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咒语(陀罗尼),为一种
记忆术,其法力会随着心的清净而增强,会随着心的散乱而减弱。咒语为鬼神王的名字,具有镇邪驱魔的作用,也可是诸佛的
心印秘语,难以翻译其中意思。
总序
佛教的咒语,又名
陀罗尼,
梵语dha^ran!i^ 之音译。又作陀怜尼。意译
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
大智度论》卷五、《
佛地经论》卷五载,陀罗尼为一种记忆术,即于一法之中,持
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故由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而能联想一切之法,总持无量佛法而不散失。
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能遮除各种
恶法。盖菩萨以利他为主,为教化他人,故必须得陀罗尼,得此则能不忘失无量之佛法,而在众中无所畏,同时亦能自由自在的说教。
法力会随着心的清净而增强,会随着心的散乱而减弱。
南无广博身如来,
种类划分
关于陀罗尼之种类,依《
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载,陀罗尼分为四类:
(一)闻持陀罗尼,得陀罗尼者耳闻之事不忘。
(二)分别知陀罗尼,能区别一切邪正、好丑之能力。
(三) 入
音声陀罗尼,闻一切言语音声,欢喜而不嗔。
(四)字入门陀罗尼,听闻阿罗波
遮那等
四十二字门,即可体达
诸法实相;盖以悉昙四十二字门总摄一切言语之故。
(一)法陀罗尼,能记忆经句不忘。
(二)义陀罗尼,能理解经义不忘。
(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力起咒术,能消除众生之灾厄。
(四)忍陀罗尼,通达诸法离言之
实相,了知其本性,
忍法性而不失。有关修得此四陀罗尼之法,详载于大乘义章卷十一。
天台宗据《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之说,立有:
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等三陀罗尼,而
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观。
咒,名为陀罗尼,故对经、律、论之三藏而言,集聚咒之记录,称作
陀罗尼藏、明咒藏、秘藏等。乃五藏之一。基于此之陀罗尼,有大随求陀罗尼、佛顶尊胜陀罗尼等,以及应不同诸尊之特殊修法,依修法之目的而诵相应之陀罗尼。此外,
密教中,于供养祖师或祈亡者冥福之法会,诵持尊胜陀罗尼,称为陀罗尼会、陀罗尼讲会。
详细解读
什么叫咒?英文叫MANTRA。咒也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它有四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所有的咒是鬼神王的名字,好像
毗舍遮、鸠槃茶都是鬼神王的名字,你念鬼神王的名字,那小鬼小神就老实了。为什么呢?啊!你认识我们这个鬼王,你认识我们的神王,这小鬼小神就不敢不守规矩了。
第二个意思就好像军中的密号似的,军中的密号就是军中的口令。在军中每一天每一天的口令不同,只有自己人才知道这个口令,外边的人不知道。现代的口令是“胜利”,那么整个军队都知道口令是“胜利”。譬如我见到你不认识,就问你口令,你说:“胜利”,这就对了,是自己人。如果我问你口令,你说:“吉祥”,这就不是了,就要开枪打。为什么呢?你不是自己人。咒就和口令是一样的,我们念咒,鬼神一听,我们的口令是这样子,所以他们就都老实了,都守规矩了。如果不是,他就要和你斗一斗。
