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论(personality theories)是指一种探讨人格的结构、形成、发展和
动力性的理论。包括:(1)人格由哪些部分构成,如何构成;(2)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所经过的阶段;(3)人的行为动力是什么,哪些因素起主导作用等。对人格进行理论探讨,始于古代。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
气质体液说, 中国《
内经》中的阴阳人格体质学说,都是
代表性的记述。三国魏哲学家
刘劭所写的《
人物志》,对才能、性格加以分类,是人类史上最早系统论述人格的著作。
创始人
Raymond B.Cattell:卡特尔(1905-1998),
美国心理学家,最早应用
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他对心理测验的研究,对
个体差异的测量,以及对
应用心理学的倡导,有力地推进了美国心理学的
机能主义运动。他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应用十分广泛。
1921年,进入
伦敦大学,主修物理和化学,3年后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伦敦大学研究生院主修文学和哲学,并先后获得
文学硕士和
哲学博士学位。
1928—1931年,在英格兰
埃克塞特大学任讲师;
1932—1937年,创办并主持了英格兰
莱斯特市心理诊所。
1937年应美国著名心理生学家E·
桑代克邀请到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工作一年,之后分别在
克拉克大学及
哈佛大学讲学,
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表面特质不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根源特质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那些稳定的,做为人格结构的
基本因素的特质。根源特质需要通过严格的
科学方法才能获得。
卡特尔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因素分析的
统计方法应用于人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卡特尔一共找到了16种根源特质,并编制出“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aire,简称16PF)。这份问卷也可以称《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或《卡特尔十六项个性因素测验》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权威的
个性测验方法,在
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
心理障碍、
行为障碍、
心身疾病的个性特征的研究,对
人才选拔和培养也很有参考价值。
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了
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特质分成
共同特质和
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
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
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指的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
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
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个~10个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表现出来。往往只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
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理论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即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和
根源特质、
体质特质和
环境特质、
动力特质、
能力特质和
气质特质。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与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观点相同。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人格的内在因素。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从根源特质可以区分出这两种特质。体质特质由先天的
生物因素决
定,如
16PF中的
兴奋性、
情绪稳定性等。环境特质由后天的
环境因素决定,如16PF中的忧虑性,有恒性等。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使个体朝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
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包括
流体智力和
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
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
独立作用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
调查表”。他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可以对人格进行
量化分析。
(三)现代特质理论
1.艾森克依据
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
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
(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
(3)
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
人格特征上。
这三个因素上的不同程度的表现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格特点。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
艾森克人格问卷,这个量表在
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塔佩斯用
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再分析,发现五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
经验
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反映出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agreeableness):反映出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sm):包括焦虑、敌对、压抑、
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
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麦可雷和可斯塔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测定量表之一。
特里根等人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了七个因素,构成了七因素模型。这七个因素是:正
情绪性、负
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
二、类型理论
类型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德国,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
心理差异,即
人格类型上的差异。类型理论主要有三种:
(一)单一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是根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最典型的单一类型理论是
T型人格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法利提出来。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T型人格的细分:
根据冒险行为的性质分为:T+和T-。
T+:表示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方向。如赛车,探险等。
T+型人格根据活动特点又可分为:体格T+类型和智力T+类型。
体格T+:如运动员。
智力T+:如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的探新。
T-:表示冒险行为朝向破坏性质,如
酗酒、吸毒、暴力等。
(二)对立类型理论
依据某一人格特性的两个相反方向来确定的。
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型人格类型,人们在研究人格和
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用到这种人格类型。
A型人格:性格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
苦干精神,
工作投入,有时间紧迫感和
竞争意识,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处于
紧张状态。
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一种不安定性人格。
B型人格:性情温和,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节奏的生活,可以胜任需要耐心和谨慎思考的工作。
2.内—外向人格
由
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内向:把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
外向:把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
内向人格的特点: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交往面窄,有时会出现适应困难。
外向人格的特点:注重
外部世界,情感外露,热情,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敏捷等。
三、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代表,他的人格理论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人格的核心是人内在的心理事件,这些心理事件发动了行为,或构成了行为的意图。人的行为的动机来源在于
心理能量,这些能量来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行为的动机通常是无意识的。
超我(super ego):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是无意识部分,自我和超我是意识部分,属于人格控制系统。
是指自我所运用的心理策略,以此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种种冲突。常见的有:
1.压抑;2.投射;3.
合理化作用;4.
反向作用;5.升华;6.转移等。
弗洛伊德以
口腔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
恋母情结等概念解释
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
人性结构
从空间的结构上讲,人性的要素包含行为、形体、情感、精神、认知、目的、历史、未来、多面和多变十个基本层面。在时间的作用下,行为决定关系,形体造就特征,情感影响态度,精神成就气质,认知左右能力,目的决定计划,历史带来经验,未来设定理想,从而人性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行为关系、形体特征、情感态度、精神气质、
认知能力、目的计划、历史经验、未来理想、多面多维和多变多态十大类,各类之间有过渡,因而产生新的性质,总共十八大类。
人的性质
1.开放性:描述是否愿意与人交往,注重和谐发展;
2.完美性:描述追求完美,重视目标计划的程度;
4.认知性:描述是否重视积累知识,包括聪明程度;
5.成就性:描述是否注重成就的程度;
6.力量性:描述是否愿意支配和影响他人;
7.浪漫性:描述在浪漫程度;
8.给予性:描述是否愿意给予他人,包含仁爱,慈孝,正义等;
9.活跃性:描述情绪的兴奋和活跃程度;
10.形体性:描述形体特征的状况以及重视享受的程度;
11.疑惑性:描述是否倾向于探究他人的动机;
12.随和性:描述和平、随和与安静的程度;
13.传统性:描述对传统的坚守程度;
14.自由性:描述重视自由的程度;
16.想象性:描述重视想象,追求至善的程度。
17.多面性:描述性格复杂程度;
18.多变性:描述机敏的程度;
性格是人性发展的格调(级别或程度),18个人的性质,每个有4个级别,这样共有72个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