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克里孟梭
法国政治家、前总理
乔治·克里孟梭(法语:Georges Clemenceau,1841年9月28日~1929年11月24日),法国激进党政府总理,政治家新闻记者、法国近代史上最负盛名的政治家之一。
人物生平
革命医生
1841年9月28日,克里孟梭出生在法国旺代省一个偏僻乡村,兄妹六人,12岁进入南特公立中等学校,青年时期是在农民中间度过的。其父邦雅曼为当地医生。旺代省是法国各省中传统影响和宗教影响较深的省份之一,但邦雅曼由于接触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比较开明,拥护共和,不信宗教。1852年12月2日,拿破仑三世称帝,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二帝国,邦雅曼因反对复辟帝制而被捕,被发配到土伦监狱服刑。
克里孟梭继承父业,于19岁时开始学医。他兴趣广泛,对哲学、文学、政治、艺术等都有强烈爱好。政治上自幼受父亲影响,主张民主与新闻自由。从学生时代起便在报上撰写政治评论和文艺评论,并积极参加反对第二帝国的活动,1862年被捕入狱73天。1865年底,他以《时报》通讯记者身份赴美国实地考察共和制,对美国共和制深为赞赏,主张在法国实行“不存在劳工问题”的美国式共和制。他在美国四年,在那里他和他的学生玛丽·蒲拉莫结了婚。1869年婚后第五天回国,在巴黎无产阶级住区之一——巴黎第18区蒙马特尔开业行医。
1870年9月,法军在色当战役中惨败,拿破仑三世投降。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宣布恢复共和,随即成立了临时政府,声明继续对普作战。克列孟梭被任命为蒙马特尔区区长。1871年2月,当选为激进派议员。当时普法战争性质已经转化为法国自卫的反侵略战争,而临时政府则一心求和。在国民议会讨论同德国缔结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东部并赔款50亿法郎的法德初步和约时,克列孟梭投了反对票,辞去议员职务,以示抗议。
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在蒙马特尔爆发。当政府派来的士兵拒绝向捍卫大炮的群众开枪,并掉转枪口击毙军官时,他反对群众使用暴力,曾上前拦阻。但他对巴黎公社起义抱有同情,与其他人一起奔走于公社与凡尔赛之间,进行调停,以避免“内战”。他作为起义发动地区的区长,不参与反革命镇压而采取“中立”立场。巴黎公社被镇压后,他辞去了区长职务,在蒙马特尔重新开业行医。
激进议员
1871年他被选入巴黎市议会。1875年起担任市议会议长。1876年当选为众议员,不久便成为激进派领袖。他一贯拥护共和,反对复辟帝制。1877年带头反对麦克-马洪总统企图加强个人权力的做法;他虽然不赞成社会主义,但同社会主义者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在某些问题上,他受了社会主义者一定的影响。
他在1880年创办《正义报》,马克思的女婿龙格是该报最有影响的编辑之一。在龙格影响下,克里孟梭采纳了1879年刚成立的法国工人党纲领所提出的最重要的民主和社会改革要求。
他于1880年10月在马赛发表了马克思称之为“半社会主义”的演说,提出对资本征收累进税,取消常备军、缩短工作日、工会活动合法化等主张。在龙格的影响下,克里孟梭反对茹费里政府1881年对突尼斯进行殖民军事远征,以及随后对非洲印度支那等地的殖民扩张政策。他认为,用暴力征服“不开化”民族,只会降低法兰西民族的道德威望。政府不应把法国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殖民远征而应用于国内急需的各项改革。在他看来,殖民事业只有利于少数人发财致富,而不符合法国的利益。
因为未能在参议院掌握多数,多次拒绝组阁。巨大的政治力量和尖锐的批判能力使他树敌太多,以致1892年发生巴拿马丑闻时,由于巴拿马运河公司舞弊案当事人之一埃尔茨是克里孟梭的私人朋友,又是他报社的股东,所以克里孟梭也受到牵连。他的政敌对他群起而攻,恣意报复,后来有人指责他接受英国外交部的津贴。虽然他据理力争,但1893年选举,由于受到四面八方的攻击终于落选。
报界风云
从1893到1902年的9年间,克里孟梭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主要从事报界活动。1897年开始为《震旦报》撰写社论。1900至1902年创办《集团》周刊。1903年6月主持《震旦报》报社工作。报纸成为他从事政治活动的重要基地和有力武器。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于德雷福斯事件过程中。