第三个意思是一种秘语,其他的人不知道,只有这个人才知道。就好像本来有一个很穷、很微贱的人,他跑到外国去,外国人也不知道他是个什么?他就说:“我是某某国的国王,因为军人倒戈,国家政变,所以我跑出来到这个国家逃难。”国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以为是真的,就把公主嫁给他,国王的女儿就和这个穷贱的人结婚了。这穷贱的人就装模作样以为自己是国王的身份,一天到晚发脾气,脾气还大得很。然后有一个认识他的人,知道他是一个穷贱的人,对公主讲:“他再发脾气,你只要说这句话:‘本来是一个贫贱的人,远游至他方,你何必有这么多的瞋呢?’”这么一讲,这贫贱的人知道有人了解他的根底,于是再也不敢发脾气。这咒也好像这样,你念咒,那鬼神认为你知道他的根底,知道他是怎么回事,就不敢对你不守规矩。
第四个意思,咒是诸佛的
心印,秘语。唯佛与佛才知道,其他的众生都不知道,所以咒就不翻译,也就是一音演说咒,众生随类各遵守,某一类的众生听到这个咒都明白,好像我们人虽然不明白,可是鬼明白,神明白,
阿修罗、畜生都明白,妖魔鬼怪也明白,所以你一念这个咒,他们都老实了。
这就好像有一个国王要先陀婆,先陀婆是
梵语,有四种东西都叫这个名字。四种东西是什么呢?盐、水、马和大小便的东西。所以当国王说我要先陀婆,其余的大臣也不知他是要盐呢?要水、要马,还是要大小便的东西?但有智慧的人一听他在什么时候要就知道他要什么?吃饭的时候要先陀婆,当然不会要大小便的东西,一定是要盐。他要走路的时候要先陀婆,一定是要马。他渴的时候要先陀婆,一定是要水。那么看他也不渴,也不吃饭,也不走路的时候,当然就要大小便的东西。所以这咒你念出来,有智慧的鬼神一听就懂,其余不懂的也跟着那个懂的去做,所以咒有以上四个意思。
净空法师对咒语的解释,摘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密说即佛门中常讲的咒语。咒以不翻为原则,咒语有五不翻,这是唐朝玄奘大师译场所立的规矩。(一)咒语是佛的密语,只有佛明了,
等觉以下菩萨均不知其义。(二)咒语每字每句均有
无量义。研究
大乘经时,知道显说的经文亦含无量义,法味无穷,久读不厌,何况如来神咒。(三)咒中有许多鬼神名号,佛呼唤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并不完全包括世间语言。(四)咒亦为诸佛的密语,如军中口令。诵咒无往不利,一定能得诸佛
护念,龙天保佑。(五)诵咒蒙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神力加持。有如此许多意义在其中,故玄奘大师以存其音不翻其义为准则。密为深奥难言之义,佛法中绝无秘密可言,凡是秘密必有不可告人之处,如果心地清净,正大光明,那
有秘密可言。佛法是深密,义理深,非浅根人所能理解,故称为深密。因其义理太深,若非上根利智,即不对他说,不过有时也透露一点消息。
经论中说到修持,劝大家读诵为教法之一。读诵时往往一面读诵,一面思维经中意趣,如是则心不得清净,思维想像研究探讨都落在
第六意识,决定障碍了开悟的门径,很难成就三昧。自古以来解悟者多,证悟者少。证悟要由
定慧契入,而老实人可由读诵得到三昧,大开圆解。所以说读经是
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中人以下习气很重的人,展开经本就会望文生义,此类根性的人读经不如念咒,念咒不明其义,故不起分别妄想,容易得到三昧,此密法修学的殊胜处。
玄奘大师不翻
密咒,我们也不必勉强解释。
古大德亦有
解释者,如前清灌顶法师在其
楞严经注解中,对
