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音乐在十八世纪前主要为
宗教音乐,俄罗斯的非宗教音乐十八世纪起开始流行。人们对音乐的兴趣,引起
民间歌曲的收集和改作,这些民间歌曲对后来
俄国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下半叶,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继出现,到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乡生活的歌剧演出。
发展过程
6世纪至9世纪
俄罗斯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6~9世纪东斯拉夫部落
生活时代。原始氏族公社制的
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当时出现的偶象崇拜的仪式歌曲”就是这种文化之一其中包括
崇拜太阳等自然物和
自然现象的“年历仪式歌曲”和崇拜氏族祖先的“家族仪式歌曲”。前者与
农业劳动密切关连,属于一种
劳动歌曲;后者与婚丧礼仪紧密相关,或为欢乐的歌舞,或为哀伤的哭腔。这些歌曲由于与一定的祭祀仪式结合在一起,带有戏剧表演的性质,其旋律音域较窄(以三度
音程为主,偶尔上下扩充一度),以自然音列为基础,带有
五声音阶特征。以后又产生了不依赖于任何仪式的“抒情民歌”,其旋律较为开阔,更具有歌唱性。同时,在古代斯拉夫人中,器乐也开始传播。当时采用的乐器有:古斯里(多弦
弹拨乐器)、古多克(
弓弦乐器)、杜德卡(
竖笛)、索别尔(
横笛)、罗格(号角)以及一些
打击乐器等。
9世纪至17世纪
9世纪末,由于生产力逐渐发展,氏族公社制瓦解。随着斯拉夫人最早的国家──
基辅罗斯的形成,以
英雄史诗和传说为内容的“壮士歌”逐渐繁荣。它是一种朗诵性质的
叙事歌曲,词曲紧密结合,旋律从容庄重,由民间弹唱艺人演唱,常用古斯里伴奏。自古俄罗斯封建国家建立以来,为宫廷和国事服务的音乐获得了很大发展,如在
王公贵族的登基典礼、出征归来和庄严集会时,常唱奏“光荣颂”;在军队的行进和国家仪式上,用长型的直管号和纳克雷鼓等乐器的演奏来助威。与此同时,
民间音乐也在不断发展。
世俗音乐的体现者──民间杂耍艺人尽管遭受教会和上层
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但是他们的艺术生机勃勃,与社会广大阶层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受到普遍的欢迎。大多数民间杂耍艺人过的是漂泊流浪的生活,也有少数受到上层统治者的青睐,被列入贵族行列。15~16世纪,新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莫斯科罗斯形成。作为
俄罗斯民族共同文化和共同
心理素质体现的俄罗斯民歌逐渐完善和定型,具备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风格。在众多的民歌体裁中,最典型的是抒情的“悠长歌”。其主要特征是:旋律自由宽广,调式交替变更,节拍节奏灵活,
单声多声结合(常见的是
支声复调)。俄罗斯民歌是俄罗斯人民的集体创作,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自10世纪末基督教由拜占廷传入并成为国教起,
宗教音乐开始发展。教会歌曲是古俄罗斯的以书面
记录方式留传下来的专业音乐的唯一品种记录的符号称为涅夫梅”它们只代表旋律运动的总方向和节奏的长短,而不能标明每个音的准确高度。这种标记称为“
旗标”或弯钩”
记谱法,用这种记谱法书写的教会歌曲称为“旗标歌曲”或“旗标歌调”。这种来源于拜占廷的曲调和记谱体系,由于长期受到本地民歌的影响,逐渐具备了新的特征。原来充满朗诵的音调,如今音域扩充,旋律变得悠长,增强了歌唱性。到16世纪,旗标歌调最终形成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风格。17世纪,这种歌调及其记谱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随着社会和
意识形态的变革,单声部的旗标歌调逐渐被
多声部的“帕尔捷斯歌曲”所取代这种风格的更替伴随了尖锐的论争,新风格的支持者们发表了许多论文批驳了把音乐看成是“宗教的奴仆”的中世纪保守观点,论证了新风格的
合理性,使多声部的帕尔捷斯歌曲获得了推广。帕尔捷斯歌曲属于无伴奏多声部合唱,采用未列入敬神仪式的词,有时甚至直接用非宗教的世俗词。它的华丽的多声部风格与当时建筑和
造型艺术中的
巴罗克风格相呼应。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写作帕尔捷斯歌曲的作曲家有季托夫、H.卡拉什尼科夫、H.巴维金、.列
德里科夫等17世纪下半叶还产生了另一种多声部歌曲康特,它起初用宗教情节自由发挥,以后用爱情、幽默讽刺的世俗歌词。
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庄严颂歌性质的康特获得了流传。 18世纪 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俄国剧院里,音乐成为重要的艺术手段。在王宫和贵族庭院里组织了由欧洲类型乐器构成的
管弦乐队。到18世纪,
音乐艺术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成为面向
社会公众的娱乐和消遣:建立了
歌剧院,举办了公众音乐会,家庭
音乐活动开展了。在18世纪30年代成立了附属宫廷的意大利歌剧院。50年代在莫斯科和
圣彼得堡开设了私营歌剧院。在俄国工作的意大利作曲家有:B.加鲁皮、F.特拉埃塔、G.
