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作文
写作方法
“下水作文”是出自《写作文—背作文—默写作文》一文的一种写作方法,倡导老师与学生一样,写作不能光有理论还得亲自实践,是实践性很强的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和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定义
把写作比作游泳,要教会别人游泳,教者自己必须会游泳;教者会游泳,也不能只站在岸上指挥,要教运动员游泳,教练必先下水示范,“下水作文”也由此引申过来。表示老师与同学一样,也在写作文。老师就是教练,光有理论不行,还得亲自实践,《教师法》也规定老师应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老师写下水作文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特点介绍
“下水作文”所讲的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练习写作。特指教师去写“给学生布置的作文”。它有四大特点:
一、抓住了写作的重点和难点:
1、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因素很多,教师的示范是首位的;
2、学生需学的体裁很多,记叙文是重点,记事是重中之重;
3、写好记叙文的方法很多,学会描写叙述是难点;
二、紧扣小学语文大纲和教材:
1、小学生要写好记叙文,这是小学语文大纲科学地规定的。
2、写作小词典里的词语,不是从课外书上抄录的,而是根据记叙文的需求,用同步归类的方法,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出来的。这样,便于小学生摹仿、消化。
三、紧扣生活:
紧扣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写了一些儿童化的范文,使学生觉得富有童趣、倍感亲切。
四、强调写真人真事。
因此,《下水作文法》在作文启蒙教改上是一个较大的突破。
理解
词语出处
武汉某报刊登了《写作文-背作文-默写作文》一文。作者谈了“下水作文”的三大弊病:其一,“逼迫学生就范”,让他们“千方百计地模仿”老师的“下水之作”;其二,这种模仿“熄灭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其三,“于老师也无补”,“下水作文”既害了学生,也害了教师自己。
认识误区
作者如此看待“下水作文”,可能源于认识上的三个误区:其一,认为“下水作文”就是同题作文,即老师布置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自己也来一篇做样子。其二,“下水作文”就是老师先写好了,然后拿出来给学生作示范。不然何以说是“逼迫学生就范”?何以说是造成学生“千方百计地模仿”?其三,质疑“下水作文”是否会成人化,使学生无法学会或老气横生,致使无法达到真正的意义和目的。
正名
如果“下水作文”是这样一种做法,的确会“限制学生思维发展”,“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但我教了四十几年的语文,约一半时间专教大专生写作,自觉或不自觉地写了数十年的“下水作文”。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在与学生共同参加某项活动后,布置学生写,自己也写,主要起个带动作用,而不是给学生作什么样板,硬逼他们模仿。
“下水作文”的形式多得很,师生同题作文只是其中一种,而且不是最主要的。比如,在那个过分强调政治的年代,师生经常要下农村、进工厂,接受工农教育,进行劳动锻炼。每次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甚至更长。在活动过程中,特别是返校之后,少不了要写体会认识,或出专刊,指导之责往往落在我这个写作课教师身上。出于与学生平等的心态,我经常写些“下水之作”,以带动他们的写作。我们的文章没有统一的内容和形式,各人提炼的主题可以不同,选取的题材可以不同,采用的体裁可以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也可以不同,只要内容与活动有关就行了。这样,我的“下水作文”绝不会与学生同题,更不会给他们一个固定模式,“逼迫学生就范”。
“下水作文”的路子很宽很广,如果仅仅看成是师生同题作文,那就走进了死胡同,可能导致学生生硬模仿,而限制思维的发展。学生作文是否全然反对模仿?学生作文尤其是中小学生作文,训练的是基础写作。基础写作中有一些公认的写作规律是需要遵守的,一些习用的写作方法是可以模仿的。如议论文的点题方法和起承转合的结构安排、记叙文中的人称手法和时空转换、抒情文中的直抒胸臆和托物言志、说明文中的常用说明方法以及应用文中的基本格式,等等,练习这些基本功就少不了模仿。
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文章还是要写得合格合调为好,杂乱无章、语无伦次总不行。我少年时期,阅读过家乡一位清末副榜的作文本,约二十余篇作文,篇篇写得井井有条,语言畅达,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挑不出什么毛病。副榜的“学位”并不高,只是高于秀才,但还算不上举人,他作文何以能达到如此水平?大概是他从小就对那些经典之作进行了模仿练习吧。倒是现在有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写的文章(可看学报来稿),天马行空、语言杂乱、逻辑飘忽,令人难以卒读。原因很简单:他们求学时期对文章的诸多基本规律和规格缺乏严格训练,包括模仿训练。
反思
当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条鞭子,握在牧人手里可以放羊;握在农民手里可以赶牛;而握在马戏团演员手里,则可以叫狮子排队,叫老钻圈,叫黑瞎子翻跟头,叫大象踏着节拍摇头蹈足;但要是握在傻子手里,恐怕连鸡犬也照看不了;要是放在懒汉面前,恐怕他连瞧也不瞧。方法如同工具,问题在于你是否愿意使用,使用时有没有智慧和技巧。这样才不会使其误入歧途。
写作
写好一件事 主攻描写关
语文教学大纲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写作规律,科学地安排小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写好记叙文。关于记叙文的方法问题,我们用不着下定义,把“记叙”两个字剖析一下就行了。“记”其实就是把客观事物象录像一样,真实记录下来,“高”不能说成“矮”,“红”不能写成“绿”,这就是描写法。“叙”就是把客观事物概括地说出来.因此,记叙文的主要方法就是描写和叙述.前者用在能突出主题的重要部分,后者一般用在与主题有关必须说明的部分.