1894年法国犹太军官德雷福斯蒙冤,以叛国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后来虽然发现了真正的罪犯,但由于政府和军队当局竭力掩盖真相,引起了群众的公愤,以至发生了一场要求重审此案的、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克里孟梭有力地揭露军国主义教权主义反动势力,为德雷福斯伸张正义。《震旦报》还以头版整个篇幅发表了法国著名作家左拉致总统的公开信。醒目的通栏标题《我控诉!》是克里孟梭所加。重审运动使克里孟梭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成为他再崛起的开端。1902年,克里孟梭再度当选为参议员,成为参议院中左翼联盟的成员。
铁腕总理
1906年10月出任总理兼内政部长后,他在内阁中设置了劳工部,这在法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他的施政纲领中列入了几项社会改革措施,如8小时工作制、征收累进所得税等。不久,库里耶矿区发生大罢工,他动用了25000人的军队前往镇压,逮捕了工会领导人,破坏了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大罢工。他的所谓社会改革措施多数未曾兑现,只通过了一项退休法令,规定只有65岁以上老年工人才能享受退休金。工人们称之为“死尸的退休金”,因为当时工人备受剥削、摧残,很少有人能活到这年龄。克里孟梭在野时一贯反对新闻检查,上台后却下令压制新闻自由。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资产阶级右翼的全力支持,成为他们对付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铁腕人物”。
他对外奉行联合英、俄以对付德国的政策。本来,他是反对同沙皇俄国结盟的,但是出于反德考虑,他不仅不废除法俄条约,而且在1904年英法协约的基础上,竭力促成1907年英俄协定的缔结,从而使法、英、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与德、奥、意三国同盟相对立。他上台前强烈反对对外殖民扩张政策,上台后却继续推行前届内阁的帝国主义政策。摩洛哥危机检验了这个同盟的稳固性。
1909年受到有势力的代尔卡塞攻击而辞职,随游历海外,1911年,再度当选为参议员。担任外交和陆军委员会委员,他确信德国人要发动战争,重视国防军需。1913年创办新的日报《自由人报》,自任主编。翌年9月,《自由人报》被取缔,两天后又改名《囹圄人》重新印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大力进行宣传,鼓吹扩大军火生产和征集更多人力,向国内绥靖妥协思想作斗争。主张对德国进行复仇战争以保卫法国安全。
胜利之父
1917年的时候。当时法国前线失利,伤亡很重,士气低落。俄国退出了战争。法国政府内部以前总理卡约为代表的一派,主张立即议和,实现“没有胜利者的和平”。在这紧急情况下,主战的雷蒙·普恩加莱总统决定请克里孟梭组阁。其时克里孟梭已76岁高龄,身兼总理与陆军部长重任。1918年3月8日,他在众议院的政策演说中说:“我的对内政策是:我要作战。我的对外政策是:我要作战。……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要作战……而且我将不断作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历来独断专行,再度执政后更加突出,实际上是在保留议会的情况下实行了个人独裁。他杀伐果断,多次亲赴前线,重振士气,在国内强力镇压反战力量,并对他们一概斥之为“失败主义分子”。前内政部长马尔维和前总理卡约等亦以企图秘密议和罪名遭到逮捕。
1917年底,威尔逊总统领导的美国军队在法国登陆,支援精疲力尽的英法军队对德作战,战局出现了有利协约国的转变。然而,“一山容不下二虎”,克利孟梭与陆军司令亨利·菲利浦·贝当的冲突又暴露出来。近乎狂热克利孟梭与沉静的贝当性格冲突开始突出,克利孟梭常常恼火的指责他的陆军总司令不向他详细及时地汇报战况,而越是在这种场合,贝当越是不说话,这令他几乎无法掌握战局。他在战争紧要关头提出联合军事司令部的建议,取得协约各国政府的同意,建立以福煦为首的统一司令部。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的消息传来,77岁的克里孟梭老泪纵横地高喊:“我总算等到了这个复仇的时候!”。法国参议院一致通过法令,确认了他的功绩,指出:“乔治·克里孟梭作为公民、总理兼陆军部长,为祖国立下了伟大的功勋”。克里孟梭从此被人称为“胜利之父”。的确,克利孟梭主阁后很快使法兰西重振了民族活力,扭转了战局,保证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不仅如此,他还在经历战争之后保留了军人应当受文官领导的共和传统,不让赢得胜利的元帅和将军们任意行动。
巴黎巨头