帕伊谢洛、G.萨尔蒂、D.奇玛罗萨等。80年代在莫斯科开办了彼得罗夫斯基剧院(今
莫斯科大剧院的前身),既演话剧,也演歌剧和舞剧。圣彼得堡的石头剧院以及一些省城的剧院都上演歌剧,甚至在一些贵族
地主庄园的农奴剧院也上演了歌剧。
18世纪末
18世纪末在俄国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俄国作曲家学派形成。代表人物有:M.C.别列佐夫斯基、博包尔特尼扬斯基、B.A.帕什克维奇、福明、汉多什金等。他们的创作共性是对俄国民间生活题材的关注,采用俄罗斯民歌素材,音乐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歌剧最集中地反映出他们的创作面貌。代表作品有:M.M.索科洛夫斯基的《磨工-巫师、骗子和媒人》(1779),M马京斯基和帕什克维奇的《善有善报》(又名《圣彼得堡商场》,1782),福明的《马车夫》(1787)等。在室内器乐创作方面,最著名的是汉多什金的小提琴
独奏奏鸣曲和俄罗斯主题
变奏曲此外,杜比扬斯基和O.A.科兹洛夫斯基的抒情
浪漫曲类型的俄罗斯歌曲享有盛名。
19世纪
19世纪初的俄国音乐显示出
浪漫主义的倾向。歌剧题材偏好童话和民间传说,追求豪华的舞台效果,音乐充满多愁善感的情调。作品有达维多夫的《列斯塔,第聂伯河的水仙女》(1805)、K.A.卡沃斯的《伊利亚勇士》(1806)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韦尔'、韦尔斯托夫斯基的《阿斯科尔德的坟墓》(1835)。在阿'、
阿利亚比耶夫、A.E.瓦尔拉莫夫和古里廖夫的室内声乐曲中,孤独忧愁、不满现实、幻想美好未来的浪漫主义思想情感与朴素的城市抒情歌曲风格结合在一起。
19世纪30~40年代,
米哈伊尔·格林卡的创作标志了俄国音乐
古典主义传统的确立。格林卡吸取了欧洲古典和浪漫
乐派的成果,钻研了俄国的
民族民间音乐,将专业的音乐技巧与质朴的俄国民间音乐结合,使俄国音乐文化提高到欧洲先进水平,奠定了俄国
民族乐派的坚实基础。他的爱国主义的歌剧《伊万·苏萨宁》(原名《为
沙皇献身》)和神话歌剧《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雅》以及用A.C.
