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伴,是日本一家已结业的大型连锁零售商。大部分八佰伴分店已被收购及易名,只有几间保留八佰伴的名称--
澳门分店以“新八佰伴(New Yaohan)”为名继续经营、上海的分店则以原名“上海第一八佰伴”为名经营、加拿大
温哥华的分店也以原名“八佰伴中心”为名继续经营。此外在中国大陆的
无锡、
镇江、
南京、
扬州、
南通、
盐城等城市,还存在着由中国江苏华地集团经营的以“八佰伴”为名的
百货商场,其中除了无锡八佰伴外的其它分店,都是由华地集团收购无锡八佰伴后以“八佰伴”为品牌
独立投资兴建的,与原日商“八佰伴”公司无关。
品牌历史
八佰伴(Yaohan,在日本使用的汉字名称为八百半或
片假名ヤオハン)是一家已结业的大型连锁零售商。
八佰伴于1930年由农民出身的和田良平及其妻子和田(名字原以片假名カツ表示即和田カツ,日文多数以片假名写作カツ,但同样可以以汉字写作,此名字大陆多译作和田加津)(据信为日本电视剧阿信的原型)创办,原只是一家小型商店,主要售卖水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扩展成日本一家连锁
超级市场集团,分店集中于
静冈县,并于
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其后八佰伴积极进军海外市场,1971年进军巴西,1973年则在新加坡开设百货店。1976年在美国及
哥斯达黎加开设
零售店。1984年在香港开设首店。1985年在马来西亚开店,1986年在
文莱开店,1988年在泰国开店。1992年在澳门新口岸开店,1993年在加拿大
温哥华及英国开店。
1990年代,八佰伴大幅扩展其海外业务,在中国内地开设多家分店,全盛期在世界16个国家共有450家分店。1995年在上海开设亚洲其中一家面积最大的百货店上海第一八佰伴。1996年集团把总部由香港迁移至上海。
由于扩展过速,加上1997年
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及日本
泡沫经济爆破后的调整等多项因素影响下,八佰伴于1997年9月18日在日本透过会社更生法申请破产,当时其负债高达1610亿日元,是当年日本最大的零售业破产事件。
2000年3月,八佰伴被日本零售商永旺集团收购,并易名为东海株式会社(Maxvalu Tokai)。大部份八佰伴分店已被收购及易名,只有几间保留八佰伴的名称--澳门分店以“新八佰伴(New Yaohan)”为名继续经营、上海的分店则以原名“上海第一八佰伴”为名经营、大
温哥华的分店也以原名“八佰伴中心”为名继续经营。此外在中国大陆的无锡、
镇江、
马鞍山、南京和南通等城市,还存在着由中国江苏华地集团经营的以“八佰伴”为名的百货商场,其中除了无锡八佰伴外的其它分店,都是由华地集团收购无锡八佰伴后以“八佰伴”为品牌
独立投资兴建的,与原日商“八佰伴”公司无关。
国内现状
至2005年国内现存八佰伴百货主要分为3个体系,分别是澳门新八佰伴、上海第一八佰伴和无锡八佰伴,均与日本没有关联,其中无锡八佰伴前身隶属于无锡国资委。
中国企业【
江苏华地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05年12月耗资1亿美元,从无锡国资委全资收购无锡八佰伴,并获得“八佰伴”的品牌使用权,随后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无锡地区最高端
百货商场之一,之后集团又陆续在其它城市投资兴建了其它“八佰伴”百货,分别为:南京八佰伴、镇江八佰伴、马鞍山八佰伴、
长兴八佰伴等数家门店,并于2010年成功上市,除“八佰伴”之外,集团还拥有“华地”和“大统华”两个零售业品牌,这些品牌均属于
中国品牌,与日本没有关系。
发展概述
日本电视剧《阿信》曾风靡中国乃至整个
亚洲地区。八佰伴集团的前身,正是“阿信”开创的小蔬菜店。几十年后传言中的“阿信”的长子
和田一夫凭借着百折不挠的“阿信”精神成了闻名亚洲的
百货业骄子,八佰伴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在20世纪80年代时,八佰伴先后在
巴西、
新加坡、中国
