嘉定十五年《丁黼跋》,反覆考证,确以为不出汲冢。斯定论矣。其书载有太子晋事,则当成於灵王以後。所云文王受命称王,武王、
周公私计东伐,俘馘殷遗,暴殄原兽,辇括宝玉,动至亿万,三发下车,悬
纣首太白,又用之南郊,皆古人必无之事。
陈振孙以为战国後人所为,似非无见。然《
左传》引《周志》“勇则犯上,不登於
明堂”。又引《书》“慎始而敬终,终乃不困”。又引《书》“居安思危”。又称“周作
九刑”。其文皆在今《书》中,则春秋时已有之。特战国以後又辗转附益,故其言驳杂耳。究厥本始,终为三代之遗文,不可废也。
近代所行之本,皆阙《
程寤》《秦阴》《九政》《九开》《刘法》《文开》《保开》《八繁》《箕子》《耆德》《
月令》十一篇。馀亦文多佚脱。今考《
史记·楚世家》引《
周书》“欲起无先”,《主父偃传》引《周书》“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货殖传》引《周书》“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
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汉书》引《周书》“无为创首,将受其咎”,又引《周书》“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唐六典》引《周书》“汤放桀,大会诸侯,取天子之玺,置天子之座”,今本皆无之。盖皆所佚十一篇之文也。观
李焘所跋,已有脱烂难读之语,则宋本已然矣。
文体意义
为阐释性“语”体文献提供话语资源
“语”是
先秦时期非常普遍的一类文体,它作为古人生存经验、
知识积累的结晶和为人处世的指南,是当时人们的
一般知识和共有的思想、话语资源,也是后人常常借用的
文化资源。“语”类文献通常以“明德”为目的,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有言类之语、事类之语,也有兼记言叙事之语,有散见之语,也有成篇甚至结集之语。
《
论语》《
国语》《文子》《
管子》《
大戴礼记》《
战国策》等书中都有成篇的语类文献,出土的
郭店楚简《语丛》、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
马王堆帛书《称》、
银雀山汉简《要言》、
阜阳汉简《春秋事语》等也都属于语类文献的范畴。《逸周书》中也有非常多的“语”体文,不仅大多数篇章中带有总结性质的句子独立出来都可以视作“语”,还存在着一些
语体文集成性质的篇章,如《王佩》《铨法》和《周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