普希金诗谱写的声乐浪漫曲《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夜晚的和风》等成为俄国音乐典范之作。在俄国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达尔戈梅日斯基'、
达尔戈梅日斯基的歌剧《水仙女》和若干声乐浪漫曲突出了揭露和讽刺黑暗的倾向,注意了人物心理刻划,探求了言语音调与音乐的紧密结合。 19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随着
社会运动和进步思潮的高涨,俄国音乐文化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在音乐演出活动和专业音乐教育方面,
鲁宾斯坦兄弟作出了卓越贡献。1859年在圣彼得堡,鲁宾斯坦'、鲁宾斯坦创建了俄罗斯音乐协会。鲁宾斯坦次年在莫斯科成立了分会。他们广泛举行交响音乐和
室内乐音乐会,开办音乐训练班。后来在此基础上先后成立了圣彼得堡和
莫斯科音乐学院(1862、1866)。此外,在圣彼得堡还办了免费
音乐学校,演出、宣传欧洲和俄国名家的作品,进行了大量普及音乐教育的工作。在创作方面出现了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
新俄罗斯乐派”(即“
强力集团”,又称“巴拉基列夫小组”或“五人团”),参加的成员有:巴拉基列夫、
鲍罗丁、
穆索尔斯基、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居伊。他们接受了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倡艺术的
现实主义和
人民性,强调继承和发扬以格林卡为代表的俄国音乐文化优秀传统,主张深入研究俄罗斯及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努力掌握欧洲先进作曲技术,创造性地发展俄罗斯
民族音乐文化。歌剧是他们创作的中心。其中,最突出的是反映俄国历史斗争,塑造
人民群众形象,歌颂民族英雄主义和
爱国主义精神的歌剧,如穆索尔斯基的《
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万斯基乱党》,鲍罗丁的《
伊戈尔王子》,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的《普斯科夫的姑娘》和《隐城基捷日与费芙罗尼亚姑娘的传奇》等。其次是取材于
俄罗斯童话和民间传说的歌剧:有的表现了古代俄罗斯人民的风俗、伦理和志向,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雪姑娘》和《萨德科》等;有的以寓言方式揭露黑暗
社会现实,影射沙皇专制,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不死的卡谢》和《金鸡》等。再就是描写风土人情充满民间生活气息的
喜歌剧,如穆索尔斯基的《索罗钦斯克集市》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五月之夜》等。此外,还有注重刻划人物内心的抒情
戏剧性的歌剧,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沙皇的新娘》等。在
交响乐创作方面,强力集团作曲家重视标题性原则,分别以史诗、童话、民歌和自然风光为题,创作了民族色彩浓郁、
艺术形象鲜明的作品,如鲍罗丁的《第二交响曲(勇士)》和
交响音画《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穆索尔斯基的交响音画《
荒山之夜》,巴拉基列夫的《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和
交响诗《塔玛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安塔尔》、《山鲁佐德》和《
西班牙随想曲》等。在室内器乐领域,鲍罗丁的两部
弦乐四重奏,巴拉基列夫的钢琴独奏曲《
伊斯拉美》,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
展览会上的图画》,居伊的
小提琴曲等,以由衷地抒情和栩栩如生的
音乐形象引人入胜。在声乐浪漫曲方面,以内容深刻、体裁多样、语言新颖为特征的穆索尔斯基和鲍罗丁的作品最为出众。
处在同一时期的柴科夫斯基则重视音乐艺术的
思想性和
民族传统方面,他和强力集团并无多少差异,但是在创作实践上却存在着不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80~90年代在
沙皇专制高压政策下的俄国知识分子阶层的苦闷心理;作品的音调更多来源于城市歌曲;创作领域扩大,涉及了几乎全部
