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拔罐疗法又称“
角法”,
拔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修复功能,及坏死
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
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中医
拔罐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
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对于拔罐的原理中医和西医有着不一样的认识。
3.选罐:根据部位的面积大小,患者体质强弱、以及病情而选 用大小适宜的
火罐或
竹罐及其它罐具等。
4.擦洗消毒:在选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开水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为防止发生
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
碘酒消毒。如因治疗需要,必须在有毛发的地方或毛发附近拔罐时,为防止引火
烧伤皮肤或造成感染,应行剃毛。
5.温罐: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气寒冷、拔罐前为避免患者有寒冷感,可预先将罐放在火上燎烤。温罐时要注意只烤烘底部,不可烤其口部,以防过热造成烫伤。温罐时间,以罐子不凉和
皮肤温度相等,或稍高于体温为宜。
(1)密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寸。用于身体强壮且有疼痛症状者。有镇静,止痛消炎之功,又称“
刺激法”。
(2)疏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相隔1--2寸。用于身体衰弱、
肢体麻木、酸软无力者。又称“弱刺激法”。
7.询问:火罐拔上后,应不断询问患者有何感觉(假如用
玻璃罐,还要观察罐内
皮肤反应情况),如果罐吸力过大,产生疼痛即应放入少量空气。方法是用左手拿住罐体稍倾斜,以右手指按压对侧的皮肤,使之形成一微小的空隙,使空气徐徐进入,到一定程度时停止放气,重新扣好。拔罐后病人如感到
吸着无力,可起下来再拔1次。
8.拔罐时间:大罐吸力强,1次可拔5--10分钟,
小罐吸力弱,1次可拔10--15分钟。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
(1)青紫:拔罐后可见有的拔罐部位
青紫,有的殷红,有的则不变色。青紫及发红部位往往病情较重,瘀阻较重。有时这些部位并非是疼痛最重的部位,只要坚持在原处拔罐,青紫就会慢慢消退,疾病也能治愈。
(2)发泡:这种情况比较多见。有的一日起泡,有的则至三五日甚至十余日起泡。所起的泡有较为清亮的水泡,也有紫红的血泡等。发泡现象多为局部病情的反映,一般受病情轻重(一般瘀阻较重的发泡较快)、季节(夏天较易发泡而冬季则较慢,这也是拔罐治疗提倡“
冬病夏治”的一个原因)、皮肤疏密(一般皮肤细嫩的易发泡,如青年女性,而壮年男性则发泡较慢)等因素影响。正常
生理条件下,血管内
渗透压和
血管壁通透性处在一较恒定的水平,拔罐的抽吸很难将其改变,不易起泡。
拔罐作为中国传统
岐黄之术中一项重要的养生措施,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且在民间广为流行。古时候,人们采用挖空的动物犄角来拔出
脓疮排毒止痛,所以称为“
角法”。在一千多年前的晋代,杏林大家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关于这种方法的记载。唐代
王焘《
外台秘要》中也有用
竹筒罐来调理不适症状的描述。后来经过历代发展,出现了金属、陶瓷、竹木等各种材质的拔罐用具。
拔罐时,用火燃烧罐内空气,使之内部产生负压,随即吸附于皮肤表面。利用局部热刺激、负压吸引作用,来达到
逐寒祛湿、祛除淤滞、拔毒泻热、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目的,从而起到扶正祛邪、
强身健体的作用。通过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
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畅通经脉,调整机体的
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进而令人形体健旺、精神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