记叙文大体分为记事、记人,状物三大类。其中记事是记叙文的基础,可称集记叙文之大成,其包括了写景、外貌、语言、动作、声音等内容与描写、叙述等写作方法
因此,写好一件事,为记人、状物、乃至书信、说明文、议论文就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文章的体裁看,记叙文属文艺性文章,它不是用道理说明主题,而是通过形象的写照反映主题,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特别能突出主题的重要部分.因此,不运用“描写”就无法达到此目的。既然记叙文的主要方法是描写,就要下决心学会才行。可小学生偏偏喜欢把客观事物里能反映主题的:如美丽的景色,生动的语言,活泼的行动等用叙述的方法,浓缩成几句简单的语言,概括地写出来。
因此,老师在指导作文时,必须狠抓这个通病不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认真回忆当时的情景,特别是要利用范文这个法宝,通过正误对比,使学生懂得:这些最能反映主题的语言、声音、动作等有血有肉的好东西,千万丢不得啊!如果学生老是惯于空洞说教,老师必须说服学生重作,一次不行,一连反复几次,那有攻不克的碉堡呢?
这就是“金钥匙”在“开金锁”时的诀窍!
写好记叙文 巧用叙述法
记叙文里有时事实特别多,过程复杂,篇幅有限,怎样运用描写和叙述相结合的方法?下面的一段文章是这样描写的:“在波波面前我是不能撒谎骗她的。那回说好带她去逛商场,结果临时接到出警的紧急通知,只好将波波留在家里。波波只知道她要到外面去玩,却不知道主人的工作是不能带她一块去的。待我回来,家中已是杯盘狼藉,衣柜打开,衣服丢得满地都是,好像突然间进来了一队日本强盗——更可恶的是新买的梦洁枕头上居然赫然印着波波的屎尿地图。”
因为本文的中心,不是写人而是写狗,所以,作者将带她逛商场的许诺和临时出警的详情用叙述法概括地写几句。用描写法,详细地、生动地重点描写了波波。 一幅狗通人性、天真、顽皮、可爱的宠物形象勾画得栩栩如生,使人觉得妙趣横生。可见,正确运用和处理叙、描关系是很重要的。有时遇到写人的一生事多,篇幅短,你就非用叙述为主不可。
师生同写一篇文 正误对比开金锁
为什么师生要一同下水呢?笔者认为没有一个不会写作文的学生,只有不会指导的教师。一九五五年,我从师范毕业后开始任教小学语文,从那时起,我便坚持和学生同做一件事,同写一篇文。儿童们心里想什么,写作中有哪些拦路虎,我心中就有底了。从而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用一颗童心敲开学生写作的大门。
这大门怎么敲?正误对比开金锁。
先叫学生放手写,接着老师把全班学生草稿浏览一遍,找出典型,针对典型写好范文。然后选一篇典型文章,原文不改抄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热烈讨论,最后老师归纳优点,指出通病。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到底要怎样写才符合要求?于是,老师出示范文,又组织学生讨论,范文好在那些地方。
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这金锁一次就打开了。一般的学生也只需三、五个回合即能取得很大进步。
认识体裁很重要 写作才会有条理
体裁是文章的框架,把内容有力的支撑起来,使之有条不紊。因此,务必掌握体裁的规律。
记叙文里常见的体裁有如下几种:
(一)记事
一件事的体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尾这六个要素。把它的名称记住容易,真正知道它的内涵就不容易了。
1、缩写法:叫学生书面或口头把六要素从文章中浓缩出来。又很难写得有条理啊!怎么办?下面介绍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扩写法:根据浓缩的六要素或命个题(如:寻人、寻物之类的题目),叫学生围绕主题和体裁,展开想像的翅膀,允许合理的虚构情节,生动地描写出来。这样,不但能牢固掌握体裁的内涵,写起来有条不紊,而且思路特别宽阔。
