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
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
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
公共文化设施、
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改革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
文化体制改革,推动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
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胡锦涛
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将审议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件。分析指出,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
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理论
落实“全民
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内在地要求我们重视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服务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必然要与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是社会
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科学文化又有着与社会的其他文化或一般
社会文化的不同之处。正确地认识两者的关系,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需要认真把握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相互促进的一个基本方面。
从传统上看,我们的
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人文伦理厚重的文化。这其中有大量的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好好地继承和发扬。同时,我们的
文化传统中,科学文化是相对缺乏的。在科学技术如此地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的当代,
科技进步和创新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
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
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进行
文化创新的努力中,恰恰需要将缺少的东西弥补起来,将相对薄弱的方面强化起来。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也必须注意到这种基本情况,着力于改善这种基本情况。
由于科学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所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要积极地注意到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和活动的互动,要积极地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结合进社会
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促进一般社会文化中的科学文化含量。同样地,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也要注意到这样的内在要求,要自觉地配合、加入和融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之中,增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技术含量,促进公共
文化体系的建设,在丰富全社会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正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和
文化产业的关系,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也要正确地处理好科技传播和普及事业与
科普产业、文化产业的关系。在大力加强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
科学传播和普及活动的同时,要加大
科普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公共科学服务的运行机制,而且要研究公共科学服务体系与市场的结合、互动的途径和机制。关注科普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然,公共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服务于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相应地全面考虑到不同层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器物层次上,需要加快公共科学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制度层次上,要形成良好服务方式以及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有效的科技传播和普及的机制。在精神层次上,要把握好公共科学服务的内容,普及
科学知识,提倡
科学方法、
科学态度和
价值观念。
改变
全国人大代表、
甘肃省著名
京剧演员马少敏扳着指头介绍甘肃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她建议:尽快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促进贫困地区和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
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特别是加强社区和
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这对于我们这些来自西部地区的
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马少敏高兴地说。
马少敏
长期服务在基层
文化服务第一线,对于西部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有清楚了解。
她介绍,西部地区文化
服务体系的发展,面临着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一是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受经济
社会发展条件限制明显,一直难以得到很好发展,满足不了基层群众的
文化需求;二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发展受到限制,影响
文化传承。
马少敏介绍,甘肃现有21个民族县市,
少数民族人口224万,其中19个县市是
贫困县。“这些县市大部分财政不能自给,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
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马少敏说。
“关键的是文化专业人才非常缺乏。信息闭塞、培训不够,经费缺乏等原因,致使专业
人才素质低,
专业结构不合理。”马少敏说。
马少敏表示,西部地区面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问题仅仅依靠西部地区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解决。为此建议设立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
专项资金,扶持这些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专业
人才培训。
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
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
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
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
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
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当前,要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
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
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
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
阵地建设、农村
电影放映、
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要建立健全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大产业支撑和
市场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要推进文化
事业单位改革,
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
运行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
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常态
公共文化权利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终极目标,也就是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以
人民群众、以实现公众的文化权利为第一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却经常出现背道而驰的情况。为了配合某些大的活动,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动或终止或被挤占资源。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才能使之真正促进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
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惑,那就是我们的公共文化活动究竟是为了什么?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简单而言,公共文化活动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利而主办的,公共文化权利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终极目标,也就是说,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以人民群众、以实现公众的文化权利为第一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我们却往往背道而驰。我们的公共文化活动,有许多的是为了上级所布置的某项
工作任务,或者为了配合某些经济的或者其他的什么活动。不是说公共文化活动和这些活动没有关系,事实上,它们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天生的,难以割舍的。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在配合这些活动的同时,或者终止了我们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动,或者将本应该投入到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动的各项资源被这些活动所挤占,从而导致公共文化活动成为经济等各项活动的附庸,失去了公共文化在政府文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得人民群众应该享受到的公共文化难以得到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伴随着
政府职能的转变,努力建设
服务型政府而提出的,作为政府
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强调作为一个人民的政府的
社会责任、义务和
历史使命之所在。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标志着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标志着其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更标志着其社会的进步程度。只有保持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程度的高水平,才能够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一个富足、安康、强大的
社会主义国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首先满足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全民
文化素质、提高全社会的
精神文明程度提供保障。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证全体民众享受到基本的精神
文化产品(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保证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是对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的基本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就是要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除
生存权外的基本的文化权利,实现其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满足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需求,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保障。民族文化的特色及传承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最基本的条件,因此保护
人类历史文化遗存、弘扬民族优秀
文化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
民间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责任与义务。
在实际工作中,要保障公共文化活动的正常进行,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人民群众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是我们各种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
这不仅仅是从一般的,为人民服务的角度讲,其中还包含着经济的成分。从经济的角度,公共文化活动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的拨款,实际的来源是纳税人的税款,活动的买单者是全体纳税人。在参与活动的时候他们似乎享受的是免费的或低价的服务,其实,他们在纳税的同时也就订购了各种公共服务,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因此,享受这种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是天经地义的,并且应该享受到的是高质量的、贵宾级的服务。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决不能因为公共文化活动是免费的或低价的文化活动,我们就降低我们的活动质量、
服务标准。
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要照顾到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由于我们长期以来
群众文化工作的习惯,在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群众文化人群非职业化、由群众文化爱好者所组成等特征,沿袭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也往往忽略了我们所要面对的人群是全体人民群众,我们所要服务的应该是所有民众,而不仅仅是有时间并愿意参加我们活动的“
银发一族”,或者“群众文化骨干”。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地区发展
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欠了很多账,导致大量文化贫困群体的存在,国家和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来补偿这些文化债务。但在补偿这些债务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更大的公共文化需求主体,不只是文化贫困群体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不要在满足文化贫困群体的同时,又造成新的公共文化服务
盲区。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分层次、多元化的,不能以单一的活动提供给所有的人。
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需求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一方面,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导致了需求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也导致了需求的多样化。把“大秧歌”送给“白领小资”和把歌剧、芭蕾送给农民工同样不合时宜,因此,如何丰富我们的
公共文化产品,繁荣公共文化活动,成为政府文化部门、公共文化服务者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还死抱着原来那些简单的
服务方式和传统的节目活动,只能是最终被人民群众所抛弃,而达不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
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方式应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时代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让公共文化服务也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当前,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相当多的文化服务单位对于现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置若罔闻,相当多的文化工作者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读取
电子邮件,相当多的政府文化网站只是一个摆设,里面多是关于
行政部门的介绍,少有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是意识上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以为文化不过就是唱唱跳跳、读书看报,与
现代科学技术联系不大,只要有相应的技艺也就行了,因而很少去研究作为
信息社会主要代表的网络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机会,利用这一新的平台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则是长期以来文化经费不足所致。只有观念和保障到位,“紧随时代步伐,创新服务方式”才能落到实处,从而抓住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好时机。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
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我们发展
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因此,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摆脱公共文化的附属地位,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才能让公共文化真正促进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