楞严咒有详细的解说,密咒变为显说,是否如法则不敢说,不过诸大德们仍以不解释为宜。许多经典,显说之后仍有密说,密说还是解说显说中要义,不过言辞简要,故又翻为
总持。因此只要了解显说就够了,密是显之密,显是密之显。咒语最重要的音要正确,所以
密宗非常重视上师口传。
咒语目录
往生咒
观音咒
百字明咒
甘露手咒
消灾吉祥咒
报父母恩咒
宝箧印陀罗尼经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咒语读音
关于咒语的读音简示及咒语真言中常见字注音简选。关于咒语的读音简示及咒语真言中常见字注音简选。
由于汉语系佛教、
蒙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译音差异很大;汉语系佛教各地的方音又不同,再加上
古今音有别,又因
多音字较多,还有传错的,还有读别字的。因此,读音不一致,在所难免。常见的不同读法,举例如下,供读者参考。
怛:dá答、dān丹。
伽:qié茄、xié斜。
阿:ā啊、ē婀、wō窝、ōu欧。
啰:là辣、là拉、lá拉(阳平声)。
诃:hē呵、hū呼、hōu吼(读阴平声)。
他:tuō拖、tā她。
瑟:sè涩、shǎi晒(上声)、shí石。
钐:shān山、sǎn散。
地:dì帝、shòu受、zhài寨、sài赛。
那:nuǒ娜、nuó挪、nuò诺、nú奴、nù怒、nà纳。
阇:shé蛇、sà萨。
曳:yì义、yè夜。
叱:qī七、chì斥。
儜:níng宁、lín林。
刹:chà岔、shā杀。
奢:shē赊、chē车。
雍:yōng拥、yìn印。
嗔:chēn抻、zhēn真。
缚(嚩):pó婆、wá娃、wā蛙、mó模。
堙:yān烟、yīn阴。
醯:xī西、shī诗。
咄:duō多、dū都。
敛:liǎn脸、niàn念。
瓮:wèng瓮(去声)、yìn印。
羯:jié洁、jī基、jí吉。
烁:shuò朔、shǔ楚。
罚:fá伐、huà化。
数:shù术、tāo滔。
写:xiè泻、xià夏、shè舍。
悉:xī西、shī诗。
室:shì市、shī诗、shǐ始。
佛:fó、hù户、huó活、fāi、ān安。
楞:léng棱、líng灵、lèng愣。
输:shū书、sī司。
朋:péng棚、pìn聘。
孕:yùn运、yìn印。
穆:mù木、máo毛。
嘇:shěn审、shēn深、shēng生、sēng僧、cān餐。
谨:jǐn仅、jiān坚。
皤:pó婆、bó博、pín贫、pān攀、bō波。
唠:lào涝、láo劳。
跢:duō多、duò跺。
拏:nú奴、ná拿。
剌:là辣、lá拉(阳平声)。
讫:qì气、qí其。
囊:nǎng攮、láng郎。
曷:hé合、gé格。
祢:nǐ你、mí迷、nǚ女。
厕:cè侧、cì次。
磨:mó摩、mò末、wǒ我。
唵:ōng嗡、ǎn俺。
吒:zhà乍、zhā扎。
佉:qié茄、qiè切。
……
持咒须知
印光法师说:“须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1〕所以说,欲学经咒者,须先从持戒入手。不能住
菩萨戒,也须能持
五戒。况杀盗淫妄是
性戒,无论你信不信佛,受戒未受戒,犯戒者都要受地狱的苦报。《
七佛经》说:“若有人能受持五戒,感得二十五神侍卫。”〔2〕
有人说:“我能戒杀。”谈何容易。
如广净法师在《信佛的基本概念》中说:“不杀生。生是众生,包括
一切有情识的动物。不得杀害有情识的众生,叫不杀生戒。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
昆虫,但有
命者,不得故杀。”〔3〕自己不杀生,亦不教他杀,见杀勿欢喜,悲悯诸众生。亦不可从事与杀生有关的行业,如:养鸡、养鱼、捕捉、贩卖生物等,亦不可制造和贩卖杀众生具(如
鱼钩、
鱼网、粘网、
鸟枪及捕杀小飞虫和小
爬虫的器具药物等)有则毁之,勿扔勿送人,且勿结杀缘,你真能做得到吗?