扩写必须以文章体裁为框架,比如写一件事,必须是六要素齐全,重点放在“经过”部分。扩写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经常 到,比如别人托你写封信,告诉你三言两语,你就要按书信的格式替人家写成一封信。比如在高考中经常指定某一情节作文。小学教材里的看图说话等都是些不标明“扩写”的扩写题材。
(二)记人
记人的体裁比记事复杂,但基本点还是离不开具体事实。归纳起来可分为:
1、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写人。体裁与记事大体相同,只是内容紧扣“人”去写。
2、按年龄分阶段写:如童年、青少年、老年等。
3、按人的品德、成就、爱好、特长等专项刻画人物。
(三)状物
状物的体裁主要包括:形态、特性、功效等几个要素。例如写猫。一般是围绕猫捉老鼠这个主题,先写它身子软,眼夜亮,走路无声等形态,说明它有捉鼠的生理条件;然后写它怎样巧妙地捕捉老鼠;最后写它捕鼠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总之,框架搭得好,藤爬架上匀又宽。
三个环节紧相连 功夫不负好园丁
下水作文法,必须贯彻指导的全过程,学生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教师就要及时下水,帮助解决。
1、写作前的启发指导:这一步主要是搜集素材、构思命题、下笔的大方向等,不要过详;否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有时可以不指导,让学生露出真实底子,老师下步就好对症下药。
2、初稿后的评讲指导:程度好的,这一步可以不搞;但新教的内容和水平差的学生,就非搞不可;写作中的大缺点,要力争在这个阶段纠正。一般用正误对比方法最有特效。指导后,要重作一遍,直至合格才许上正本。
3、批阅后的总结指导:老师批改时要另备个本子,少而精地分类摘录优缺点。一般分字、词、句、章、大类。改完后,要上堂总结评讲课。宜多表扬,少批评,特别好的可朗读或张贴。这三连环,并不是死公式,要根据学生水平灵活运用。
爷孙同写一篇文 进步非凡喜在心
我的外孙叫章昱,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三好学生,千好万好就是作文写不好。他父母为了提高他的写作水平,买了十多本作文书,叫他写日记,他虽然说想学好作文,办法想得也很多,收效却甚微。
2000年春,我在他家住了个多月,一同喂鸭子、养蚕、溜冰等,同写了五篇文,现在将第一篇选载如下:
1、我有两只小鸭了
冷钢子校四年级学生 章昱
在上周的星期五和星期天我得了二只鸭子。
星期五那天,我放学到樊腾方家去玩,他说他的鸭子要给我,我说好,樊腾方的那只鸭子羽毛光滑,全身金黄色的毛,黄黄的小腿,好看极了。
晚上我回家时,那只鸭子叫个不停,好像说:“我要妈妈”。又好像在说:“我要朋友。”我听后决定星期六给它找个伙伴。
星期六一早,我拿它出去玩,它跑的时候身子一摇一摆的,非常有趣。
到了七点钟 ,陈梦普西带着鸭子下来和它玩,看见它玩得高兴的样子,我笑了。后来赵迪成带着他的鸭子来了,它们三个在一起抢着吃食。后来只有我的鸭子抢到了。后来我经过赵迪成的同意,我拿他的鸭子和我的鸭子一起养。
就这样,我得到了两只鸭子。
批语:
1、这篇作文叙述较清楚,首尾照应好。
2、缺点:
全文的基本调子,反映了一般小学生的习作通病。
该详细描写的精彩部分,小作者却干巴巴地用叙述法一笔带过。
例如:“他说他 鸭子要给我,我说好”。当时各自说了些什么话?心理怎么想?有些什么动作?这些能反映友谊的部份,可惜丢了。
“看见它玩得高兴的样子,我笑了……抢着吃”。怎么“玩”、“笑”、“抢”?也可惜丢了。
说穿了,这不是单纯地用错了方法的问题,而是不会描写。如果小作者一旦学会描写,习作水平定会有一个大的飞跃进。于是,我运用描写手法,同写一篇文。请看:
2、我有两只小鸭了(范文)
我是怎样得到两只小鸭的呢?说来真有趣呀:
上周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我到樊腾方家去玩。一进门,只见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喂小鸭。我定神一看;小鸭扁圆形的身子;扁平的嘴巴,像颗葫芦瓜子;脚上有块橡皮似的膜,把三根脚筋连成一块,是个划水的好浆儿;全身黄绒绒的好看极了。
我边看边想:“我要是有只这样的小鸭子该多好呀”!于是我用试探的口气问:“方方,你的小鸭是哪儿买的?”