香港、
洛杉矶、纽约、
马来西亚、
文莱、
泰国、中国
台湾、
哥斯达黎加等地开设了连锁店,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流通集团。然而在1997年9月18日,和田一夫领导的八佰伴再一次震惊世界——日本的八佰伴集团破产了。接踵而至的是香港百货公司被清盘,整个八佰伴集团全线崩溃。
发展年录
1930年
和田一夫的祖父和田伴一郎和母亲加津在日本
静冈县热海市创建了一个小蔬果
杂货店,取名八佰伴。 1950年4月13日,对和田家,对
热海市,都是个灾难性的日子,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一幢存有化学物品的仓库发生爆炸,火光冲天而起。和田家合力惨淡经营了20年的蔬菜水果杂货店八佰伴,这一天从热海彻底消失,成了一片废墟。
1955年11月1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八佰伴重新开张。新店比旧店的面积大了5倍。八佰伴
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改名为八佰伴食品百货店股份有限公司。
八佰伴正式实行
现款交易和低价出位的新举措,事先已作了宣传。还没开门,八佰伴门前就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开门,顾客蜂拥而至,一边啧啧惊叹售价便宜,一边不亦乐乎抢购商品。店员忙得满头大汗,也应接不暇,两部收银机叮哨作响,没有一刻停歇。
1958年,八佰伴的取消赊账和廉价销售的经营方法在市场完全站住脚了,赢利情况良好。八佰伴经营进入佳境。和田一夫逐步担当起主要责任,里外的不少大事,均由和田一夫出头。二弟、三弟也先后加入八佰伴的经营。
到了1962年新春,八佰伴正式进入和田一夫时代,作为家庭事业的掌门人,年仅33的一夫决定将
超级市场作为八佰伴的主营方向。1965年,八佰伴超级市场在热海站稳脚跟,偿还了
银行贷款的本息,还积累了相当的利润。银行乐于向信用良好、经营正常、有发展前景的商家发放贷款。在银行的大力支持下,和田一夫从这年起开始了一系列大行动。他在热海市建起新的八佰伴超级市场。趁热打铁,和田一夫又在热海市以外的乡镇开了两间小型分店。同一年,和田一夫在热海市开设了
面包、糖果和调味品厂,可为八佰伴提供相当数量的货品,从而降低了
进货成本。这一年,八佰伴公司的营业额首次突破10亿日元。公司资产由1000万日元增加到3000万日元。
1966年至1974年八年间,和田一夫在热海以外的市镇又开设了8间八佰伴分店,平均一年一间,获得较稳健的发展。但是和田一夫并不满足,经过反复的要稳,决定提前走海外发展的路子。海外业务组立即投入前期准备工作:办理各种开业手续;寻找租用铺位;市场调查;组织货源;招聘员工。
1969年10月,
日本国营广播电台(
NHK)在国际节目中播发了八佰伴将在巴西开设分店的消息。日本同行各界感到震惊,顷刻间在日本掀起轩然大波。1971年9月24日,巴西八佰伴首间百货公司开幕。和田一夫把日本先进的
经营方式和八佰伴的优良传统带到了巴西,大获成功。开业时预期的年营业额是10.7亿日元。由于生意超常兴旺,预计营业额可达20亿日元。开张的10天后,10月3日的《
圣保罗日报》辟出专版,专门介绍评价八佰伴的经营。文章惊呼八佰伴把全新的
经营观念引进了巴西,造成了百货业的一个空前紧张的局面。文章不无忧虑地指出,原有的百货超市行业,如果不作改变,恐怕会在日本式的服务狂潮中倒闭,和田一夫趁成功之势,马上投入扩建。1972年扩建部分投入营业,店面比原来扩大3倍,一举成为圣保罗市的最大的百货商场。1973年8月,八佰伴在索洛加巴地区开设了第2间分店。两年后,第3间分店又开幕。1976年10月,第4间八佰伴分店在
巴西国际中心开幕。这个商业中心,是当时
拉美最大的购物市场。
1974年9月14日,新加坡八佰伴隆重开幕。在开业后的11个月就收回投资,进入正常赢利。1977年8月,八佰伴在新加坡的
加东地区开设了第2间分店。1979年5月,八佰伴在郊外的汤逊区开设了第3间分店。此时,八佰伴一跃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百货公司。1981年,八佰伴在武吉知玛开设的新加坡第4间分店开幕。