音乐体裁和形式;作曲技术更加全面和完善。他的作品交织着戏剧性冲突、抒情性表白和风俗生活的描写,委婉的旋律,真挚的感情和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感染。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
悲怆》),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
小提琴协奏曲》,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和《
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
睡美人》和《
胡桃夹子》,《第一弦乐四重奏》,
钢琴三重奏《悼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以及声乐浪漫曲《祝福你们,森林》、《是白日笼罩吗?》等。
在俄国专业音乐的发展过程中,
音乐评论起了重要的作用先后在这个领域作出贡献的有
奥多耶夫斯基、
斯塔索夫、
谢罗夫、拉罗什、居伊等。他们积极倡导音乐艺术的民主进步的创作原则和
美学思想,热情推荐和宣传
格林卡、
强力集团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有力地促进了俄国民族音乐的传播。
19世纪末
随着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俄国革命歌曲获得了广泛的传播。这些歌曲继承和发扬了
十二月党人和
平民知识分子创作的革命歌曲的优良传统,具有反对
沙皇专制的政治倾向和感人的艺术力量。除少数是专门创作外,绝大多数是采用广为流传的旧歌(民歌、城市歌曲、外国歌曲等)重新填词加工改造而成。其中影响最大的歌曲是:《同志们,勇敢地前进》、《你们牺牲了》、《华沙革命歌》、《红旗》、《工人
马赛曲》、《木棒》和《
国际歌》等。这些歌曲一经流传,就成为无产阶级的强大精神武器,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团结群众、鼓舞斗志、揭露黑暗、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19世纪末以来,俄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本国的传统和外来的影响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多样的创作风格和个性。格拉祖诺夫'、格拉祖诺夫创作了8部
交响曲。3部舞剧,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和大量室内乐作品。他的音乐浑厚饱满,近似鲍罗丁的史诗风格。
利亚多夫主要写作器乐小品,作有钢琴
前奏曲、
练习曲和采用民间题材的
管弦乐曲《巫婆》、《魔湖》、《女妖》和《八首俄罗斯民歌》等。他承袭了强力集团的传统,同时也借鉴了
法国印象派的手法,音乐精巧清新。
塔涅耶夫'、塔涅耶夫嗜好复调技术,他的创作带有明显的哲理倾向,
代表性作品有:
康塔塔《大马士革的约翰》、《读圣诗有感》,歌剧《奥瑞斯忒亚》和《c小调交响曲》等拉赫玛'、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明显地继承了柴科夫斯基的传统,浸透了对俄罗斯故土的深情。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第二
钢琴协奏曲》、《
第三钢琴协奏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二交响曲》、《钢琴前奏曲》、《
音画练习曲》等。斯克里亚宾'、斯克里亚宾早期的作品受到了F.F.肖邦的影响,他成熟时期的作品充满了狂热的幻想和感情,反映了处于革命风暴前夕的俄国旧知识分子的神秘、空想的
精神状态。其代表作品有:《第三交响曲》(《神圣之诗》),交响诗《狂喜之诗》《普罗米修斯》(又名《火之诗》),钢琴协奏曲,10首
钢琴奏鸣曲,若干钢琴前奏曲、练习曲等。
梅特涅尔'、
梅特涅尔的创作集中在钢琴和室内声乐方面,他写了 3部钢琴协奏曲,16首钢琴奏鸣曲和 100余首声乐浪漫曲等。他的作品思想深沉,感情真挚。I.F.斯特拉文斯基醉心于西方形形色色的
现代主义流派,创作逐渐脱离俄罗斯民族传统。他的
音乐作品对20世纪西方
现代音乐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其他一些作曲家,如
阿连斯基'、阿连斯基、卡林尼科夫'、卡林尼科夫、里亚普诺夫等继续遵循俄国民族乐派传统,在创作、教学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世纪以来,俄国音乐表演艺术蓬勃发展,建立了俄国学派,涌现许多著名的人物。其中有歌唱家O.A.彼得罗夫斯特拉文斯
夏里亚宾'、夏里亚宾、涅日丹诺娃、索比诺夫、叶尔绍夫,钢琴家 鲁宾斯坦、拉赫玛尼诺夫,
小提琴家格尔日马利,大提琴家达维多夫,指挥家S.