他积极参与策划反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同英国签订了反苏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协定,积极支持苏俄内部邓尼金高尔察克等反革命叛乱。他还提出了臭名昭著的“防疫地带”计划,以防止俄国革命影响的扩展。克里孟梭说:“目前布尔什维克的危险性是很大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在扩展。如果布尔什维克在德国传播,经过奥地利匈牙利而抵达意大利,那么欧洲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1919年克里孟梭代表法国出席了巴黎和会。“三人会议”上,劳合·乔治最关心的是殖民地问题,伍德罗·威尔逊则言必称应当以“和平公正原则”解决一切事务,要首先讨论国际联盟的盟约问题。而对于克利孟梭来说,他力主肢解德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他提出的和约方案,除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外,要求占有萨尔区,并使莱茵河左岸脱离德国而成为在法国控制下的缓冲国;德国东部的一部分领土分给波兰、捷克等;由德国赔偿全部战争损失;根据战时密约,瓜分德国殖民地。由于英、美的反对,他只能作出一些让步,但最后签订的对德和约仍然部分地满足了法国的要求。
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条约》无疑是克利孟梭的杰作。他得到了法国人的普遍赞赏。
归隐田园
1919年底,他抱着信心参加总统竞选,没想到遭到惨败。于是,他从1920年起退出政坛,离开了巴黎,返回了他离别了数十年的旺代省。从1920至1929年,这段时间内,克利孟梭几乎被人遗忘了。他除了每日整理花园、看报、写回忆录之外,偶尔也外出旅游、打猎,并在回来后写些散记。他访问印度和美国,最后定居故乡,写了《德摩斯梯尼》(1927年)和《我的思想的黄昏》(1929年)以及一本未完成的《胜利的光辉和痛苦》(1930年)。
1929年11月24日,克利孟梭孤独在旺代省故居去世,终年88岁。他的遗嘱是这样写的:“我死后,请将我的遗体葬在我父亲贝雅曼·克利孟梭的墓地旁边。我的遗体应当直接从太平间送到墓地,不进任何教堂,不搞任何有仪式的葬礼。我的坟墓应与我父亲的一样,不立墓碑,只安一圈铁栅栏即可。”
为政举措
克里孟梭是最早把社会经济改革的要求列入自己政纲的人物之一。他主张按比较彻底的民主精神修改1875年宪法,反对设置保守的参议院,主张实行省和市镇的地方自治,实行分权管理,废除官僚机构;经济上他提出按收入实行累进所得税等主张。他不信教,主张政教分离。他的这些主张在巩固共和制、推动社会改革方面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这一时期,他不断抨击温和派政府。他在议会质询时,发言咄咄逼人,富有煽动性,导致了数届内阁总理垮台,从而获得了“倒阁圣手”和“老虎”的绰号。
人物评价
克里孟梭在1883年中法战争时强烈反对政府对华作战,曾驳斥政府所谓优等民族开化劣等民族的托词,否认中国、印度等为劣等民族,指出开化是掩盖暴力的伪善名称。他对中国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持同情态度。1911年11月孙中山取道法国东归,路过巴黎时,当时在野的克里孟梭曾会见孙中山,表示了诚挚的同情态度。
克里孟梭在法国历史上被视为爱国主义和政治权威的典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他之受到法国史学界的高度颂扬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克里孟梭的一生是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演变为赤裸裸的帝国主义者的一生。在不同时期,他在历史上起了完全不同的作用。在第一阶段即上台执政前的漫长岁月里,总的说来,克里孟梭属于左翼,是反映中下阶层和一部分农民利益的激进派人物。在争取民主、社会改革、反对军国主义教权主义和反对殖民政策等问题上,同社会主义各派采取过一些共同行动,当着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形势下,他被统治阶级委以部长、总理的重任时,这种抉择就不可避免的了。他很快背弃了自己原先的主张,抛弃了社会改革的诺言,并以镇压手段暂时平息了高涨的群众运动。列宁曾在1908年指出:“克里孟梭—布利安内‘激进社会党’内阁的暴虐并不亚于伯恩哈德·冯·比洛容克保守党内阁”。克里孟梭还以“左翼”领袖的身份,推行反动的内外政策,起了一般右翼政客不可能起的作用。这就是克里孟梭一生所走过的道路。
后世纪念
“克里孟梭”号航空母舰,建于布列斯特海军船厂,1955年动工,1957年下水,1961年11月服役。该航母满载排水量为32780吨,标准排水量为27307吨。舰总长为265.1米,总宽51.2米。属于传统式设计,拥有倾斜度8度的斜形飞行甲板、单层装甲机库,以及法国自行设计的镜面辅助降落装置,两具升降机,两具弹射器,一具在飞行甲板前端,一具在斜形甲板上。烟囱则如同美国航舰一般,结构于上部构造物之中而与舰岛合二为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0 15:5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