1973年10月,和田一夫首先在香港注册了一家私人有限公司。1984年12月22日,香港八佰伴第1号分店在沙田商场隆重开幕。1988年,沙田分店营业额高达9.35亿港元(约合
日元170亿),
纯利为3128万港元。在薄利的百货业中,这个赢利水平十分理想。第2号分店、位于新市镇的屯门店于1987年12月9日开幕,两店正好相隔1年。屯门八佰伴面积更大,22000平方米,为香港所有日资百货规模之最。1988年9月,八佰伴香港有限公司宣布以每股1港元(注:面额为0.25港元),发行7500万
新股,由于证监处严厉监察暗盘,筹得资金6730万港元,股票于9月22日正式在
香港联交所挂牌。资金用于八佰伴在港的第3号分店——
九龙黄埔花园超级市场的开设,该店面积13900平方米,于当年12月9日开张。
到1989年,八佰伴在香港拥有一间上市公司、3间百货超级市场。这只是和田一夫“中国战略”冰山一角。1989年7月,和田一夫另组八佰伴国际流通集团,他辞去八佰伴百货公司经理(社长)职务,仅保留会长(董事长)名誉职务,出任八佰伴国际的总裁。日本八佰伴改名为国际八佰伴,总经理一职由原副总经理和田晃昌接任,其在行政上隶属八佰伴国际。八佰伴国际又是所有海外分公司的总公司。
1990年5月,和田一夫挟划11.5亿港元资金,将八佰伴总部迁往香港,展示出他在香港落地生根的决心。和田一夫来港之后,开始了脚踏浮云、“天比高”式的扩张行动,至1995年八佰伴(香港)百货公司拥有
港澳10间超级市场,该公司隶属于上市公司八佰伴香港,为八佰伴香港的
全资子公司。同时八佰伴还插足饮食、家电、鞋包等其他行业。1994年、1996年还分别在上海、无锡开了分店。无节制的扩展造成了集团资金的极度紧张,为最终的破产埋下了伏笔。通过急剧的商业扩张,八佰伴在破产前十年中成为日本在亚洲的头号海外企业,其百货超级商场遍布日本、巴西、美国、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文莱和中国大陆。在全盛期,八佰伴拥有员工近3万人,在世界上16个
国家和地区拥有450家超市和百货店,年销售额达5000多亿日元。
1997年,债务缠身的八佰伴
财务危机全面爆发。“阿信精神”的传承——八佰伴国际集团宣布破产。
八佰伴破产,正值亚洲国家地区受
金融风暴冲击,经济向下调整时期,虽然有种种外部不利因素导致八佰伴经营的失败,然而,主要的原因却是
管理层脱离实际的扩展雄心,将八佰伴推上了不归路。
各地表现
香港
八佰伴1984年在香港开设首家
百货店,设于
沙田新城市广场,其后
亦在红磡
黄埔花园、
屯门屯门市广场、
荃湾悦来坊、元朗大兴大厦及
嘉湖新北江商场、蓝田
汇景花园、
将军澳厚德邨、及马鞍山新港城中心等地开设分店,最高曾有8家分店。
八佰伴曾经在1990年把其总部设于香港,其主席
和田一夫曾在香港开设及收购多家上市公司,包括八佰伴饮食、八佰伴食品、妙丽、
圣安娜饼屋、欢乐天地及
大满贯快餐店等。八佰伴香港(HKEx: 0292)于1988年在
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八佰伴国际(HKEx: 0700)则在1993年上市。1996年,八佰伴国际曾计划把八佰伴香港私有化,但因第二
大股东邓普顿基金反对而失败。
八佰伴国际于1998年8月11日被停牌,2002年5月6日起被取消上市地位。其后的八佰伴国际与和田家族已没有任何关系,而分店则于1997年11月21日全线结业,大部分的八佰伴分店都由日资
百货公司吉之岛取代。八佰伴于1999年2月26日按法庭命令正式清盘。饮食业务则被香港饮食管理有限公司(HKEx: 0668)收购继续经营。
台湾
八百伴(台湾八百伴百货
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成立,为了避开
台北百货一级战区,因此,选择在
台中市开业,并在中清路兴建
百货大楼,并引进日本裕毛屋超市,开幕当时蔚为风潮,接着又在
桃园市大有路开设第二家在台湾的分店(现为
新光三越百货),但后来随着母公司
财务状况不佳,而撤出台湾市场。
澳门
八佰伴1992年在
澳门开设首家分店,设于澳门新口岸区
原回力球场停车场,毗邻当时的
港澳码头,成为全澳门最大型百货公司。
八佰伴于1997年9月18日申请破产后,由