“荷花池那儿买的。”
“多少钱一只?”
“五角。”
“这么便宜,?你带我去买一只好吗?”
“买?卖鸭的担着担子到处走!”
“你要是碰上了,给我买只好吗?”
“你想要吗?我这只就送给你吧!”
“送给我?太好了!”我一边说,一边高兴得跳起来。
接着,他双手捧着黄绒绒的小宝贝送到我的手里,我接过鸭子,道了谢,捧着这珍贵的礼物回到了家里,小心翼翼地放在阳台上。刚松手,它到处乱窜,“唧唧唧!唧唧唧!”朝天大声叫起来。
我连忙叭哒、叭哒地跑到楼下向曹奶奶要了个竹篓,垫上报纸,放些米饭就算了事。
谁料,它一进篓子就像进了关房似的,仍旧拼命地叫个不停!
妈妈嘟着嘴责怪我地说:“你在哪里拿只小鸭子来了,叫得烦死人!”爸爸解劝似的说:“它换个新环境,又离开了伙伴,怎么不叫?”
我生怕妈妈发火丢了我的鸭宝贝,连忙说:“你们莫急,明天我会想办法给它找伙伴来的。”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我一醒来就想起了小宝贝,连忙起床,揉揉眼睛,蹑手蹑脚的猫着腰捧着小宝贝,偷偷地到了地坪,放在草丛里。它东啄啄,西啄啄什么也不吃,张着嘴直对我叫,好像哀求我似地说:“小主人,这草是牛吃的,我到这里吃什么呀?
我苦闷地摸着头生气地说:“你饭也不吃,草也不吃,叫我怎么办?”正在焦急的时候,赵迪成和陈梦普西拿着小鸭子来了。这些小天使一见面便立刻发出“唧唧”的叫声,像久别重逢的好友亲切地玩起来。
接着,迪成带我们把鸭子赶到71栋的后面沟坑里在地上捡根小棍子,拨呀,拨呀,拨出来的蚯蚓和小虫子,像跳舞似的翻腾着,小鸭子一见到小虫子,一个个拼命地抢着吃,最有趣的是有时一条蚯蚓两 只小鸭各咬一端,像拔河似的。吃了一阵,鸭子吃饱了。这时迪成说:“昱子,你的鸭子真可爱,毛色好,又会吃,我这只鸭子就送给你一起喂吧!”
我心里想:“我真走运。”便高兴地说:“太好了,恰好我的鸭子昨晚上没有伴,叫了一个晚上啊!”
就这样,我有两只小鸭了。
2001年春,我又和外孙一起放风筝,为了检验作文指导效果,我叫他写一篇放风筝的文章,写得很好,大家表扬了他。为了提高要求,鼓励他展开想象的翅膀,我在他的文中增添了一段:和孙悟空遨游太空,迎接外星人来地球村作客。第二天,他高兴地参加了学校的写作兴趣小组。请看进步以后的习作:
3、放 风 筝
冷钢子校章昱(五年级)
今天下午放学回家,我飞也似的跑到屋顶上去放风筝。
一到上面,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我的心呀,甜滋滋的真有说不出的高兴。然后,往四周一看:啊!今天怎么像风筝比赛一样呀!立刻伸手一数:一、二、三……共有二十多架。有的像蝴蝶,有的像雄鹰,有的像飞机;低飞的才几米,高飞的已快插入半空啦。
我想:一定要后来居上。立刻一手拿线圈,一手拿印有孙悟空的筝儿,自言自语地对它说:“悟空呀!请你一个箭步飞上去,来个十万八千里吧!”话刚落韵,只见“呼”的一声,不到一分钟,一捆三合一的尼龙线放完了。悟空在空中只有一点儿影子了。高出周围的筝儿老远啦!它在空中得意洋洋地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在说:“我胜利啦!我胜利啦!”