库谢维茨基等。
20世纪初
1917年俄国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俄罗斯音乐进入了新的
发展阶段,成为多民族的
苏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1948年成立作曲家协会,1979年有会员2100多名。协会经常在各地举行音乐节和音乐会演。1958年在莫斯科举行第一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会,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在1978年的第六届柴可夫斯基音乐会上,苏联歌唱家舍姆
丘克,小提琴手格鲁别尔特和钢琴演奏家
普列特涅夫分别获得一等奖。1969年起每四年在莫斯科举行一届
芭蕾舞国际比赛。苏联演员不只一次获得第一名。
音乐特色
俄罗斯音乐的养分源自民间,但又深受拜占廷宗教唱诗音乐的影响, 它常常以悠远深沉的曲调来叙述一个故事,比如我们重温“红莓花儿开”、“小路”等歌曲时,就能细细体味到它的这个特点。俄罗斯音乐甚至能展现历史的大场面,那恢弘的气势,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歌咏曲调体系。
作家
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形成独特而新颖的音乐流派,出现了俄国
古典音乐的奠基人
格林卡。米·伊·格林卡(1804-1857)的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雅》、《马德里之夜》等是俄罗斯交响乐较早的代表作,以其奔放豪迈有别于西欧音乐,对后来俄罗斯交响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俄国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说过,整个 “俄罗斯派交响乐部孕育于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树之出生于
橡实”。格林卡的重要作品有爱国歌剧《
伊凡·苏萨宁》和古典歌剧《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作曲家把俄罗斯、
乌克兰、
白俄罗斯、
芬兰、
波兰、
格鲁吉亚、西班牙等曲调都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歌颂人民的功绩和美德。作品一经问世,立刻使他跻于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声誉犹存。
继格林卡之后的俄罗斯著各作曲家是亚·谢·
达尔戈梅斯基(1813一1869)。他创作了许多声乐作品,最好的作品是歌剧《石客》和《水仙女》。《水仙女》的旋律脱胎于俄罗斯民歌,后来成为俄国民间最流行的歌剧之一。
十九世纪下半叶,俄罗斯音乐进入繁荣时期,六十至七十年代被称为俄国音乐的“狂飙突进”时代,音乐昌盛的标志是出现了一个作曲家集体“
强力集团”。“强力集团”以格林卡的学生米·阿·巴拉基列夫(1836一1910)为首组成,主要成员有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一
科萨科夫和居伊,他们的活动得到著名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一1906)的支持和肯定。“强力集团”以倡导现实主义,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创作多取材于俄国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和文学名著。他们注意吸取和运用民间曲调,在
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上进行革新。莫·彼·穆索尔斯基(1839一1881)的作品以
性格描写和心理刻划见长,音调有民歌特点。他的代表作品是歌剧《
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宛斯基党人之叛乱》。两部歌剧都以俄罗斯人民为主角,表达了人民憎恨专制暴政的思想。亚·彼·鲍罗丁(1833一1887)的代表作是根据《
伊戈尔远征记》谱成的歌剧《伊戈尔公》。歌剧场面壮阔,成功地利用了俄罗斯和东方的
民间歌曲和舞蹈。尼·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一1905)作品题材丰富,写过15部歌剧、交响乐、浪漫曲和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影响较深远的有歌剧《沙皇未婚妻》,以
叙事诗和童话为题材创作的幻想歌剧和神话歌剧《萨特阔》、《五月之夜》、《白雪公主》等。
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是彼·伊·柴可夫斯基(1840一1893)。他的音乐创作开始于“强力集团”活动的六十年代,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是他创作的全盛时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他的
抒情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
《黑桃皇后》,芭蕾舞曲《天鹅湖》、《睡美人》和《
胡桃夹子》都是俄罗斯音乐