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
澳门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并取名新八佰伴(New Yaohan)继续经营。新八佰伴仍然是澳门最大型的百货公司,新八佰伴已迁至
南湾继续营业,新口岸商场原址现为海立方娱乐场。
上海
八佰伴在上海的分店上海第一八佰伴,1995年12月20日开始营业,建筑物命名为新世纪商厦,地址位于
张杨路浦东南路路口,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其中商场面积约10万平方米。从此‘八佰伴’成为上海
浦东新区的有名地标和重要商圈,多条公交线路以八佰伴为站名。
八佰伴的
注册资本结构为上海
第一百货占45%,日本八佰伴占19%,香港八佰伴占36%。[1]日本八佰伴于1998年倒闭后,中方收购了日本八佰伴持有股权,以‘第一八佰伴’的名称继续经营。2003年,
百联集团接收了香港八佰伴持有的股权。
第一八佰伴如今依然是上海浦东新区零售
营业额的
领头羊,2008年12月31日的新年购物,再创中国大陆
单店单日零售最高纪录。
国内其他
除上海第一八佰伴之外,在中国大陆其它城市还有数家以“八佰伴”为名的
百货商店。其中开业最早的是“
无锡八佰伴”,该店于1996年7月开业,当时为中日合资企业。日方母公司倒闭后,被中国江苏华地集团于2005年12月收购,以“无锡八佰伴”之名继续经营。华地集团此后获得了“八佰伴”的品牌使用权,又陆续在其它城市投资兴建了其它“八佰伴”商城,分别为:
镇江八佰伴、
马鞍山八佰伴以及
南京八佰伴(位于南京市繁华的
湖南路上,2008年10月开业)。华地集团又收购了位于
南通市商业中心的百货大楼,并以“南通八佰伴”之名于2010年9月29日重新开门营业,而原定开办的
昆山八佰伴因种种原因改由百盛集团经营。
除了“八佰伴”之外,华地集团还拥有“华地”和“
大统华”两个零售业品牌,在该集团的发源地江苏
宜兴,截止2021年仍以“
华地百货”为名进行经营。
失败原因
管理真空
整个八佰伴集团结构庞大,属于家族式经营,
经营决策上往往高度集中于一人。这种陈旧而缺乏活力的经营
管理方式,与现代化、大规模的百货业发展要求极
不适应,在这个每一环节都必须以专业化参与竞争的环境里,个人力量终究是有限的。
在
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八佰伴一直没有一个得力的
人才培养机制,虽然在发展后期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然而人才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造成了内部管理的空虚。在八佰伴的扩张过程中,因为战线拉得太长,人力资源的匮乏成了致命的缺陷。缺乏中层经理人才、内部管理混乱已经成为八佰伴的致命内伤。正如八佰伴集团一位老职员所说:“和田一夫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前锋,只是无人能替他把守住后方。”
由于过于注重外部的扩张速度,忽视了内部管理的跟进,使得管理出现真空。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八佰伴总部在
香港沙田租用的写字楼,从租用到关门的5、6年的时间内,有1/3的地方一直空置,无人过问。在租金十分昂贵的香港,对其他公司来说,这是不可能出现、也不应该出现的。另外,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内部许多环节管理失调,导致采购的
商品价格高,缺乏竞争力。
在家族
管理模式下,八佰伴的
经营机制缺少透明度。八佰伴的集团体制是断层独立式框架。日本八佰伴既要经营日本国内的四十余家百货店,又承担着统括集团在
东南亚的各项投资事业;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事业,主要由在香港上市的八佰伴国际集团为主体而进行。令人不解的是,作为集团成员,八佰伴国际集团与日本八佰伴无直接
资本关系。