这时,我手拿线圈,身子不由自主地跟着悟空摇摇摆摆地哼着《春天在哪里》的歌儿。哼着,哼着,自己恍惚在空中飘啊!来!来!我俩手牵着手,飞奔太空,和宇宙飞船比赛,把外星人请到地球村来作客吧!
太阳偏西了,黄灿灿的阳光照耀着天空,晚霞的光辉映红了大地。我开始收线了。突然,悟空飞到一只蝴蝶旁边去了,于是我将线用力一拉!他却一个筋斗窜下来好远。不好啦!悟空啊!这个筋斗可千万打不得呀!打到下边和蝴蝶姑娘手牵着手,她会松手让你走吗?说时迟,那时快,我连忙把线一松,不到几秒钟,悟空又乖乖地跃上去了。
线收完了,悟空回到了我的身边,我恋恋不舍的告别了绯红的夕阳。
摘自:我与学生的点点滴滴(博客)
利弊
陈晓华(深圳育才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教师苦心探索,各出奇招,为作文教学的“汪洋”献上自己明净的水滴。其中“下水作文”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于是有人在岸上指挥若定,有人深入水中,躬身示范,各持一端而又各有千秋。教师要不要“下水”,什么时候“下水”,“下水”的利弊如何?今天我们几位借“镇西茶馆”这方宝地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大家畅所欲言吧。
李多娇(深圳育才二中):一位体育老师曾说过,要想让学生学会游泳,首先得推他们入水。让他们通过在水中的沉浮翻腾,逐渐掌握水性,并试着站立起来以自救。至于老师,所要做的是在岸上教会他们基本的动作要领,看着他们在水中扑腾,必要时拉一把而已。这种方法虽然粗鲁,但很实用。原理就是:学游泳的才是游泳的主体。作文也一样,学生才是作文的主体,老师永远无法替代。
朱艳芸(深圳蛇口培训中心):我认为这种风气固然存在,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下水作文”。教师“下水作文”,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共同的习作中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想的碰撞,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契合。有了这种心灵的碰撞和契合,就有可能实现教和学之间的零距离。学生看到自己尊敬的老师为自己付出的劳动,心灵上一定有许多感慨,而这种感慨,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产,是可以取得巨大的感情回报的。在写作的时候,学生期待着老师的作文,看看老师的范文怎么样。如果很好,可以给学生一种启迪;学生觉得有道理,觉得精彩,那份敬佩之情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并且渗透在以后的语文学习当中,这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何碧峰:我并不否认这种个例,但就本质来说,“下水”还是缺少足够的科学依据。教师与教练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二者似乎颇有互通之处,但其教育目标教学手段是迥乎不同的。游泳教练追求的最大目标是让运动员夺金牌、破纪录,为此,教练和运动员讲究“出发时间、转身时间、冲刺时间、划距、划频、速度、分段成绩”,其要求刻板而近乎教条;而作文教学的最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老师和学生讲究立意、文采、个性、风格,推崇“创作”。何况就算是游泳,也并不见得非要挺着肚皮的教练“下水”不可,我们常见的情形是运动员在池里劈波斩浪,教练员则在岸上掐着秒表“指点江山”呀!