艺术史的高峰。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响曲中特别著名的是第三、第四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他的交响曲《罗米欧与朱丽叶》以曲调优美著称。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以悲歌为基调,反映了八十年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情绪,有力而真切地表达了时代的矛盾,斗争的冲动,人们寻求安慰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幢憬。柴可夫斯基为俄国交响乐派赢得了世界声誉。
晚些时候的俄国作曲家有格拉祖诺夫、拉赫马尼诺夫等人。谢·瓦·拉赫马尼诺夫(1873一1943)是作曲家兼钢琴家,1918年出国,在
欧美各国从事演出活动。他的创作深受柴可夫斯基影响,作品有三部交响曲、三部歌剧(其中有根据普希金长诗《
茨冈》创作的《阿乐哥》)、24首钢琴前奏曲、4部钢琴协奏曲和钢琴与乐队合奏的《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由于重视传统
音乐形式而出现了几代新的作曲家。他们在交响乐、歌剧和芭蕾舞曲创作中取得不小成就。这些作曲家各有侧重,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老作曲家莱·莫·格里
艾尔(1875一1956)除
芭蕾舞剧《红婴粟》和《青铜骑士》外,吸收民间曲调写成的一些歌剧
艺术价值也很高。他的学生谢·谢·普罗科菲耶夫(1891一1953)创作题材广泛多样,
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富于
独创性,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他写了著名的芭蕾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宝石花》和大型歌剧《战争与和平》。他的第五、第七交响曲流传很广。尤·亚·沙波林(1887一1966)常以俄国诗人的歌词为基础谱写抒情曲。他的代表作是
历史题材的交响乐
大合唱《在库利科沃田野上》和歌剧《十二月党人》。尼·雅·米亚斯科夫斯基(1881一1950)专事交响乐作曲,一生写过27部交响曲,最后一部最有名。他是著名音乐教育家,曾培养出80多名作曲人才。阿·伊·哈恰图良(1903-1978)是亚美尼亚人,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学生。他熟悉东方
音乐风格,重视民间创作源泉,擅长器乐
协奏曲的创作。他创作了许多色彩丰富、情感强烈、民族情调浓厚的钢琴、小提琴和
大提琴协奏曲,对形成民族交响乐学派有较大影响。
苏联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是肖斯塔科维奇。季·季·肖斯塔科维奇(1906一1975)长期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主席。他的创作以交响乐为主,被誉为二十世纪音乐高峰之一。他的创作多反映重大社会主题,以战争与和平、反法西斯斗争等为主要题材。作品的
艺术特色是强烈的激情和细腻而隐秘的抒情相结合,风格接近穆索尔斯基、巴赫和贝多芬。他写过15部交响曲,还有历史题材的歌剧《卡捷琳娜·伊兹麦洛娃》、
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
清唱剧《森林之歌》、小提琴协奏曲等,并为《马克辛三部曲》、《
带枪的人》、《青年近卫军》等数十部影片、戏剧作过配乐。给他带来声誉的作品是第一、第五、第七、
第十一交响曲。其中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是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写成的,以悲壮著称,是战争年代纪念碑式的作品。
钢琴演奏
苏联的钢琴演奏自成一个学派并闻名世界。苏联学派的创始人是钢琴家兼
艺术教育家康·尼·伊
古姆诺夫(1873一1948)和
根·古·涅依高乌兹(1888一1964)。后来的著名钢琴家是伊古姆诺夫的学生列·尼·奥保林(1907一1974)。当代著名钢琴家有涅依高乌兹的学生斯·切·里赫特(1915一)和艾·格·吉列尔斯(1916一)。
小提琴
苏联的
小提琴演奏也自成一个学派。达·费·奥依斯特拉赫(1908一1974)是
苏联小提琴学派的主要代表,驰名世界的小提琴大师。他以演奏
西欧乐曲、俄罗斯古典乐曲和苏联当代作品为主,风格严谨,表达深刻,曾在1937年“伊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会”上获得第一名。
俄国和苏联都有一批著名歌剧演员。费·伊·夏里亚宾(1873-1938)是俄国著名
男低音歌唱家、歌剧演员。他擅长演唱《
伏尔加船夫曲》,扮演过苏萨宁、鲍利斯等形象。他于1922年出国,再未返回苏联。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为苏联观众所熟悉的歌剧演员有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谢·雅·列美舍夫(1902一1977),
女中音歌唱家纳·安·奥布霍娃(1886一1961)和抒情
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瓦·弗·巴尔索娃(1892一1967)。当代最著名的
女歌唱家是伊·康·
阿尔希波娃(1925-)。
芭蕾舞
俄国芭蕾舞自成一个学派,形成于十八世纪。二十世纪早期俄国名芭蕾舞演员是安·帕·巴甫洛娃(1881一1931)。她主演过《
天鹅之死》、《埃及之夜》、《阿尔米达宫》等
传统剧目,1913年离开俄国旅居欧美各地演出,使俄罗斯芭蕾舞在欧洲得到传播。本世纪中期以来驰名世界的苏联芭蕾舞演员是加·谢·乌兰诺娃(1910一),稍后是玛·米·普莉谢茨卡娅(1925一)。年轻一代的苏联著名芭蕾舞女演员是乌兰诺娃的学生叶·谢·
马克西莫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