后来和田一夫在回忆八佰伴破产的时候也承认,家族式的管理已经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为时代的进步需要更多的头脑来武装企业。和田一夫让其弟弟和田晃昌做日本八佰伴的总裁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在八佰伴的
管理体制下,不仅下面的人向上级汇报
假帐,连和田的弟弟也向和田汇报假帐
决策随意
在
投资策略上,因为决策的
个人主义,八佰伴很多店铺选点缺乏科学性,脱离当地环境,盲目发展。香港马鞍山新市镇人口一般较老镇少,又缺少
流动人口,因此
购买力相对较低,很难支持大型商店。八佰伴在不足十几万人口的新市镇开了16万尺的大商场,销售额做不上去,从开业到关门一直亏损。
百货店选点要遵循
客观规律,人口在30至40万以上,有发展前景的新市镇顶多可以开间二至三万尺的中小型商场,如果是没有什么发展前景的老市镇则不具备开大型百货商店的条件。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香港不断上涨的高租金、高地价、高工资,已经在客观上限制了不可能在收入较低的新市镇经营大面积的商场,八佰伴却没有做出充分的评估。
八佰伴
经营策略的失误,更加速了它的清盘。像其他日资百货公司一样,香港八佰伴追求商场大型化,以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中高档商品来吸引客源。这一策略在前期非常成功,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香港得益于内地经济高速增长,市民收入显著增加,八佰伴百货初期的货品80%来自日本,20%就地采购,经营颇为成功。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香港楼价急升,租金暴涨,百货业的
经营环境已大为改变,商场面积越大,租金开支就越大,雇请的员工就越多。而且并不是所有陈列出来的商品都畅销,其中不少是流转速度极慢的商品,既占压资金,又欠缺效益。同时,百货业经营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像其他行业,投资以后很快可以得到回报。一般来说,百货业从开店到开始盈利需要六年左右的周期。八佰伴经营者忽视这一
市场规律,机械地奉行初期的
发展模式,盲目地扩充店铺数量,开完一间又一间。由于许多新开的店铺缺少客源,几年内根本不可能盈利,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盲目扩张
一段时间的成功,使八佰伴的决策者开始盲目乐观,开始了不切实际的扩张,如计划建造亚洲最大的百货商店,在中国设立一千家连锁店等。实际上八佰伴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只能大肆举债。这种举债发展的方式一旦超出其合理的限度,就会随时遭受灭顶之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是对
中国经济而言,还是对
世界经济而言,都处在一个程度不同的调整阶段,世界上大多数企业由此也处在休整期,而恰恰在这一时期,八佰伴不顾
经济形势的变化,到处设立分店,并向地产、房产、金融业扩张。
企业的规模扩张是有边界的,绝对不是越大越好。如果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追求企业的规模扩张,企业面临的
经营风险、
管理成本都会随之增加。每个企业的决策者在进行
企业扩张的决策时,一定要对自身的实力、外部环境、
管理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可贸然行事。
八佰伴百货急速扩展的恶果十分明显。以香港为例,业界人士估计,开设一间像八佰伴这样大规模的百货店,单是装修费少说也要四、五千万元,回本期至少要五年。1991年八佰伴盈利处于
高峰期,有近5700万元的纯利。往后四年,八佰伴开了7间分店,盈利却急速滑落。自1995年起,八佰伴出现大幅亏损,累计亏损3.16亿港元。八佰伴不断将资金投入新店,战线拉得过长,令整体开支不断增加,存货数量亦不断提高。在资金流入无法应付开支的情况下,八佰伴惟有不断向银行借贷及延迟向
