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指汉魏间
曹操与其子
曹丕、
曹植,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对当时很有影响,后人合称之为“三曹”;七子: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始于曹丕所著《
典论·论文》,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得到后世普遍承认。七子中,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其余六子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投奔曹操,多视曹操为知己,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建安文学
建安九年(204年),
曹操占据
邺城 (今邯郸临漳)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又善属文,爱文士。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
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
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
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
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
刘协的一个年号,东汉末,
董卓乱后,
军阀割据,战事频仍。
长安、
洛阳皆废毁。献帝从长安到洛阳,又被
曹操迎接到许昌。这一年(即196年)改
兴平为
建安元年。
220年,曹操死,献帝禅位于
曹丕。建安文学,通常指从汉末到
魏初这个时期的文学,但并非仅限于这25年。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
黄金时代。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大动荡、军阀混战中,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这是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有关的。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
亳州)人曹操组建
青州兵,挟持
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
邺城(故址在今河北省
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因发生在
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
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
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
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
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两首《
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
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
美女篇》,《
洛神赋》等,曹植写《
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李白有“
蓬莱文章
建安骨”之句,可知
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合称
三曹,是建安时代最为优秀的诗人。他们雅爱词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学,促成了五言古体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且身体力行,创作了各具风格的名篇
佳什: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书依据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精心择取曹操诗19首,曹丕诗39首,曹植诗70首,分加题解和注释,对深入理解三曹诗作极有帮助。
南朝齐书法家王僧
虞说:“曹氏三祖,风流可怀。
京洛相高,
江左弥重。”曹操的诗胜在气势与境界,他的两个最出名的儿子曹丕
子恒与曹植子建都是天才的诗人,他们的文学天赋都要比他高。但
曹植的才干更高,其诗如天籁之音,天马行空高高在上。为众多学者文士所推崇景仰。但也有不喜欢的,如明文学家
王世贞就说:“子建天才流丽,虽名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而
曹丕的天赋是诗人伤春悲秋的敏感,细腻的感悟感伤。所以有人谓之曹植的诗如仙,曹丕的诗如人。读曹操曹植的诗篇更多的是令人仰慕与倾佩, 而读曹丕的诗则更多的是动容。虽曹丕之诗名不如其父
曹操其弟曹植,但
魏文帝的诗歌却最像文人。相比之下曹丕更容易令人感动,因为他诗篇里流露出的细腻的感伤,更能令人产生的共鸣。明朝
锺惺在《古诗归》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清代
沈德潜在《
古诗源》中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
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操
曹操(155~220)字
孟德,
小名阿瞒,沛国
谯县(今
安徽省亳州市)人,父亲
曹嵩是得宠宦官
曹腾的养子,官至
太尉。曹操二十岁
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建安元年(公元208年),受封为丞相,公元216年,
汉献帝册封
曹操为
魏王。
建安十三年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
高陵。
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
庙号“太祖”,史称
魏武帝。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
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
蒿里行》、《观沧海》、《
薤露》、《短歌行》、《
苦寒行》、《
碣石篇》、《
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
曹操集》。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
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
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
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
杜甫、
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
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
龟虽寿》言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袅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
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
秋胡行》之低沈情绪,《
陌上桑》等
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
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
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
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
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
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曹丕
字子桓,生于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死于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乱世,
曹丕便“生于中平之季,长于
戎旅之间”,典论自序说道:“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 他多次随其父于
金戈铁马间
南征北战,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状,“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所有这一切,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基础,也确实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曹植
(192~232)字子建,
曹丕的弟弟。卞氏所生第三子。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
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后人评价也最高。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早年即有「
绣虎」雅号。一度受到
曹操的信任,几被立为太子。最后终於失败。曹操立曹丕为嗣,诛
杨修,曹植荣宠日衰,曹丕即位,杀丁氏兄弟,曹植也受到迫害,屡改封地,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
动辄获咎,如同囚徒。黄初之世,始终处在生命恐惧之中。
曹丕死,
明帝曹睿即位之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变,他一度焕发希望,上表请求自试,终不为所用,於
太和六年,抑郁而终。
诗例
煮豆持作羹,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现代版本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子
历史沿革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
曹丕所著《
典论·论文》:“今之文人,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
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
汝南应玚德琏,
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
学无所遗,于
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
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
建安孔融与
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
邯郸临漳)中,又号“
邺中七子”。
简介
孔融字
文举,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
曹操所用。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
孔融让梨』的故事了。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
侍御史,与
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
虎贲中郎将。
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
董卓,转为
议郎,出至
黄巾军最盛的
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
刘备表荐他领青州
刺史。
建安元年(196),
袁绍之子
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
许昌,征孔融为
将作大匠,迁
少府。在许昌,不满
曹操雄诈,多所
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
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
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为
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
荐祢衡表》、《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
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
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字孔璋,广陵(今江苏
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
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
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
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
冀州,入
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
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
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
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
军师祭酒,使与
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
刘桢、
应玚、
徐干等同染
疫疾而亡。擅长章奏书记。《
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
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字仲宣,山阳
高平(今山东
邹城)人,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幼时往见左
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
倒屣以相迎。
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
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
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
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
卫觊、
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
魏王」;后因
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
登楼赋》最能代表
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
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
抒情小赋的名篇。
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
建安初,
曹操召授司空
军师祭酒掾属,又转
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
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论》,
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与吴质书》)其情诗《
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
字元瑜,陈留
尉氏(今
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
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
受学于
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
阮瑀与
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
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
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
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
阮籍,孙子
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
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字德琏,
汝南(今河南
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
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初被
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
掾属,后转为
平原侯庶子。
曹丕任
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字公干,东平(今山东
东平县)人,
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学见贵。
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
甄氏,以不
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
徐干、
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
五言诗创作方面。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文学成就
诗歌
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
徐干的《
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阮瑀《
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辞赋
小赋,他们在
张衡、
蔡邕直接描写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
王粲、
徐干宋玉、
司马相如、
左思、
潘岳等并列。
散文
孔融的章表,
陈琳、
阮瑀荐祢衡疏》、《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
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
务本论》、《
荆州文学记官志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作品
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杨逢辰辑有《
建安七子集》。
评价
曹操,
孔融任过
少府、
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
建安元年(196),
徐干、阮籍在建安初,
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
建安十三年,
刘桢登楼赋》,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阮瑀《
驾出北郭门行》、刘桢《
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籍《七哀诗》、刘桢《
失题游宴、
赠答 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
王粲抒情性强。
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
陈琳、阮籍,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籍比较自然畅达。
徐干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
刘勰 中国文学史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