陈晓华:蔡振华不一定是刘国梁的对手,陈运鹏也游不过杨文意。可教练给队员作一定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这样的示范太重要了,否则,他们就很难掌握规范的动作,运动水平也很难提高。学生学习写作也是如此。
何碧峰:在技巧方面,我们固然不反对和排斥模仿借鉴,但我认为作文是忌讳“动作规范”的。就算“下水”,也应该是在学生完成一篇同类的习作之后。如果教师先“下水”示范,无疑会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再出色的语文教师恐怕也写不出各种风格的文章,如果全班数十个学生都模仿一种风格,亦步亦趋,那么,学生在考场上也许能写出四平八稳的文章,并获取一个不算太低的分数,却不能迸发出灵感与创造的火花。这种“下水”与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学游泳会呛水,但呛得多了就熟悉了水性。作文也是如此,写得多了就会摸出一些“门道”。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自己构思,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写出真情实感,语文老师所需要做的是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鼓励,而不是用“下水文”去限制学生的思维。
朱艳芸:何老师这话有点片面。我们知道,作文的思路和立意是丰富多彩的,师生之间同时习作,哪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莫非教师不让学生写不同于自己的构思和立意的作文不成?这不是成了武大郎开店了吗?我们提倡百花齐放,学术上也倡导百家争鸣,师生一起写作,至少可以多一种思路和创造,如果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比较师生作文的优劣,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又何来限制之说呢?应该说,“下水作文”更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思路才是。
何碧峰:创作源于生活,而老师和学生的生活内容有天壤之别。老师如果表现的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其结果往往要么是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要么是成人化的话语不适合给学生做范文,甚至是“儿童不宜”。怎么办呢?只有为“下水”而“下水”,一个方法是硬着头皮去“下”,当“硬着头皮”也不知如何“下”时,就只好不了了之;另一个方法是老师把自己儿童化,有个老师不无骄傲地说:“我写的‘下水文’,在教师范文大赛中好几篇得了奖。我写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班上某个学生,用他的口气来写。”如果不是为了让所有的语文教师去当儿童文学作家,这种把自己儿童化的做法就实在让大多数老师难以接受——明明是半老的徐娘,何必去假扮天真的少女?何况“假扮”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假扮”来的。如果教师“下水”的水平不能明显超过学生,那么不但不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反而损害了威信,甚至成为学生的笑柄。事实上,“下水文”不如学生的优秀作文也完全可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想,如果初三的学生写一篇《二十年之后回母校》之类的想像作文,恐怕没有一个老师敢保证自己肯定能写出超过学生的优秀习作。既然这样,有人标榜的“我布置每篇作文时都先‘下水’或和学生一同‘下水’”符合求实精神和科学精神吗?就算一些老师“下水”的水平的确很高,但是经常“下水”,会使自己成为“游泳”和“竞赛”的参与者,把“泳池”变成了展示个人技巧的舞台,却可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是一位“教练”,忘记了“泳池”本应是“游泳初学者的学习场所”。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作为语文教师,的确应该加强自己的写作素养,但是,他的写作方向首先应该是教研论文,而不应该是“儿童文学”或“下水文”,这正如一位优秀的游泳教练,最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而不是要跟运动员比谁游得更快。还有人以为,只有通过写“下水文”才能够了解学生作文的甘苦,那么,教练是否只有和运动员同泳才知道运动员的甘苦呢?其实,老师通过撰写教研论文同样可以体会学生写作的甘苦。
陈晓华:我同意朱老师的观点,要想知道苹果的味道,请亲自尝一尝。我们在作文的构思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存储自己作文思想的过程,如主题的定位,立意的选择、确定、升华等。现身说作文,学生听来很亲切,很实在。加上老师曾经在水里游过,一定有很多体验。在取舍材料的过程中是怎样辨析、思考,最后决定;在行文的过程中,怎样选择、比较、斟酌个别词句,最后成文……如果老师能够把这些体验说出来,学生就能感同身受。这样一种境界,恐怕也是我们老师追求的艺术境界吧。倘若老师敢于把自己的作文和学生的作文进行比较,让学生讨论,老师的作文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还不如学生的。并请学生说出理由来,为什么学生的作文在某个地方比老师的还要好,好在什么地方,我想,这样的作文讲评课是别具匠心的,至少不会枯燥乏味,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让学生有所得,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高水平的学生,更不是世界一流作家,是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他们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还没有上路,特别需要引领和示范。作为教师,要想了解水的温度,先下去试试,这对调整作文的难度、了解学生作文的心理、缩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距离是大有裨益的。