供货商还款,
利息开支也因此日益加重。
日本八佰伴公司总经理和田光正也曾明确表示,
公司破产的原因是先行投资过多。和田光正说:“当时我认为
投资计划是绝对没有错误的。从结果来看,我想是因为公司对日本和海外的经济形势及对自己企业的能力过于乐观了。”
然而事实上,八佰伴在海外并没有详细周密的投资计划。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八佰伴日本为了快速扩展国际事业,趁着
日本泡沫经济的时机,在
债券市场上大量发行
可转换公司债券。这种筹资方法,虽然摆脱了从银行取得资金的限制,却也失去有效的
财务监督,极易陷入债务膨胀的危机。
缺乏银行支持
自1996年11月以来,日本八佰伴公司的
经营状况就已经开始恶化。日本八佰伴公司把利润以及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这种“炼金术”聚集的大量资金投到了海外市场,然而这些资金的回收情况却不尽人意。八佰伴内部的种种危机初露端倪,
资金链面临断裂。
在这种情况下,八百伴没有得到银行的有力支持,这也是导致其失败的直接原因之一。
日本的企业大多实行主力
银行制度,主力银行制度的最大目地就是当经营出现
经济危机时,通过获得来自银行的资金支援,以期待企业自身安定的发展。但八佰伴似乎讨厌这种间接资金
调控手段,只在表面上维持与主力银行的关系
在业务扩张过程中,八佰伴缺乏同银行的紧密合作,实际上其资金调解和吸收主要是通过直接
金融手段,即通过在
证券市场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资料统计,该公司在1990年至1994年,共抛售了价值500亿日元的
可换股债券。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八佰伴的
股票价格也不例外地降低,国内以及投资国外的经营状况也开始走向低潮,这样能否偿还巨额债务就成了首要悬案。
采取直接利用市场的财务手段,可以在降低企业筹集资金费用的同时大范围
吸收资金,是一种有魄力的财务手段,但这种方法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当
企业经营走入低潮,收益效果降低,证券市场的公司股票、
债券价格随之连动下降,所发行债券的偿还资金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时,就会出现被市场所淘汰的恶性结果。
“八佰伴日本”直接向
金融市场发行没有
银行担保的
公司债券,直接在市场吸收资金,这一举动,虽然反映了日本的企业从依赖银行贷款的间接
资金来源,转变为直接从市场吸收资金的直接资金来源的时代潮流,但也得罪了
长期交往的主力银行。
脱离银行的支持是和田家族的失误。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兴衰起落,当日本某银行行长警告和田会长要注意过大依靠市场的危险性时,没有得到接受,八佰伴仍然坚持独自的资金调控方式。因此,当“八佰伴日本”资金流通不畅,而发行的公司债券却到了必须偿还的时候,曾经担当八佰伴主力银行角色的
东海银行、
住友信托银行、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却采取了袖手旁观的姿态。
没有银行做后盾支持,在资金无法周转的情况下,八佰伴不得不宣布清盘。总经理和田光正承认,银行不支持是造成公司破产的一个因素。董事长和田一夫也曾向身边的亲信说过,“公司是被银行挤垮台的”。
最新情况
2021年6月16日,振兴控股集团与华地集团
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约仪式隆重举行,此次振兴控股集团和华地集团达成合作,堪称强强合作、协作共赢的典范。正在建设中的振兴中心是振兴集团潜心10年,斥资10亿倾力打造的
六安城市中心的
超高层项目,项目总体量16万方,将以203米的高度刷新六安
城市地标。
参考资料
集团概况.江苏华地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