有人又说:“我能守盗戒。”
偷盗抢劫之事,稍知礼仪之人,便不能为之。然细论之,若非大圣大贤,亦难免不犯。
广净法师说:“偷盗是未得到应允而侵占别人的所有物,或以武力强夺他人财物。从房屋、田园、珍宝等贵重器物乃至微小细物如针线等,不与而自取,即为偷盗。”〔4〕
不要说偷盗抢劫了,如以权取财,假公济私搞回扣等,以及打单位的电话办个人的私事,用公家的
信纸写个人的家书,皆犯盗戒。又如损人利己、放
高利贷、短斤少两、
牟取暴利、走私漏税、坐车不起票、赌博、
买股票、诈骗、借钱不还,以及买东西时,多找给我们钱,竟生欢喜心舍不得退回。明知是
假钱,舍不得销毁,故意往外花等皆为盗。
不与而取人之财物为盗,不与而取畜生物亦未必不为盗。如《
十诵律》云:“若取他虎残肉者,犯小罪,由不断望故。若取狮子残者不犯,由断望故。”又《萨婆多论》云:“盗一切鸟兽残者得小罪。”小注:“今时俭世,多有俗人毁坏他鼠窟,取其贮粟、胡桃、杂果子等,准此犯罪。”〔5〕鼠类的粮食被人抢光了,它们有的因饥寒而亡,你不又犯了杀戒吗?
还有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就是,拣到钱物归己所有,也算犯盗戒。那么拣到东西该怎么办呢?《正法念处经》说:“若见道边遗落之物,若金若银,及余财宝,取已唱令,此是谁物,若有人言此是我物,当问其相,实者当还。若无人认,七日持行,日日唱之,若无主认,以此宝物,付王大臣,
州郡令长。若王大臣州郡令长,见福德人,不取此物,后当持与佛法众僧,是名
不偷盗。”〔6〕
那么,采矿算不算偷盗呢?《
成实论》云:“伏藏取用无罪。”〔7〕
但是,取用活的生物却有罪。譬如你看见一只飞虫,毫不客气的就把它拍死了,这是犯杀戒不难理解。其实也犯了盗戒。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不与取。你没有取得飞虫的同意,就无缘无故的取了它的命,这怎么说得过去呢。
又如见色、闻声、嗅香,心一贪恋即有所取。所以说:“人非圣贤,欲持盗戒,谈何容易,但也不要知难而退。”
人物,非人及畜生物皆不可盗。更不可盗佛、法、
僧物。
何谓盗佛物?
如《十诵》,偷佛舍利,《萨婆多论》盗佛像,并为净心供养。自念云:“彼亦弟子,我亦弟子,如是之人,虽不语取,供养皆不犯罪。”若依《摩德勒伽论》云:“为转卖活命故盗佛像舍利者,犯大重罪。”〔8〕
如《
四分律》云:“时有人盗他经卷。
佛言:
佛语无价,计纸墨犯重罪。”《十诵律》云:“借他经拒逆不还,令主生疑者,犯方便罪。”《正法念经》云:“若盗他秘方者犯重罪。”《唯识并决论》云:“暗取他经论读乃至一句,皆犯盗窃文句罪。”《五百问事口诀》云:“不得口吹经尘,以口气恶故。若烧故经得重罪,如烧父母,不知有罪者犯轻。”〔9〕如今有人把
四众弟子施舍的经书,拿去卖钱,你说:“该犯何罪?”
何谓盗僧物?
