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2003年,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010年学校入选为“上海创新素养人才培养项目学校”。2016年,宝山区政府与上海大学签署了基础教育战略合作意向书,上大附中成为上海大学基础教育发展集团中的核心成员。
学校简介
高起点,高水准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的建设定位;上大附中是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亲笔题写校名。分为三大功能区域:教学区以椭圆形仿生综合楼为中心,智能化的教学大楼,人性化的实验大楼,以及科技楼、电教楼、艺术楼、演讲报告厅等八幢结构别致、气派非凡的建筑分列东西两旁,并以平台长廊相连相通,构成了一个具有人本理念的整体,其内部设施实现了网络化与数字化。运动区由海洋生态结构的体育馆、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铺设了人造草皮的标准足球场和8个塑胶篮、排、网球场组成,除满足日常体育教学、活动外,还可以进行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击剑、摔跤、体操等多项目的室内外训练和比赛。生活区拥有按星级标准建造的可容纳2000余师生食宿的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师生餐厅。整个校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新理念,新机制是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的办学模式。学校以优质教育服务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领导以科学教育管理让每一项目标得到全面实施,教师以现代教育手段使每一门课程得到全面优化。在这一全新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将全面依托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力量,诚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担任学校名誉校长,聘请市、区教育专家及知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教学指导,与上海市寄宿制重点中学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学校的物业、餐饮、住宿、绿化以及其它生活服务交由上海大学高校社会化服务中心全面管理。这将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活力。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2003年,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市特级校长卢广华担任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已故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原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为学校首任名誉校长。
学校占地210亩,毗邻上海大学,人文气息浓厚,环境优雅,教育教学设施达到全国同类学校的领先水平。上大附中以“明德·致远”为校训。学校以“人人皆可资优”为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基础扎实、身心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质人才。学校在德育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高标准的构建,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
办学思想
上海大学附中三年发展规划
(2003年9月——2006年7月)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宝山区人民政府投资2.4亿元,与上海大学新校区配套建设的一所高标准、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
校园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达5.9万平方米。分为三大功能区域:教学区以椭圆形的综合楼为中心,教学大楼、实验大楼、科技楼、电教楼、艺术楼、演讲报告厅等八幢建筑分列东西两旁,相连相通,并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运动区由体育馆国际标准田径场,足球场和塑胶篮、排、网球场组成。生活区拥有可容纳2000余师生食宿的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师生餐厅。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为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基于实验性、示范性寄宿制高中的定位,区政府投巨资建设起了这所现代化的学校。作为一所新创建的学校,如何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设施和依托上海大学的优势,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规章制度,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尽快完成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管理人员与教师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磨合,正确处理启动、稳定、改革、发展、创新的关系,实现高起点、高水准、高质量、有特色办学的目标,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上海城市精神建设和跨越式发展为背景,以上海大学为依托。树立现代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和选择学习的权利,坚持个性充分发展前提下全面发展的教育策略,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发展目标
1、办学目标:
创建高质量、有特色的实验性、示范性、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
“高质量”其核心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及现代人格的学生。同时在管理上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对培养高质量学生的需要。也就是学校管理及教育工作保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水平上,建设具有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质量的寄宿制高级中学。
“有特色” 就是在进行校本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充分满足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的德育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体现学校办学思想的个性化。
2、培养目标:
素质为本 多元发展
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格特征、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培养全体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
学校在夯实学生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同时,注重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充分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为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多元发展 培养学生不仅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及个性化的特长。学校要为积极培养学生多元化素质创造条件。
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校园分为四大功能区域:教学区以综合楼为中心,教学大楼、实验大楼以及科技楼、艺术楼、电教楼、报告厅等八幢新颖的建筑分列东西两旁,并以长廊平台相连互通,构成了一个整体。学校已建成了多网合一的校园网络,每间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全校800个网络终端合理分布,全面提供了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条件。学校运动区由体育馆,塑胶田径场、足球场和篮、排、网球场组成。生活区拥有可供1800名师生食宿的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和师生餐厅。2005年增建的新疆部拥有可容纳350名学生食宿的公寓、清真餐厅,以及多功能活动中心等。整个校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教育教学设施达到了全市乃至全国同类学校的领先水平,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硬件基础
师资队伍
学校有一支专业化、有个性的教师队伍。学校拥有特级教师2名,市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4名,区拔尖人才2名,区首席教师4名,区学科带头人5名,并有一批曾获全国及省市教学评比等第奖的优秀教师。
现任领导
党总支书记 王坤玉
校长 刘华霞
副校长 宁斐斐
学校校风
至诚 至勤 自信 自强
学校管理
在“以人为本,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的管理理念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竞争与协作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引导下,学校管理在动态建设中逐步形成体系:
(1)健全、规范了学校管理制度,制订并实施了“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考核奖励制”等五项核心制度及一系列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为各项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制度保证。