夏献平(深圳育才中学):我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做学生时我是盼望看到老师的“下水文”的。从小学到高二我从没有看到过自己老师的文章,更不要说看到他写的同题文章了,虽然在老师讲评作文,特别是在为我们树立写作信心而说“写作文不难”时,我们私下就议论过老师的写作水平,也产生过“想看到老师自己的文章”的念头,却每每失望。我想,既然数理化老师讲过的题目自己会做,为什么语文老师讲过的作文自己就不能写呢?是不是语文老师大多只会说不会写?我认为,教师“下水作文”的好处,除了陈老师说的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外,还有以下两点:一是,让学生真正体味到师生间心理交流的快乐和自身欲望得到满足的喜悦。渴望与老师平等交流,是每个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教师应该做学生最需要做而且有利于教学的事情,教师“下水作文”的本身,就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我想,不管老师写作水平如何(其实“下水”的本身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出于对学生的关心,至少每学年得“下水”一两次,不然,你的学生也许会感到终生遗憾,你也会因此而失去与他们心理交流和提高自身威信的契机。二是,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信心。学生作文与教师作文,因经历和学识水平的不同,差距较大。教师“下水作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榜样性和示范性,既开阔了学生的作文视野,又增强了学生学好作文的信心。
夏志明(深圳育才中学):我听了大家的讨论,补充两点。一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未必都有写好“下水作文”的能力,老师是具体的人,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具备“下水”的能力也不符合客观实际。苛求“下水”能力不强的老师“下水”,恐怕勉为其难。与其让他们写出没有灵感的、四平八稳的文章,倒不如不动笔,留下这份空白,不要去污染它。“美食家”未必都能做出美味的食品,“文艺评论家”写出来的文章未必就比作家好,那又何必强求“语文老师”一定要写出供学生示范的“下水作文”呢?即使写不好“下水作文”的语文老师,也完全有可能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再说,语文老师的工作量是有目共睹的,哪有时间和学生一起完成每一篇作文。二是让学生写好作文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再好的方法也难以换取那鲜活生动、水淋淋的真情真性的文字。而当你调动了学生创作热情、写作兴趣后,再讲方法,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就我的教学经历来看,比较而言,作文讲评课是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途径,其效果远胜于“下水文”。因此教师用心去批改、品味学生的作文,上好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以每一位老师不一定必须具备“下水”的能力,但必须都具备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能力,具备品评学生作文的能力,具备引导学生端正文风的能力。当然,“下水作文”也不是不可以做,有能力、有兴趣的老师,偶尔做一做,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全班学生都感到这篇文章难写、大家都茫然时,老师应当“该出手时就出手”,该“下水”时就“下水”,甚至如果自己能力不够,请人代笔都未尝不可——当然,这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清楚。但总体来说,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提倡“下水”。
陈晓华:小鸟习飞,小孩学步,无不说明需要牵引的道理。小孩在池塘里戏水,不能没有大人的牵拉。学生开始习文,也应该由老师牵引着在习作的汪洋中遨游。问题是怎样“牵引”。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同样,学生学作文,工夫在文外。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作文的技巧,但永远无法代替学生思考,这无疑是正确的。因此,要不要“下水”,什么时候“下水”,是经常“下水”还是偶尔“下水”,看来是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因时、因地、因学生、因老师而异。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希望大家继续讨论。
参考资料
要学游泳,必须下水,要教运动员游泳,教练必先下水示范,“下水作文”也由此引申过来.下水作文就是老师布置的作文,老师自己也要写的.下水作文不一定就是师生同题作文。
以下两个资料供参考——
1、提升教师自身的写作素养
2001年,为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水平,某市专门作出了有关规定,九年制学校1至5年级的语文老师,每学期写作量不少于1万字,6至9年级的语文老师不少于1.5万字。现代作家沈从文在高校任老师时教授写作课,每次布置一个题目,他就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有时甚至密密麻麻贴满好几面,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这确实是讲授作文的好方法,但我们对语文老师要求可不能太高,沈从文是以作家的身份去担当老师,而我们的老师不可能是作家,而且作文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所以并不能苛求语文老师一定要写得一手好作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作为老师,有理由而且也应该写好文章,既然是中小学生的文章,对老师来说应是小菜一碟,应该篇篇佳作。但真正写时肯定会碰到问题,这时就会知道写作是多么难的事情,而且他们在写时也会发现考试时所提倡的格式化的文章多么没有美感,这样他们才会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些改革,久而久之会使我们现在整个的教学方法有所改变。