如《
五分律》云:“贷僧物不还,计直犯罪。”又《观佛三昧经》云:“盗僧鬘物者,过杀八万四千父母等罪。”又《宝梁经》云:“宁啖身肉终不得用
三宝物。”又依《
方等经》云:“华聚菩萨云,
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又《大集经济龙品》云:“时有诸龙得宿命心,自念过去业涕泣雨泪。来至佛前各如是言:我忆往昔,于佛法中或为俗人亲属因缘,或
复听法因缘,所有信心舍施种种花果饮食,共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说言:我曾吃啖四方众僧花果饮食。或有说言:我往寺舍布施众僧,或复礼拜如是吃啖,乃至
七佛已来,曾作俗人有信心人,为供养故施诸花果种种饮食,比丘得已迥施于我,我得便食。由彼业缘,于地狱中,经
无量劫,大猛火中,或烧或煮,或饮洋铜,或吞铁丸,从地狱出堕畜生中,舍畜生身生饿鬼中,如是种种备受辛苦。佛告诸龙:此之
恶业与盗
佛物,等无差别,比丘逆业其罪如半。然此罪报难可得脱,于贤劫中值最后佛,名曰
楼至,于彼佛世罪得除灭。”
述曰:“何故盗用僧物其罪偏重耶?答曰:随盗一物,即望十方凡圣,上至诸佛,下及凡僧,随境无边,还结无边等罪,
微尘尚可知数,此人罪报不可测量。所以者何?为其施主本舍一毫一粒拟供十方出家凡圣,令其食用日夜修道,不欲供俗。是以鸣钟一响遐迩同食,凡圣并资俱成
道业,冥资施主得益无边,惟斯福利功齐法界,招善既多获罪宁少。今见愚迷众生,不简贵贱不信三宝,苟贪福物将用资身。或食啖僧食受用花果,或骑僧杂畜将僧奴用,或借贷僧物经久不还,见僧屡索反加凌毁,或倚官刑势伺求僧过,如是等损具列难尽,静思此咎岂不痛心。今惜不与者,非是悭惜不惠,为慈愍白衣虑受来苦。若当与者非直损俗,亦罪及知事,未来生处同受其殃。”故《
佛本行经》云:“一念之恶能开五不善门。一恶能烧人善根。二从恶更生恶。三为圣人所呵。四退失道果。五死入恶道。既知不易诚为大诫。后时取受省用之也。”〔10〕
又钱物互用亦有过失。
如《宝梁宝印经》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又《十诵律》云:“佛听僧坊佛图,畜使人及象马牛羊等,各有所属不得互用。”又《善见论》云:“佛前献佛饭食,侍佛比丘得食,若无比丘白衣侍佛亦得食。”又《罪福决疑经》云:“初献佛时,上中下座,必教白衣奉佛及僧,献佛竟行与僧食不犯。若不尔者,食佛物故,千亿岁堕阿鼻地狱,
檀越不受师教,亦招
前罪。若生人间,九百万岁堕下贱处。何以故,佛物无人能评价故。”《四分律》云:“许此处乃与彼处,皆得罪也。”〔11〕
如:用放生款济贫,用救灾的钱修庙,甚至入了个人的私囊,以及许愿不还,皆为钱物互用,犯盗戒。可不要轻视钱物互用的过失啊!如
倓虚老法师的《影尘回忆录》说:“有一个宦官人家,把救灾款私吞,饿死了成千上万的灾民。后来修庙,大做善事功德。但他死后仍立入地狱。”〔12〕你说多可怕啊!
问:“何谓不犯耶?”答:“律有五种、皆谓无盗心也。一与想、意谓他与也。二己
有想、谓非他物也。三粪扫想、谓无主也。四暂取想、即持还也。五亲厚意、无彼此也。”
问:“何谓亲厚耶?”答:“律有七法。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
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能行是七法者、是善亲友也。”〔13〕
有人说:“我能持淫戒。”果真如此吗?对于一个稍有修养的人来说,决无奸污邪淫之事。
但是,
你若看见一位衣着整洁的年轻女子向你微微一笑,你能不动心吗?你若听了一首优美的女声独唱,你能不神魂飘荡吗?其实,一切所谓美好的东西都应舍弃。若能美色当前如畏虎狼蛇蝎,这才算具有一点修行人的清净本色。你若心起微波,那么,你还是一个凡夫俗子。
有人说:“我的心不动。”
请不要妄言,出言即为动心。须知男人喜欢与女人同行,女人喜欢和男人说话,乃至男女之间,亲友之间,稍有一丝怀念,依恋之心,意地即不清净。
印光法师说:“最难断者唯淫……淫则稍知自爱者犹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净,了无丝毫蒂芥者,唯
断惑证真之
阿罗汉方能之耳。”〔14〕
《
中阿含经》说:“薄拘罗乞食来八十年……未曾视女人面。”〔15〕
你能做得到吗?
又《慧上菩萨经》说:“重胜王与女人一处为
阿难所讥,时重胜王菩萨即自涌身住于虚空中去地四丈九尺……”〔16〕
你能做得到吗?