(2)形成了有序的学校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校长办公会与行政办公会作为学校决策层;中层一室(校长办公室)四处(政教处、教导处、科研处总务处)作为执行层,按职责分工,组织年级组与教研组实施学校的有关决策;党组织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参与
(3)初步构建监督反馈系统,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及时反馈。由党总支、工会、民主党派、团委组成校内监督反馈系统,由学生会班级委员会组成学生监督反馈系统,由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组成社会监督反馈系统,多渠道多层面监督与反馈教育教学运行情况。
(4)努力营造以“团结进取、民主和谐”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学校提出了“至诚、至勤、自信、自强”的校训,形成了“艰苦创业、追求一流”的学校精神,“科学、文明、和谐、进取”的校风,“求实、求精、求活、求新”的教风,“明理、崇德、勤学、乐思”的学风。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三年内逐步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层次性;建立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教学机制
基础型课程是必修课。其核心学科是语文、数学、英语。其基础学科是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劳技、计算机。基础型课程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要形式。
学校执行国家和地方统一标准,遵循教学大纲,适应教育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同时,学校将根据实际,对核心学科和个别基础学科提出不同的标准,施行分层教学。各学科结合学校实际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内容进行充实和提高,使课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适切性、实效性。
拓展型课程以知识、方法、技能等方面的拓展为主,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拓宽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拓展型课程以走班制教学为主要形式。
限定性选修课中的语文阅读、数学方法、英语会话、计算机绘画为拓展型课程的主体,并与自主性选修课中学科类、科技类、艺体类、社会类课程构成学校拓展型校本课程
学校加强对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利用校内外学习基地,特别是上海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学校加强对拓展型课程的管理,并实行动态的课程运行机制,使拓展型课程保持高效优质,拓宽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
研究型课程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程。
高中各年级在课程计划中都设置研究型课程(集中或分散相结合),并按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全员参加。按年级组,用社团形式开展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升华。
研究型课程以在开放的情境下多渠道活动教学为主要形式。充分运用信息科技的技术手段,在网络上查找信息,通过网络将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课程建设
发展目标:
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课程的现代性多元性、发展性,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施要点:
国定课程的建设 国定课程是指国家和地方规定开设的课程。国定课程的开发,必须遵循教学大纲,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各学科结合学校实际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内容进行充实和提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尤其要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使国定课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适切性、实效性。
拓展型课程的建设 拓展型课程是指限定性选修课和自主性选修课。以知识、方法、技能等方面的拓展为主。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个性特长,给学生提供自我塑造的选择机会。
对自主性选修课建立选科指导制度,倡导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
自主性选修课程分为学科类、科技类、艺体类、社会类。
自主性选修课一般跨度为一个学期,由各年级根据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师资情况确定选修科目。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主要由本校教师担任,也可聘请外校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担任。选修课程可采用市教委推荐的有关材料,学校也提倡教师自编讲义和教材,对于较成熟的自编教材,经专家论证后,定为“校本教材”予以出版。
教师要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立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将生活中素材性资源纳入课程体系。
研究性课程的建设 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充分依托上海大学的教学资源,聘请专家、学者、举办人文和自然科学讲座,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特邀专家组建有特色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
研究型课程一般跨度为一年,主要通过设置课题和课题研究过程为基本渠道,课题内容可以是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自然、社会和人生等各种现象的探究。
实施过程充分体现自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学校充分保证研究型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处理好课内与课外关系,采取导师指导与学生探索相结合的办法,落实课题研究工作。
拓展型课程、研究性课程的开发和课题的开发都依托上海大学,利用大学的优质资源,提升学校育人层次,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学研究
发展目标:
开展研究型课程进入课堂,研究性学习深入学科,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基础型课程的分层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多方位的教学研究,为教学改革建立理论基础。通过对现行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具体环节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施要点:
加强对学校课程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发展性研究。
钻研专业知识,研究教学规律,掌握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不断拓展学科的知识领域,更新教学内容,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常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促进师生 信息意识的建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探讨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校本资源,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和问题探究;组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校校之间的网上交流。
开展分层教学研究,就分层教育的科目,教学目标、教材、师资、操作方法、评价手段等深入探讨。为学校实行分层教学作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评价系统,对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学生的学力评价,分层教学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等深入探讨,形成可操作性的适应学校特点的评价方法。
教学管理
发展目标:
逐步制订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方案,坚持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培养数量尽可能多,质量尽可能好的人才。创造最佳的教学管理效益,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所获荣誉
2021年9月2日,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教导处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交通线路
学校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688号;
交通路线:110路、185路、332路夜班、727路、767路、轨道交通7号线。
参考资料
附中介绍.上海大学附中官网.
现任领导.上海大学附属中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19:12
目录
概述
学校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