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们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建设。”刘国正先生呼吁教师写好“下水作文”,看似要求高了一些,实则是一种科学的建议,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教师写下水文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能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如最常见的命题作文,命题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老师自己动手,他才会懂评价学生作文,如果一个题目他写不出,他就可以更宽容学生的作品,也可以学习他们作文中的精彩;如果一个题目他写得很好,那讲授就有了依据,学生学习也有方向。这实在是教学相长的好办法。在作文教学改革之中,教师勤于动笔不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文,教师能真正体验写作规律,在教学中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广大教师队伍中,有一些是热爱文学,甚至是著名文学家,他们被称为教师作家;在作家队伍中,也有一些当过教师,热心于教育的更是不计其数。这些人应该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只有他们既对写作规律有着十分真切的体验,也对教育教学规律十分在行。呼唤作家型教师,要广大语文教师成为一个作家,要求过高,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语文教师写下水文,增加教师对写作规律的体验,是解决向作家型教师转化的一个重要而且是主要的途径。
下水文其实并不难,教师在为学生写评语就是一次很好的下水机会。但调查发现,我们许多教师写评语不是“八股式”图快,就是随意评说。写评语实在应该认真对待。下水文不妨从写好每一句评语开始。此外,作者向我们的教师推荐老教育家张中行先生的《写作杂谈》一书,虽然它写于十余年以前,但对于写作的规律性东西谈得深入而浅出,不失为指导教师自己写作和教学学生写作的较好参考书。
2、关于语文教师写下水文的对话
■关于语文教师写下水文的对话
刘德斌整理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袁朝晖:一个好的游泳教练不一定就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一名出色的足球运动员也未必就能成为一位好教练,语文教师也如此吧。
林 德才: 教师不是教练
刘爱丽:我并非全同意你的观点,有可能自己的学生中不乏有写作灵性的孩子,但是相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老师笔耕不辍,更能理解学生写作的甘苦。我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拿这学生的作文,似乎能指出他的缺点,但如何具体的修改,未必贴切。老师还是下水的好!
飞哥:语文老师不会写文章是讲不过去的。
刘艳红:
我看过导演给演员说戏,他的示范确实说不过去。但他高就高在能把演员的情绪调动起来,调整到作品需要的最佳状态。老师也一样,首先要会写文章。但关键应做到会指导学生写。
丁巍鑫:大家都说教师应该会写文章
,我认为应该加一个“好”字,如果自己写不出好文章,又从何体现自己的理论是能够指导学生写作的呢?
林德才:丁老师,如果要求语文老师都要写出“好”文章,应该是不切实可行的,毕竟好文章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出来的。况且反过来说能写好文章的人并不见得就能有自己的理论来指导学生。
贾军:现代的新型教育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成为优秀的教练,不仅如此,更要求我们成为拥有优秀运动员感觉的教练。感觉从哪里来,要从实践中来。到哪里去实践?我们所实践的结果是不是符合要求?话说回来了,语文教师须实践的东西太多了,也许永远也当不好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好教练。不知我说的对吗?
袁朝晖: 还想说一句:作家是教出来的吗?
我们可以去下水,名家名篇也算下水文吧。好象规律和方法,方法和实践,实践和教学,总是不能统一的.就像谁都知道点球怎样进门,郑智也能踢丢一样。
难说再见:能写好文章的人并不见得就能有自己的理论来指导学生,这话确实不假,但一个写不好文章的老师一定也指导不好学生。一个出色的运动员不一定能当好教练,但有几个教练不是优秀的运动员?试想一个写不好文章的语文老师如何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去启发、感染学生?一个写不好文章的语文老师最起码不会是一个出色的语文老师。
身体力行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为人师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写作方面,也应力求做学生的表率。而要做好表率,愚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下水作文。
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有智力因素,又有技能因素。进行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纵有百计千方,但教师和学生一道作文,是任何妙法都不可替代的。教师下水作文,对学生而言,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权威性。一位语文教师,几乎天天都在讲解课文特色,传授写作技巧。天天教导学生如何作文,可自己如果始终不写出或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那么你在学生中的威望多少要打些折扣。反之,教师的文章能在报刊上发表,比教师空讲什么绝妙的写作理论要有用得多。
再其次,是亲近性。课本上,报刊上,别人的文章再多再好,总给人以敬而远之之感。而教师自己的文章见诸报刊,可就大不相同了。这些文章内容大多来自学生身边,学生看到它们,亲切和接近之感会油然而生。
下水作文,值得提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3 12:15
目录
概述
定义
特点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