我没有这种神通。叫我如何利益众生。
若有女人喜杀飞虫,喜杀鸡鱼,我若好言相劝,讲明因果,她或可慈心不杀。我若不闻不问,她还是要杀。你说我该怎么办?
若为自利,如《
增一阿含经》所说:“亦莫与女人,往来与言语。”〔17〕
若为利他,如《瑜伽师地论》所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18〕
有人说:“我不妄语。”可是他为什么言而无信!言而无信即是妄语。妄语之人,有时既有绮语之过,又犯了杀戒和盗戒……为什么这么说呢?请您
自悟。
妄语即是说谎,我真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不说谎的人呢。甚至有人能把谎言说得和真话一样。你可曾知道,哄骗了别人就是哄骗了自己吗?
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说谎算犯戒。为了利益众生而说谎是开缘,不算犯戒。譬如室内有一条
蚰蜒,妈妈想拍死它,在她回身取拖鞋之际,蚰蜒趁机逃脱了。你看得一清二楚,但千万不要告诉她,告诉她即犯杀戒,哄骗她是开缘,不算犯戒。况救一微命亦胜造
七级浮屠。
还有一种人胆大包天,竟敢犯
大妄语戒。何谓大妄语?应受何报?印光法师说:“又若自未
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命终之后,决定直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19〕如此痴人,何不力忏?
酒戒往往为修行人所忽略,你可曾知道,因酒醉而致杀人、偷盗、奸污、骂人者,古往今来屡见不鲜吗?所以说,酒戒是遮戒,遮是遮止的意思。〔20〕学佛之人,不是为了利乐有情,慎勿饮酒。
《
长阿含经》说:“其饮酒者有六种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争。四者
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21〕
又《梵网经》说:“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中无手。何况自饮。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22〕
如此
五戒,互相照应,开遮持犯,了了分明。若能严持五戒,再能精诚持咒,即可自利利他,利益无穷。不要说五戒难持,只须
都摄六根〔23〕,即可纤毫不犯。
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
唵嘛呢叭咪吽(OM MAŅI PADME HUM)”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咒,源于梵文,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与加持。六字大明咒是“唵啊吽”三字的扩展,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至高无上,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
大慈悲。此咒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久远劫前,观音菩萨自己就是持此咒而修行成佛的,佛名
正法明如来。
唵嘛呢叭咪吽,亦作唵麻抳钵讷铭吽,具有微妙不可思议功德,又具无量
三昧法门,一切金刚护法
天龙八部,无不喜欢拥护,若此真言,着于身,触于手,藏于家,或书于门,皆得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一切所求,无不满足。
文献索引
〔2〕、
法苑珠林,〔唐〕
道世撰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下略,卷第八十八,第612页。
〔3〕、信佛的基本概念,广净法师著,香港
佛经流通处,佛历二五三七年印,下略,第52页。
〔4〕、信佛的基本概念,广净法师著,第54页。
〔5〕、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四,第534页。
〔6〕、
大正新修大藏经,佛陀
教育基金会印,1990年3月初版,下略,总卷第十七,
正法念处经,卷第35,第206页。
〔7〕、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四,第535页。
〔8〕、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四,第532-533页。
〔9〕、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四,第533页。
〔10〕、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四,第533页。
〔11〕、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四,第533页。
〔12〕、影尘回忆录,
倓虚法师著,第八章,第82-87页。
〔13〕、盗戒释相概略问答,弘一律师编,
莆田广化寺1987年春节印,第14-15页。
〔15〕、大正新修大藏经,总第一卷,中阿含经卷八,第475页。
〔16〕、
经律异相〔南朝·梁〕
僧旻·
宝唱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卷第九,第49页。
〔17〕、大正新修大藏经,总第二卷,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第563页。
〔18〕、
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述,玄奘法师译,佛陀教育基金会印,卷四十一,第5-6页。
〔19〕、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40页。
〔20〕、
三藏法数〔明〕释一如撰,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印,第43页。
〔21〕、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三,第650页。
〔22〕、同上。
〔23〕、
净土五经,上海佛教协会1989年版,第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